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学系的学生,有一个他来告诉我,他用《无量寿经》写博士论文。我就问他:《无量寿经》有九种版本,你用哪一个?他用夏莲居的会集本,跟我们一样的本子。也可能是我们这个本子印得很多,现在在全世界到处都很容易看到,他们用这个本子写博士论文。
「五译之中」,这是翻译的本子,「《魏译》流传独广」。康僧铠的本子流传最广,因为这个本子文、义都相当的圆满,比起其它的四种翻译本,所以大家很欣赏。「王本一出取而代之」。为什么《无量寿经》在中国,康僧铠的本子不能够大量的流通,大概受王龙舒会集本的影响。王龙舒是宋朝时候人,他这个本子出来之后,大家都喜欢他的本子,真的是取而代之。但是康僧铠的本子,唐朝时候流传到日本、韩国,所以日本、韩国净土宗都依据康僧铠的本子,讲的人多,批注的人多,这是我们中国所比不上的地方。我上一次到日本去讲经,我就劝导日本净宗的这些法师们,应当把他们祖师专门研究《无量寿经》的这几十种批注,从《大藏经》取出来,印一个专辑。《无量寿经》批注的专辑,单独流通,对净宗的修学会有很大的帮助。
「莲池大师《疏钞》中,语则多就王文」,也就是《弥陀经疏钞》莲池大师引用《无量寿经》的经文多取王龙舒的本子,「以王本世所通行,人习见故」。这个本子从宋朝以后在中国流通很广,一般人看《无量寿经》都看他的会集本。所以莲池大师《疏钞》里头引用,大多数都用他的本子。「清末印光法师亦称王本为文义详悉,举世流通。由上可见王本在我国之流通,远过《魏译》」,比康僧铠的本子流通得更殊胜。「王本虽甚流通,并收入龙藏与日本大正藏」,收到《大藏经》这很不容易,收到《大藏经》就等于说是古今这些大德肯定这个本子。「但王氏之作则有得有失」,这本子还是有瑕疵。「例如《疏钞》云」,这个《疏钞》是《弥陀经疏钞》,莲池大师作的。莲池大师的话,「王氏所会,较之五译,简易明显,流通今世,利益甚大」,这是莲池大师对这个本子的赞叹。「但其不由梵本」,他不是依照梵本翻译的,「唯酌华文,未顺译法」,这是讲会集跟翻译不一样。「若以梵本重翻而成六译,即无议矣」,那就没有话说了。「故彼不言译而言校正也」,他没有用译这个字,他用的是校辑,编辑。
「又其中去取旧文,亦有未尽」,这就是会集的时候,去取是大学问。去是什么?不收它的,把它删掉,取是取它的文跟义,就是取舍。取舍不当,哪些应该取的,哪些应该舍的,这个里头他有些问题。这里举例子,「如三辈往生,《魏译》」,就是康僧铠的本子,「皆曰发菩提心,而王氏唯中辈发菩提心」,有发菩提心,下辈他说不发,上辈的没有说,「则高下失次」,这个取舍就不当。实际上,康僧铠的本子,上中下三辈都讲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,这个太重要了!上辈怎么没有发菩提心?下辈更加一个不发,不发没有根据,不言那是漏掉了。不发那是改动了,人家发菩提心,怎么可以说不发?高下失次。「且文中多善根,全在发菩提心。而三辈不同,同一发心」,没有不发心的,这个发心是「往生要旨,乃反略之」,这是未尽,别人批评他,取舍未尽。「莲池大师所论精要,正中要害」,这是莲池大师对王龙舒本子的批评,有赞叹、有批评,它不是一个尽善尽美。
「王氏自序中有云:其文碎杂而失统,错乱而不伦者,则用其意而修其辞。」这就是如果翻译,这个问题没有,你自己用什么文字都可以。但是会集不行,一定要用原文,不能把人家原文舍弃掉,自己用自己意思来写一段文来修改它,这不可以的,这是犯了忌讳。这就是莲池大师所批评他的,「不由梵本,未顺译法之深病」。「若据梵本重译,始可用本人自撰之文句以表经义」,这个没有话说的。「今乃会集」,会集一定要用人家的原文,不能改变别人的原文,「焉能不取原语,而任意行文,是乃万万不可也」。如果随便改动人家文字,看这个看得不顺眼的话都来改,将来这部经就改得不象话了。所以古人纵然看到这个字有问题不通,或者是传写错误的,不敢改,中国读书人有这个好处。可以把它注在旁边,这个字应该是什么字的错误,注在旁边,不可以改变它;要保存它的本来面目,决定不可以随便改动文字。是你自己写的文章可以,你可以随便改,别人写的,古人的东西不能改动。「至于三辈发心亦然,擅改《魏译》,又复高下失次,是皆王本难掩之疵也」,这是他的毛病,这太明显了。
