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生是受神明的控制,没有,佛顶多是讲到因果。因果这个道理,中国古老的《易经》里头都讲得很好,「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;积不善之家,必有余殃」。佛讲这些,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。佛承认有天神、有鬼神,承认有六道,承认有轮回。这是什么?这是自然现象,这是因果定律。六道轮回有没有人管辖?没有人管。现在科学家明白了,真正操纵的是谁?是自己的念头。自己操纵自己的命运,不在别人手上,与佛菩萨、上帝都不相干。自己心地善良,行为端正,无所不利。如果我心地不善、行为不善,那就处处都有障碍。所以说自作自受,这是真的,一点都不假。
释迦牟尼佛为我们所示现的,一生教学,他所选择的工作、选择的行业是教学,三十岁开悟,七十九岁圆寂,一生讲经教学四十九年。我们在经典上没有看到释迦牟尼佛放假,没有,天天教,有教无类。学生不分国籍、不分族群、不分宗教信仰,只要你来学,佛都很热心的去教导他。所以这是个教育家,这是个最好的老师,而且不收钱的,不收费用的,义务教学。自己过着最简单、最快乐的生活,树下一宿,日中一食,得大自在!没有忧虑,没有牵挂,没有烦恼,没有丝毫压力。帮助社会,帮助众生,就是帮助他们觉悟,只要众生觉悟了、明白了,就不会做坏事,不会有恶念,这个世界就和谐,天下就太平,灾难就能化解。
为度我等,演说本经,特别指出这部经。「是即一切众生大恩大德之慈父;无法不知、无法不见之导师;大觉圆满之释尊也」。这个佛字是指释迦牟尼佛,确实对众生的恩德太大了,称说不尽,确实是无法不知,无法不见。只要你见性,你就跟他一样。这两句话不是释迦牟尼佛专有,佛告诉我们,「一切众生本来是佛」。换句话说,无法不知你有,无法不见你也有,你的智慧德相跟佛是平等的,没有差别的。现在为什么失掉了?迷了,迷了自性,迷而不觉,我们对整个宇宙,对所有一切境界,我们看错了,我们想错了。为什么说看错了、想错了?这些都是幻相,不是真相。《金刚经》上说得好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把虚妄当作真实,就是看错了;把众生当作真有,你想错了。真相是什么?这个经里头讲得很透彻。真相明白之后,我们起心动念、分别执着自然就放下,放下就成佛了,放下就无所不知,放下就无所不能。为什么?恢复自性,回归自性,性德流露。
经题第二段「说」这个字,佛说。我们看批注。「说者,悦也,悦所怀也」。中国在古时候字少,喜悦的悦跟说话的说是一个字,但是念不一样。看什么地方念说,看什么地方念悦。《论语》里头第一句,「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」,那个字是说字,但是要念悦,喜悦。喜悦是从内心里面发出来的,与外面境界不相干。外面境界刺激你,那个叫乐,叫快乐。乐是外面境界刺激的,悦是内心的,那个意思深。「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;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」,朋友来欢聚,欢喜、快乐,那是外面境界。朋友走了,乐就没有了。喜悦那是永远不会断的,佛经里面讲「常生欢喜心」,那个欢喜是悦。为什么悦?见性了,宇宙人生真相明白了。看许许多多众生都还在迷惑,都不知道,我们自己很幸运,觉悟了、明白了,放下了,得自在。所以才能常生欢喜心。悦所怀,所怀的是什么?是帮助一切苦难众生。为什么?因为真正知道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,决定不能够分割。
