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十集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小异。像《金刚经》六种译本,那原本是一部经,所以我们现在看六种译本大同小异。流行最广的是鸠摩罗什这本,现在人读的《金刚经》,全是罗什大师翻译的。所以传译最兴旺,没有超过这部经的,「斯乃以出世正意,利益无边故也」。为什么这个经翻译得这么多?佛在当年多次宣说。「《会疏》云:凡于一切经中传译盛然,无如今经,斯乃道理幽邃,利益最上故」。这都是对本经的赞叹。

  下面一段,古大德对这个经的判断。「本经为佛多次宣说,且诵习者多」。古时候经典都是手写的,没有印刷,中国的印刷是宋朝时候才发明的。所以传写多,传到中国来的底本都是人家手写的,这样一来,会集就非常必要。古时候经典流通很不容易,都靠手写,所以数量很少,很容易失传。不像现在印刷术发达,能够印几千部、几万部,分存在各地方就不会失掉。我们在最近这几年,怕这些经典失传,所以我们发起影印《大藏经》一万套,放在全世界各个地方去收藏。灾难不至于整个世界都会发生,总有地方留下来的,这样经典就不至于失传了。有人曾经劝过我,用石刻、用金属来雕刻,是可以,北京房山的石经就是一个例子。你看那一部《大藏经》,时间用了八百年,多少代,世世代代雕刻,刻了这么一部《大藏经》,藏在山里面。万一这个山一次大地震,不就全毁掉了?所以还是多印,多一些地方放,这个比较安全,一个地方不可靠。像这么重要的一部经典,借着今天最先进的印刷技术,我们可以把它印成十万套。现在我们上下两册,我们这是第一版,印两万套。我们的目标定在十万套或者二十万套,这就决定不会失传。有这么多的数量分布在全世界净宗学会,学会可以收藏,学佛的同学都可以收藏。要知道这是真正的宝,宝中之宝。现在的光盘,光盘也不可靠,万一一个大灾难来,这些科学新技术全部都毁掉了,电没有了,光盘就没有了。所以,有用还是书本,虽然笨一点,它不怕灾难。

  我们看念老批注,二百四十面倒数第四行。「存世五种,差异较着」,着就是非常明显、非常显著。「不似《阿弥陀经》之两译与《金刚经》之六译」,那叫大同小异,肯定是一个原本,「其文之详略虽稍有异,而内容实是相同」,这是讲《弥陀经》跟《金刚经》,大同小异。「今经五译」,今经是《无量寿经》,留下来的五种译本,「不但文字详略差别悬殊,且内容深广亦复有异」,内容也不一样。「例如弥陀因地大愿」,这是最明显的,阿弥陀佛到底发的是几个愿?如果要是四十八愿,谁敢把它变成二十四愿?没有人敢这样做法。「汉吴两译为二十四愿,宋译为三十六愿,魏唐两译则为四十八愿。且愿之内容,各译亦复不同,可见出入之巨」,出入太大了,这绝对不是一个本子。「现世流传,魏译较广」,魏译是康僧铠的,三国时候的,这魏。「《甄解》指出,以汉吴两译,对校魏本,粗举大者,计有八异」,这一对照,就能很明显的看出来。「如与唐本对检,略有七异,今不详录。至于宋译,与诸译差异更大。」

  「诸译何以不同。清沈善登居士《报恩论》曰:其所以不同之故。略考诸经,约有三端:一、译手巧拙不同」,翻译的人程度不一样;第二个「梵本传写不同」,底本是同一部经,大家手抄的;第三,那是「本师前后多次宣说不同」,不外乎这三个原因。「本师三百余会说法」,这释迦牟尼佛,三百余会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办班教学,办班教学三百多次,这一生当中。规模大小、时间长短不一样,最短的二、三天,办一个小型的讲座,大的好几年,大单元的。这释迦牟尼佛在世,应众生之所需,大经上所说的「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」,当前社会需要什么,办个讲座,帮大家解决问题,这种情形很多。世尊游化在世间,没有固定的住所,哪个地方邀请就到哪里去。各地方讲经,住的时间长短不一样,讲的内容性质也不相同,应机说法。这是世尊当年在世的状况。

  这是释迦佛三百余会,时间四十九年,「既多指归净土」,净土是佛常常讲的,真正要帮助人,真正要成就人,只有这个法门。专说,《无量寿经》就讲了好几次,不是一次讲的,专说。附带说的佛常讲,我们今天在经典里面就看到了,有两百多部经典里头都提到极乐世界,都看到佛在劝人念佛求生净土,这是带讲的、附带的。可见佛在世的时候,希望一切众生学哪个法门?就是学念佛法门,你不能接受,再给你讲别的。讲别的,说老实话是给你种佛的种子,阿赖耶识种下佛的种子,你跟佛有缘,这个很重要。一生不能成就,一般种子成就是多生多劫,都在遇缘不同。

