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十一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清淨平等覺經》,是爲大經之第九本」。這個詳細要看梅光羲老居士的序文,他的序文很長,我們都印在這經本的後面,介紹得非常詳細。梅老居士是黃念祖老居士的舅父,家學的根基很厚。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,經教就是跟梅老居士學的,所以也有師承的關系。

  梅老跟夏老在那個時代,在家學佛裏面,都有很深的地位、聲望,佛門裏面稱爲南梅北夏。南方梅光羲,梅老是江西南昌人,夏蓮居老居士是山東人。北方的夏蓮居,南方的梅光羲,在當時在家學佛的兩位大德。所以這部經確實是他老人家非常用心,也是到這個世間來,這一生對佛教做出最大的貢獻,會集成這個完善的本子,取舍精當。五種原譯本裏面的精髓統統在這個本子裏頭,重複、多余的全部都刪掉,真正變成一個精本,精確的善本。讀這一本,五種原譯本全部都讀到了。有信心,想專攻的,就這一部就夠了。如果還有疑惑的,可以把五種原譯本找來對照,甚至于把過去的叁種節校本,王龍舒的、彭際清的、魏默深的,跟夏老一起來做個比較,我們對于這個會集本就産生信心了。

  下面第七段介紹本經的注釋,就是批注。在中國第一個,《無量壽經義疏》六卷,隋朝淨影寺沙門慧遠撰疏。這是慧遠大師作的批注,叫《無量壽經義疏》。慧遠大師他一生住在淨影寺,所以後人對他尊重,不稱他的名字,稱他居住的地方,稱爲淨影大師,這是最尊敬的稱呼。

  第二個本子,唐朝時候,比遠公要遲一點。遠公還早,最早的,隋朝這個批注。它也叫《義疏》,嘉祥寺吉藏撰的。

  第叁種,這是憬興的疏,他是朝鮮人,在中國留學,這個本子在中國流通得也很廣,《無量壽經義述文贊》叁卷。

  第四種也是韓國的,新羅沙門元曉,在中國也很盛行,《無量壽經宗要》。

  第五種,《遊心安樂道》一卷,元曉師撰的。這在中國《無量壽經》批注有五種。

  「日本則有了惠、峻谛、道隱、觀徹等數十種之多,遠超我國」。在日本大概有叁十多種,所以日本人對《無量壽經》的研究比我們殊勝。他們所用的本子全是用康僧铠的本子,五種原譯本只用了一種,就是魏譯的康僧铠的本。如果專門研究《無量壽經》,那很值得做參考,日本這些批注全部用的是漢字,所以我們學習沒有困難。

  我們看念老的解,「本經注釋」。「五譯之中」,五種的原譯本,「《魏譯》較備」,備是完備,五種本子比較,魏譯本最好,就是康僧铠的本子。「故大經注疏,集于《魏譯》」,都用他的本子。「我國大德多爲小本彌陀作注,至于注大本者僅隋淨影、唐嘉祥兩家」。所以淨宗在中國,《彌陀經》非常盛行,學《無量壽經》的人很少。在過去,行,是好事情,在現前這個時代一定要學大本。爲什麼?現在的人誠敬心不如古人,修小本要真誠恭敬,能得利益。如果把小本看成神話,沒有恭敬心,他什麼利益都得不到。爲什麼要提倡大本?大本對西方極樂世界講得透徹,尤其在理論方面,理明白了,人就服了。理通達,事就知道有可能。小本完全講事,理講得少,全講事就變成神話,不明理的人認爲是神話,認爲是迷信。特別是這個注集,黃念老的注集,集經論的原文來解釋,我們在這裏常常看到,古來祖師大德的注疏來解這個經,一共引用了一百九十叁種之多。確實能幫助現代人對淨宗生起信心,不信不行。真正相信了這才能發願,求生淨土這個願望才生得起來。半信半疑,願心是生不起來的。有信有願,再肯念佛,認真念佛,沒有一個不往生,一生當中就圓滿成就。這是大事,人生在世第一大事!

  這個大事,不是很容易得到的,「無量劫中希有難逢」,這個話是彭際清說的。武則天作的開經偈,「百千萬劫難遭遇」,這個話都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武則天能說得出,可惜她自己沒做到。沒做到的原因是什麼?她信心不夠,世間的名聞利養放不下。雖然是佛門大護法,替佛門也做了不少好事,依舊在六道搞輪回。我們看明白了、看透了,六道十法界全是假的,不值得留戀。無比殊勝真實法就是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,十方世界往返自由,到極樂世界。衆生有感,你就能應,應以什麼身得度,你就隨衆生的意思現身說法,幫助他們回頭,幫助他們覺悟。好事!

