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十二集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这是心性,明心见性。傅大士,傅大士传说也是弥勒菩萨化身,这示现是在家居士,「有物先天地,无形本寂寥」,这讲的是自性、本体,「故强名为大」。换句话说,以明心见性为目的的,这个法门就是大乘。也就是说,这个法门终极的目标是成佛,这个法门是大乘;小乘终极的目标是证阿罗汉,这叫小乘。所以从方方面面来看大的意思。

  下面说,「如《涅槃经》云:所言大者,名之为常」。常是什么?永恒不变,这是自性。阿赖耶是会变的,十法界依正庄严叫无常。常这个字最低限度在哪里?就是诸佛如来实报庄严土,实报庄严土才是真常,它不变,它有相,它不变。「又云:所言大者,其性广博,犹如虚空」,用虚空来形容它的广大。「今此经中大乘二字,正喻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」,这讲到净土宗,净土宗的理论就这两句话,佛在《观无量寿佛经》上讲的。这经上的大乘就是比喻,实在讲大乘是智慧,与心性相应,相信心性本具般若智慧。是心是佛,心就是佛,佛就是心。是心是佛这个心是真心,下面是心作佛这个心这是妄心,是阿赖耶,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念头。我们真心是佛,现在妄心又想作佛,妄心怎么作佛?念念念佛,他当然成佛,返妄归真。这是「净宗第一义谛」,第一义谛现在人称之为真理,这是真实,可不是假的。所以我们本来是佛,现在念念想作佛,这是决定可能的,这个不是假的。佛给我们讲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」,实在说,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哪来的?都是从心想来的,想什么变什么。想佛就变得更快,为什么?他本来是佛,哪有不成就的道理!

  「能念之心,本来是佛,是能乘者大」。「起心念佛」,这个起心是妄心,起心念佛,起心动念,「念念作佛,故所乘者大」。「又能修者,即是心是佛之心」,这能修的,是心是佛之心,「所修者,即是心作佛之心」。真心跟妄心是一个心,一个心为什么有真妄?就是觉跟迷,觉了叫真心,迷了叫妄心。在我们凡夫分上,真心有没有?有,迷了,不见了,妄心完全起作用。可是妄心的基础是真心,没有真心哪来的妄心?所以,真妄是一不是二。只要把妄心里面的障碍去掉,妄心原来就是真心,障碍是什么?起心动念、分别执着。起心动念叫无明烦恼;分别叫尘沙烦恼,尘沙是比喻多,无量无边;执着是见思烦恼,这是最粗的、最明显的,执着。所以妄想、分别、执着,《华严经》上这么说法,大乘教里面讲无明、尘沙、见思,讲这三类烦恼。

  「能修所修,只是一心。即心即佛,心佛不二。又可云」,就是又可以说,「能修者,即是心是佛之佛,所修者,即是心作佛之佛,自佛他佛,只是一佛,自他不二,自他宛然」。这些句子要多念、要常念,慢慢就清楚了,否则的话,愈搞愈胡涂。念清楚才晓得,原来都是一桩事情。我们跟阿弥陀佛是什么关系?跟释迦牟尼佛是什么关系?跟华藏世界毘卢遮那佛是什么关系?同一个自性,同一个是心是佛,没有两样。他们修成功了,是心作佛,成功了;我们现在心没有想作佛,如果心真想作佛,决定成功。尤其是得到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帮助,就很容易成就,极乐世界的好处在哪里?好处在觉悟,圆满的大觉。阿弥陀佛觉悟了,极乐世界所有一切菩萨觉悟了,极乐世界的花草树木觉悟了,极乐世界山河大地觉悟了,所以到极乐世界决定不会迷惑,没有迷的缘,它好在这个地方。树木花草念佛,山河大地也念佛,流水的声音是念佛。所以在极乐世界,六根所接触六尘境界全是念佛,这是极乐世界殊胜之处。「能所不二,修证不无」,能所不二是理,修证不无是事,有修有证;虽有修有证,能修所修不二,能证所证不二。「超情离见,强名为大」,超情,情、见我们通常连在一起用,情见是迷,超越了,放下了,勉强说个名字称之为大。「以此为能乘所乘,强名大乘。故经题中,以大乘为喻,以明全经要旨」,经题上有大乘,大乘是真实智慧。

  题中第四段,「无量寿:梵语为阿弥陀,阿弥陀三字是密语」,是梵语,「含无量义」。因为阿弥陀正翻就是无量,阿翻作无,弥陀翻作量,所以它含无量义。「今翻无量寿,是取其中主要一义」,无量义里头,第一个是寿命,如果没有寿命全都落空了,再多的无量都等于零。譬如我们说无量智慧、无量德能、无量才艺、无量相好,寿命没有了,全完了。所以寿命是无量里头的第一德,一定要有寿命,那个无量你才能得到用。所以寿命是第一德,没有寿命就全落空。我们看念老的批注。「无量寿,梵语为阿弥陀,即本经所说极乐世界教主之圣号。阿弥陀三字是密语,含无边密义」。「今若译梵文为华语」,把它翻译出来翻成华语,「显密旨于显说」,把它的密义要把它说出来,明显的说出来,「则可译成无边德号」,可以用这一句、这个名词,无边德号。「今经翻为无量寿,是取其中首要之义。经中无量光、无边光等十二圣号,同为阿弥陀之德号」。经里面给我们讲十二光,在《弥陀经》里头,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,把阿弥陀说两个名词,一个无量寿,一个无量光。寿是代表时间,寿命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;光是代表空间,光明遍照。这两个德号用现在的名词说,就是时间跟空间,时空里面所包括的一切就无量无边,都离不开光寿。所以用两个名词来解释,这是释迦牟尼佛在《弥陀经》上说的。在这个经里面,佛说了十二种光,都是阿弥陀佛的德号,都从无量当中说出来的。「《汉译》本则翻为无量清净佛、无量觉、无量清净平等觉」,其中觉字与佛字是相同,佛是梵音,梵文的音,翻成中国意思就是觉。

