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土大经科注 (第五十一集) 2011/11/18
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:02-037-0051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经科注》第二百四十七面倒数第四行:
从「二、五恶五痛五烧」,这一段有数千言,有几千字,从长的一大段。「魏氏删节为」,这是魏默深居士会集的时候,把这一段长文删减掉了。他删节为「生时痛,老时痛,病时痛,死时痛,患难穷苦痛。淫欲火烧,瞋忿火烧,贪盗火烧,邪伪火烧,愚痴火烧,是为五痛五烧」。几千字一篇长文,就把它缩成这个样子。「魏居士原愿」,他本来的愿望是「无一字不有来历」,就是可惜他没有能贯彻初衷,上面这一段于五种原译本里头没有来历,这是他自己写的文字。会集,最重要的一定要用原译的文字,自己不能够,可以删节,一定还要用原文,不能自己造这个句子来代替,这个他犯了个过失。所以这个没有来历。
「魏氏会本谓极乐之宫殿楼观」,极乐世界这些宫殿楼观,「堂宇房阁,或处虚空,或在平地,或依宝树而住」,这个「依宝树而住」这一句五种原译本里头没有,这是他加进去。可不可能?有可能,想当然耳。这个是可以能讲得通,但是没有原文,五种原译本里头没有这一句的说法。所以这个也是毛病,都是没有忠于会集,会集一定要用原文,原文没有的不可以。删节行,删节统统是原文,不能用自己的文字,他「五痛五烧」那一大段,他是用自己的文字。跟彭际清的节校本不一样,节校本虽然节,但是是原文,人家没有过失。他这是节校用自己的文字,不是原文,所以这个有问题。第四,「会本中,过是以后,无量寿经亦灭,唯余阿弥陀佛四字,广度群生」,这一段五种原译本里头没有,这都是他自己加进去的。
「由上可见,魏氏之本与前诸本相较」,比较,「虽后后胜于前前」,比王龙舒的本子会集得是好,「惜仍未能尽免率增乖舛之过。但此巨失,势在必救,以免后世因袭,甚至篡改经文。故须防微杜渐,绝此罪源,并为大经,早得善本,是以先师夏莲居老居士,乃有第九本之作也」。这是说明夏老居士为什么要重新会集。这个重新会集我们晓得了,他本来不是想会集的,是把魏默深的本子重新校订再补充,把它订正,这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本子。这个本子是魏默深的本子,经过夏老的校正补充做成这么一个本子。想想还是不行,还是没有法子,所以必须重新再做一个,就是现在我们用的本子。这个本子可以看到魏本的原貌,但是这个过失可能他都已经把它修改了、修订了。
古籍最怕的是篡改经文,最怕的就是这个。因为你改动之后,你开了这个头,带了这个头,后人没有你的智慧,没有你的文字的修养,他看不懂随便都改。每个人都改,这个东西传个一、二百年就不象样子,就面目全非了。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最忌讳的是这桩事情。看到这里,明明是个错字,可以,注在旁边,或者注在书眉上,这个字应该是什么字,这正确的。决定不能改动,就是防微杜渐。让古籍保存原来的面貌,过去错了就让它错,改正是注在旁边,不能够改动经文。这就是说明这个版本,第九个本子出来的因缘。
下面介绍夏老居士,「先师夏老居士」,夏莲居老居士,「未冠学儒」,古时候男子二十岁行冠礼,就是戴帽子,表示成年了。女子十六岁行笄礼,表示她成人。成人之后,对他必须要尊重,所以不可以称名。称名,对未成年的,这叫童子,可以,可以称他的名字。成年就不再称名了,称名那是很不礼貌的事情。所以同辈分,朋友、同学送他一个字,就是中国人是有名有字,这个字号从行过冠礼这一天之后,大家都称他字。他家的长辈,他的祖父母、曾祖父母都称他字,不称名。称名只有两种人,一个是父母,一生称名,第二个是老师。你就想到中国老师的地位多高,从称名这个礼来看,老师跟父母是完全相同。真的佛法里面讲,身体,我们这身体得自于父母,身命,慧命得自于老师。这一个人两条命,是父母跟老师给的。所以对父母孝顺,对老师是同等的孝顺,只是在礼服上有不同。父母死了,守孝三年,穿孝服;老师过世了,心丧三年,就是没有孝服,那种悲痛哀伤跟父母没有两样。
所以老师在中国历代,要知道他的地位。老师一生多半都是很贫寒,清寒,为什么?他没有从事于生产事业,生活来源就是靠学生一点点供养,一生过着清贫的生活,这个我们要知道。家庭富有的,对老师供养多一点,清寒的可能就没有供养,甚至于生活非常清苦的,老师有时候还要帮助他,帮助学生。古时候师徒如父子,现在这个概念没有了。现在你想,对父母都不孝,何况对老师?没有人教尊师重道了,现在想学,没有样子,也没人教。
