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一,故致斯異。」這是說明,傳的年代久了,互相抄襲有抄錯的地方、有脫落的地方,這都在所不免。古時候經書得來不容易,所以本子就有差異。「亦或非一時說」,這個也有可能,佛多次宣說,不是一次宣說,「例如般若諸經」。「以此經如來本懷,處處異說」,佛常常講、時時講,講法不一樣,所以記錄下來也就不相同,「致此多本,蓋此大悲之極處也」,佛是處處異說,這是佛的大慈大悲。佛爲大家介紹這個法門,人的根性不相同,他說法就不一樣。佛是隨機說法,因人不同、因時不同、因處不同、因事不同,所以佛無有定法可說。一樁事情,就是介紹大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佛怎麼介紹?我們從這裏去想。人、時、地、事有不同,佛的說法肯定就不一樣,這是佛的慈悲。
「以上諸德皆主本經乃世尊多度宣說之法,實有所據」,不是沒有根據的。「例如本經《唐譯》本名《無量壽如來會》,乃《大寶積經》中一會之文,足證佛說《寶積經》時,亦宣說本經。」講《大寶積經》裏頭,裏面有一段專門介紹西方極樂世界,就是今天我們留下來的這五種原譯本的唐譯。王龍舒會集的時候,會集這個原譯,唐譯的《大寶積經》他就沒有看到過。我們想想,王龍舒他是進士出身,是地方上的大富長者,有德行、有學問、有財富,這部經都沒有見到,《無量壽》這一會沒見到。他會集的是四種,缺了這一種,而這部經裏頭有一些精彩片段,是其它經典裏頭沒有的,這是不能缺少的。所以,魏默深重新再會集,這清朝鹹豐年間,第二次的會集,這個本子比王龍舒的本子就好得太多了。
這個本子我們這裏也有,這個本子就是的,魏默深的譯本,夏蓮居重新把它校對,成了這個本子。校對還困難,沒有法子,所以夏老就重新再做一次會集,就是我們現在這個本子。這個本子很值得紀念,夏老師校對的本子,校對、補充,成了這麼一個本子。這也是夏蓮居老居士會集《無量壽經》,這個想法是從這兒來的。校對、補充覺得還不足,所以才決心重新再會集,第叁次的會集。過去所有的會集裏頭有缺陷的、不圓滿的,這全部補足了,真正是《無量壽經》最善的本子,用了十年時間,不簡單!黃念祖老居士會集批注用了六年時間,得來真的不容易,我們真是有福報。我們前一代的人沒有看到這個本子,所以講淨土講得不透徹。如果我早年學佛,老一輩這些法師、大德能夠把淨土講得這麼透徹,我早就接受了,早就相信了,哪裏要辛辛苦苦自己摸索二、叁十年!這就想到現在人比我有福。這個福報是有,問題是誠敬心不如。緣,機緣上說,你們比我有福,善根福德很重要,善根是能信、能願,福德是真幹。真正往生到極樂世界才叫圓滿,如果這一生不能往生,那就阿賴耶上種一點善根,還要繼續搞六道輪回,這肯定的。
「沈氏又雲:魏譯文辭詳贍,義理圓足,故自來講家多據之」。這就是康僧铠的譯本,在五種本子裏面,確實他翻譯得最好。所以古今中外,外國包括韓國、日本、越南的法師,講《無量壽經》都采用康僧铠的本子。「唐譯差與相近,蓋同一梵本也」,唐譯就是《寶積經》裏「無量壽如來會」,內容跟康僧铠的譯本大同小異,判斷他們用的是一個梵文本,同一個本子。「宋譯亦甚明暢,而辭句前後大異,又一梵本也」,肯定是原本不一樣。「漢吳二譯,文辭拙澀,而義有相補備者,則又一梵本也」。這幾個對照所看到,他們用的底本不是相同的,不是一個本子。所以判斷至少有叁個本子,翻譯的時候根據的原本不一樣,有叁個不同的梵本。
「沈氏雖未能直從古梵筴取證,但今若細究存世之五譯,可推知當年梵筴至少有叁種,故知沈氏之說可信。至于他師有認爲五譯只是同本異譯,各本差異,只因譯者意樂不同,實未能服人」。這個說法一般人不服,同一個梵本,翻譯怎麼會有這麼大的出入?特別是願文,四十八願怎麼可以改成二十四願,哪有這麼大膽子的人?怎麼能把它改成叁十六願?肯定是原本不一樣。這是絕對不能夠錯誤的。「例如本經小本秦唐兩譯,羅什大師因秦人尚簡」,這秦國是姚秦,在現在四川、甘肅這一帶,中國人喜歡簡單,「乃攝十方佛爲六方佛」,梵文原本裏頭是十方佛,他把它省掉了,改爲六方佛。「此誠譯者應機之妙,文簡應機,而經義無失」,這是翻譯的巧妙,「是始爲譯者之意樂與善巧」。玄奘大師是直譯,我們所看到的是十方佛。「至于本經諸譯之差別,大異于是」,跟這些情形完全不一樣,「不但詳略不同,且義理之深廣亦異」,意思也不同。「故不應是譯人意樂」,意樂就是翻譯的人他喜歡怎麼翻法,這絕對不是翻譯人的意思,是原本不同。
「例如彌陀大願乃淨宗之緣起,與本經之綱宗,而十念必生之願,正是彌陀大願之髓」,這精髓,這是講淨宗最重要的教義。四十八願,阿彌陀佛的大願,這才是淨宗的緣起。釋迦牟尼佛爲我們介紹這樁事情,統統根據阿彌陀佛四十八願,而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,世尊爲我們轉述,這是淨宗最重要的一部分。四十八願裏頭「十念必生」,這是大願裏頭最重要的一句話,因爲十念必生才能普度一切衆生,真的是簡單、容易。難在哪裏?難在佛講過了,難信之法,你不相信,這個緣分你就當面錯過。你要是深信不疑,你這一生恭喜你,你就成佛去了。所以不能不信!梵師今天傳的這個來,就是勸我們要相信,真有極樂世界,真有阿彌陀佛,她傳這個信息來。
