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十九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就是放下。當中講了一段,第四段,第四段是講的性德,自性本有的大德大行,隨緣妙用。諸佛菩薩契入境界之後,他們在這個世間什麼樣的心態住世,幫助這個世間人覺悟?這四德。威儀有則,起心動念、言行舉止都要做出最好的榜樣給衆生看。最好的榜樣沒有一定,活的。衆生所做的,錯誤的,你能反其道而行之,就是最好的方法。現在的衆生不孝父母,我們做出孝順父母;不敬師長,我們做出尊敬師長,做樣子給人看;不忠不義,我們都要把忠義做出來;現在衆生普遍心浮氣躁,那我們要示現一個穩重、聰明智慧,所以這個沒有一定的方法。衆生把戒律都丟掉了,我們示現持戒,給他做好樣子。衆生有時候持戒死在戒條之下,那菩薩對他示現什麼?菩薩對他示現戒都開了,示現什麼?開戒。告訴他戒律是活的,不是死的,運用自在,普利衆生。所以這善巧方便因人、因時、因地、因事不同,它不是一個死的方法,活活潑潑。

  佛經裏面有個故事,有一個證得阿羅漢的比丘,跟著一艘船到國外去弘法利生。羅漢有神通,知道裏面有一個人懷了惡意,因爲這艘船裝的都是金銀財寶。五百個商主,帶著這些金銀財寶,其中有一個人想把這四百九十九個人都害死,他想獨占這個財産。這個羅漢知道了,羅漢就把這個人殺掉了,這開了殺戒,一般持戒的人決定不肯幹,殺掉了。殺掉什麼?救他,因爲他做這種事情,殺人、奪取人的財産,他要墮阿鼻地獄,阿羅漢殺掉他,他就不墮地獄,你看從地獄裏救出來了。五百商主生命財産沒有受到損失,殺這個人是救他,兩面都救了。如果說不殺生的戒一定要堅持,不能做,你就看這一場因果報應,非常淒慘,那能有慈悲心嗎?戒律是活的。所以你不要看到好像他破戒了,你不曉得他目的在哪裏。如果他是救人的話,救一切衆生的話,那不是破戒,那叫開戒。經典上也有這個故事,佛舉的是獵人打獵,看到這只兔子,走到叁岔路口之後不曉得從哪條路走了。正好那裏有個人,就問他,你有沒有看見一只兔子?他說看到了。牠從哪裏走了?他就指一個方向,從那邊走了,實際上兔子往這邊走。這不是打妄語嗎?救一條命!你要說老實話,從那邊,這兔子肯定被他殺掉。殺生的人有罪,被殺的人有怨恨,你這一個妄語,兩面都救了。這不叫妄語,這是智慧。每一條戒都有開緣,沒有一條戒律是死的。

  所以很多人持戒持得不如法,持戒最後還墮地獄。爲什麼?造孽,造地獄業,自己持戒很清淨,看到別人不持戒,就罵別人、責備別人,造這個口業。是有不持戒的人,但是不持戒裏頭的人,你知不知道有菩薩、有羅漢在裏頭?你就不認識了。濟公當年在世,濟公這個人真有,《高僧傳》裏頭有他的傳記,而且傳記還特別豐富,濟公好像有一卷多,占那麼大的篇幅。真有其人,真有其事。近代的,抗戰期間,金山活佛,他老人家一生的形象跟濟公差不多,也是邋邋遢遢的,一天到晚是嘻嘻哈哈、瘋瘋顛顛,那個人,那不是普通人。你看他,他什麼戒也不持,他根本什麼都無所謂,可是他身心清淨一塵不染,所作所爲都是幫助人,解決人的災難、病苦,沒有人知道。學佛的人明白這個道理,了解事實真相,不敢輕慢任何一個衆生,連蚊蟲螞蟻都不敢輕慢,怎麼敢輕慢一個人!

  「一切諸佛之心要」,諸佛的心要是什麼?是度一切衆生。而且諸佛的心要,說老老實實一句話,就是希望衆生能信淨土,能修這個法門,他一生決定成就。如果不是這個法門,諸佛菩薩要操心,這個法門諸佛菩薩不操心,穩穩當當畢業了、成就了。其它的法門,進進退退,特別是在初學,進得少,退得多,內有煩惱,外有誘惑,成就真難!它要斷煩惱,它要消業障。這個法門不要斷煩惱,也不要消業障,一句彌陀念得熟了,業障、煩惱自然不見了。所以諸佛菩薩不操心,修學這個法門諸佛菩薩沒有不歡喜的。「菩薩萬行之司南」,司南是指南,這什麼意思?正確的方向。菩薩萬行終極的目的是成佛,是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這個法門直奔這個方向,一絲毫彎曲都沒有,直路。「皆不出于此」,這個我們要認識,認識就是章嘉大師所說的看破;放下,那就是《金剛經》上所說的,「法尚應舍,何況非法」。佛法、世法統統放下,我就這一部經典,就這一個方法,老實念佛,就這個方法。這什麼?這對淨土真信,真搞清楚、真搞明白,真的徹底放下了。

