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十集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一,故致斯异。」这是说明,传的年代久了,互相抄袭有抄错的地方、有脱落的地方,这都在所不免。古时候经书得来不容易,所以本子就有差异。「亦或非一时说」,这个也有可能,佛多次宣说,不是一次宣说,「例如般若诸经」。「以此经如来本怀,处处异说」,佛常常讲、时时讲,讲法不一样,所以记录下来也就不相同,「致此多本,盖此大悲之极处也」,佛是处处异说,这是佛的大慈大悲。佛为大家介绍这个法门,人的根性不相同,他说法就不一样。佛是随机说法,因人不同、因时不同、因处不同、因事不同,所以佛无有定法可说。一桩事情,就是介绍大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佛怎么介绍?我们从这里去想。人、时、地、事有不同,佛的说法肯定就不一样,这是佛的慈悲。

  「以上诸德皆主本经乃世尊多度宣说之法,实有所据」,不是没有根据的。「例如本经《唐译》本名《无量寿如来会》,乃《大宝积经》中一会之文,足证佛说《宝积经》时,亦宣说本经。」讲《大宝积经》里头,里面有一段专门介绍西方极乐世界,就是今天我们留下来的这五种原译本的唐译。王龙舒会集的时候,会集这个原译,唐译的《大宝积经》他就没有看到过。我们想想,王龙舒他是进士出身,是地方上的大富长者,有德行、有学问、有财富,这部经都没有见到,《无量寿》这一会没见到。他会集的是四种,缺了这一种,而这部经里头有一些精彩片段,是其它经典里头没有的,这是不能缺少的。所以,魏默深重新再会集,这清朝咸丰年间,第二次的会集,这个本子比王龙舒的本子就好得太多了。

  这个本子我们这里也有,这个本子就是的,魏默深的译本,夏莲居重新把它校对,成了这个本子。校对还困难,没有法子,所以夏老就重新再做一次会集,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本子。这个本子很值得纪念,夏老师校对的本子,校对、补充,成了这么一个本子。这也是夏莲居老居士会集《无量寿经》,这个想法是从这儿来的。校对、补充觉得还不足,所以才决心重新再会集,第三次的会集。过去所有的会集里头有缺陷的、不圆满的,这全部补足了,真正是《无量寿经》最善的本子,用了十年时间,不简单!黄念祖老居士会集批注用了六年时间,得来真的不容易,我们真是有福报。我们前一代的人没有看到这个本子,所以讲净土讲得不透彻。如果我早年学佛,老一辈这些法师、大德能够把净土讲得这么透彻,我早就接受了,早就相信了,哪里要辛辛苦苦自己摸索二、三十年!这就想到现在人比我有福。这个福报是有,问题是诚敬心不如。缘,机缘上说,你们比我有福,善根福德很重要,善根是能信、能愿,福德是真干。真正往生到极乐世界才叫圆满,如果这一生不能往生,那就阿赖耶上种一点善根,还要继续搞六道轮回,这肯定的。

  「沈氏又云:魏译文辞详赡,义理圆足,故自来讲家多据之」。这就是康僧铠的译本,在五种本子里面,确实他翻译得最好。所以古今中外,外国包括韩国、日本、越南的法师,讲《无量寿经》都采用康僧铠的本子。「唐译差与相近,盖同一梵本也」,唐译就是《宝积经》里「无量寿如来会」,内容跟康僧铠的译本大同小异,判断他们用的是一个梵文本,同一个本子。「宋译亦甚明畅,而辞句前后大异,又一梵本也」,肯定是原本不一样。「汉吴二译,文辞拙涩,而义有相补备者,则又一梵本也」。这几个对照所看到,他们用的底本不是相同的,不是一个本子。所以判断至少有三个本子,翻译的时候根据的原本不一样,有三个不同的梵本。

  「沈氏虽未能直从古梵筴取证,但今若细究存世之五译,可推知当年梵筴至少有三种,故知沈氏之说可信。至于他师有认为五译只是同本异译,各本差异,只因译者意乐不同,实未能服人」。这个说法一般人不服,同一个梵本,翻译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出入?特别是愿文,四十八愿怎么可以改成二十四愿,哪有这么大胆子的人?怎么能把它改成三十六愿?肯定是原本不一样。这是绝对不能够错误的。「例如本经小本秦唐两译,罗什大师因秦人尚简」,这秦国是姚秦,在现在四川、甘肃这一带,中国人喜欢简单,「乃摄十方佛为六方佛」,梵文原本里头是十方佛,他把它省掉了,改为六方佛。「此诚译者应机之妙,文简应机,而经义无失」,这是翻译的巧妙,「是始为译者之意乐与善巧」。玄奘大师是直译,我们所看到的是十方佛。「至于本经诸译之差别,大异于是」,跟这些情形完全不一样,「不但详略不同,且义理之深广亦异」,意思也不同。「故不应是译人意乐」,意乐就是翻译的人他喜欢怎么翻法,这绝对不是翻译人的意思,是原本不同。

