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五十四集) 2011/11/20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054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淨土大經科注》,第二百六十叁面,第一行看起:
「經者,梵語修多羅。直譯爲線,義譯爲契經。契者,一者契理,理者,實際理體也」,實際理體就是事實真相。可見得佛經不是隨便說的,不是從神明那裏降下來的,而是釋迦牟尼佛確實見到事實真相,依事實真相說出來,不增不減。這些事實真相不是普通人都能見到的,禅宗所謂明心見性,見性才真正見到事實真相,教下裏面講的大開圓解。大開圓解有兩種,一種是親證,跟宗門沒有兩樣,另外一種是經教的熏修。古德常說「一門深入,長時熏修」,從經教裏面得到的,這是知識,這不是智能,但是這個知識是從智能這邊來的,跟世間的知識不一樣。世間知識未必是事實真相,佛經上所說的是事實真相,真信、真能理解,但是沒有證得,就差這一點,這也叫契理。
「契機」,機是衆生的根機,也就是能夠契合衆生的善根福德,用現在的話,契合衆生的程度,他可以理解。程度淺的人,太深的道理他不懂,所以佛就不說,譬如宇宙萬物的源起,就是宇宙怎麼來的?萬法怎麼來的?這個理很深,事也很複雜,凡夫、小乘根性,釋迦牟尼佛跟他們講經說法通常都不提。這對哪些人講,對大乘菩薩講,他們的心地清淨,有定功、有智慧,給他們講有好處,適合他們的程度。他們聽了之後,能信、能解,接著他真幹,他能行、能證,這是大乘教。所以佛教學我們知道,佛不是像現在辦個學校,學生程度都很整齊,佛不是的,佛這個教學的講堂叫大講堂。大講堂是什麼意思?不是說人多,是各種程度都有,不整齊,這叫大講堂。哪怕這個講堂只有二、叁十個人,裏面有菩薩、有聲聞、有緣覺、有天人、有六道衆生,非常不齊,不好教!佛有善巧方便,所以「佛以一音而說法,衆生隨類各得解」。佛的講堂都叫做大講堂,各種根機統統包含著有,佛是一個都不漏。
同時「兼指時機」,時機是「時節因緣」,時候沒有到不能講。我們看世尊一生的行誼,就很清楚看出來。釋迦牟尼佛開悟的時候,在菩提樹下,在定中講了一部《華嚴經》,那就是他自己親證的境界,做一個詳細的報告,說得非常清楚。這部《華嚴經》,大經裏面告訴我們,佛是二七日中講的,也有經典說叁七日中講的,也可能是二七日中講了,後頭又一個七做補充,這都有可能。但是最長也沒有超過二十一天,講了一部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。定中沒有時間、空間的限製,無量劫跟一剎那是平等的,沒有差別的,一剎那就是無量劫,無量劫就是一剎那。
《華嚴經》多大?這個經講完之後,大龍菩薩,這也是一位等覺菩薩,收到龍宮裏收藏去了。六百年之後,就是釋迦牟尼佛滅度六百年之後,印度出現一位龍樹菩薩,初地,跟大龍菩薩有緣分,承蒙大龍菩薩把他接引到龍宮,看到這部經典,歎爲觀止!這個世間,人間天上沒有人能夠受持。單單說分量就不得了,「十個叁千大千世界微塵偈,一四天下微塵品」,數字是用微塵來計算的,大千世界微塵偈,這還得了!我們人生百年,能夠念幾部書?所以一看到釋迦牟尼佛這一份的報告,立刻就曉得閻浮提衆生不能夠接受。再看它的節本,撷取的精華,分量還是太大。最後看到小本,小本是什麼?像目錄提要。我們看《四庫全書》,《全書》是大本,《四庫荟要》是中本,《四庫全書目錄提要》是小本。《全書》你看看,現在精裝的一千五百冊,《荟要》五百冊,《提要》五冊。龍宮裏面看到《華嚴經》的目錄提要,總共有十萬偈四十品,龍樹菩薩覺得這個可以,閻浮提衆生可以接受。他聰明,把這個書讀過之後,他就能記下來,過目不忘,回到人間來,從記憶當中把它寫成這部《華嚴經》。
傳到中國來的本子是殘缺不齊的本子,因爲經太大了,十萬偈還是太大了。叁次傳到中國,第一次在東晉時候,傳來的經本只有叁萬六千偈,距離十萬偈差得很遠,幾乎叁分之一多一點,在中國翻成中文,《六十華嚴》。第二次是唐朝時候,武則天做皇帝,實叉難陀到中國來帶的有《華嚴經》,比上一次傳來的增加了九千偈,也就是四萬五千偈,還不到一半,全書十萬偈,它只有四萬五千偈,翻出來,叫《八十華嚴》,唐朝時候翻出來的。貞元年間,唐德宗的時候,烏荼國王向朝廷進貢,給皇上送禮物叫進貢,禮物裏頭有一部《普賢行願品》,就是《華嚴經》最後一品,完整的,沒有欠缺,非常難得,翻譯過來之後稱《四十華嚴》,四十卷。
中國的本子不完全,近代弘一大師教我們學《華嚴》,八十卷的本子可以采取到五十九卷,就是「離世間品」,最後這一品就用四十卷《華嚴》,這樣兩個合起來,總共九十九卷,這是中文本《華嚴》最圓滿的一部經典。雖然還是有欠缺,但是《華嚴經》的意思能夠看得出來了,尤其是最後一品經,完整的,非常稀有。這是龍樹菩薩在龍宮裏面看到的,《華嚴經》的目錄提要。于是我們就知道,這個《華嚴經》,現在梵文本沒有了,只有中文本,梵文本的失傳了,每一句都是一個標題,那文章就不知道有多少,每一句是個標題。可是佛法它有個好處,好處是叫你開悟,你能悟入,意思就會現前,自然現前。不悟你看不出來,悟了之後字字句句無量義,跟叁千大千世界微塵偈就能相應。你開悟之後,你看到現在中文本的《華嚴經》,字字句句無量義。爲什麼?它稱性,裏面講的是自性的源起。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所說的,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,這個萬法是遍法界虛空界,是自性變現出來的。