  「以上多种圣号,咸曰无量」,都加上、冠上无量这两个字。「实则佛之功德、智慧、神通、道力、依正庄严、说法化度一一无量」,换句话说,没有一样不是无量。这个里面有很深的意思,知道阿弥陀佛无量,你就要立刻想到自性无量。阿弥陀佛所具备的这些无量,就是我们自己自性里头的无量,离开自性没有一法可得。成佛就是明心见性,明心见性就叫做成佛。我们今天的心不明,被烦恼盖覆住了,我们自性见不到。自性因为它没有形相,它不是物质现象,也不是精神现象,也不是自然现象,所以我们的六根根本见不到。阿赖耶见不到,八识五十一心所统统缘不到,它在哪里?它无处不在、无时不在,真的是大而无外、小而无内,一点都不假。

  所以我在初学佛的时候,有这么一点体会,我们中国老祖宗说的这些话跟佛经都相应。大而无外、小而无内,不就是讲的心性吗?除了心性,这两句话不能相应,它就是跟心性相应。说这个话的时候,佛教没传到中国来,中国古圣先贤能说得出来,我想那是佛菩萨应化在中国。佛经上讲得很清楚,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,中国人崇敬圣贤,他就以圣贤身出现在这个世间。我向李老师请教,老师回答我说:理上讲得通,事上没证据。这个回答也回答得非常好,理上真讲得通,事上,释迦牟尼佛没提到这桩事情。但是总而言之,他也说了,一切诸佛如来,跟他有缘的众生有感,他一定有应。我们中华大地这些众生,难道说跟佛没有缘吗?我们有缘,有感,佛菩萨他一定有应,感应道交丝毫不爽,这是事实。所以我们肯定,老祖宗是诸佛菩萨应化而来的,他所说的、所教导我们的,跟大乘经教里头很多都相通。

  所以「佛之功德、智慧、神通、道力、依正庄严、说法化度一一无量。盖以世尊妙德无量,故德号亦无量」。菩萨修德无量,所以菩萨的名号也无量。「一一名中所含之德亦无量,是以持名所召之德无有量」,这一句重要!我们对这一句意思能够明了,你就会喜欢念佛,你就会把念佛当作你这一生第一桩大事。念念不忘阿弥陀佛,时时刻刻念这句佛号,将来往生,品位的殊胜不可思议。这个密义都在经题里头,真叫巧妙至极。

  「今经题中首标无量寿者,以此三字,统摄一经所说」。这一部经里面说的是什么?说的就是无量,用寿来做代表,好。因为有无量寿,所有一切无量都踏实了,都真实不虚。「盖无量寿是法身常住之体」,为什么?它没有生灭。惠能大师见性第二句所说的,「何期自性,本不生灭」,不生不灭才是真正无量寿。「寿是如如智之体,光是如如智之相,故经题标寿德,光德即摄于中」。这个寿德里头,所有一切德都在里头,无量无边的,像前面所说的,智能、功德、神通、道力全在里面。《华严经》世尊给我们说的,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,智慧、德能、相好没有一样不在其中。「又《甄解》云:极乐净土三种庄严(佛庄严,菩萨庄严,国土庄严),一切归寿命。」这三种庄严,是《往生论》里头常讲的,三种庄严,入一法句,一切都离不开寿命。底下这一句就是《往生论》上讲的,「又安乐国土依正三种庄严,入一法句,无量寿故」。这一法句好,这一法句圆圆满满给落实了。

  我们用梵语来念,无量寿就是阿弥陀,就是这一句名号,所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。念这句名号,把自性里面所有的德相全包括在其中。念佛最重要的,念自性佛,才管用;皈依,皈依自性三宝,不是皈依外面的。所以现在人都搞错了。皈依佛,佛是什么?自性觉,不就是无量寿吗?皈依法,法是自性正;皈依僧,僧是自性净,清净平等觉。不是皈依外头的,外面没有用,皈依外头的不能成就,这个要知道。外面的三宝加持你,加持,你要能接受才加持得到,你不能接受加持不到,加不上。这里有一尊佛像,这是外面的佛,看到这个像就想到我自性觉,这就加上了。它提醒你,自性无量寿、自性阿弥陀。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,跟你自性阿弥陀融成一体,是一不是二,这就加持上了。

  见到经书、见到法门,你立刻就觉悟到自性正,正知正见是法。正知正见是什么?正知正见是放下妄想分别执着,就是正知正见现前了。正知正见说不出来的,放下便是。你有这个东西,就不是正知正见,有这个东西就不是真正清净。僧是表清净,六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十二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