  「例如弥陀大愿乃净宗之缘起,与本经之纲宗,而十念必生之愿,正是弥陀大愿之髓」,这精髓,这是讲净宗最重要的教义。四十八愿,阿弥陀佛的大愿,这才是净宗的缘起。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这桩事情,统统根据阿弥陀佛四十八愿,而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,世尊为我们转述,这是净宗最重要的一部分。四十八愿里头「十念必生」,这是大愿里头最重要的一句话,因为十念必生才能普度一切众生,真的是简单、容易。难在哪里?难在佛讲过了,难信之法,你不相信,这个缘分你就当面错过。你要是深信不疑,你这一生恭喜你,你就成佛去了。所以不能不信!梵师今天传的这个来,就是劝我们要相信,真有极乐世界,真有阿弥陀佛,她传这个信息来。

  这个愿,就是十念必生,「见于魏唐两译,而汉吴两译之愿文中」没有十念必生。你说这么重要的,这怎么能有错处?决定是原本不同,原本同,这怎么可以漏掉?「若谓魏唐两译之四十八愿,与汉吴两译之廿四愿只是译笔」,就是翻译的人「开合之不同,则实难自圆其说」,这个想法是错误的,不切实际。「世间焉有如是大胆之译人,敢率自意,妄删大愿之心髓」,把十念必生删掉了,哪有这么大胆量的人!「故知必是所据之原梵本不同,方有此异」,根据的原本不一样,从印度传来的原译梵文本有不同,才会有这个现象。

  「又如《吴译》二十四愿中有国无女人与莲花化生」,这也很重要,「而魏唐两译虽具四十八愿」,四十八愿没有这个经文,「反而无之」。「若谓原本是一,诸译只是开合不同,则请问《吴译》此二愿从何而来」,何以二十四愿当中有,四十八愿当中没有。「可见诸译所据之原筴不一」,就是原本不相同,这才能讲得通。「正如沈善登氏所说,本经蒙世尊多度宣说,又因梵筴易脱落,乃有不同之原本」。传到中国来不只一本,传来的本子不一样,原本不一样。「从上之例,可见会集诸译,实有必要」,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五种原译本我们都拿来读很麻烦,应当把这五种东西会集成一本,这就方便了。所以,这个事情是应该做的,必须要做的。「是以从宋至今,王龙舒」第一个开始做,宋朝人,他是安徽舒城人,距离我的老家很近,大概只有三十几里路,「彭二林、魏默深与先师夏莲居诸居士,先后均曾校会本经」。

  下面讲「会校之本,自宋迄今,凡有四种」,这是会校本。我们看二百四十四面批注。「以上五译,互有优劣彰晦」,彰是文义很明朗,一看就懂,晦是很生涩,看不懂,这就是有优劣,翻得好不好。「例如十念得生之本愿与一向专念之要旨,于汉吴两译则未彰」,汉吴这两本没有,缺了这两句,没有。「至于五恶五痛五烧之宏文」,这是什么?这是《无量寿经》里面所讲的戒律,非常重要,「乃世尊苦口婆心之告诫,于唐宋两译则不具」,缺了这一段。「魏译较备,为诸译冠」,康僧铠的本子详细,说得很详明。「但于国无女人与莲花化生两愿」,康僧铠的本子也没有。「故宋龙舒王日休论诸译云」,就是他的看法,「其大略虽同,然其中甚有差互」,就是这个里面差别的地方太大,不是小的问题,是大问题。「又其文或失于太繁,而使人厌观」,这文字确实,你看原译本就晓得,看不下去,「或失于太严,而丧其本真;或其文适中,而其意则失之」,意思不完备。「由是释迦文佛所以说经,阿弥陀佛所以度人之旨,紊而无序,郁而不章,余深惜之」。释迦的本愿、弥陀的本愿,因为这些经文,这翻译的经文,我们今天所讲的,文不达意,或者说词不达意,出现这个问题。对于释迦牟尼佛说经、阿弥陀佛度人的本愿,就不能够畅通无碍。龙舒居士对这个非常感叹,所以他发心,「于是乃取汉吴魏宋四译,校正会集,叙为一经,名曰《大阿弥陀经》,是即本经会集本之始」,宋朝王龙舒居士第一个做会集本。

  现在《无量寿经》的会校本一共有四种。第一个,《大阿弥陀经》,宋国学进士龙舒王日休,他叫校辑。辑是编辑,把四种本子合成一本,除掉它重复的,合成一本,方便。

  第二个,也叫《无量寿经》,清菩萨戒弟子彭际清节校。非常可惜,它只是一本,它不是会本。它就是康僧铠的本子,把它节录,重新校正,所以它只有一本。但是这个本子好念多了,康僧铠的本子里面确实很多繁而无绪,念起来很不畅通。他一节校,本子就畅通了。

  第三种叫《摩诃阿弥陀经》,是清朝时候咸丰年间,菩萨戒弟子承贯邵阳魏源会译。这是个会集本,这个五种本子他都看到了,所以他这个会集比王龙舒的就好,后后胜于前前。这里还有个批注,「原名《无量寿经》,后经正定王荫福居士校订」,改了名字,改成《摩诃阿弥陀经》。这是魏默深的会集本。

  第四种就是现在我们用的这本子,《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》,这是民国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的,我们现在读的这个本子。

  「于是本经乃有五种原译本,四种节会本,共有九种」,就是我们中文本的《无量寿经》,一共有九个不同的版本。学《无量寿经》,你用哪一个版本,这个关系很重要。我在二00六年,我们巴黎的活动结束之后,我顺便到伦敦去访问伦敦大学跟剑桥大学。剑桥大学汉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十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