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十一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

  所以,覺是有標准的,我們這個世間人有沒有?沒有,你沒有放下你永遠不覺。你佛經學得再多,講得頭頭是道,天花亂墜,你見思煩惱沒有放下,你不覺。標准在這個地方。你沒有放下,你知道得很多,那是佛學常識。今天講這是知識,不是智能,你沒有智慧,你有的是知識。知識不能了生死,不能出叁界,還是繼續搞六道輪回。但是智慧不一樣,智慧能夠了生死,出叁界,那真正是覺悟。所以覺的標准我們一定要把它搞清楚。菩薩比阿羅漢高,菩薩不但把見思煩惱斷了,就是放下了,把塵沙、無明也放下。塵沙、無明統統放下,菩薩就成佛了。放下塵沙煩惱,無明沒有放下,成不了佛,覺沒有達到圓滿,比阿羅漢高,比佛要差。

  無明煩惱在《華嚴經》稱之爲妄想,妄想是什麼?起心動念。爲什麼叫無明?起心動念你自己不知道,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我們能夠體會到這個意思,是看到經典上彌勒菩薩跟釋迦牟尼佛的對話,再用現代科學家來印證,我們知道有這回事情,不是自己的境界,聽說的。一彈指有叁十二億百千念,「念念成形,形皆有識」,這是什麼?這就是無明,無明煩惱。誰知道?沒有人知道。所以無明煩惱這個名詞困擾我們幾十年,想不通,什麼叫無明煩惱?看到科學的報告,看到彌勒菩薩這個說法,好像有那麼一點懂得了。我們真不知道,你說一秒鍾一千六百兆個念頭,你怎麼會知道?這不可能的事情,這叫無明,那個念頭真有,又不是假的。念頭沒有了,形相就沒有了。科學給我們說叁種現象,物質現象、精神現象、自然現象,都是一彈指叁十二億百千念裏頭出來的,變現出來的。如果這個念頭沒有了,這叁種現象都沒有。所以佛說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沒有一樣是真的。只有不起心、不動念,那是什麼?那是無明就破了,無明煩惱沒有了,不起心、不動念,你才見到自性。自性是什麼樣子?就是惠能大師所說的,「本自清淨,本不生滅」。要知道一秒鍾一千六百兆的生滅沒有了,自性裏頭沒有,阿賴耶裏頭有,自性裏沒有。「本不生滅,本自具足,本無動搖,能生萬法」,你才見到,真的你見到了,這叫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這個自覺就圓滿了。

  覺他是對菩薩講的,菩薩自行化他,自覺沒有圓滿,當然覺他也不圓滿。佛自覺圓滿了,所以覺他也圓滿。最後一個覺滿,那是覺他,自覺的圓滿、覺他的圓滿,這兩種圓滿統統都得到了,這稱之爲佛。這個地方所說的佛,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。所以「叁覺圓滿,名爲佛陀」。底下這一句好,我們應該知道,衆生跟佛是一不是二。差別在哪裏?就是佛覺悟,圓滿覺悟,衆生完全不覺悟。因爲不覺悟他才造業,覺悟的人怎麼肯造業?這是解釋佛這個字的意思。

  「又佛者乃十號之一」。佛有十號,這個十號後頭都有詳細解釋,這裏只列名。第一個如來,第二個應供,第叁個正遍知,第四個明行足,第五個善逝,第六個叫世間解,第七個無上士,第八個調禦丈夫,第九個天人師,第十個叫佛。「十號具足」,這十號是德號,是自性性德,性德有這十種,每個人都有。所以世尊在《華嚴經》上說,「一切衆生本來是佛」,這是自性的德號。這是世間人所尊重的、所敬仰的,「故名世尊」,尊就是我們今天講尊敬的,尊重的,這世間最尊重的,稱之爲佛。「世尊梵音薄伽梵」,薄伽梵是梵語,翻成中國就叫世尊兩個字的意思。

  「《佛地經》雲:是薄伽梵最清淨覺,極于法界,盡于虛空,窮未來際」。清淨到什麼程度?極于法界。法界,今天哲學的名詞稱之爲不同維次空間,在佛門稱爲法界。佛爲教學方便起見,將無量的法界歸納爲十法界。十法界不是只有那十個,這是歸納的,展開來無量無邊,極于法界。「盡于虛空」這是講空間,包含虛空。「窮未來際」這是講時間,就是賢首國師所說叁種周遍的第叁個,含容空有。佛家常講心包太虛,這是盡于虛空,量周法界,盡虛空遍法界。「《成實論》等合無上士與調禦丈夫爲一號」,這是開合不同,「則從如來至世尊爲十號」,把世尊也包進去了。「十號之詳釋在下之第四品中」,後面有詳細解釋。「上明佛字爲極聖之通號」,這就是證得究竟圓滿的果覺,所有證得這個境界的人統統都稱之爲佛,所以佛是通號。其實阿彌陀佛也是通號,因爲阿彌陀叁個字,翻成中國叫無量覺,阿翻作無,彌陀翻作量,佛就是覺。哪一尊佛不是無量覺,證得無量覺就稱之爲佛,每一尊佛都是無量覺。所以,阿彌陀佛這個名號,也是所有一切諸佛如來的通號。但是西方極樂世界這尊佛就用通號做自己的別號,通別是一不是二,這也很微妙。所以我們今天稱阿彌陀佛,一定是想到西方極樂世界,廣義,一切佛都是阿彌陀佛。

