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十四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境界。最後佛入滅的時候,一天一夜講《涅槃經》,《涅槃經》是佛的遺教,就是遺囑。這一共是四十九年。所以佛法是教育,不是宗教。我們今天在這部經裏面,釋迦牟尼佛爲我們介紹極樂世界、介紹阿彌陀佛,非常明顯的,我們在這部經看出來,極樂世界是個學校。這個世界非常單純,只有兩種人,一個是佛,一個是菩薩,佛是老師,菩薩是學生,所以極樂世界是個學校。這個學校培養什麼人才?專門培養人成佛。你真正發心想成佛,極樂世界就特別歡迎你,不想成佛的人進不去。它是成佛的一個學校,不想成佛,他方世界很多,可以到那邊去學,想成佛,歡迎你來,這個事情我們不能不知道!所以時節因緣也在契機的意思裏頭。

  「故契機者,切合衆生水平與時代」。講到時代,我們要注意到,我們現在是釋迦牟尼佛末法時期,這是時代。佛在經典裏面告訴我們,正法時期戒律成就,持戒就能證果,像法時期禅定成就,末法時期,這一萬年,淨土成就,佛說得很清楚。我們生在釋迦牟尼佛的末法,我們要是真的聽話,那就專修淨土。過去學禅、學教,像法時候能成就,末法時期修禅不能成就,學教也都有困難,教裏頭要修止觀。我們真的學老實、學聽話、學真幹,我們就專修淨業。古大德給我們做榜樣,善導大師從教下大開圓解之後專修淨業,這是阿彌陀佛再來的,永明延壽大師也是阿彌陀佛再來的,在禅宗裏面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回過頭來專修淨業,淨土宗第六代的祖師,善導是第二代。佛菩薩應化到世間爲我們示現,給我們做榜樣,慈悲到了極處!

  故契機者,你看切合衆生水平與時代。「今爲省文,略去契字,但名曰經」。講的時候把它講清楚,中國人喜歡簡單,稱之爲經。「經具貫、攝、常、法四義」,這才能稱之爲經。「貫則貫穿所說之理」,學習經教首先要懂得科判,科判是什麼?像一條線一樣,把整個文字義理貫穿了,這是古時候認爲標准的好文章。爲什麼?不能增一個,也不能少一個,少一個就斷了,增一個沒有必要,可以刪掉。真正在文字上做到不增不減,好文章,這文章條理分明。文章條理分明,你就想到它的義理始終一貫。這個義理是我們講寫這個文章的人他的思想,思想體系非常的精密,這是好文章。普通的文章你就穿不起來。世間的好文章能做到這一點,像《古文觀止》,我們當年在臺中跟李老師學經教,學做科判,用什麼東西學?用《古文觀止》,因爲它篇幅短,一篇沒有多長,二、叁百個字,好做。就是用表解把它分爲段落層次,你一看這個文章的時候,只要科判能判得下去的那決定是好文章。我們看一般的報紙、雜志,那科判判不下去,換句話說,很多東西可以把它刪掉,也有許多地方需要補充。能用科判判下來的,它就不增不減,你少一個字就斷掉了,多一個字是累贅。所以你會做科判,你就能講經。爲什麼?段落、層次、條理分明,你自然能講得好。所以科就是講經。這就是貫這個字世間好文章可以做到,下面叁個字世間法就做不到了。

  「攝則攝持所化之生」,所化之生指衆生。這講攝受。它像磁鐵一樣,它有很大的引力,讓你接觸到之後你生歡喜,你欲罷不能,經有這個力量,世間法做不到。世間法再好的文章,像中國小說,這四大部,中國最著名的,《叁國演義》、《水浒傳》、《西遊記》、《紅樓夢》,這是中國四大小說。你可以看多少遍?看十遍,十遍之後就不想看了,這就是攝受能力不足。可是佛的經,任何一部經典,你讀一百年你都喜歡讀,愈讀愈歡喜,這是攝受。世間的好文章,經典,像四書五經,有這個攝受能力,百讀不厭。佛經是愈讀愈歡喜,爲什麼?它從自性裏流出來的,它的義理是無限的,愈深入就愈歡喜。深入經藏,常生歡喜心,沒有這種攝受能力誰願意去讀它?方東美先生當年把佛法介紹給我,告訴我說「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」。任何一部經你真的讀進去了,嘗到法味了,就欲罷不能。讀了不想讀,聽了不想聽,那什麼原因?味道沒嘗到。不是經沒有攝受的能力,而是我們自己心浮氣躁,體會不到裏面的奧妙,才會産生這個現象。爲什麼自古至今有許多人一部經天天讀都讀不厭,而且都讀得非常歡喜,它有攝的這個功德在裏面。

  常,永恒不變,我們講它是真理,超越時間、超越空間。超越時間,在釋迦牟尼佛當年不變,到今天叁千多年了,還是不變,到釋迦牟尼佛的法滅掉那個時候,後面再過九千年,它也是不變。其實變的是人不是法,法永恒不變,真理超越時間、超越空間。法是它裏面講的方法,什麼方法?成佛的方法,破迷開悟的方法,斷惡修善的方法,轉凡成聖的方法,要依我們現前環境來說,爲我們治療身心疾病的方法,爲我們化解眼前種種災難的方法,全都在裏頭。你要是真的能契入、能得到,真的是沒有不能解決的問題。所以稱之爲寶,經稱爲法寶,意思在此地。它底下講,「常則古今不易」,不會變的;「法則近遠同遵」,近是當時,釋迦牟尼佛在世,遠,這講後代,釋迦牟尼佛滅度到今天,我們要遵守,一萬年之後有人遇到,還是要遵守。這是佛經裏頭具足這四個意思,世間法裏頭只有第一個貫能做到,其它的攝、常、法做不到,佛經上統統做到了。「上述四字,可盡經字之義」,貫攝常法把經這個意思說出來了。