時機,說到時機,釋迦牟尼佛這個報告六道衆生聽不懂,不能接受,所以他在定中講,誰有能力入定參加釋迦牟尼佛這個法會,你才能聽得到。與會的人都是法身大士,他有能力參與世尊定中的法會,沒有這個能力那就沒有分。二十一天,釋迦牟尼佛出定了,看看現前這個世間的衆生,只能接受小法。小法是什麼?做人的法、生天的法,給人講這個。你怎樣做人你來生不墮叁惡道,這個是很契機。你說多少人他希望我來生做人比這一生更好,都是這麼想。願望高一點,人間不如天上,最好我來生能夠生到天堂,去享天福。行,佛教你,不但教你,佛把天道給你講清楚,天有二十八層天,每一層的境界都不相同,佛給你介紹。你希望生哪個天,佛都會幫助你,欲界天、色界天、無色界天。更有聰明的人,知道人天不究竟,老是搞輪回,能夠超越輪回多好!你有這種念頭、有這個願望,佛幫助你,教給你超越輪回,不再在六道裏受苦,給你講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,這都超越了,但是沒超越十法界。十法界裏面的佛,天臺家判教稱他爲相似即佛,很像佛,不是佛,他還是凡夫。爲什麼說很像佛?這個凡夫學佛學得很像,佛在經上所講的他全做到,經典裏面所說的意思他都能夠懂、都能夠做,做得很像。爲什麼不是佛?佛用真心,他用阿賴耶識,他不是用真心,用真心就是真佛,用阿賴耶識就是假佛不是真佛,所以叫相似即佛,很像。怎樣才能成爲真佛?必須把起心動念放下,就是無明煩惱斷掉,那就是真佛。
無明是什麼?無明是起心動念。不起心、不動念,你的真心就現前。不起心、不動念是自性本定。惠能大師說到了,他第四句說,「何期自性,本無動搖」,自性沒有動搖,自性本定,真心。阿賴耶是動的,波動現象,自性沒有波動現象。所以不起心、不動念就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那是真佛,那不是假佛。雖然成佛了,他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斷,無明斷了,不起心不動念,習氣沒斷,所以他住實報莊嚴土,他不住十法界。天臺大師稱他作分證即佛,就是說他沒有圓滿,一定要把無始無明的習氣斷幹淨了,那就是圓滿。圓滿成佛不住在實報土,實報土裏面居住的就是法身大士,四十一個階級,《華嚴》是圓教,從初住到等覺,住在這個地方修行,一直到無明習氣斷幹淨。斷幹淨就稱他作妙覺如來,這是佛門究竟的果位、最高的果位,他不住實報土,他住常寂光,圓滿的回歸自性。我們看到這個現象,就體會到這是一個最大的循環,你看最初一念不覺,迷了,起了阿賴耶,這是起頭,最後又回歸自性,又回到起頭的這個原點。那我們得問以後再會不會迷?佛在楞嚴會上告訴我們,不會再迷了,這一覺悟永遠覺悟,不再迷了。
佛法大學問!它所說的,諸法實相,諸法實相就是宇宙萬法的真相。佛教是不是宗教?不是。這兩個命題,宇宙的源起,宇宙的形成,宇宙最後的歸宿,在今天,這是科學裏討論的,哲學裏頭討論的,佛法也是討論這個問題。今天科學、哲學還沒有搞清楚,而大乘佛法裏已經把它搞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所以早年方東美先生介紹給我,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最高峰。我們通過六十年的學習,看到最近二、叁十年新興科學的報告,量子力學,居然跟釋迦牟尼佛所講的處處都相應,特別是宇宙的源起、萬物的根源,跟佛法所講完全相同。如果釋迦牟尼佛生在現在這個時代,他會被稱爲最偉大的科學家、最偉大的哲學家。
時節因緣,讓釋迦牟尼佛不能不從小學辦起。出定之後到鹿野苑,五個人根機成熟了,他就找這五個。這五個人都是他的親屬,他離開家出來修行,這五個人陪同。佛知道他們的根性,爲他們講四谛法門,憍陳如就開悟了,證阿羅漢果,這是第一個開悟、第一個證果的。阿含十二年,小學,佛教的小學十二年;十二年之後接著辦中學,中學是方等,方等八年,加前面,二十年;二十年的基礎,佛才講般若,般若講了二十二年。我們就曉得,般若是佛所要說的,但是前面沒有二十年的基礎他沒辦法學,先紮根教育,然後再把這一門東西傳授給大家。般若是大乘法裏主要的科目,智慧,佛法求的是智慧。最後八年講法華,法華好比是研究所。《法華》的內容跟《華嚴》相同,回歸到華嚴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十四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