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以,觉是有标准的,我们这个世间人有没有?没有,你没有放下你永远不觉。你佛经学得再多,讲得头头是道,天花乱坠,你见思烦恼没有放下,你不觉。标准在这个地方。你没有放下,你知道得很多,那是佛学常识。今天讲这是知识,不是智能,你没有智慧,你有的是知识。知识不能了生死,不能出三界,还是继续搞六道轮回。但是智慧不一样,智慧能够了生死,出三界,那真正是觉悟。所以觉的标准我们一定要把它搞清楚。菩萨比阿罗汉高,菩萨不但把见思烦恼断了,就是放下了,把尘沙、无明也放下。尘沙、无明统统放下,菩萨就成佛了。放下尘沙烦恼,无明没有放下,成不了佛,觉没有达到圆满,比阿罗汉高,比佛要差。
无明烦恼在《华严经》称之为妄想,妄想是什么?起心动念。为什么叫无明?起心动念你自己不知道,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我们能够体会到这个意思,是看到经典上弥勒菩萨跟释迦牟尼佛的对话,再用现代科学家来印证,我们知道有这回事情,不是自己的境界,听说的。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,「念念成形,形皆有识」,这是什么?这就是无明,无明烦恼。谁知道?没有人知道。所以无明烦恼这个名词困扰我们几十年,想不通,什么叫无明烦恼?看到科学的报告,看到弥勒菩萨这个说法,好像有那么一点懂得了。我们真不知道,你说一秒钟一千六百兆个念头,你怎么会知道?这不可能的事情,这叫无明,那个念头真有,又不是假的。念头没有了,形相就没有了。科学给我们说三种现象,物质现象、精神现象、自然现象,都是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里头出来的,变现出来的。如果这个念头没有了,这三种现象都没有。所以佛说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没有一样是真的。只有不起心、不动念,那是什么?那是无明就破了,无明烦恼没有了,不起心、不动念,你才见到自性。自性是什么样子?就是惠能大师所说的,「本自清净,本不生灭」。要知道一秒钟一千六百兆的生灭没有了,自性里头没有,阿赖耶里头有,自性里没有。「本不生灭,本自具足,本无动摇,能生万法」,你才见到,真的你见到了,这叫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,这个自觉就圆满了。
觉他是对菩萨讲的,菩萨自行化他,自觉没有圆满,当然觉他也不圆满。佛自觉圆满了,所以觉他也圆满。最后一个觉满,那是觉他,自觉的圆满、觉他的圆满,这两种圆满统统都得到了,这称之为佛。这个地方所说的佛,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。所以「三觉圆满,名为佛陀」。底下这一句好,我们应该知道,众生跟佛是一不是二。差别在哪里?就是佛觉悟,圆满觉悟,众生完全不觉悟。因为不觉悟他才造业,觉悟的人怎么肯造业?这是解释佛这个字的意思。
「又佛者乃十号之一」。佛有十号,这个十号后头都有详细解释,这里只列名。第一个如来,第二个应供,第三个正遍知,第四个明行足,第五个善逝,第六个叫世间解,第七个无上士,第八个调御丈夫,第九个天人师,第十个叫佛。「十号具足」,这十号是德号,是自性性德,性德有这十种,每个人都有。所以世尊在《华严经》上说,「一切众生本来是佛」,这是自性的德号。这是世间人所尊重的、所敬仰的,「故名世尊」,尊就是我们今天讲尊敬的,尊重的,这世间最尊重的,称之为佛。「世尊梵音薄伽梵」,薄伽梵是梵语,翻成中国就叫世尊两个字的意思。
「《佛地经》云:是薄伽梵最清净觉,极于法界,尽于虚空,穷未来际」。清净到什么程度?极于法界。法界,今天哲学的名词称之为不同维次空间,在佛门称为法界。佛为教学方便起见,将无量的法界归纳为十法界。十法界不是只有那十个,这是归纳的,展开来无量无边,极于法界。「尽于虚空」这是讲空间,包含虚空。「穷未来际」这是讲时间,就是贤首国师所说三种周遍的第三个,含容空有。佛家常讲心包太虚,这是尽于虚空,量周法界,尽虚空遍法界。「《成实论》等合无上士与调御丈夫为一号」,这是开合不同,「则从如来至世尊为十号」,把世尊也包进去了。「十号之详释在下之第四品中」,后面有详细解释。「上明佛字为极圣之通号」,这就是证得究竟圆满的果觉,所有证得这个境界的人统统都称之为佛,所以佛是通号。其实阿弥陀佛也是通号,因为阿弥陀三个字,翻成中国叫无量觉,阿翻作无,弥陀翻作量,佛就是觉。哪一尊佛不是无量觉,证得无量觉就称之为佛,每一尊佛都是无量觉。所以,阿弥陀佛这个名号,也是所有一切诸佛如来的通号。但是西方极乐世界这尊佛就用通号做自己的别号,通别是一不是二,这也很微妙。所以我们今天称阿弥陀佛,一定是想到西方极乐世界,广义,一切佛都是阿弥陀佛。
