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十集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學系的學生,有一個他來告訴我,他用《無量壽經》寫博士論文。我就問他:《無量壽經》有九種版本,你用哪一個?他用夏蓮居的會集本,跟我們一樣的本子。也可能是我們這個本子印得很多,現在在全世界到處都很容易看到,他們用這個本子寫博士論文。

  「五譯之中」,這是翻譯的本子,「《魏譯》流傳獨廣」。康僧铠的本子流傳最廣,因爲這個本子文、義都相當的圓滿,比起其它的四種翻譯本,所以大家很欣賞。「王本一出取而代之」。爲什麼《無量壽經》在中國,康僧铠的本子不能夠大量的流通,大概受王龍舒會集本的影響。王龍舒是宋朝時候人,他這個本子出來之後,大家都喜歡他的本子,真的是取而代之。但是康僧铠的本子,唐朝時候流傳到日本、韓國,所以日本、韓國淨土宗都依據康僧铠的本子,講的人多,批注的人多,這是我們中國所比不上的地方。我上一次到日本去講經,我就勸導日本淨宗的這些法師們,應當把他們祖師專門研究《無量壽經》的這幾十種批注,從《大藏經》取出來,印一個專輯。《無量壽經》批注的專輯,單獨流通,對淨宗的修學會有很大的幫助。

  「蓮池大師《疏鈔》中,語則多就王文」,也就是《彌陀經疏鈔》蓮池大師引用《無量壽經》的經文多取王龍舒的本子,「以王本世所通行,人習見故」。這個本子從宋朝以後在中國流通很廣,一般人看《無量壽經》都看他的會集本。所以蓮池大師《疏鈔》裏頭引用,大多數都用他的本子。「清末印光法師亦稱王本爲文義詳悉,舉世流通。由上可見王本在我國之流通,遠過《魏譯》」,比康僧铠的本子流通得更殊勝。「王本雖甚流通,並收入龍藏與日本大正藏」,收到《大藏經》這很不容易,收到《大藏經》就等于說是古今這些大德肯定這個本子。「但王氏之作則有得有失」,這本子還是有瑕疵。「例如《疏鈔》雲」,這個《疏鈔》是《彌陀經疏鈔》,蓮池大師作的。蓮池大師的話,「王氏所會,較之五譯,簡易明顯,流通今世,利益甚大」,這是蓮池大師對這個本子的贊歎。「但其不由梵本」,他不是依照梵本翻譯的,「唯酌華文,未順譯法」,這是講會集跟翻譯不一樣。「若以梵本重翻而成六譯,即無議矣」,那就沒有話說了。「故彼不言譯而言校正也」,他沒有用譯這個字,他用的是校輯,編輯。

  「又其中去取舊文,亦有未盡」,這就是會集的時候,去取是大學問。去是什麼?不收它的,把它刪掉,取是取它的文跟義,就是取舍。取舍不當,哪些應該取的,哪些應該舍的,這個裏頭他有些問題。這裏舉例子,「如叁輩往生,《魏譯》」,就是康僧铠的本子,「皆曰發菩提心,而王氏唯中輩發菩提心」,有發菩提心,下輩他說不發,上輩的沒有說,「則高下失次」,這個取舍就不當。實際上,康僧铠的本子,上中下叁輩都講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這個太重要了!上輩怎麼沒有發菩提心?下輩更加一個不發,不發沒有根據,不言那是漏掉了。不發那是改動了,人家發菩提心,怎麼可以說不發?高下失次。「且文中多善根,全在發菩提心。而叁輩不同,同一發心」,沒有不發心的,這個發心是「往生要旨,乃反略之」,這是未盡,別人批評他,取舍未盡。「蓮池大師所論精要,正中要害」,這是蓮池大師對王龍舒本子的批評,有贊歎、有批評,它不是一個盡善盡美。

  「王氏自序中有雲:其文碎雜而失統,錯亂而不倫者,則用其意而修其辭。」這就是如果翻譯,這個問題沒有,你自己用什麼文字都可以。但是會集不行,一定要用原文,不能把人家原文舍棄掉,自己用自己意思來寫一段文來修改它,這不可以的,這是犯了忌諱。這就是蓮池大師所批評他的,「不由梵本,未順譯法之深病」。「若據梵本重譯,始可用本人自撰之文句以表經義」,這個沒有話說的。「今乃會集」,會集一定要用人家的原文,不能改變別人的原文,「焉能不取原語,而任意行文,是乃萬萬不可也」。如果隨便改動人家文字,看這個看得不順眼的話都來改,將來這部經就改得不象話了。所以古人縱然看到這個字有問題不通,或者是傳寫錯誤的,不敢改,中國讀書人有這個好處。可以把它注在旁邊,這個字應該是什麼字的錯誤,注在旁邊,不可以改變它;要保存它的本來面目,決定不可以隨便改動文字。是你自己寫的文章可以,你可以隨便改,別人寫的,古人的東西不能改動。「至于叁輩發心亦然,擅改《魏譯》,又複高下失次,是皆王本難掩之疵也」,這是他的毛病,這太明顯了。