  「又佛所說者,通名爲經。故題中經之一字,是通名」,凡是佛所說的都稱之爲經。「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」這十四個字,「是本經獨具之別名」,這跟其它經不一樣,經是通名,都稱之爲經。所以它有通名、有別名,別名是區別跟其它經教不一樣。「諸經立名,不離人法喻」。這是講佛經立名它有個原則,不能隨便立的,如果不符合這個標准,那個經一定是假的不是真的。內行人一看,看這個經題符不符合它的原則,不離開人、法、比喻。「或單或複,可得七類」,單的是一個,「單一者叁,具二者叁,具足者一」。這下面列出來了,「單一」,人、法、喻只有一種,《阿彌陀經》,單人,阿彌陀佛是人,這個裏頭沒有法、沒有比喻,所以叫單人立題。「單法」,這舉一個例子,《大般若經》,大般若是法,這裏頭沒有人、沒有比喻。「單喻」,譬如《梵網經》,大梵天的羅網,這是比喻,這裏頭沒有人、沒有法。這叫叁單,叁種單人立題。「複二」,複二是兩種,經題裏頭有兩種,第一個是「人法」,經題裏有人、有法,《文殊問般若經》,文殊是人,般若是法,這裏頭沒有比喻。「法喻」,譬如《妙法蓮華經》,妙法是法,蓮華是比喻,沒有人。「人喻」立題,《菩薩璎珞經》,菩薩是人,璎珞是比喻,這裏面沒有法。「具足人法喻」,統統有,這題裏面統統有,譬如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這個經題裏頭佛是人,大方廣是法,華嚴是比喻,所以這叫具足立題。七種立題原則當中,本經是屬于具足立題,我們這個經題裏頭叁種都有。

  我們看批注,「今本經題亦具足人法喻。題中佛字表此土果人」,證果的人,「無量壽」是極樂世界的,也是證果的人,這兩個人都成佛了,所以「題中」,這個題目裏頭有人,而且有此土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兩尊佛的名字都有。「莊嚴清淨平等覺」這七個字是法。「大乘」兩個字是比喻。「乘者車也」,古時候稱車稱乘。「此經可運載無量衆生鹹達寶所」,寶所是極樂世界,意思是說這部經可以能夠度一切衆生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。「如《法華》之大白牛車」,大白牛車就是現在講的馬車。在古時候馬車是最大,載人最多,比馬車小的,牛車,比牛車小的,鹿車、羊車,鹿拉的車、羊拉的車小,一個人坐。所以佛經裏面常常用大白牛車來比喻大乘。

  「諸經皆具教行理」。我們看念老的批注,二百六十五面第七行,看解。「諸經皆具教行理」,這叁樁事情,也有地方講具四種,教理行果,四種跟叁種意思都差不多,一切經裏頭都有這四樁事情,所以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。「本理立教」,這一條非常重要,本是什麼?根據,根據這個理,就是佛家講的實相,大家好懂。實相是事實真相,根據事實真相這個道理來立教,就是建立這個教學,不是隨便說的。「依教修行,從行顯理」。教就是教科書,經典是教科書,經典是根據諸法實相來講的,諸法實相現在人稱它作真理,根據的是真理。然後我們依照這個教學理論與方法,經典裏頭有理論跟方法,修行。修是修正,行是行爲。行爲不外乎身口意,身是我們的造作,言語是口業,起心動念是意業。我們身口意做錯了,錯在哪裏?與理不相應,這就錯了,必須把它修正過來,這叫修行。我們舉個例子來說,身,殺生,這是錯誤的,這是不順理的,偷盜,不順理的,邪淫,不順理的,與正理相違背,把它修正過來,不殺、不盜、不淫,這是修身,身叁業清淨了。口業,妄語,欺騙別人,兩舌,挑撥是非,绮語,花言巧語,惡口,說的話很難聽,這個不順正理,要把它修正過來,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绮語、不惡口。口業最容易犯過,所以它有四條,身只有叁條,意也有叁條。意是什麼?貪瞋癡,這不順理,不貪、不瞋、不癡,我們的起心動念與理相應,與真理相應,這叫修行。由此可知,理是性德,自性本具的德行,不是哪個人創造的,不是哪個人發明的,不是哪個人去立法的,沒有,自性本來如是,十善是性德。

  中國古聖先賢所教給我們的,我們把它總結起來不外乎十二個字,性德,「孝悌忠信、禮義廉恥、仁愛和平」,這十二個字我們想想誰不歡喜!我們在最近十幾年有緣分參加一些國際和平活動,我們跟不同的文化接觸、不同的族群接觸、不同的宗教接觸,拿中國這十二個字,沒有一個人反對的,每個人聽到都點頭,都認爲是正確的。宗教可以團結,宗教可以成爲一家人。宗教能成爲一家人,族群就是一家人,整個地球上的衆生就是一家人。一家人應當互相親愛、互相關懷、互相照顧、互助合作,共同一心一意把這個地球建立成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十四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