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五十五集) 2011/11/20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055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淨土大經科注》第二百六十八面第叁行。這是概要的第十段,「正釋經文」,概要介紹完了之後,這正式爲我們講解經文,所以從這個地方就入文了。
「前明全經綱宗與經題總義」,說明了,「下則正入經文」,正式要入經文了。這部經一共有四十八品,「分品逐句,闡發經義」,一品品、一句句給我們細說經義。「謹以局心限量之言,略彰淨宗無盡之妙」。這是念老的謙虛,說明自己並沒有開悟。沒有開悟的人,煩惱習氣沒斷,知見自然有局限,這是各個地方學習經教都是難免的,只能夠簡單,盡自己所知道的,貢獻出來給大家分享。「茲依先例」,現在依照古人的例子,「全經分叁」,這部經總的分爲叁分,「初序分,二正宗分,叁流通分。蕅益大師曰:序如首」,序分好比我們介紹一個人,這是他的面孔,「五官俱存」;「正宗」,就好比身體,五髒六腑沒有欠缺;「流通」,就像手足一樣,它可以運行沒有障礙,用這個來比喻這叁分的關系。「依大師意」,這個大師是蕅益大師,「序如首,指經之序分猶人之有首。由首之五官(眉眼耳鼻口),可窺其人之善惡智愚」。我們看到這個現象,對這部經的內容就能了解一個大概。「觀一經之序品,便可知全經之大小偏圓。故序分中,亦必含有深文。今依大師之旨,判分本經如下」。第一部分是第一品到第叁品,是本經的序分;第二,從第四品到四十二品,這是本經的正宗分;最後六品經,從四十叁到四十八,是本經的流通分。「今之叁分」,現在分的這叁分,「亦正如我國淨影、嘉祥兩家對本經魏譯本之判分」。所以這個批注都有來曆的,叁分的分法是淨影跟嘉祥兩家。序分有叁品經,正宗分有叁十九品經,末後流通分有六品,總共是四十八品。我們現在先看序分:
「又序分複分爲二:一通序。二別序。通序,又名證信序,諸經皆具」,幾乎一切經裏頭都相同的。「如天臺與嘉祥等,依《法華論》以六種成就爲證信序」。六種成就,宗密大師說:第一個是信、第二個是聞、第叁個是時間、第四個是主、第五個是處所、第六個是聽衆,這六個條件缺一個,法會不能成立。所以說「六緣不具,教則不興,必須具六,故雲成就」,叫六種成就,「以證經文,確爲佛說,真實可信」,所以叫做證信。「本經之前二品屬之」,前面兩品是證信序,後面一品是第叁品,叫「別序,又名發起序。乃發起全經之端由」,就是這部經發起的緣由,佛爲什麼要講這部經。「以法不孤起,起必有由,諸經各別,故又名別序」。證信序幾乎都是相同的,可是發起序就不一樣,每一部經、每一個法會都有它特殊的機緣,機緣成就,所以衆生有感,佛就有應;緣不成熟,佛不會說。所以叫別序。「例如小本」,《佛說阿彌陀經》,「《阿彌陀經》乃不問自說」,沒有人問,佛是主動提出來的。「本經則因世尊放光現瑞」,光瑞非常稀有,阿難很驚訝,向佛請教佛放光現瑞是什麼意思。這個因緣,佛說出這一部《大乘無量壽經》。
這六種成就證實經文確確實實是釋迦牟尼佛說的,真實可信,所以叫證信。本經之前二品屬之,就是這兩品經都是屬于證信序。別序,也叫發起序,乃發起全經之端由。佛爲什麼要講這部經,要在這一品講清楚、講明白。因爲法不孤起,起必有由。釋迦牟尼佛在這個世間,現身說法都有因緣,因緣具足,佛就出現,佛就講了。肯定有人依教奉行,得到殊勝的功德利益。這是諸經各別,故又名別序,每一部經的緣分不一樣。下面說,例如小本《阿彌陀經》,是釋迦牟尼佛無問自說,沒有人問,釋迦牟尼佛主動爲大家宣說的。這個因緣很特殊,世尊在世並不多見。本經是因爲世尊放光現瑞,「阿難啓問而說」。各經不一樣,所以叫別序。這部經裏面第叁品是發起序,說明這個法會發起的因緣。
下面是「證信序」,證信序也叫通序,一共分五段,第一段「信成就」。經文,「如是我聞,諸經皆置此四字于經首,蓋遵世尊之遺教」。這個尊應該還有一個走字,是遵守的遵,遵守世尊的遺教。「世尊將般涅槃」,釋迦牟尼佛將要離開我們這個人間,入滅了,「阿難悲不能勝」。阿難還有情執,確實他證得初果,他的地位是須陀洹,情執的習氣還在,佛走了之後他非常難過。這個時候,「阿泥樓陀」在他旁邊告訴他,「徒悲何益」,你現在悲傷有什麼利益?「應前向佛,請問四事」,提醒他,阿難是佛傳法的人,這個時候重要的事你得要問,不問以後沒人說了。阿難心亂了,問不出來,向尊者請教。尊者就告訴他,這個四事,《教乘法數》、《佛學字典》都查得到,阿難問的四樁事。這當中就有這一條,「一切經首,當置何字」,將來結集經藏,開頭第一句話要怎麼寫法?「佛即答曰:當置如是我聞」,佛當時就答複他,結集經藏的時候,這個經本一開頭要放「如是我聞」,把這一句放在最前面。
