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五十一集) 2011/11/18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051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二百四十七面倒數第四行:
從「二、五惡五痛五燒」,這一段有數千言,有幾千字,從長的一大段。「魏氏刪節爲」,這是魏默深居士會集的時候,把這一段長文刪減掉了。他刪節爲「生時痛,老時痛,病時痛,死時痛,患難窮苦痛。淫欲火燒,瞋忿火燒,貪盜火燒,邪僞火燒,愚癡火燒,是爲五痛五燒」。幾千字一篇長文,就把它縮成這個樣子。「魏居士原願」,他本來的願望是「無一字不有來曆」,就是可惜他沒有能貫徹初衷,上面這一段于五種原譯本裏頭沒有來曆,這是他自己寫的文字。會集,最重要的一定要用原譯的文字,自己不能夠,可以刪節,一定還要用原文,不能自己造這個句子來代替,這個他犯了個過失。所以這個沒有來曆。
「魏氏會本謂極樂之宮殿樓觀」,極樂世界這些宮殿樓觀,「堂宇房閣,或處虛空,或在平地,或依寶樹而住」,這個「依寶樹而住」這一句五種原譯本裏頭沒有,這是他加進去。可不可能?有可能,想當然耳。這個是可以能講得通,但是沒有原文,五種原譯本裏頭沒有這一句的說法。所以這個也是毛病,都是沒有忠于會集,會集一定要用原文,原文沒有的不可以。刪節行,刪節統統是原文,不能用自己的文字,他「五痛五燒」那一大段,他是用自己的文字。跟彭際清的節校本不一樣,節校本雖然節,但是是原文,人家沒有過失。他這是節校用自己的文字,不是原文,所以這個有問題。第四,「會本中,過是以後,無量壽經亦滅,唯余阿彌陀佛四字,廣度群生」,這一段五種原譯本裏頭沒有,這都是他自己加進去的。
「由上可見,魏氏之本與前諸本相較」,比較,「雖後後勝于前前」,比王龍舒的本子會集得是好,「惜仍未能盡免率增乖舛之過。但此巨失,勢在必救,以免後世因襲,甚至篡改經文。故須防微杜漸,絕此罪源,並爲大經,早得善本,是以先師夏蓮居老居士,乃有第九本之作也」。這是說明夏老居士爲什麼要重新會集。這個重新會集我們曉得了,他本來不是想會集的,是把魏默深的本子重新校訂再補充,把它訂正,這就是我們現在這個本子。這個本子是魏默深的本子,經過夏老的校正補充做成這麼一個本子。想想還是不行,還是沒有法子,所以必須重新再做一個,就是現在我們用的本子。這個本子可以看到魏本的原貌,但是這個過失可能他都已經把它修改了、修訂了。
古籍最怕的是篡改經文,最怕的就是這個。因爲你改動之後,你開了這個頭,帶了這個頭,後人沒有你的智慧,沒有你的文字的修養,他看不懂隨便都改。每個人都改,這個東西傳個一、二百年就不象樣子,就面目全非了。所以中國傳統文化最忌諱的是這樁事情。看到這裏,明明是個錯字,可以,注在旁邊,或者注在書眉上,這個字應該是什麼字,這正確的。決定不能改動,就是防微杜漸。讓古籍保存原來的面貌,過去錯了就讓它錯,改正是注在旁邊,不能夠改動經文。這就是說明這個版本,第九個本子出來的因緣。
下面介紹夏老居士,「先師夏老居士」,夏蓮居老居士,「未冠學儒」,古時候男子二十歲行冠禮,就是戴帽子,表示成年了。女子十六歲行笄禮,表示她成人。成人之後,對他必須要尊重,所以不可以稱名。稱名,對未成年的,這叫童子,可以,可以稱他的名字。成年就不再稱名了,稱名那是很不禮貌的事情。所以同輩分,朋友、同學送他一個字,就是中國人是有名有字,這個字號從行過冠禮這一天之後,大家都稱他字。他家的長輩,他的祖父母、曾祖父母都稱他字,不稱名。稱名只有兩種人,一個是父母,一生稱名,第二個是老師。你就想到中國老師的地位多高,從稱名這個禮來看,老師跟父母是完全相同。真的佛法裏面講,身體,我們這身體得自于父母,身命,慧命得自于老師。這一個人兩條命,是父母跟老師給的。所以對父母孝順,對老師是同等的孝順,只是在禮服上有不同。父母死了,守孝叁年,穿孝服;老師過世了,心喪叁年,就是沒有孝服,那種悲痛哀傷跟父母沒有兩樣。
所以老師在中國曆代,要知道他的地位。老師一生多半都是很貧寒,清寒,爲什麼?他沒有從事于生産事業,生活來源就是靠學生一點點供養,一生過著清貧的生活,這個我們要知道。家庭富有的,對老師供養多一點,清寒的可能就沒有供養,甚至于生活非常清苦的,老師有時候還要幫助他,幫助學生。古時候師徒如父子,現在這個概念沒有了。現在你想,對父母都不孝,何況對老師?沒有人教尊師重道了,現在想學,沒有樣子,也沒人教。
