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十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小異。像《金剛經》六種譯本,那原本是一部經,所以我們現在看六種譯本大同小異。流行最廣的是鸠摩羅什這本,現在人讀的《金剛經》,全是羅什大師翻譯的。所以傳譯最興旺,沒有超過這部經的,「斯乃以出世正意,利益無邊故也」。爲什麼這個經翻譯得這麼多?佛在當年多次宣說。「《會疏》雲:凡于一切經中傳譯盛然,無如今經,斯乃道理幽邃,利益最上故」。這都是對本經的贊歎。

  下面一段,古大德對這個經的判斷。「本經爲佛多次宣說,且誦習者多」。古時候經典都是手寫的,沒有印刷,中國的印刷是宋朝時候才發明的。所以傳寫多,傳到中國來的底本都是人家手寫的,這樣一來,會集就非常必要。古時候經典流通很不容易,都靠手寫,所以數量很少,很容易失傳。不像現在印刷術發達,能夠印幾千部、幾萬部,分存在各地方就不會失掉。我們在最近這幾年,怕這些經典失傳,所以我們發起影印《大藏經》一萬套,放在全世界各個地方去收藏。災難不至于整個世界都會發生,總有地方留下來的,這樣經典就不至于失傳了。有人曾經勸過我,用石刻、用金屬來雕刻,是可以,北京房山的石經就是一個例子。你看那一部《大藏經》,時間用了八百年,多少代,世世代代雕刻,刻了這麼一部《大藏經》,藏在山裏面。萬一這個山一次大地震,不就全毀掉了?所以還是多印,多一些地方放,這個比較安全,一個地方不可靠。像這麼重要的一部經典,借著今天最先進的印刷技術,我們可以把它印成十萬套。現在我們上下兩冊,我們這是第一版,印兩萬套。我們的目標定在十萬套或者二十萬套,這就決定不會失傳。有這麼多的數量分布在全世界淨宗學會,學會可以收藏,學佛的同學都可以收藏。要知道這是真正的寶,寶中之寶。現在的光盤,光盤也不可靠,萬一一個大災難來,這些科學新技術全部都毀掉了,電沒有了,光盤就沒有了。所以,有用還是書本,雖然笨一點,它不怕災難。

  我們看念老批注,二百四十面倒數第四行。「存世五種,差異較著」,著就是非常明顯、非常顯著。「不似《阿彌陀經》之兩譯與《金剛經》之六譯」,那叫大同小異,肯定是一個原本,「其文之詳略雖稍有異,而內容實是相同」,這是講《彌陀經》跟《金剛經》,大同小異。「今經五譯」,今經是《無量壽經》,留下來的五種譯本,「不但文字詳略差別懸殊,且內容深廣亦複有異」,內容也不一樣。「例如彌陀因地大願」,這是最明顯的,阿彌陀佛到底發的是幾個願?如果要是四十八願,誰敢把它變成二十四願?沒有人敢這樣做法。「漢吳兩譯爲二十四願,宋譯爲叁十六願,魏唐兩譯則爲四十八願。且願之內容,各譯亦複不同,可見出入之巨」,出入太大了,這絕對不是一個本子。「現世流傳,魏譯較廣」,魏譯是康僧铠的,叁國時候的,這魏。「《甄解》指出,以漢吳兩譯,對校魏本,粗舉大者,計有八異」,這一對照,就能很明顯的看出來。「如與唐本對檢,略有七異,今不詳錄。至于宋譯,與諸譯差異更大。」

  「諸譯何以不同。清沈善登居士《報恩論》曰:其所以不同之故。略考諸經,約有叁端:一、譯手巧拙不同」,翻譯的人程度不一樣;第二個「梵本傳寫不同」,底本是同一部經,大家手抄的;第叁,那是「本師前後多次宣說不同」,不外乎這叁個原因。「本師叁百余會說法」,這釋迦牟尼佛,叁百余會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辦班教學,辦班教學叁百多次,這一生當中。規模大小、時間長短不一樣,最短的二、叁天,辦一個小型的講座,大的好幾年,大單元的。這釋迦牟尼佛在世,應衆生之所需,大經上所說的「隨衆生心,應所知量」,當前社會需要什麼,辦個講座,幫大家解決問題,這種情形很多。世尊遊化在世間,沒有固定的住所,哪個地方邀請就到哪裏去。各地方講經,住的時間長短不一樣,講的內容性質也不相同,應機說法。這是世尊當年在世的狀況。

  這是釋迦佛叁百余會,時間四十九年,「既多指歸淨土」,淨土是佛常常講的,真正要幫助人,真正要成就人,只有這個法門。專說,《無量壽經》就講了好幾次,不是一次講的,專說。附帶說的佛常講,我們今天在經典裏面就看到了,有兩百多部經典裏頭都提到極樂世界,都看到佛在勸人念佛求生淨土,這是帶講的、附帶的。可見佛在世的時候,希望一切衆生學哪個法門?就是學念佛法門,你不能接受,再給你講別的。講別的,說老實話是給你種佛的種子,阿賴耶識種下佛的種子,你跟佛有緣,這個很重要。一生不能成就,一般種子成就是多生多劫,都在遇緣不同。

