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十二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這是心性,明心見性。傅大士,傅大士傳說也是彌勒菩薩化身,這示現是在家居士,「有物先天地,無形本寂寥」,這講的是自性、本體,「故強名爲大」。換句話說,以明心見性爲目的的,這個法門就是大乘。也就是說,這個法門終極的目標是成佛,這個法門是大乘;小乘終極的目標是證阿羅漢,這叫小乘。所以從方方面面來看大的意思。

  下面說,「如《涅槃經》雲:所言大者,名之爲常」。常是什麼?永恒不變,這是自性。阿賴耶是會變的,十法界依正莊嚴叫無常。常這個字最低限度在哪裏?就是諸佛如來實報莊嚴土,實報莊嚴土才是真常,它不變,它有相,它不變。「又雲:所言大者,其性廣博,猶如虛空」,用虛空來形容它的廣大。「今此經中大乘二字,正喻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」,這講到淨土宗,淨土宗的理論就這兩句話,佛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上講的。這經上的大乘就是比喻,實在講大乘是智慧,與心性相應,相信心性本具般若智慧。是心是佛,心就是佛,佛就是心。是心是佛這個心是真心,下面是心作佛這個心這是妄心,是阿賴耶,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念頭。我們真心是佛,現在妄心又想作佛,妄心怎麼作佛?念念念佛,他當然成佛,返妄歸真。這是「淨宗第一義谛」,第一義谛現在人稱之爲真理,這是真實,可不是假的。所以我們本來是佛,現在念念想作佛,這是決定可能的,這個不是假的。佛給我們講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實在說,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來的?都是從心想來的,想什麼變什麼。想佛就變得更快,爲什麼?他本來是佛,哪有不成就的道理!

  「能念之心,本來是佛,是能乘者大」。「起心念佛」,這個起心是妄心,起心念佛,起心動念,「念念作佛,故所乘者大」。「又能修者,即是心是佛之心」,這能修的,是心是佛之心,「所修者,即是心作佛之心」。真心跟妄心是一個心,一個心爲什麼有真妄?就是覺跟迷,覺了叫真心,迷了叫妄心。在我們凡夫分上,真心有沒有?有,迷了,不見了,妄心完全起作用。可是妄心的基礎是真心,沒有真心哪來的妄心?所以,真妄是一不是二。只要把妄心裏面的障礙去掉,妄心原來就是真心,障礙是什麼?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。起心動念叫無明煩惱;分別叫塵沙煩惱,塵沙是比喻多,無量無邊;執著是見思煩惱,這是最粗的、最明顯的,執著。所以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《華嚴經》上這麼說法,大乘教裏面講無明、塵沙、見思,講這叁類煩惱。

  「能修所修,只是一心。即心即佛,心佛不二。又可雲」,就是又可以說,「能修者,即是心是佛之佛,所修者,即是心作佛之佛,自佛他佛,只是一佛,自他不二,自他宛然」。這些句子要多念、要常念,慢慢就清楚了,否則的話,愈搞愈胡塗。念清楚才曉得,原來都是一樁事情。我們跟阿彌陀佛是什麼關系?跟釋迦牟尼佛是什麼關系?跟華藏世界毘盧遮那佛是什麼關系?同一個自性,同一個是心是佛,沒有兩樣。他們修成功了,是心作佛,成功了;我們現在心沒有想作佛,如果心真想作佛,決定成功。尤其是得到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幫助,就很容易成就,極樂世界的好處在哪裏?好處在覺悟,圓滿的大覺。阿彌陀佛覺悟了,極樂世界所有一切菩薩覺悟了,極樂世界的花草樹木覺悟了,極樂世界山河大地覺悟了,所以到極樂世界決定不會迷惑,沒有迷的緣,它好在這個地方。樹木花草念佛,山河大地也念佛,流水的聲音是念佛。所以在極樂世界,六根所接觸六塵境界全是念佛,這是極樂世界殊勝之處。「能所不二,修證不無」,能所不二是理,修證不無是事,有修有證;雖有修有證,能修所修不二,能證所證不二。「超情離見,強名爲大」,超情,情、見我們通常連在一起用,情見是迷,超越了,放下了,勉強說個名字稱之爲大。「以此爲能乘所乘,強名大乘。故經題中,以大乘爲喻,以明全經要旨」,經題上有大乘,大乘是真實智慧。

  題中第四段,「無量壽:梵語爲阿彌陀,阿彌陀叁字是密語」,是梵語,「含無量義」。因爲阿彌陀正翻就是無量,阿翻作無,彌陀翻作量,所以它含無量義。「今翻無量壽,是取其中主要一義」,無量義裏頭,第一個是壽命,如果沒有壽命全都落空了,再多的無量都等于零。譬如我們說無量智慧、無量德能、無量才藝、無量相好,壽命沒有了,全完了。所以壽命是無量裏頭的第一德,一定要有壽命,那個無量你才能得到用。所以壽命是第一德,沒有壽命就全落空。我們看念老的批注。「無量壽,梵語爲阿彌陀,即本經所說極樂世界教主之聖號。阿彌陀叁字是密語,含無邊密義」。「今若譯梵文爲華語」,把它翻譯出來翻成華語,「顯密旨于顯說」,把它的密義要把它說出來,明顯的說出來,「則可譯成無邊德號」,可以用這一句、這個名詞,無邊德號。「今經翻爲無量壽,是取其中首要之義。經中無量光、無邊光等十二聖號,同爲阿彌陀之德號」。經裏面給我們講十二光,在《彌陀經》裏頭,釋迦牟尼佛爲我們介紹,把阿彌陀說兩個名詞,一個無量壽,一個無量光。壽是代表時間,壽命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;光是代表空間,光明遍照。這兩個德號用現在的名詞說,就是時間跟空間,時空裏面所包括的一切就無量無邊,都離不開光壽。所以用兩個名詞來解釋,這是釋迦牟尼佛在《彌陀經》上說的。在這個經裏面,佛說了十二種光,都是阿彌陀佛的德號,都從無量當中說出來的。「《漢譯》本則翻爲無量清淨佛、無量覺、無量清淨平等覺」,其中覺字與佛字是相同,佛是梵音,梵文的音,翻成中國意思就是覺。

