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因往生證無生。念得能所兩忘,即是《金剛般若》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。生心是有作有所作,這生心;無住,心裏頭沒有東西,統統放下了,這心沒有住。從無住而生心,這是法身菩薩,這不是凡夫;凡夫生心他有住,他落印象,他心裏還想著也念著,錯了。但是真正做到心無住生心非常不容易,這個太難了。但是換成淨宗就很容易,爲什麼?我心裏頭有住,就一個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全無所住。生一切心,心裏頭還是阿彌陀佛,這是巧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亦即《淨影疏》裏面所講的「無作無所有」,《淨影疏》講無作無所有。「以如是法教導衆生,橫出叁界,成究竟覺」。這個法門你教別人,你教他念佛,將來往生極樂世界就證得究竟佛果。這個法太巧妙了,這個法真是平等法,橫出叁界,真正平等法覺悟衆生。
第叁個,「平等覺指如來之正覺」。如來所覺的就是平等覺,決定沒有高下,決定沒有差別。這是什麼?遍法界虛空界一切人事物統統平等,決定沒有高下,全是自性變現的,心現識變。心現是真的,識變是假的,所以它平等。用平等心對待一切法,天下就太平,問題都解決了。我在二00五年,第一次跟馬來西亞前首相馬哈迪見面。見面,他第一句問我一句話,他問我,這個世界還會有和平嗎?這個問題很嚴肅。他在國家領導人當中時間最久,他做了二十二年首相,任期這麼長的很少有。問我這麼一個問題。我當時回答他的是,如果能把四樁事情做好,天下就太平了。他問我哪四樣?我說第一個,國家跟國家,第二個,政黨跟政黨,第叁個,族群跟族群,第四個,宗教跟宗教,都能做到平等對待、和睦相處,這個世界就太平了。平等對待太重要了!所有的麻煩都是不平等,這才出亂子。
他聽了沒說話,表情很嚴肅。我接著說,是非常不容易,很難做到,但是從宗教下手就有辦法能做到。畢竟在這個世界上,信仰宗教的人比不信宗教的人多,如果宗教能夠團結起來,平等對待、和睦相處,它會影響族群、影響政治。這個話,馬哈迪長老聽懂了。那個時候他剛剛從政界退下來,他是伊斯蘭教最有影響力的一位大德,所以我鼓勵他,「你從政壇退下來,希望你團結宗教」。團結宗教裏頭最重要的,不但宗教要往來,最重要的要學習教義。像我們佛教,我學習我們的經典,我也學習其它宗教經典,知己知彼才能做到和睦相處、平等對待;如果不學習,總就有界限,化解這些界限、矛盾一定要靠學習。真正學習了,就知道我們宗教經典跟他宗教經典裏面所說的大同小異,沒有矛盾,自自然然就能往來。要想整個世界社會回到以前安定和諧那樣的局面,宗教可以做出最大的貢獻,不能夠疏忽。所以我們就變成好朋友了。
平等覺,如來正覺,「正覺無一切高低深淺之別,故曰平等覺」。水平靜就能照見,心平靜就能照見法界。所以不平你就看不見,平你就看見了。如來在果地上真正是平等覺,覺了一切萬法。第四個意思,「專就本經,平等覺亦即極樂教主之聖號」,阿彌陀佛的別號叫平等覺。「以上諸義,題中俱攝」,這是從經、論、古大德批注裏面所說的,都在經題當中,所以經題的意義非常豐富。
末後解釋「經」這個意思,我們也看批注,看念老的批注,二百六十叁頁。「經者,梵語修多羅」,印度話稱修多羅,「直譯爲線」。因爲印度的經書都是寫在樹葉上,貝多羅的樹葉,比芭蕉還要細。諸位如果能夠參觀博物院、博物館,裏面藏的有貝葉經,你可以去看看。古時候的佛經是寫在貝多羅樹葉上,所以叫貝葉經。樹葉裁成一張一張長條的,兩邊打洞,用繩子穿起來,所以叫線,把它穿起來。這是梵文本的原本,古時候傳到中國來。「義譯爲契經」,直譯是翻成線,義譯翻成契經。「契者,一者契理」,理是什麼?「實際理體」,就是事實真相,宇宙人生的真相。是釋迦牟尼佛依宇宙萬法的真相而說出來的,不是隨便講出來的,所以叫契理。第二還要「契機」,「機者,機宜,衆生根機也,兼指時機」,就是「時節因緣」。能夠適合各個不同的時代、各個不同地區衆生的根性,也就是說他能夠理解,他能夠相信。不具這兩個條件它就不起作用,所以一定是契機契理。這兩個條件都難,說法的人如果沒有證得,怎麼能契理?證得之後,如果對于這些衆生不能廣泛的接觸,你怎麼會契機?
這個事情,釋迦牟尼佛一生表演給我們看了。他十九歲離開家庭,出去求學,這個示現裏面的含義,是把煩惱障放下,一心去學道,學了十二年。不但學,他還真幹,經上講他有六年苦行;換句話說,六年的學習,六年真幹,真修苦行。印度人對于禅定非常重視,佛經上講的四禅八定,都是印度婆羅門教修學的。四禅八定是真好,在印度,不同的宗教它都修;不但宗教徒修,連搞學術的也修,印度有很多哲學的學派,他們也都修禅定。我們就能夠推想到,釋迦牟尼佛四禅八定一定修得非常好。六道輪回不是佛家說的,是婆羅門講的。婆羅門教跟佛教關系非常密切,佛確實是以婆羅門教做基礎,把它提升了。在四禅八定當中,對六道裏面的狀況叫一清二楚。
可是釋迦牟尼佛爲我們示現的是個知識分子,知識分子好學、多疑。六道看清楚、看明白了,會想到爲什麼會有六道?六道是怎麼發生的?六道之外還有沒有世界?像我們都會産生這個問題,這個問題在當時沒有人能解答。一般宗教裏面講的般涅槃,般涅槃是一般宗教普通都說的。般涅槃的境界,都把四禅天(就是第四禅)、都把四空天認爲是般涅槃。釋迦牟尼佛不以爲然,在菩提樹下入更深的禅定,突破四禅八定,一直到明心見性,這個事情才完全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也就是說契理,理搞清楚了。實際理體明了了,在哲學裏面講,把宇宙的本體真正找到了。這個時候開始教學,這一年是叁十歲。實際理體找到了,在印度就叫做成佛,佛是什麼?圓滿的覺悟,再沒有欠缺。確確實實,宇宙萬有你統統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這叫成佛。就開始教學,教了四十九年,釋迦牟尼佛七十九歲圓寂的,一生教學。
我們看到這些行誼,就肯定釋迦牟尼佛一生搞教育。他是一個用現在的話來說,他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家,他的身分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義務工作者,他不收學費。說他是多元文化,他不分國籍、不分族群、不分宗教信仰,只要你肯來,他就樂意教你。真正是教育,我們要把這個搞清楚。所以,現在科學的這個成就,我們有理由相信,二、叁十年之後佛教是教育,不再認爲是宗教了。我們今天就學到此地。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十叁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