  這個法門是佛度衆生成佛道最主要的一個法門。佛在經典上講得很清楚,像《彌陀經》上所說的,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,得生彼國」,這句話說得重。能夠聽到阿彌陀佛、聽到這部經生歡喜心,真信、真願,都是過去生中善根成熟的人。不管他現在是什麼身分,他現在認識字不認識字沒有關系,多生多劫的善根成熟了,他聽到會歡喜、會相信、會真幹,那他就真往生,往生就成佛。蕅益大師說得好,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你已經都成佛了。這是問題真的解決了,不再搞六道輪回,不再搞十法界了。再到這個世間來,是菩薩身分來的,不會迷惑、不會顛倒,不是來受罪的、受報的,是來度衆生的。我們能把這些道理參透,真搞明白、搞清楚,我們這一生就不會空過,真正把這個機會抓到,我要在這一生成就。這一門,除非你不相信,相信,真的萬修萬人去,一個都不會漏失的。去不了,實在講對這個法門不清楚、不透徹,還有疑惑,所以放不下,這個比什麼都重要。

  這個地方念老說得也非常好,「本師叁百余會說法,既多指歸淨土,則自然屢說不一說」,每一次說的不會言語完全相同,「而亦隨時隨機,開通大意,依義不依語,顯然可知」。我們在一生當中講話也如此,哪裏會完全一樣!「故知《無量壽經》乃佛多次宣說,梵本不一」,翻譯的人所據的梵本不相同,「且譯筆之巧拙有差」,譯筆是翻譯的人,他的程度不一樣,所以有的譯得很好,有的譯得比較差一點,「于是譯文自然差異也」。這是沈善登居士說的。「沈氏複明梵本易誤之因」,就是梵文原本容易有錯誤,原因是什麼?「蓋梵筴皆寫本,易致脫誤」。梵文經典傳到中國來的,全是梵莢,它沒有裝訂,一張一張的,我們看到貝葉經就看到了。在印度,書寫的工具都不如中國,中國很早就發明紙張了。沒有發明紙張之前,就寫在竹簡上、刻在骨頭上,獸骨,像甲骨文。以後多半用竹簡,竹簡也是用繩子兩邊把它編起來,竹子一行一行的。到宋朝發明印刷術,有刻版,方便多了。印度傳來的全是貝葉經,貝多羅的樹葉,一張一張切得很整齊,大概有這麼長,你到故宮博物院可以看到。兩頭打個洞,用繩子拴著,很容易脫落。所以這些錯誤難免,我們寫字常常寫漏掉的,這個都有經驗,印度人寫經也可能有這些錯誤。

  下面說「如漢譯大本經」,大本就是《無量壽經》,「乃爾劫時下,脫誤數十字,文義不貫」。這下面就沒有了,想想下頭一定有字,怎麼沒有字了?所以文義,文跟義都不能連貫。「又《四十二章》藏本,與石刻趙文敏寫本,及藏外」,就是《大藏經》外,「流通各本,章節前後多寡各各不同」,這是很明顯的例子。《四十二章經》是佛教傳到中國來第一部寫的經,翻譯的第一部經,是經典的摘要。它不是一本完整的經,許多經裏頭好像精華摘錄下來的,四十二條,就是四十二段,並不完全連貫的。最早傳到中國來,摩騰、竺法蘭第一次把佛經用這種方法傳到我們這兒來。

  像現在社會亂了,許多國家的領導人真正的心在求長治久安的方法。我們把唐太宗的《群書治要》介紹給他,告訴他中國有這麼一套書,他歡喜得不得了!知道,但怎麼翻譯?這麼大的本子,文言文寫的。現在懂文言文的人就不多,如何把文言文翻成白話文,由白話文再翻成外國文字,他們才能看得懂。這來不及了,急著要,那我們怎麼樣?我們變個「四十二章經」。這就是「四十二章經」,《群書治要360》,叁百六十段,是在這個經裏頭到處選選出來的,並不連貫,叁百六十段,每天看一段。我想出這個方法,救急!這個翻譯就好翻了。這第一本,第一本,你能看得懂的,你就先摘錄下來,看不懂的就放著,明年、後年再搞,一年搞一本,十年圓滿,我們用這個方法。這個本子已經翻成英文,大概再一、二個月就出書,英文本的出來了。這就跟《四十二章經》一樣的,應急,非常好!這個翻譯的本子還沒有成書,翻譯的草稿,第一本送給馬哈迪的,第二本就是現在馬來西亞納吉首相,他們兩個人。叁百六十節還沒有翻完,翻到二百七十節,我到馬來西亞去的,先送給他,他們看到非常歡喜。

  「而與《法苑珠林》所引又不同」,《法苑珠林》成書在唐朝,裏面所有引用的跟現在流通本不一樣。「且有《一切經音義》所摘字,而諸本皆無者。大抵誦習多,則傳寫多,而得失異同亦多」,這是無法避免的事情。「可見《甄解》與沈氏意同,總明本經爲佛多次宣說,且誦習者多」,讀誦的人多,依照這個經本修行的人多,「梵本傳寫者多,梵本有多種,存沒詳略有不同,梵筴寫本又易脫落,故今諸譯本甚有差異」。因爲《無量壽經》這個翻譯,年代從漢到宋八百年,這麼長的時間,十二次翻譯,裏面內容、文字差別很大,這個現象我們應該知道。告訴我們這麼多原因,所以就明白了。

  我們接著看,「日本日溪師亦同沈氏之說」,他的看法跟沈居士亦相同。「伊雲:異譯文句,與今經」,今經是指魏本,就是康僧铠的本子,傳到日本去,日本淨土宗幾乎是以這部經爲主。我相信他們受到慧遠大師的影響,遠公提倡的真的是一門深入,長時熏修,同學一百二十叁個人個個往生,沒有一個不成就,無比的殊勝。「異譯文句與今經稍差異者不少。思夫,多異本,傳者不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十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