這個願,就是十念必生,「見于魏唐兩譯,而漢吳兩譯之願文中」沒有十念必生。你說這麼重要的,這怎麼能有錯處?決定是原本不同,原本同,這怎麼可以漏掉?「若謂魏唐兩譯之四十八願,與漢吳兩譯之廿四願只是譯筆」,就是翻譯的人「開合之不同,則實難自圓其說」,這個想法是錯誤的,不切實際。「世間焉有如是大膽之譯人,敢率自意,妄刪大願之心髓」,把十念必生刪掉了,哪有這麼大膽量的人!「故知必是所據之原梵本不同,方有此異」,根據的原本不一樣,從印度傳來的原譯梵文本有不同,才會有這個現象。
「又如《吳譯》二十四願中有國無女人與蓮花化生」,這也很重要,「而魏唐兩譯雖具四十八願」,四十八願沒有這個經文,「反而無之」。「若謂原本是一,諸譯只是開合不同,則請問《吳譯》此二願從何而來」,何以二十四願當中有,四十八願當中沒有。「可見諸譯所據之原筴不一」,就是原本不相同,這才能講得通。「正如沈善登氏所說,本經蒙世尊多度宣說,又因梵筴易脫落,乃有不同之原本」。傳到中國來不只一本,傳來的本子不一樣,原本不一樣。「從上之例,可見會集諸譯,實有必要」,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五種原譯本我們都拿來讀很麻煩,應當把這五種東西會集成一本,這就方便了。所以,這個事情是應該做的,必須要做的。「是以從宋至今,王龍舒」第一個開始做,宋朝人,他是安徽舒城人,距離我的老家很近,大概只有叁十幾裏路,「彭二林、魏默深與先師夏蓮居諸居士,先後均曾校會本經」。
下面講「會校之本,自宋迄今,凡有四種」,這是會校本。我們看二百四十四面批注。「以上五譯,互有優劣彰晦」,彰是文義很明朗,一看就懂,晦是很生澀,看不懂,這就是有優劣,翻得好不好。「例如十念得生之本願與一向專念之要旨,于漢吳兩譯則未彰」,漢吳這兩本沒有,缺了這兩句,沒有。「至于五惡五痛五燒之宏文」,這是什麼?這是《無量壽經》裏面所講的戒律,非常重要,「乃世尊苦口婆心之告誡,于唐宋兩譯則不具」,缺了這一段。「魏譯較備,爲諸譯冠」,康僧铠的本子詳細,說得很詳明。「但于國無女人與蓮花化生兩願」,康僧铠的本子也沒有。「故宋龍舒王日休論諸譯雲」,就是他的看法,「其大略雖同,然其中甚有差互」,就是這個裏面差別的地方太大,不是小的問題,是大問題。「又其文或失于太繁,而使人厭觀」,這文字確實,你看原譯本就曉得,看不下去,「或失于太嚴,而喪其本真;或其文適中,而其意則失之」,意思不完備。「由是釋迦文佛所以說經,阿彌陀佛所以度人之旨,紊而無序,郁而不章,余深惜之」。釋迦的本願、彌陀的本願,因爲這些經文,這翻譯的經文,我們今天所講的,文不達意,或者說詞不達意,出現這個問題。對于釋迦牟尼佛說經、阿彌陀佛度人的本願,就不能夠暢通無礙。龍舒居士對這個非常感歎,所以他發心,「于是乃取漢吳魏宋四譯,校正會集,敘爲一經,名曰《大阿彌陀經》,是即本經會集本之始」,宋朝王龍舒居士第一個做會集本。
現在《無量壽經》的會校本一共有四種。第一個,《大阿彌陀經》,宋國學進士龍舒王日休,他叫校輯。輯是編輯,把四種本子合成一本,除掉它重複的,合成一本,方便。
第二個,也叫《無量壽經》,清菩薩戒弟子彭際清節校。非常可惜,它只是一本,它不是會本。它就是康僧铠的本子,把它節錄,重新校正,所以它只有一本。但是這個本子好念多了,康僧铠的本子裏面確實很多繁而無緒,念起來很不暢通。他一節校,本子就暢通了。
第叁種叫《摩诃阿彌陀經》,是清朝時候鹹豐年間,菩薩戒弟子承貫邵陽魏源會譯。這是個會集本,這個五種本子他都看到了,所以他這個會集比王龍舒的就好,後後勝于前前。這裏還有個批注,「原名《無量壽經》,後經正定王蔭福居士校訂」,改了名字,改成《摩诃阿彌陀經》。這是魏默深的會集本。
第四種就是現在我們用的這本子,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》,這是民國菩薩戒弟子郓城夏蓮居會集的,我們現在讀的這個本子。
「于是本經乃有五種原譯本,四種節會本,共有九種」,就是我們中文本的《無量壽經》,一共有九個不同的版本。學《無量壽經》,你用哪一個版本,這個關系很重要。我在二00六年,我們巴黎的活動結束之後,我順便到倫敦去訪問倫敦大學跟劍橋大學。劍橋大學漢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十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