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十二集

  净土大经科注  (第五十二集)  2011/11/18

 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 档名:02-037-0052

  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经科注》第二百五十六页第三行,从第三行「解」这个地方看起:

  「说者,悦也。悦所怀也」。诸佛菩萨出现在世间,只为一桩事情,帮助众生觉悟,把众生教好。最低的限度是不让众生堕三恶道,也就是劝导世人断恶修善,纵然不能出离轮回,他不会堕恶道。有善根的,我们能理解,一个众生在六道,时间一定很长,真的所谓是无量劫来在六道是头出头没,业障、习气都很重。所以教化比什么都重要,教是手段,目的是化,变化气质,化恶为善,化迷为悟,化凡为圣。在古时候儒家也说,读书要在变化气质,所以教化在古时候是常用,化就是看到效果、看到成就。佛菩萨除这个之外他不会到世间来,他对世间一无所求,来就是帮助有缘的众生,缘成熟了,他要来帮助他、成就他。所以要悦所怀。

  「佛说二字显此经是世尊金口所宣,非余人之说」。我们知道佛经,很多经上,这个经题没有加佛说,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没有佛说,《妙法莲华经》也没有佛说,在中国,经典里面众人所知的,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没有佛说。为什么有的有佛说,有的没有佛说?这个里头有个规矩,立题有立题的规矩,不是随便立的。会集,会集这个题目也要根据经题。这部经正宗分里面,第一句话是佛说的,通常经题上加佛说;正宗分第一句不是佛说的,就可以不加。第二种是无问自说,像《佛说阿弥陀经》,那加佛说。为什么?没有人启请,佛主动说出来的。这个例子不多,是有,不多就是了,没有人请法,佛自己说了,这个通常用佛说。所以我们一看到「佛说」这两个字,不是佛主动对大众开示,就是第一句话是佛讲的。

  「佛以度生为愿,今众生机熟,堪受净土大法,究竟解脱,故今乐说,以畅本怀」。这是佛非常欢喜的一桩大事情,众生机熟了,这个根机熟是能信、能解、能行、能证。这是世尊在《般若经》上所说的,正法、像法、末法、灭法,所说的正法。什么是正法?这个正法与时劫没有关系。有说法的人,释迦牟尼佛,有听众、有真修行,听了之后真修,真修行人里面有证果,即使是证须陀洹果,都算是正法住世。如果有说的、有听的、有真修的,没有证果的,这叫像法。有说的、有听的,没有人真正依教修行的,那证果当然更不必说了,没有,这叫末法。由此可知,末法时期有说、有听,没有修行的人。如果说法的人没有了,说法的人没有,当然没有人听了,这叫灭法,法就灭了。所以说法就变成非常重要。

  佛说法、佛的弟子说法,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,弟子分散到四面八方教化众生。这个我们在历史上看到,有些地方一、二百年没有了,有些地方三、四百年没有了,还有六、七百年没有了,四面八方。为什么?机缘没有了,就是没有人听、没有人相信了。现在在这个时期,距离佛法衰灭还有九千年。释迦牟尼佛自己说的,他的法运,也就是影响力,对面的影响,他影响了全世界,时间的影响是一万二千年。照中国古人的记载,释迦牟尼佛灭度到今年是三千零三十八年,中国老一辈的出家人都用这个纪年。像谛闲老和尚、倓虚法师,乃至于虚云老和尚、印光大师,都还是用这个纪年。这个纪年跟现在全世界通用的大概相差六百年,你看三千零三十八年,世界上现在通用的是二千五百多年。这个出入很大,也用不着去考证,这个没有意思,时间、空间都是假的。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,这些东西不要紧,重在放下。放下起心动念、分别执着就成佛,那才是真正正法时期。

  所以「众生机熟」,我们看净土,一直到现在,机都成熟。现在一般来说讲的人少了,大概将来讲净土的人多,讲其它经论的人愈来愈少了,这是属于机感不相同。他真能听得懂,真信、真听,真能听懂,真修,真的往生,这正法,末法时期的正法。「堪受净土大法」,他有能力接受这个法门,依照这个法门成就,叫「究竟解脱」。这一句了不起,不是小成就,不是证须陀洹、阿罗汉,是究竟解脱。生到西方净土,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也作阿惟越致菩萨。在西方极乐世界四土三辈九品,确确实实善导大师讲得对,「总在遇缘不同」。生到极乐世界,你说要多久的时间得究竟解脱?没有一定,真肯放下的,速度就太快了。不肯放下那是什么?经教里讲根性比较劣,也就是说他很固执,执着的习气很重。这都是在六道长期轮回里面养成的习气,不容易放下,他的进度就比较慢。可是极乐世界最大的好处,就天天听经,听经开智慧,天天看到很多好榜样,你看那个人放下,很快提升了,你能够看到,又能够听到,所以对自己修行是很大的帮助。「故今乐说」,乐是欢喜,佛对这个法门特别喜欢,宣讲、介绍,「以畅本怀」,帮助众生觉悟,帮助众生成就。这是「说」这个字的意思。