这个时代为什么这么乱?我刚才看了陈静瑜居士的一篇文字,讲到堕胎。卫生组织最保守的报告,全世界堕胎,一年五千万人,两年就一个亿。第二次大战打了四年,五年结束了,死伤的人数总共是五千万。现在堕胎,这是杀人,一年就五千万,等于二次世界大战死伤的总数,这个世界怎么能没有灾难?我看了这篇我想到,今天世界会有最严重的灾难,第一个原因就是堕胎,堕胎是杀人,这个罪比什么都重。不是杀别人,杀自己的儿女,哪有没有报应的道理!最近这几年,我们常常看到天空当中乌烟瘴气,灰突突的,那是什么原因?那是那些婴灵的怨气。这个事情不得了,有没有办法改善?没有办法。为什么没有办法?人心教坏了。二次大战之后,全世界教育教的是什么?肩负起教育工作的人是电视台、是网络、是电影,这些文艺工作者。天天都在教杀盗淫妄,把整个人心全教坏了,都以为这是正常的,不再相信因果,不再相信报应。报应临头,后悔莫及,这还得了!我们常常会想起古圣先贤告诉我们,「万恶淫为首,百善孝为先」。淫欲有没有想到要杀自己的后代,有没有想到这个问题?想到这个问题,谁敢干?因果教育重要!相信因果教育的人决定不敢干这个事情,为什么?这要杀人的,杀的是个无辜的人,而且是自己亲人。
佛法里面讲亲子关系,父母跟子女的关系,佛讲四种缘:报恩、报怨、讨债、还债,没有这四种缘,他不会到你家里来。如果是报恩来的,你把他杀掉了,恩变成仇。如果他是报怨来的,你把他杀掉,怨仇上又加一重怨仇,这还得了!还债来的,你把他杀掉了,债就变成仇恨。讨债来的,你没有还给他,你还把他杀掉,这个怨结得多重。不但这是地狱果报,跟这些冤亲债主这种纠缠,生生世世没完没了。人怎么会干这种傻事?都是没有接受好的教育。所以整个问题,社会问题跟地球灾难问题,统统是教育出了问题,这个果报现前了。很难得现在有这么多人觉悟,在大庭广众当中公开的忏悔、认错,这是好事情。能够让社会警觉,让大家注意到这个问题,这个问题不能再造了。所以,因果教育比什么都重要。
夏老未冠,未成年,二十岁以前,未成年学儒。「先程朱而后陆王」,二程、朱熹,这是中国的理学家,这个陆是陆九渊,王阳明,也是中国的理学家,这是儒家的。「甫壮入佛」,壮是壮年,四十岁,学佛了,「摄禅密而归净土」。「夏老博贯群籍,深于文字,专功久修,教眼圆明」。他老人家做学问很认真,在佛法里头,宗门教下、显教密教他都涉猎,而且都有相当的造诣,以后归净土。大概我们看看自古以来,真正在教下下功夫的人,到最后都归净土,禅宗也不例外,这真正对于净土认识了。所以净土是难信之法,没有很深经教的基础不容易相信,多半都是半信半疑,这个不能成就。真信了,没有一个不往生,往生就是成佛。
「于壬申年」,壬申是一九三二年,「发愿重校此经,掩关津门,阅时三载」,津门是天津,他在天津闭关三年。「遍探五种原译,洞察三家校本」,这个三家就是王龙舒的、魏默深的,这两种是会集本,彭际清的是节校本。「无一语不详参,无一字不互校,虔恭敬慎,日祷佛前,千斟万酌,时萦梦寐,及其成也,四众欢喜」。这是讲他做第四次的会集。前面的会集不是不好,里头有瑕疵,有取舍不当,有自己作的经文取代原译。这个例子不能开,例子一开,后面后遗症很大。所以要做一个真正忠于原译本的会集,确确实实字字句句都在原译本里面,用的是原译本的原文,这就对了。这跟翻译不一样,翻译自己可以,那都是自己文字;会集不可以,一定是别人的原文,不能够改动。
这个本子做成之后,非常欢喜。「宗教俱彻之慧明老法师」,这是夏莲老的皈依师,有照片在前面,「搭衣捧经摄照于佛前,亲为印证」。「先舅父」,这是梅光羲老居士,「梅撷芸居士,连续播讲于电台,誉为善本」。「慈舟法师专讲此经于京鲁」,这个京是北京,鲁是山东,「并亲为科判」,这个科判也印在这个本子里头。「北京极乐庵方丈妙禅老和尚,聘请山东女子莲社吴倩芗社长来寺开讲此经两月」。这些记载我们相信当时都是这个本子,还不是最近这个本子,是这个本子。因为这个里面科判是慈舟法师的科判,所以慈舟法师讲的是夏莲老的节校本,这个后面能看到。「菩萨戒弟子邵阳魏承贯会集各译,菩萨戒弟子郓城夏慈济重校补遗」,慈济是夏莲老的别号,重校补遗,所以是这个本子。我们现在用的这个本子在这个本子之后,总共用了十年的时间完成这个本子。
「其它发心宏扬,专志持诵者,不可胜数。印行流通,相继不绝。是以先舅父梅老赞云:于净宗要旨,穷深极微,发前人未发之蕴」。又说「精当明确,凿然有据,无一义不在原译之中,无一句溢出本经之外,有美皆备,无谛不收,虽欲不谓之善本不可得也」。这是梅光羲老居士的话。「先舅之语,现已举世公认,并将本经采入新印之续藏」,这个还没做到,新印的续藏还没有把它收进去。「大经尘封千载,今始得善本,先贤会经之愿乃圆,大经放光,众生有幸。本经名《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十一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