  這下面所列的我們剛才念過,只最後這一行講得清楚,我們念一念,二百五十面倒數第五行。「大經光明,照耀日本,注釋之盛,遠超我國。筆者所知者」,這個筆者就是黃念老,他所知道的,「已二十余種」。他把這二十余種統統都揭露在這個地方,這是他看到的這個目錄,實際上比他這個還多。我們現在希望日本那邊的同參道友,把日本這些書從《藏經》裏面取出來,印成個全集,《無量壽經》注釋在日本的全集,這個值得做參考,值得學習。這些我們就可以把它省掉了。

  下面這一段,「注釋大經校會本者」,不是原譯本,校是彭際清,會是王龍舒、魏默深跟夏蓮老,也有幾種,這列的有五種。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叁卷,彭際清作的,他用的是康僧铠的本子,重新編了,經題是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。第二種,《無量壽經箋注》,丁福保居士作的,清末民初的人,他用的本子是彭際清的本,這個經本。第叁種,《佛說摩诃阿彌陀經衷論》,正定王耕心作的,這就是魏默深的本子,用他的本子來作批注。後面第四種,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眉注》,這是李炳南老居士作的。最後這一種,是夏蓮居,我們現在學習的這個本子,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》。這個解的內容是集解,黃念祖老居士作的。下面有說明,解裏頭說得更清楚。

  下面是概要最後的一段,「總釋名題」。這一段非常重要,介紹大經的經題。我們看念老的批注,在二百五十四面第一行,我們從這裏看。前面這一段是我在過去講經,節錄概要裏面編的一個簡介,是從念老原本裏頭節錄下來的,這個可以省掉。「凡經之名題,皆直顯本經之要旨,使學者因名達體,一覽經題,直窺全經大義。是以天臺家注經,先釋經名」。名題是全經的總綱,全經的宗旨,看到這個經題,就能知道這部經裏頭所說的大意。所以使學者因名達體,你一看經題,全經大意就知道了。天臺家有五重玄義,賢首有十門開啓,五重玄義第一條就是解釋名題,解釋經題。而賢首家它把解釋名題放在最後,十門開啓裏頭它最後一條。先把一經幽玄的這些道理說出來,讓初學的人完全了解,對這個經的義趣産生向往,認真的學習,知道怎麼個學法。所以它這個用意也非常好。對老修,老修不聽經,經他都很熟,老修聽什麼?專門聽玄談,就是概要。因爲什麼?概要是你修學的心得,你學習的心得報告。老修行是聽這個,後面按照經文解釋他就不聽。但是初學的人一定要聽全經的經文。玄談,每一個修行人講的並不相同,可以能夠知道他所學習的程度淺深高下,能提供給自己做參考。所以那是他的修學報告。

  「大經五種原譯,各有經題。王氏會本名爲《大阿彌陀經》」,王龍舒的會集本,「以別于原譯與小本」。小本稱《阿彌陀經》,他加上個大字,《大阿彌陀經》。「但大字之增,無所依據」。這是什麼?這是說夏蓮居這個經題比他們會得好。他們是自己加了個《大彌陀經》,沒有依據。「彭氏節本與魏氏會本」,彭際清的節本,魏默深的會本,「皆名《無量壽經》,同于《魏譯》,叁種一名,混同易誤」。到底是哪一個《無量壽經》,搞不清楚。「正定王氏改魏氏本爲《摩诃阿彌陀經》」,摩诃兩個字也沒有依據,都是自己加的。「考」,考查從漢到宋朝十二種翻譯,以「無量壽經」爲名者有十個,有十種,以「清淨平等覺」爲名者有兩種,以「正覺」爲名者有一種。「最初漢代一譯名爲《無量清淨平等覺經》」,這是最初的,《無量壽經》在中國第一次的譯本,叫《無量清淨平等覺經》。這十二種最後的一種,宋代,宋代這一種「譯名爲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》」。你看夏蓮居老居士會集他有根有據,就用這兩個經題把它合起來,兩種合起來。

  「今此會本直取宋譯經題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》」,把經字去掉,就去它重複的一個經字。「下從《漢譯》經題《無量清淨平等覺經》」,去無量兩個字,重複的去掉。這個題是現成的,不需要自己加一個字。「于是經題爲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》,自然佳妙」,這個會得好,自己不要加一個字,「不假斧斤,兩譯原名,攝于一名之中;十二種經題,悉入一題之內」。確實這個題把十二種原譯本經的意思,都在這一個經題當中。「全經大旨,昭然目前。淨宗要義,備于題內。人法喻、教理行、體相用等齊顯于一名之中」,這些名詞後頭都有詳細解釋。「如帝網珠,圓攝一切妙法,本經會集之妙,于此可見麟爪」。這就曉得夏蓮老會集的比前面的高明,單單用題這就是非常了不起的一個見解,完全是現成東西。

  下面解釋經題,「正釋本經題名」。我們看念老的解,「以下正釋本經題名,題中首字曰佛,佛者乃梵語佛陀之略稱」。其實梵語下面還有個尾音,叫佛陀耶。中國人喜歡簡單,把尾音全部都省略掉,稱佛陀,更簡單就稱佛,陀也不要了。「義爲覺者,覺者對迷而言,迷則衆生」,衆生在迷。「叁覺俱圓,即名爲佛」。覺有叁種,第一個自覺,第二個覺他,第叁個覺滿,滿是圓滿,叁種覺都圓滿這就稱之爲佛陀。「是知佛者即叁覺俱圓之衆生,衆生即未覺之佛」,這個意思要懂。自覺,自覺不同凡夫,凡夫是迷而不覺,佛是覺而不迷。阿羅漢自覺,但是不圓,菩薩也自覺,也沒有到圓滿,圓滿才叫佛。怎麼叫圓滿?我們看看佛、菩薩、羅漢,阿羅漢把見思煩惱放下了,這算覺悟。見思煩惱在《華嚴經》上稱之爲執著,執著就是大乘裏面講的見思煩惱。見是見解,也就是你把事情看錯了,思惑是想錯了。你的思想錯誤,你的見解錯誤,這是什麼?這六道衆生。世出世間一切法統統放下,你就明白了,你就覺悟了。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十一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