  下面這是《成實論》,這小乘論。這裏所說的,合無上士與調禦丈夫爲一號,再從如來到世尊爲十號,這個十號後面有詳細解釋。「今就本經」,我們這個經題第一個字是「佛說」,這個佛就是娑婆教主。我們這個世界叫娑婆世界,娑婆是梵語。「本師釋迦牟尼如來,華雲」,華是中華,就是把它翻成中國的意思,「能仁寂默」,釋迦翻作能仁,牟尼翻作寂默。能仁,仁是仁慈,中國儒家「孔曰成仁,孟曰取義」。所以儒家的思想,根就是仁義兩個字,這是中國傳統。現在這個社會,湯恩比博士說,能夠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只有孔孟學說。孔孟學說是什麼?我們就想到仁字。孔子一生提倡仁,孟子提倡義,孟子生在戰國的時代,孔子在春秋時代,都是亂世。戰國亂得更嚴重,所以提倡仁義。今天這個世界是亂世,亂世迫切需要的就是這個。

  如何來落實?《論語》裏頭有贊歎,弟子贊歎夫子,老師的德行,「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」。忠恕這兩個字好,忠是真誠,恕是能夠原諒一切人。他做錯事情,做錯事情一定要曉得他爲什麼會做錯。現在人做錯事情一定要原諒他,沒有人教他,從小就沒人教。沒有人教他,做錯事情要原諒,不能去責備他。如果他學過,他做錯事情,那對他的懲罰、責備是應該的。他不懂事。我們把老祖宗的傳統教育丟失了差不多二百年,多少代了。滿清末年這一百年當中疏忽了,有人講,沒有人真學。所以當時人稱之爲僞君子,能說不能行。滿清亡國到民國這一百年,講的人都沒有了。所以現在一般中國人對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陌生,甚至于不如外國人,外國人還知道一些,中國人自己不知道了。五倫五常、四維八德全沒有了,這社會怎麼會不亂?肯定要亂,今天全世界動亂。所以決定不能責怪人,要知道這個動亂根源從哪裏來的,爲什麼會有這個現象,你了解不會責備人,你會原諒人。所以夫子用恕道來對待亂世,亂世就是要原諒一切造作惡業的人,不要去責備他,叫他好好坐下來學習老祖宗的智能就對了。

  我們過去在湯池做了實驗,這個實驗的成功出乎我們意料之外。我們以爲用傳統的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、《十善業》來教化,應該二、叁年可以收到效果,我們預期是這麼想法的,沒有想到叁、四個月成績卓著。中心的老師一個個都呆了,這怎麼回事情?這個小鎮的人民良心都發現了,都知道有羞恥心,不好意思做壞事。讓我們得出個結論,第一個肯定了古人所說的,「人性本善」,這麼好教。第二個證明什麼?人民是很好教的,就是沒人教。真正有人教,今天整個世界社會,我相信不到一年就恢複安定和諧;他就是沒人教,也沒有人願意來教。所以《叁字經》上講的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一點都不錯,是真的不是假的。人,沒有人願意去幹壞事,沒有人願意有不善的思想,這是違背人性的,人性本善。所以教育比什麼都重要,先要恕,要原諒他,然後要好好教他,社會的秩序可以恢複,災難可以化解。

  所以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,他用這個名號是什麼?就是他一生在此時此處教化衆生的宗旨。因爲這個地球上的人現在缺乏愛心,仁是推己及人,現在只知道自利,不知道利人,想到自己,不知道想到別人。仁是想自己就想到別人,以這個爲宗旨,對待人要仁慈。對自己?對自己要清淨,寂默就是清淨,清淨是最高的享受。真正的幸福享受不是有財富、有地位,不是的,身心清淨,沒有煩惱,沒有憂慮,現在人講沒有壓力。你說他活得多快活,每天活得歡歡喜喜,這叫幸福,這叫圓滿。如果有財富、有地位,生活在憂慮、煩惱之中,他沒有幸福,他一生過得很苦。最後走的時候,什麼也帶不走。人活在世間幹什麼?快快樂樂,這就對了,千萬不要給自己找煩惱。要怎樣活得快樂?肯放下就快樂了。孔老夫子快樂,爲什麼?恕,忠恕,不跟一切人計較,吃了虧快樂,上當也快樂。古人說得好,「吃虧是福」,吃虧不是禍害,是福,快快樂樂。決定不能有占人便宜的念頭,那是什麼?那是苦,那是見不得人的事情,會被良心譴責。現在的人良心沒有了,譴責沒有了,所以什麼事情他都能做得出來,那最後的收拾是老天來收拾。道德沒有了,倫理沒有了,法律沒有了,誰都管不上,那就老天來管,老天來管就是災難。災難怎麼來的我們就知道了。

  所以能仁寂默,「能仁是其用」,他受用,對待一切衆生的。「寂默是其體」,這個寂默就是我們經題上清淨平等覺,自受用。自己身心清淨平等覺,對待一切人大慈大悲,這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,才是人生真正幸福美滿。「究竟極果」,清淨慈悲做到究竟極果,「乘大願船,生五濁世,示現成佛」。這是講釋迦牟尼佛,這叁千年前。他自己修成了,乘著本願,度衆生的本願,生到這個地球上,生在印度,示現成佛。成佛是什麼意思?成就圓滿的智慧,圓滿的福德。要幫助苦難衆生,沒有智慧做不到,沒有福報也做不到,所以一定是福慧統統具足,他才能做到。

  「爲度我等,演說本經」。佛的事業是教學,這個諸位一定要搞清楚。佛不是宗教,你要把大乘經看多了、看明白了,你就曉得佛跟宗教不相幹。佛經裏面沒有講造物主,沒有講一個人一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十一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