宇宙从哪里来的?是我们一念迷而不觉变现出来的,是自己的迷而不觉,不是别人。释迦牟尼佛觉悟了,他不迷,所以他了解事实真相;我们迷了,不了解事实真相。我们在一起,我们很苦恼,日子过得很辛苦,他很快乐,这就不一样。如果我们放下,觉悟了,跟他一样,没有两样。知道众生跟自己是一体,对众生哪有不关心的道理?哪有不同情的道理?佛在世间只有一桩事情,帮助一切众生觉悟。用什么方法帮助?教学,最好的方法。没有一尊佛菩萨不教学的。在诸佛剎土,就是实报庄严土,因为那个里头人全是觉悟的人,所以那个地方教学是没有间断的。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天天讲经说法,大众生到那里去,感觉得学得还不够,还要分身,到极乐世界就有能力分身,能分无量无边身,到十方诸佛剎土去供佛、闻法。供佛是修福,闻法是开智慧,他有这种能力,接受一切诸佛的教诲。因此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成佛就很快,为什么?他学习的缘好,而且学习不中断,这就是极乐世界比其它诸佛世界殊胜之处。释迦牟尼佛劝我们往生,十方一切诸佛也劝我们往生极乐世界。我们对极乐世界半信半疑,对这个世界还很留恋,对那个世界还没有真正想去的念头,原因是我们对它不认识,了解不够清楚。那这部经,特别是这部批注,对我们认识极乐世界、认识阿弥陀佛给予很大的帮助。对于现前社会,对于世尊末法九千年,这个经是第一经。这一部经通了,一切大小乘、显教密教全通了,这是古人所谓的一经通,一切经通,《华严》上说的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一多不二。
「佛说」这两个字,「显此经是世尊金口所宣」。金口是赞叹,也有真实的意思。金是比喻不变,真实。在五金,都很容易被氧化,唯有黄金不会。所以在金属里头黄金特别珍贵,就是它不变色。比喻佛说话是真话,是不会改变的,称为金口。称他为金身,身不变。我们一般人的身会变,剎那剎那都在变,生老病死它在变。佛的身,寿很长,他不老,他不变。为什么?大乘经里头佛说得很清楚,我们的自性能生能现,为什么会起变化?识起的变化。识是什么?分别执着。你有分别执着、有起心动念就会变;佛他不起心、不动念,他也不分别、不执着,所以他就不变。
这个道理被现代量子学家发现了,我们就能根据这个道理去体验。我们周边有很多朋友,隔了几年没见面,再一看到他,有的人衰老了,非常明显,有的人还一样,好像没有感觉到他衰老,我们都认为他养生有道。实际上那个衰老得慢的,他一定是烦恼少,妄想分别执着少,他就自然这个样子。那个老化得快的,一定是忧虑烦恼很多。特别明显的,我自己也有这个经验,过去一些朋友,同事、同学,年轻时候上班工作,天天都想着工作,所以看到精神都饱满,很快乐。他一下退休,退休二年,这一见面好像老了二十年。怎么回事?他没有工作了,想着什么?想着老了,老了没用了,你看人家不要了,退休了。老了就想病,所以一身都是病。老是自己想出来的,妄念产生的,病也是自己想出来的,你说麻不麻烦?有工作的时候他忘掉了,他没想这个问题。我们见面的时候他对我都很羡慕,好像你怎么老是这样?我没想到老,我也没有想到病,心里头没有老、病这两个字,根本就没有。佛说得好,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」。
现在外国人传说这些灾难的预言,你天天想灾难,灾难还没有来已经吓得半死。那灾难来你能活得成吗?为什么?你想它!我们对灾难不想,我们只想极乐世界,只想阿弥陀佛,灾难来了,我就到极乐世界去了。愈来愈快乐,那里极乐,没有恐惧,没有忧虑。这是什么?这现在的话说最健康的思想,你就能获得最健康的生活、最健康的身心。这是佛法的好处,把一切负面的这种思想、心态完全放下,快快乐乐的生活,多做好事,绝不干坏事,这个必须要遵守的。念念是善念,行行是善行,你怎么会不快乐?你怎么会不自在?
这个经是佛金口所宣,「非余人之说也」,不是别人说的,这是说明肯定可信。我们对这个经不能怀疑,一定要相信,依教修行,得大利益。现在时间到了,我们今天就学习到此地。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十一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