  「且極樂不離華藏世界,彌陀即是毘盧遮那,故判本經爲圓教,誰曰不宜」。黃念老在概要,概要就是古人講的玄義,賢首宗的,就是華嚴宗的十門開啓,天臺宗的五重玄義,這個概論就是玄義,就是十門開啓。如果黃念老自己編一套,或是依天臺五玄,或是依賢首十門,自己來做這個批注,沒人相信。不是說他注得不好,注得再好,現在人不接受。他用這個方法,叫高等智慧,裏面你看全是佛說的,全是祖師大德的注疏,就像現成的寶珠,用一條線把它穿起來,穿一串念珠,現成的,沒話說,沒人敢說話的,真妙!這玄義編得太好了。「但此判教亦只是平等中之差別相」。爲什麼?「若是圓人則法法俱圓」。什麼是圓人?真正體會到十玄,契入十玄的境界就是圓人,十玄這個十門,一門即是十門,他說互融互入。「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。則是差別中之平等相」。差別就是平等,平等就是差別,是一不是二,這才是真正圓滿具足。「藏教所攝」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  現在看第七段,「部類差別」。「爲深究本經」,究,一般講研究,但是佛法不叫研究,佛法叫參究。參跟研有什麼差別?研究是用第六意識,就是還是用分別心,分別執著,這是研究。參究呢?參究不用心意識,心是阿賴耶,意是末那,識是第六意識,不用它,就叫參究。不用第六識就是不用分別,不用末那識就是不用執著,不用阿賴耶就是不落印象。所以真正會參的人,用參的人,他會開悟,他得定。只要用心意識,這就是凡夫,六道凡夫沒有離開心意識。用心意識得到的是什麼?解悟,不是開悟。爲什麼?你聽得多了,你研究得多了,時間長了,佛所說的你能夠理解,你入不了他的境界。爲什麼入不了?因爲你有障礙,障礙就是妄想分別執著。如果這個東西能放下,舍掉了,你就入進去了,那就是參,就不是研究了。究是追根究柢,研不行,要用參,這是佛法跟世法用的方法不一樣。換句話說,我們用參究來對一切世間法,世間法全是佛法;如果用研究,研究《華嚴經》、研究大乘教,全是世間法。所以根本就沒有什麼佛法、世間法,看你用什麼心態對它;世間的心對它,它就變成世間法,境隨心轉,出世間的心對它,世間法都變成佛法,沒有一法不是佛法,總在用心不同。所以一切法從心想生,離開妄,樣樣都是真的。

  八識五十一心所是妄,你不用它,一切法全是真的,你用它,佛說一切法都是虛妄的。所以法相宗修行的方法,轉八識成四智,不用八識,不用八識就是四智,八識舍掉了,四智就現前,就這麼個道理。現在人他最大的麻煩,他不曉得事實真相,用八識來批評四智,用妄心批評那些用真心修行的人,說他們是迷信,說他們不符合科學。什麼地方不符合科學?懷疑是科學,不懷疑不符合科學,麻煩就大了。不懷疑,能往生淨土,懷疑的時候,搞六道輪回,還要搞叁途地獄。你看看這個結果,你是誠信的好,還是懷疑的好?宿世善根深厚的人,在這一生當中迷得很重,他有佛菩薩慈悲照應他,在必要的時候佛菩薩現身給他看一看,他相信了,真的不是假的。那是什麼?馬上叫他回頭,斷疑生信,破迷開悟。時節因緣不成熟的時候佛不現身,爲什麼?現身你還是回不了頭。雖然看,我是不是眼睛看花了?是不是個幻相在我面前,不是真的?他會懷疑這些,始終懷疑,他不相信,所以示現沒用處,示現他還造口業,他愈陷愈深。所以一定到相當程度的時候,佛菩薩知道時節因緣,什麼時候來給你示現你相信了,你真的斷疑生信了,不在這個時候往往不可能給你示現的。但是我們看過去這些典籍上所記載的,一般大概都是在臨終前幾天,這個時候像這種奇迹常常能發現,臨終前一個星期,二、叁個星期,或臨終前幾天。爲什麼選在這個時候?他自己曉得他不行了,這世間一切不放下也得放下,真帶不去。在這種難分難舍的時候,佛給你示現一下,真的,不是假的,過去所學的這些印象一下提起來,才完全肯定佛法是真的,這個世間東西是假的。

  下面,部類差別,爲深究本經,「應知同部」,佛說一切經裏頭,哪些經跟這個是同一部的,「同類」,這些經論。「傍及帶說淨土之典籍,以便參研」,你都能夠了解,便于參考。第一個說「同部:本經與小本彌陀,是同部經典」,跟《阿彌陀經》是同一部經。「疏鈔謂大小二本,文有繁簡,義無勝劣,判屬同部」。蓮池大師的《疏鈔》,大本是《無量壽經》,小本是《阿彌陀經》,這兩本的內容完全相同,只是一個說得詳細,一個說得簡單。大本便于學習,它說得詳細,幫助你認識極樂世界、認識阿彌陀佛,這個很重要。我們看到科學報告,講念力能量不可思議,他們也特別使用念力,你念念念什麼東西,最好先把那個對象多認識它、多了解它,那個念力的效果更大,這個意思跟佛經說的意思相同。所以你要認識極樂世界,要了解極樂世界,你對它不認識、不了解,信心、願力都不容易生起,所以多半都是半信半疑,道理在此地。

  黃念祖老居士這個批注,中國古人批注《無量壽經》的不多,只有兩種,沒有這麼詳細。日本的批注大概有叁十多種,他們所依靠的統統是康僧铠的譯本,但是也沒有念老這個詳細。念老這個內容太豐富了,集經論、祖師大德批注的大成,這集大成,非常豐富。這是什麼?普度末法九千年衆生,大家讀到這個經,清楚了、明白了,知道這個法門的殊勝,知道西方極樂世界是最好的修學環境,真正想成佛,到極樂世界沒有一個不成就。真搞清楚、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十九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