「清乾隆彭二林居士」,就是彭际清,也叫彭绍升,「亦于王本义有未安」,看到王龙舒这个本子,他觉得有问题。「于所著《无量寿经起信论》中」,《无量寿经起信论》是彭际清居士的著作,也是解释《无量寿经》的,这里面对王龙舒的本子有批评。「王氏本较为畅达,近世通行」,流通得很广,「然有可议者」,就是有可以讨论的地方。「如序分中游步十方以下,广明菩萨行愿,为令行者发起大心,积集德本,究竟成佛,乃是此经开章要领,而王氏删之」,把这一段删掉了。这是很重要的一段经文,他把它删掉了,这不应该删的,应该要取的。「至往生上下二辈」,三辈往生,「一删去发菩提心」,上辈他没说,中辈说发菩提心,下辈说不发。「胎生一节,删去疑惑佛智乃至胜智」,这个很重要,他把这几个字删掉了。「前则乖成佛之正因」,这是批评他,他把发菩提心删掉了,上辈没有说发菩提心,下辈说不发,这个不可以的。康僧铠的原本,三辈都发菩提心,都是讲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,怎么可以说把发菩提心删掉?怎么可以说不发?这个都是非常严重的失误。胎生一节,为什么会胎生?因为疑惑佛智乃至胜智,这一段很重要,如来的五种智慧,他把这个删掉了。所以前面乖成佛之正因,后面「失往生之正智」,对于佛的五种智慧要深信不疑。「他如叙次愿文」,先后也有错误,这些都应当把它校正。
所以,彭际清居士就发心,要补救王龙舒会集本的失误。他「专就《魏译》」,就是康僧铠的本子,「去其繁复,并按云栖本」,云栖是莲池大师,什么本子?莲池大师《弥陀经疏钞》,「增入四十八愿先后数目」。他这个本子依旧叫《无量寿经》,这是第七本,《无量寿经》第七个本子,王龙舒是第六本。「但此本只是《魏译》之节校本,而非诸译之会集本,两本相较,则彭本优于《魏译》」。彭际清的节校本跟康僧铠的本子两本比较,彭际清这个本子好。「近代丁福保居士,作《无量寿经笺注》,所注者即彭本。惜彭本只是节校本,未能救王氏会本之病,故仍不能称为善本」。
到清朝咸丰年间,「邵阳魏承贯居士」,就是魏默深居士,「谓诸译及王氏会本,犹未尽善,乃会集五种原译,别成一本」,还叫做《无量寿经》。「魏氏之本,集五种原译,是为五会本之始」。王龙舒只有四种经的会本,所会里头缺了《唐译》。「同治中王荫福居士极崇魏本,曾亲记云:近世邵阳魏居士复本云栖大师之说,遍考诸译,别为一书。包举纲宗,文辞简当,乃得为是经之冠冕」。「王氏复博考众本,手自校雠,并定经名为《摩诃阿弥陀经》,是为本经之第八本」。这个本子里头也有问题,就是我刚才拿给诸位看的,这个本子,这个就是魏默深的译本。但是它经过夏莲居老居士校订、补充,所以这个本子也是很好的本子,我们留了做纪念,印了一千本,做纪念。「魏氏发心广大,复精于文字」,文学好,「为救王龙舒居士杜撰经文之失,备取五译,会成一经」,这个会集本是他作的。「力求句句有来历,期成善本」,希望这是《无量寿经》最善的好本子。「所愿极胜」,他的愿非常殊胜,好!「所成亦伟」,会集的确实比王龙舒居士好,很难得。「其所会集远超王本,王荫福居士赞之为本经八种之冠,亦非过誉」,值得赞叹。「但所憾者」,还是有遗憾,「魏氏虽愿力补王氏杜撰之过,惜未全免」,还是犯了毛病。「兹举其荦荦大者如下」,荦荦是明显的意思,就是很明显的过失。
下面有几种,第一个,「魏本第二愿曰:设我成佛,国中天人,纯是化生,无有胎生」。这个里头,其中「无有胎生」这四个字,五种原译本里头都没有。这四个字与原译文相违背,这是大毛病,这是自己加上去的。「《魏译》云:佛告弥勒,彼国人民,有胎生者」,这是康僧铠的本子上有这个经文,你怎么说无有胎生?你跟原译本相违背。唐、宋两译都有,「而魏氏竟谓无有胎生,此实为难掩之疵」,这个毛病没办法否定。
第二,「五恶五痛五烧一段数千言,魏氏删节为生时痛,老时痛,病时痛,死时痛,患难穷苦痛,淫欲火烧,瞋忿火烧,贪盗火烧,邪伪火烧,愚痴火烧,是为五痛五烧」。你看几千字的一段文,他把它省略成这几句,这个不应该,这是后人不能原谅的。「魏居士原愿无一字不有来历,惜未能贯彻初衷。上之一段,于诸译中,并无来历」,这一段没有来历,这是自己撰的。
时间到了,时间很快,都忘掉了。好,我们下一节课就从这里学起,从五痛五烧数千言这儿看起。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十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