  「以上多種聖號,鹹曰無量」,都加上、冠上無量這兩個字。「實則佛之功德、智慧、神通、道力、依正莊嚴、說法化度一一無量」,換句話說,沒有一樣不是無量。這個裏面有很深的意思,知道阿彌陀佛無量,你就要立刻想到自性無量。阿彌陀佛所具備的這些無量,就是我們自己自性裏頭的無量,離開自性沒有一法可得。成佛就是明心見性,明心見性就叫做成佛。我們今天的心不明,被煩惱蓋覆住了,我們自性見不到。自性因爲它沒有形相,它不是物質現象,也不是精神現象,也不是自然現象,所以我們的六根根本見不到。阿賴耶見不到,八識五十一心所統統緣不到,它在哪裏?它無處不在、無時不在,真的是大而無外、小而無內,一點都不假。

  所以我在初學佛的時候,有這麼一點體會,我們中國老祖宗說的這些話跟佛經都相應。大而無外、小而無內,不就是講的心性嗎?除了心性,這兩句話不能相應,它就是跟心性相應。說這個話的時候,佛教沒傳到中國來,中國古聖先賢能說得出來,我想那是佛菩薩應化在中國。佛經上講得很清楚,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,中國人崇敬聖賢,他就以聖賢身出現在這個世間。我向李老師請教,老師回答我說:理上講得通,事上沒證據。這個回答也回答得非常好,理上真講得通,事上,釋迦牟尼佛沒提到這樁事情。但是總而言之,他也說了,一切諸佛如來,跟他有緣的衆生有感,他一定有應。我們中華大地這些衆生,難道說跟佛沒有緣嗎?我們有緣,有感,佛菩薩他一定有應,感應道交絲毫不爽,這是事實。所以我們肯定,老祖宗是諸佛菩薩應化而來的,他所說的、所教導我們的,跟大乘經教裏頭很多都相通。

  所以「佛之功德、智慧、神通、道力、依正莊嚴、說法化度一一無量。蓋以世尊妙德無量,故德號亦無量」。菩薩修德無量,所以菩薩的名號也無量。「一一名中所含之德亦無量,是以持名所召之德無有量」,這一句重要!我們對這一句意思能夠明了,你就會喜歡念佛,你就會把念佛當作你這一生第一樁大事。念念不忘阿彌陀佛,時時刻刻念這句佛號,將來往生,品位的殊勝不可思議。這個密義都在經題裏頭,真叫巧妙至極。

  「今經題中首標無量壽者,以此叁字,統攝一經所說」。這一部經裏面說的是什麼?說的就是無量,用壽來做代表,好。因爲有無量壽,所有一切無量都踏實了,都真實不虛。「蓋無量壽是法身常住之體」,爲什麼?它沒有生滅。惠能大師見性第二句所說的,「何期自性,本不生滅」,不生不滅才是真正無量壽。「壽是如如智之體,光是如如智之相,故經題標壽德,光德即攝于中」。這個壽德裏頭,所有一切德都在裏頭,無量無邊的,像前面所說的,智能、功德、神通、道力全在裏面。《華嚴經》世尊給我們說的,「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智慧、德能、相好沒有一樣不在其中。「又《甄解》雲:極樂淨土叁種莊嚴(佛莊嚴,菩薩莊嚴,國土莊嚴),一切歸壽命。」這叁種莊嚴,是《往生論》裏頭常講的,叁種莊嚴,入一法句,一切都離不開壽命。底下這一句就是《往生論》上講的,「又安樂國土依正叁種莊嚴,入一法句,無量壽故」。這一法句好,這一法句圓圓滿滿給落實了。

  我們用梵語來念,無量壽就是阿彌陀,就是這一句名號,所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。念這句名號,把自性裏面所有的德相全包括在其中。念佛最重要的,念自性佛,才管用;皈依,皈依自性叁寶,不是皈依外面的。所以現在人都搞錯了。皈依佛,佛是什麼?自性覺,不就是無量壽嗎?皈依法,法是自性正;皈依僧,僧是自性淨,清淨平等覺。不是皈依外頭的,外面沒有用,皈依外頭的不能成就,這個要知道。外面的叁寶加持你,加持,你要能接受才加持得到,你不能接受加持不到,加不上。這裏有一尊佛像,這是外面的佛,看到這個像就想到我自性覺,這就加上了。它提醒你,自性無量壽、自性阿彌陀。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,跟你自性阿彌陀融成一體,是一不是二,這就加持上了。

  見到經書、見到法門,你立刻就覺悟到自性正,正知正見是法。正知正見是什麼?正知正見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,就是正知正見現前了。正知正見說不出來的,放下便是。你有這個東西,就不是正知正見,有這個東西就不是真正清淨。僧是表清淨,六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十二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