這個時代爲什麼這麼亂?我剛才看了陳靜瑜居士的一篇文字,講到墮胎。衛生組織最保守的報告,全世界墮胎,一年五千萬人,兩年就一個億。第二次大戰打了四年,五年結束了,死傷的人數總共是五千萬。現在墮胎,這是殺人,一年就五千萬,等于二次世界大戰死傷的總數,這個世界怎麼能沒有災難?我看了這篇我想到,今天世界會有最嚴重的災難,第一個原因就是墮胎,墮胎是殺人,這個罪比什麼都重。不是殺別人,殺自己的兒女,哪有沒有報應的道理!最近這幾年,我們常常看到天空當中烏煙瘴氣,灰突突的,那是什麼原因?那是那些嬰靈的怨氣。這個事情不得了,有沒有辦法改善?沒有辦法。爲什麼沒有辦法?人心教壞了。二次大戰之後,全世界教育教的是什麼?肩負起教育工作的人是電視臺、是網絡、是電影,這些文藝工作者。天天都在教殺盜淫妄,把整個人心全教壞了,都以爲這是正常的,不再相信因果,不再相信報應。報應臨頭,後悔莫及,這還得了!我們常常會想起古聖先賢告訴我們,「萬惡淫爲首,百善孝爲先」。淫欲有沒有想到要殺自己的後代,有沒有想到這個問題?想到這個問題,誰敢幹?因果教育重要!相信因果教育的人決定不敢幹這個事情,爲什麼?這要殺人的,殺的是個無辜的人,而且是自己親人。
佛法裏面講親子關系,父母跟子女的關系,佛講四種緣:報恩、報怨、討債、還債,沒有這四種緣,他不會到你家裏來。如果是報恩來的,你把他殺掉了,恩變成仇。如果他是報怨來的,你把他殺掉,怨仇上又加一重怨仇,這還得了!還債來的,你把他殺掉了,債就變成仇恨。討債來的,你沒有還給他,你還把他殺掉,這個怨結得多重。不但這是地獄果報,跟這些冤親債主這種糾纏,生生世世沒完沒了。人怎麼會幹這種傻事?都是沒有接受好的教育。所以整個問題,社會問題跟地球災難問題,統統是教育出了問題,這個果報現前了。很難得現在有這麼多人覺悟,在大庭廣衆當中公開的忏悔、認錯,這是好事情。能夠讓社會警覺,讓大家注意到這個問題,這個問題不能再造了。所以,因果教育比什麼都重要。
夏老未冠,未成年,二十歲以前,未成年學儒。「先程朱而後陸王」,二程、朱熹,這是中國的理學家,這個陸是陸九淵,王陽明,也是中國的理學家,這是儒家的。「甫壯入佛」,壯是壯年,四十歲,學佛了,「攝禅密而歸淨土」。「夏老博貫群籍,深于文字,專功久修,教眼圓明」。他老人家做學問很認真,在佛法裏頭,宗門教下、顯教密教他都涉獵,而且都有相當的造詣,以後歸淨土。大概我們看看自古以來,真正在教下下功夫的人,到最後都歸淨土,禅宗也不例外,這真正對于淨土認識了。所以淨土是難信之法,沒有很深經教的基礎不容易相信,多半都是半信半疑,這個不能成就。真信了,沒有一個不往生,往生就是成佛。
「于壬申年」,壬申是一九叁二年,「發願重校此經,掩關津門,閱時叁載」,津門是天津,他在天津閉關叁年。「遍探五種原譯,洞察叁家校本」,這個叁家就是王龍舒的、魏默深的,這兩種是會集本,彭際清的是節校本。「無一語不詳參,無一字不互校,虔恭敬慎,日禱佛前,千斟萬酌,時萦夢寐,及其成也,四衆歡喜」。這是講他做第四次的會集。前面的會集不是不好,裏頭有瑕疵,有取舍不當,有自己作的經文取代原譯。這個例子不能開,例子一開,後面後遺症很大。所以要做一個真正忠于原譯本的會集,確確實實字字句句都在原譯本裏面,用的是原譯本的原文,這就對了。這跟翻譯不一樣,翻譯自己可以,那都是自己文字;會集不可以,一定是別人的原文,不能夠改動。
這個本子做成之後,非常歡喜。「宗教俱徹之慧明老法師」,這是夏蓮老的皈依師,有照片在前面,「搭衣捧經攝照于佛前,親爲印證」。「先舅父」,這是梅光羲老居士,「梅撷芸居士,連續播講于電臺,譽爲善本」。「慈舟法師專講此經于京魯」,這個京是北京,魯是山東,「並親爲科判」,這個科判也印在這個本子裏頭。「北京極樂庵方丈妙禅老和尚,聘請山東女子蓮社吳倩芗社長來寺開講此經兩月」。這些記載我們相信當時都是這個本子,還不是最近這個本子,是這個本子。因爲這個裏面科判是慈舟法師的科判,所以慈舟法師講的是夏蓮老的節校本,這個後面能看到。「菩薩戒弟子邵陽魏承貫會集各譯,菩薩戒弟子郓城夏慈濟重校補遺」,慈濟是夏蓮老的別號,重校補遺,所以是這個本子。我們現在用的這個本子在這個本子之後,總共用了十年的時間完成這個本子。
「其它發心宏揚,專志持誦者,不可勝數。印行流通,相繼不絕。是以先舅父梅老贊雲:于淨宗要旨,窮深極微,發前人未發之蘊」。又說「精當明確,鑿然有據,無一義不在原譯之中,無一句溢出本經之外,有美皆備,無谛不收,雖欲不謂之善本不可得也」。這是梅光羲老居士的話。「先舅之語,現已舉世公認,並將本經采入新印之續藏」,這個還沒做到,新印的續藏還沒有把它收進去。「大經塵封千載,今始得善本,先賢會經之願乃圓,大經放光,衆生有幸。本經名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十一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