下面这是《成实论》,这小乘论。这里所说的,合无上士与调御丈夫为一号,再从如来到世尊为十号,这个十号后面有详细解释。「今就本经」,我们这个经题第一个字是「佛说」,这个佛就是娑婆教主。我们这个世界叫娑婆世界,娑婆是梵语。「本师释迦牟尼如来,华云」,华是中华,就是把它翻成中国的意思,「能仁寂默」,释迦翻作能仁,牟尼翻作寂默。能仁,仁是仁慈,中国儒家「孔曰成仁,孟曰取义」。所以儒家的思想,根就是仁义两个字,这是中国传统。现在这个社会,汤恩比博士说,能够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只有孔孟学说。孔孟学说是什么?我们就想到仁字。孔子一生提倡仁,孟子提倡义,孟子生在战国的时代,孔子在春秋时代,都是乱世。战国乱得更严重,所以提倡仁义。今天这个世界是乱世,乱世迫切需要的就是这个。
如何来落实?《论语》里头有赞叹,弟子赞叹夫子,老师的德行,「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」。忠恕这两个字好,忠是真诚,恕是能够原谅一切人。他做错事情,做错事情一定要晓得他为什么会做错。现在人做错事情一定要原谅他,没有人教他,从小就没人教。没有人教他,做错事情要原谅,不能去责备他。如果他学过,他做错事情,那对他的惩罚、责备是应该的。他不懂事。我们把老祖宗的传统教育丢失了差不多二百年,多少代了。满清末年这一百年当中疏忽了,有人讲,没有人真学。所以当时人称之为伪君子,能说不能行。满清亡国到民国这一百年,讲的人都没有了。所以现在一般中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陌生,甚至于不如外国人,外国人还知道一些,中国人自己不知道了。五伦五常、四维八德全没有了,这社会怎么会不乱?肯定要乱,今天全世界动乱。所以决定不能责怪人,要知道这个动乱根源从哪里来的,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,你了解不会责备人,你会原谅人。所以夫子用恕道来对待乱世,乱世就是要原谅一切造作恶业的人,不要去责备他,叫他好好坐下来学习老祖宗的智能就对了。
我们过去在汤池做了实验,这个实验的成功出乎我们意料之外。我们以为用传统的《弟子规》、《感应篇》、《十善业》来教化,应该二、三年可以收到效果,我们预期是这么想法的,没有想到三、四个月成绩卓著。中心的老师一个个都呆了,这怎么回事情?这个小镇的人民良心都发现了,都知道有羞耻心,不好意思做坏事。让我们得出个结论,第一个肯定了古人所说的,「人性本善」,这么好教。第二个证明什么?人民是很好教的,就是没人教。真正有人教,今天整个世界社会,我相信不到一年就恢复安定和谐;他就是没人教,也没有人愿意来教。所以《三字经》上讲的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一点都不错,是真的不是假的。人,没有人愿意去干坏事,没有人愿意有不善的思想,这是违背人性的,人性本善。所以教育比什么都重要,先要恕,要原谅他,然后要好好教他,社会的秩序可以恢复,灾难可以化解。
所以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,他用这个名号是什么?就是他一生在此时此处教化众生的宗旨。因为这个地球上的人现在缺乏爱心,仁是推己及人,现在只知道自利,不知道利人,想到自己,不知道想到别人。仁是想自己就想到别人,以这个为宗旨,对待人要仁慈。对自己?对自己要清净,寂默就是清净,清净是最高的享受。真正的幸福享受不是有财富、有地位,不是的,身心清净,没有烦恼,没有忧虑,现在人讲没有压力。你说他活得多快活,每天活得欢欢喜喜,这叫幸福,这叫圆满。如果有财富、有地位,生活在忧虑、烦恼之中,他没有幸福,他一生过得很苦。最后走的时候,什么也带不走。人活在世间干什么?快快乐乐,这就对了,千万不要给自己找烦恼。要怎样活得快乐?肯放下就快乐了。孔老夫子快乐,为什么?恕,忠恕,不跟一切人计较,吃了亏快乐,上当也快乐。古人说得好,「吃亏是福」,吃亏不是祸害,是福,快快乐乐。决定不能有占人便宜的念头,那是什么?那是苦,那是见不得人的事情,会被良心谴责。现在的人良心没有了,谴责没有了,所以什么事情他都能做得出来,那最后的收拾是老天来收拾。道德没有了,伦理没有了,法律没有了,谁都管不上,那就老天来管,老天来管就是灾难。灾难怎么来的我们就知道了。
所以能仁寂默,「能仁是其用」,他受用,对待一切众生的。「寂默是其体」,这个寂默就是我们经题上清净平等觉,自受用。自己身心清净平等觉,对待一切人大慈大悲,这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,才是人生真正幸福美满。「究竟极果」,清净慈悲做到究竟极果,「乘大愿船,生五浊世,示现成佛」。这是讲释迦牟尼佛,这三千年前。他自己修成了,乘着本愿,度众生的本愿,生到这个地球上,生在印度,示现成佛。成佛是什么意思?成就圆满的智慧,圆满的福德。要帮助苦难众生,没有智慧做不到,没有福报也做不到,所以一定是福慧统统具足,他才能做到。
「为度我等,演说本经」。佛的事业是教学,这个诸位一定要搞清楚。佛不是宗教,你要把大乘经看多了、看明白了,你就晓得佛跟宗教不相干。佛经里面没有讲造物主,没有讲一个人一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十一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