  下面第三个「大乘」,我们看批注。「大乘者,喻也」,这是比喻。「乘以运载为义」,乘在中国原本是车,有大车、有小车,古时候大车是马车,坐的人多。我们读书的时候,抗战胜利光复了,回到南京,我在南京第一中学读书。那个时候上学坐马车,一个马车坐多少个学生?十四个,十四个小朋友坐一个马车。马车在那时候是主要的交通工具,公共汽车太少了,二十分钟、三十分钟才有一班。马车是很多,而且它随时可以停,你一招手它就停了,它也没有一定的站,但是它有一定的路线。所以这在那个时候是非常好的交通工具。有牛车,比较小一点,古时候还有鹿车,只能坐一个人,就比喻作小乘。大白牛车就是马车,马车称为大乘。这是运载为义,意思比喻运载。「大者所乘,或所乘者大」,这是为什么加个大字的意思。「别于声闻缘觉仅求自觉」,那就是小乘,他们学习的目标在自觉。不是为觉悟大众,不是这个目的,就发心不相同,他的心量小,叫小乘。那种心量大的人,他不为自己,他为众生。他为什么要往生极乐世界去成佛?为了成佛之后,有智慧、有能力普度众生。这个心到极乐世界去求学的,这是大乘,极乐世界就是大乘。

  「《十二门论》云:摩诃衍者」,梵语叫摩诃衍,翻成中国的意思是大乘,「于二乘为上,故名大乘」。「诸佛大人乘是」,这就要念圣,「乘故,故名为大」。现在这个字要念古音就没人懂了,我们一切都随俗,大家都念「乘」咱们就念乘。「又能灭除众生大苦」,与是给的意思,给与众生「大利益事,故名为大」。「又观世音、得大势」,观世音菩萨、大势至菩萨,「文殊师利,弥勒菩萨等诸大士之所乘,故名为大」。这些大菩萨都是修这个方法,都是以这个方法帮助一切有缘众生,也说根熟的众生,所以称它为大。「又以此乘,能尽一切诸法边底,故名为大」,这些大乘经典,它们确确实实能尽一切诸法边底。这就是今天讲的科学。边是边际,宏观宇宙,底是微观世界,量子力学。追根究柢,这一切法到底是什么回事情,一定把它搞清楚,这要大乘。所以小乘,你看八识,小乘只讲到第六识,佛给小乘人不讲阿赖耶、不讲末那,他不懂。到第六识他就很满意了,他只需要这么多,就给他说这么多。大乘根性的人不行,他要追根究柢,一定是彻底搞明白、搞清楚。「又如般若经中,佛自说摩诃衍义」,就是大乘的义趣,「无量无边,以是因缘故名为大」。所以这是大小乘,无论是在根性、是在教学的内容、义趣、宗旨,都有很大的差距。「又《宝积经》曰:诸佛如来正真正觉所行之道,彼乘名为大乘。」这是说的诸佛如来,正真正觉,真上面加个正,觉上头也要加个正,表示是纯正没有偏邪。所行之道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决定是与正觉相应。

  「以上经论明大乘者,唯如来与大菩萨能乘,大者所乘故。」上面举的这些经论里头所说的意思,都是法身大士、诸佛如来,从他们境界来说的。「又所乘之道,是诸佛如来之所行,所乘者大,故名大乘」,这个解释,「又此大者,当体得名,常遍为义,体无边涯,绝诸对待,横该十方,竖通三世,过去无始,未来无终,无有一法先之,唯此先于诸法」,如傅大士偈子所说的,「有物先天地,无形本寂寥。故强名为大」。这是没法子说的,勉强用大来称它。所乘之道,我们所修学的这个法门,道就是门道,法门称之为道。这个道是佛所行的,是诸佛、法身大士们他们所修的、他们所学的,这是大,这叫大乘。大还有个解释,「当体得名,常遍为义」,大是体大,这讲的是真如、自性、诸法实相,它真大。这个意思里头,常,常是不变,遍是周遍,周遍法界。「体无边涯」,我们中国古人所说的,什么是大?「大而无外」,就是说它没有边。有边际的都不算大,有边际你还能找到,没有边际,这叫真大。什么叫小?「小而无内」,无内才叫小,有内就不叫小。微尘里面有法界,那微尘不小。微尘里有法界,法界里头又有微尘,微尘里头又有法界,能不能找到底,找到最小的?找不到,没有。小而无内,大而无外,这是中国古人解释大小的意义。常遍为义,体无边涯。

  「绝诸对待」,它没有相对的,大小是一对。在佛法里面,大小不相对,不是相对,小中有大,大中有小。「横该十方」这是空间,「竖穷三世」这时间,时空一交叉,这是现代科学所不能够离开的。但是现在科学家知道了,时间跟空间都不是决定的,不是真有。佛在经典里面三千年前就说到了,空间跟时间是不相应行法,是抽象概念,不是事实,事实上没有真正的空间跟时间。「过去无始,未来无终」,有没有过去?没有;有没有未来?也没有。「无有一法先之,唯此先于诸法」,一切法都是之后的事情,这一法最先。这一法是什么?真如自性。贤首国师《还源观》里面讲的一体,「显一体」。一体大,法界虚空界都从它变现出来的,它是根、它是源头,没有在它先的。唯此先于诸法,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十二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