「佛在某方等六事(即上述之六成就)」。其中我,就是阿難,這個裏頭「我」就是阿難。「如是我聞,表如是法門乃我阿難所聞于釋尊者也」,不是傳聞,是我親自聽釋迦牟尼佛講的,這別人就相信了。如是我聞,表如是法門乃我阿難所聞于釋尊者,這一句話,「正可破當時之疑」。佛滅度的時候,阿難他們結集經藏,這個瑞應稀有。「因阿難結集經文時」,大衆生了叁個懷疑,第一個,懷疑釋迦牟尼佛又來了,來給我們講經說教;第二個懷疑,阿難成佛了,不成佛怎麼能教化衆生?第叁個,有人疑他方佛來了,有這些問題。所以阿難一說「如是我聞」,這些疑惑都沒有了,說明這個經是我親自從佛那裏聽來的。阿難的記憶力非常之好,一生聽到一句就永遠不會忘記,比我們今天計算機還可靠。佛身旁弟子要有這種人才,沒有這種人才,法傳不下去。
「或疑曰:佛成道廿年,阿難方出家」。又過了十年,阿難才是釋迦牟尼佛的侍者。換句話說,前叁十年,前叁十年所說的經,阿難沒聽到,所以說,「阿難何能皆曰我聞」。這個問題古大德有叁個解釋,第一個是「輾轉聞」,第二個是「佛重說」,第叁個是「阿難自通」,叁種都有。阿難也是大權示現,那不是真的小乘,那是做樣子給我們看的。第一個「輾轉聞」:像《報恩經》所說的,「阿難所不聞經,從諸比丘聞,或諸天子說」,這是第一種。早期佛講的經,阿難還沒有出家。阿難二十歲出家,叁十歲做佛的侍者,所以前面二十年他確實沒有聽到,以後的這個十年可能聽到,也可能沒聽到。這是做了侍者。他沒有聽到的,那些菩薩比丘會講給他聽,阿難也非常勤于向他們請教。第二個「佛重說」。這也是有根據的。佛讓阿難做侍者,阿難提出叁個條件,就是叁樁事情,叁個條件裏面有這一條,「所未聞經,請佛重說」,過去叁十年佛所講的,他沒有聽到的,請佛重說給他聽,佛許可他。第叁種是「阿難自通」。《金剛華經》裏頭有這麼一段話,「阿難得法性覺自在叁昧」,法性覺自在叁昧,「所未聞經,自能憶持」,這個叁昧跟釋迦牟尼佛融成一體,佛所說的經哪有不知道的道理!第叁個是阿難自通,《金剛華經》上說,「阿難得法性覺自在叁昧,所未聞經,自能憶持」。這是說明阿難未聞的經他怎麼會知道,有這叁個原因。
阿難在釋迦牟尼佛會上承傳教下,迦葉尊者承傳的禅宗,普賢菩薩傳的是密法,這非常重要的幾個人,他們是傳法的大菩薩。「如是者,信成就也。居六種成就中之首位」,信比什麼都重要,「《智度論》曰:佛法大海,信爲能入。又《華嚴經》說,信爲手」,這是比喻,「至珍寶處,隨意采取;若人無手,空無所獲。可見,信者乃入法之初門,舍此莫由」,除了這個沒有第二個方法。「又爲攝法之上首」,這個「攝」有取的意思,有得的意思,有覺的意思,一切法之首要。「故雲:才入信門,便登祖位」,教下肯定這句話。十信菩薩,第十信圓滿就能以佛身應現在十法界教化衆生,這什麼原因?《華嚴》上說,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一法通了,法法全通。這個道理非常重要!所以末後說,才入信門,便登祖位。
「又如是者,指所聞之法體,即實相之理體」,宇宙萬有的真相你全明白了。「實相妙理,古今不變,故曰如。如理而說,故曰是」,這如是兩個字的意思。如理而說,沒有見性不行。在這一點,我們在初學的時候,老師苦口婆心的叮咛,教導我們,我們對古聖先賢要尊重,決定不能夠輕慢。爲什麼?他能講經,他能著書,都是有修有證。有修沒有證不能講經,會把經講錯,講錯了要負因果責任。證可不是簡單的事情。但是佛法有圓有偏、有半有滿(有圓滿),通權達變,活潑玲珑,沒有能夠徹證,對初機也能夠講經教學,不能說錯。用什麼方法?我們這一代沒有現在人膽大,小心謹慎,教義沒有搞清楚不敢說,到這個地方搞不清楚,念一遍念過就好。念沒錯,我講會講錯,念的不會錯,不講,念過。實際上我們看批注,確實有很多經文有深奧的意思,但是批注裏沒注出來,也是把它帶過就算了,這什麼原因?他對于這段經文他沒有搞清楚。這個不算過失,這是正確的,是負責任的。正所謂是「知之爲知之,不知爲不知,是知也」。釋迦佛、諸大菩薩求學的態度跟孔子的態度是一樣的。
所以最好什麼時候出來講經教學?開悟,宗門大徹大悟,教下大開圓解,淨土也要得理一心不亂,那是真善知識,我們跟這個人是決定不會錯誤的。可是這種人難找,到哪去找?現在在末法時期,講經的人沒有了,佛法就快要斷了,我們怎麼辦?逼著我們非要出來講不可。講,自己條件又不夠,這困難!老師教給我們,我們講經真的是不可能,我們講批注,那就容易多了。古人批注是文言文寫的,我們把批注翻成白話文,跟大家在一起分享,用這個方法。要等我們開悟再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十五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