  「清乾隆彭二林居士」,就是彭際清,也叫彭紹升,「亦于王本義有未安」,看到王龍舒這個本子,他覺得有問題。「于所著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中」,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是彭際清居士的著作,也是解釋《無量壽經》的,這裏面對王龍舒的本子有批評。「王氏本較爲暢達,近世通行」,流通得很廣,「然有可議者」,就是有可以討論的地方。「如序分中遊步十方以下,廣明菩薩行願,爲令行者發起大心,積集德本,究竟成佛,乃是此經開章要領,而王氏刪之」,把這一段刪掉了。這是很重要的一段經文,他把它刪掉了,這不應該刪的,應該要取的。「至往生上下二輩」,叁輩往生,「一刪去發菩提心」,上輩他沒說,中輩說發菩提心,下輩說不發。「胎生一節,刪去疑惑佛智乃至勝智」,這個很重要,他把這幾個字刪掉了。「前則乖成佛之正因」,這是批評他,他把發菩提心刪掉了,上輩沒有說發菩提心,下輩說不發,這個不可以的。康僧铠的原本,叁輩都發菩提心,都是講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怎麼可以說把發菩提心刪掉?怎麼可以說不發?這個都是非常嚴重的失誤。胎生一節,爲什麼會胎生?因爲疑惑佛智乃至勝智,這一段很重要,如來的五種智慧,他把這個刪掉了。所以前面乖成佛之正因,後面「失往生之正智」,對于佛的五種智慧要深信不疑。「他如敘次願文」,先後也有錯誤,這些都應當把它校正。

  所以,彭際清居士就發心,要補救王龍舒會集本的失誤。他「專就《魏譯》」,就是康僧铠的本子,「去其繁複,並按雲棲本」,雲棲是蓮池大師,什麼本子?蓮池大師《彌陀經疏鈔》,「增入四十八願先後數目」。他這個本子依舊叫《無量壽經》,這是第七本,《無量壽經》第七個本子,王龍舒是第六本。「但此本只是《魏譯》之節校本,而非諸譯之會集本,兩本相較,則彭本優于《魏譯》」。彭際清的節校本跟康僧铠的本子兩本比較,彭際清這個本子好。「近代丁福保居士,作《無量壽經箋注》,所注者即彭本。惜彭本只是節校本,未能救王氏會本之病,故仍不能稱爲善本」。

  到清朝鹹豐年間,「邵陽魏承貫居士」,就是魏默深居士,「謂諸譯及王氏會本,猶未盡善,乃會集五種原譯,別成一本」,還叫做《無量壽經》。「魏氏之本,集五種原譯,是爲五會本之始」。王龍舒只有四種經的會本,所會裏頭缺了《唐譯》。「同治中王蔭福居士極崇魏本,曾親記雲:近世邵陽魏居士複本雲棲大師之說,遍考諸譯,別爲一書。包舉綱宗,文辭簡當,乃得爲是經之冠冕」。「王氏複博考衆本,手自校雠,並定經名爲《摩诃阿彌陀經》,是爲本經之第八本」。這個本子裏頭也有問題,就是我剛才拿給諸位看的,這個本子,這個就是魏默深的譯本。但是它經過夏蓮居老居士校訂、補充,所以這個本子也是很好的本子,我們留了做紀念,印了一千本,做紀念。「魏氏發心廣大,複精于文字」,文學好,「爲救王龍舒居士杜撰經文之失,備取五譯,會成一經」,這個會集本是他作的。「力求句句有來曆,期成善本」,希望這是《無量壽經》最善的好本子。「所願極勝」,他的願非常殊勝,好!「所成亦偉」,會集的確實比王龍舒居士好,很難得。「其所會集遠超王本,王蔭福居士贊之爲本經八種之冠,亦非過譽」,值得贊歎。「但所憾者」,還是有遺憾,「魏氏雖願力補王氏杜撰之過,惜未全免」,還是犯了毛病。「茲舉其荦荦大者如下」,荦荦是明顯的意思,就是很明顯的過失。

  下面有幾種,第一個,「魏本第二願曰:設我成佛,國中天人,純是化生,無有胎生」。這個裏頭,其中「無有胎生」這四個字,五種原譯本裏頭都沒有。這四個字與原譯文相違背,這是大毛病,這是自己加上去的。「《魏譯》雲:佛告彌勒,彼國人民,有胎生者」,這是康僧铠的本子上有這個經文,你怎麼說無有胎生?你跟原譯本相違背。唐、宋兩譯都有,「而魏氏竟謂無有胎生,此實爲難掩之疵」,這個毛病沒辦法否定。

  第二,「五惡五痛五燒一段數千言,魏氏刪節爲生時痛,老時痛,病時痛,死時痛,患難窮苦痛,淫欲火燒,瞋忿火燒,貪盜火燒,邪僞火燒,愚癡火燒,是爲五痛五燒」。你看幾千字的一段文,他把它省略成這幾句,這個不應該,這是後人不能原諒的。「魏居士原願無一字不有來曆,惜未能貫徹初衷。上之一段,于諸譯中,並無來曆」,這一段沒有來曆,這是自己撰的。

  時間到了,時間很快,都忘掉了。好,我們下一節課就從這裏學起,從五痛五燒數千言這兒看起。

  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十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