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十一集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生是受神明的控製,沒有,佛頂多是講到因果。因果這個道理,中國古老的《易經》裏頭都講得很好,「積善之家,必有余慶;積不善之家,必有余殃」。佛講這些,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。佛承認有天神、有鬼神,承認有六道,承認有輪回。這是什麼?這是自然現象,這是因果定律。六道輪回有沒有人管轄?沒有人管。現在科學家明白了,真正操縱的是誰?是自己的念頭。自己操縱自己的命運,不在別人手上,與佛菩薩、上帝都不相幹。自己心地善良,行爲端正,無所不利。如果我心地不善、行爲不善,那就處處都有障礙。所以說自作自受,這是真的,一點都不假。

  釋迦牟尼佛爲我們所示現的,一生教學,他所選擇的工作、選擇的行業是教學,叁十歲開悟,七十九歲圓寂,一生講經教學四十九年。我們在經典上沒有看到釋迦牟尼佛放假,沒有,天天教,有教無類。學生不分國籍、不分族群、不分宗教信仰,只要你來學,佛都很熱心的去教導他。所以這是個教育家,這是個最好的老師,而且不收錢的,不收費用的,義務教學。自己過著最簡單、最快樂的生活,樹下一宿,日中一食,得大自在!沒有憂慮,沒有牽挂,沒有煩惱,沒有絲毫壓力。幫助社會,幫助衆生,就是幫助他們覺悟,只要衆生覺悟了、明白了,就不會做壞事,不會有惡念,這個世界就和諧,天下就太平,災難就能化解。

  爲度我等,演說本經,特別指出這部經。「是即一切衆生大恩大德之慈父;無法不知、無法不見之導師;大覺圓滿之釋尊也」。這個佛字是指釋迦牟尼佛,確實對衆生的恩德太大了,稱說不盡,確實是無法不知,無法不見。只要你見性,你就跟他一樣。這兩句話不是釋迦牟尼佛專有,佛告訴我們,「一切衆生本來是佛」。換句話說,無法不知你有,無法不見你也有,你的智慧德相跟佛是平等的,沒有差別的。現在爲什麼失掉了?迷了,迷了自性,迷而不覺,我們對整個宇宙,對所有一切境界,我們看錯了,我們想錯了。爲什麼說看錯了、想錯了?這些都是幻相,不是真相。《金剛經》上說得好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把虛妄當作真實,就是看錯了;把衆生當作真有,你想錯了。真相是什麼?這個經裏頭講得很透徹。真相明白之後,我們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自然就放下,放下就成佛了,放下就無所不知,放下就無所不能。爲什麼?恢複自性,回歸自性,性德流露。

  經題第二段「說」這個字,佛說。我們看批注。「說者,悅也,悅所懷也」。中國在古時候字少,喜悅的悅跟說話的說是一個字,但是念不一樣。看什麼地方念說,看什麼地方念悅。《論語》裏頭第一句,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」,那個字是說字,但是要念悅,喜悅。喜悅是從內心裏面發出來的,與外面境界不相幹。外面境界刺激你,那個叫樂,叫快樂。樂是外面境界刺激的,悅是內心的,那個意思深。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;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」,朋友來歡聚,歡喜、快樂,那是外面境界。朋友走了,樂就沒有了。喜悅那是永遠不會斷的,佛經裏面講「常生歡喜心」,那個歡喜是悅。爲什麼悅?見性了,宇宙人生真相明白了。看許許多多衆生都還在迷惑,都不知道,我們自己很幸運,覺悟了、明白了,放下了,得自在。所以才能常生歡喜心。悅所懷,所懷的是什麼?是幫助一切苦難衆生。爲什麼?因爲真正知道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衆生跟自己是一體,決定不能夠分割。