  这个法门是佛度众生成佛道最主要的一个法门。佛在经典上讲得很清楚,像《弥陀经》上所说的,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,得生彼国」,这句话说得重。能够听到阿弥陀佛、听到这部经生欢喜心,真信、真愿,都是过去生中善根成熟的人。不管他现在是什么身分,他现在认识字不认识字没有关系,多生多劫的善根成熟了,他听到会欢喜、会相信、会真干,那他就真往生,往生就成佛。蕅益大师说得好,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你已经都成佛了。这是问题真的解决了,不再搞六道轮回,不再搞十法界了。再到这个世间来,是菩萨身分来的,不会迷惑、不会颠倒,不是来受罪的、受报的,是来度众生的。我们能把这些道理参透,真搞明白、搞清楚,我们这一生就不会空过,真正把这个机会抓到,我要在这一生成就。这一门,除非你不相信,相信,真的万修万人去,一个都不会漏失的。去不了,实在讲对这个法门不清楚、不透彻,还有疑惑,所以放不下,这个比什么都重要。

  这个地方念老说得也非常好,「本师三百余会说法,既多指归净土,则自然屡说不一说」,每一次说的不会言语完全相同,「而亦随时随机,开通大意,依义不依语,显然可知」。我们在一生当中讲话也如此,哪里会完全一样!「故知《无量寿经》乃佛多次宣说,梵本不一」,翻译的人所据的梵本不相同,「且译笔之巧拙有差」,译笔是翻译的人,他的程度不一样,所以有的译得很好,有的译得比较差一点,「于是译文自然差异也」。这是沈善登居士说的。「沈氏复明梵本易误之因」,就是梵文原本容易有错误,原因是什么?「盖梵筴皆写本,易致脱误」。梵文经典传到中国来的,全是梵荚,它没有装订,一张一张的,我们看到贝叶经就看到了。在印度,书写的工具都不如中国,中国很早就发明纸张了。没有发明纸张之前,就写在竹简上、刻在骨头上,兽骨,像甲骨文。以后多半用竹简,竹简也是用绳子两边把它编起来,竹子一行一行的。到宋朝发明印刷术,有刻版,方便多了。印度传来的全是贝叶经,贝多罗的树叶,一张一张切得很整齐,大概有这么长,你到故宫博物院可以看到。两头打个洞,用绳子拴着,很容易脱落。所以这些错误难免,我们写字常常写漏掉的,这个都有经验,印度人写经也可能有这些错误。

  下面说「如汉译大本经」,大本就是《无量寿经》,「乃尔劫时下,脱误数十字,文义不贯」。这下面就没有了,想想下头一定有字,怎么没有字了?所以文义,文跟义都不能连贯。「又《四十二章》藏本,与石刻赵文敏写本,及藏外」,就是《大藏经》外,「流通各本,章节前后多寡各各不同」,这是很明显的例子。《四十二章经》是佛教传到中国来第一部写的经,翻译的第一部经,是经典的摘要。它不是一本完整的经,许多经里头好像精华摘录下来的,四十二条,就是四十二段,并不完全连贯的。最早传到中国来,摩腾、竺法兰第一次把佛经用这种方法传到我们这儿来。

  像现在社会乱了,许多国家的领导人真正的心在求长治久安的方法。我们把唐太宗的《群书治要》介绍给他,告诉他中国有这么一套书,他欢喜得不得了!知道,但怎么翻译?这么大的本子,文言文写的。现在懂文言文的人就不多,如何把文言文翻成白话文,由白话文再翻成外国文字,他们才能看得懂。这来不及了,急着要,那我们怎么样?我们变个「四十二章经」。这就是「四十二章经」,《群书治要360》,三百六十段,是在这个经里头到处选选出来的,并不连贯,三百六十段,每天看一段。我想出这个方法,救急!这个翻译就好翻了。这第一本,第一本,你能看得懂的,你就先摘录下来,看不懂的就放着,明年、后年再搞,一年搞一本,十年圆满,我们用这个方法。这个本子已经翻成英文,大概再一、二个月就出书,英文本的出来了。这就跟《四十二章经》一样的,应急,非常好!这个翻译的本子还没有成书,翻译的草稿,第一本送给马哈迪的,第二本就是现在马来西亚纳吉首相,他们两个人。三百六十节还没有翻完,翻到二百七十节,我到马来西亚去的,先送给他,他们看到非常欢喜。

  「而与《法苑珠林》所引又不同」,《法苑珠林》成书在唐朝,里面所有引用的跟现在流通本不一样。「且有《一切经音义》所摘字,而诸本皆无者。大抵诵习多,则传写多,而得失异同亦多」,这是无法避免的事情。「可见《甄解》与沈氏意同,总明本经为佛多次宣说,且诵习者多」,读诵的人多,依照这个经本修行的人多,「梵本传写者多,梵本有多种,存没详略有不同,梵筴写本又易脱落,故今诸译本甚有差异」。因为《无量寿经》这个翻译,年代从汉到宋八百年,这么长的时间,十二次翻译,里面内容、文字差别很大,这个现象我们应该知道。告诉我们这么多原因,所以就明白了。

  我们接着看,「日本日溪师亦同沈氏之说」,他的看法跟沈居士亦相同。「伊云:异译文句,与今经」,今经是指魏本,就是康僧铠的本子,传到日本去,日本净土宗几乎是以这部经为主。我相信他们受到慧远大师的影响,远公提倡的真的是一门深入,长时熏修,同学一百二十三个人个个往生,没有一个不成就,无比的殊胜。「异译文句与今经稍差异者不少。思夫,多异本,传者不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十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