  宇宙從哪裏來的?是我們一念迷而不覺變現出來的,是自己的迷而不覺,不是別人。釋迦牟尼佛覺悟了,他不迷,所以他了解事實真相;我們迷了,不了解事實真相。我們在一起,我們很苦惱,日子過得很辛苦,他很快樂,這就不一樣。如果我們放下,覺悟了,跟他一樣,沒有兩樣。知道衆生跟自己是一體,對衆生哪有不關心的道理?哪有不同情的道理?佛在世間只有一樁事情,幫助一切衆生覺悟。用什麼方法幫助?教學,最好的方法。沒有一尊佛菩薩不教學的。在諸佛剎土,就是實報莊嚴土,因爲那個裏頭人全是覺悟的人,所以那個地方教學是沒有間斷的。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天天講經說法,大衆生到那裏去,感覺得學得還不夠,還要分身,到極樂世界就有能力分身,能分無量無邊身,到十方諸佛剎土去供佛、聞法。供佛是修福,聞法是開智慧,他有這種能力,接受一切諸佛的教誨。因此往生極樂世界的人成佛就很快,爲什麼?他學習的緣好,而且學習不中斷,這就是極樂世界比其它諸佛世界殊勝之處。釋迦牟尼佛勸我們往生,十方一切諸佛也勸我們往生極樂世界。我們對極樂世界半信半疑,對這個世界還很留戀,對那個世界還沒有真正想去的念頭,原因是我們對它不認識,了解不夠清楚。那這部經,特別是這部批注,對我們認識極樂世界、認識阿彌陀佛給予很大的幫助。對于現前社會,對于世尊末法九千年,這個經是第一經。這一部經通了,一切大小乘、顯教密教全通了,這是古人所謂的一經通,一切經通,《華嚴》上說的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一多不二。

  「佛說」這兩個字,「顯此經是世尊金口所宣」。金口是贊歎,也有真實的意思。金是比喻不變,真實。在五金,都很容易被氧化,唯有黃金不會。所以在金屬裏頭黃金特別珍貴,就是它不變色。比喻佛說話是真話,是不會改變的,稱爲金口。稱他爲金身,身不變。我們一般人的身會變,剎那剎那都在變,生老病死它在變。佛的身,壽很長,他不老,他不變。爲什麼?大乘經裏頭佛說得很清楚,我們的自性能生能現,爲什麼會起變化?識起的變化。識是什麼?分別執著。你有分別執著、有起心動念就會變;佛他不起心、不動念,他也不分別、不執著,所以他就不變。

  這個道理被現代量子學家發現了,我們就能根據這個道理去體驗。我們周邊有很多朋友,隔了幾年沒見面,再一看到他,有的人衰老了,非常明顯,有的人還一樣,好像沒有感覺到他衰老,我們都認爲他養生有道。實際上那個衰老得慢的,他一定是煩惱少,妄想分別執著少,他就自然這個樣子。那個老化得快的,一定是憂慮煩惱很多。特別明顯的,我自己也有這個經驗,過去一些朋友,同事、同學,年輕時候上班工作,天天都想著工作,所以看到精神都飽滿,很快樂。他一下退休,退休二年,這一見面好像老了二十年。怎麼回事?他沒有工作了,想著什麼?想著老了,老了沒用了,你看人家不要了,退休了。老了就想病,所以一身都是病。老是自己想出來的,妄念産生的,病也是自己想出來的,你說麻不麻煩?有工作的時候他忘掉了,他沒想這個問題。我們見面的時候他對我都很羨慕,好像你怎麼老是這樣?我沒想到老,我也沒有想到病,心裏頭沒有老、病這兩個字,根本就沒有。佛說得好,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。

  現在外國人傳說這些災難的預言,你天天想災難,災難還沒有來已經嚇得半死。那災難來你能活得成嗎?爲什麼?你想它!我們對災難不想,我們只想極樂世界,只想阿彌陀佛,災難來了,我就到極樂世界去了。愈來愈快樂,那裏極樂,沒有恐懼,沒有憂慮。這是什麼?這現在的話說最健康的思想,你就能獲得最健康的生活、最健康的身心。這是佛法的好處,把一切負面的這種思想、心態完全放下,快快樂樂的生活,多做好事,絕不幹壞事,這個必須要遵守的。念念是善念,行行是善行,你怎麼會不快樂?你怎麼會不自在?

  這個經是佛金口所宣,「非余人之說也」,不是別人說的,這是說明肯定可信。我們對這個經不能懷疑,一定要相信,依教修行,得大利益。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今天就學習到此地。

  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十一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