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十五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王舍城者」,那就是上第舊城。「更作小城者,寒林新城也。此既佛滅後」,阿阇世王建築的,「佛何住後城乎」,王舍城那邊的小城是釋迦牟尼佛滅度,阿阇世王建的。當然,佛在世所住的一定是大城,上第城。更作小城者,寒林新城也。此既佛滅後,阇王築之。佛何住後城乎?後面這個小城,佛不可能住在這邊,佛所住的一定是上第舊城。「今正佛所住處,明知上第城也。此說可證,佛說此經是在舊城」。《慈恩傳》裏頭說,「王舍舊城,處摩揭陀國中,古昔君王多住其內」。又這個城又生好香茅,所以也稱它作香茅城。《慈恩傳》裏面說,《慈恩傳》就是窺基大師的傳記。王舍舊城在摩揭陀國中,古昔君王多住其內。其城又生好香茅,故舉爲稱。「又日本《望西疏》曰:若依宗家,應是上茅」,這個宗家是善導大師,如果依善導大師所說的,這應該是舊城。望西師的意思,「亦謂經中之王舍城,即上茅舊城。此說可信,故不引異說」。

  「《法華論》雲:如王舍城勝余一切城舍故,顯此法門最勝義」。佛陀在世,印度有十六個大城,王舍城最大,「故在此城說經,以表此經之最勝」,這是佛經上有表法的意思在。「又《大寶積經論》雲:問雲:何故此法唯王舍城說,非余城廓」。這假設個問題,這部經爲什麼在王舍城中講,而不在別的城?這是表此經之最勝也。「答曰:釋此法門法王住處故。喻如王舍,王所止住,故名王舍。此法門亦複如是」。這個淨宗法門是法王住處。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住的地方,十方諸佛如來對彌陀的稱贊,贊歎他爲「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」。所以這個經在王舍城講,有很深表法的意思在。此法門亦複如是,「法王住處。釋成此義故,說住王舍城」。

  下面耆阇崛山,中國人講靈山,《法華經》就在這個山上講的,佛在這個山上講了不少經。「耆阇崛山,是王舍城外五山之一。《淨影疏》曰:耆阇山,此翻名靈鹫山也。此山多有靈仙居住,故名爲靈。亦有鹫居止」,這個鹫是鷹,老鷹,住在這個山上很多,所以也名鹫。「又此山頂似鹫頭」,這個山頂好像一個老鷹的頭,「又名鹫頭山」。「《西域記》志此山曰」,這是記載這個山說,「北山之陽,孤標特起。既棲鹫鳥,又類高臺,空翠相映,濃淡分色,如來禦世垂五十年,多居此山,廣說妙法」,釋迦牟尼佛在這個山住的時間最長,說了許多經教。「《智度論》曰:耆山于五山中最勝故」,我們中國人講風水,這個山的風水特別好。「此山精舍」,出家人住的地方,「近城而難上,近城故乞食不疲,難上故雜人不來」,這山上很清淨,「故多住此不在余處」。佛總是選擇清淨的環境,遠離塵勞,幫助我們在這個地方得定、開悟。第二,「是耆山福德吉處,諸聖人喜住處。佛爲諸聖主故多住」這個山。第叁,「耆阇山是叁世諸佛住處故」。第四,「是中清淨,有福德閑靜故。一切諸佛行處,十方諸菩薩贊歎恭敬,八部大力衆神所守護、恭敬供養處故。諸大乘經多在此山說」。第五,「是中十方無量智慧福德力大菩薩,常來見釋迦牟尼佛,禮拜恭敬聽法故。諸大乘經多在此山說」。所以《法華論》上講,「耆阇崛山勝余諸山。佛在于此說,顯此法最勝。故本經即在此山說」。佛說一切經,表法的意思非常重要,讓我們看到六種成就就開智慧、就覺悟了。

  下面這一大段「衆成就」,有叁段,第一段「聲聞衆」,請看經文。「與大比丘衆萬二千人俱」,這個聽衆跟其它經上所列的不一樣,一般經上列的聽衆都是一千二百五十人,這個經是「與大比丘萬二千人俱。本品獨標比丘衆及菩薩衆,第二品末廣標余叁衆弟子,及諸天衆。又有比丘尼五百人,清信士七千人」,清信士是在家居士,「清信女五百人,欲界天、色界天、諸天梵衆,悉共大會。經末則雲:諸菩薩、聲聞、天龍八部,一切大衆,聞佛所說,皆大歡喜,信受奉行」。說、聽、行、證都具足,這就是佛在《般若經》上講的正法久住。「可見說經時,會中有諸大菩薩、聲聞、比丘、比丘尼、清信士、清信女」,在家的居士,一直到「至諸天梵衆、天龍八部,鹹來聽法,此乃六成就中之衆成就。會中,有菩薩、聲聞、諸天人等,與此界四衆弟子二萬人同聞,非是阿難獨聞。是可證信」。當時在這個法會上聽經的人很多。

  「與大比丘。與者,共同之義。表佛與大衆共在會中。比丘是梵語,名含叁義故不翻」,在中國找不到適當的詞,所以就用音譯,再加以解釋。叁義第一個,「乞士」。士是讀書人,有道德、有學問的人,但是他乞食。這個乞丐跟一般乞丐不一樣,有學問、有德行。這叁個意思,「乞士謂乞食乞法。乞食謂,既出家已,乞求自活,不事經營,無所貯積。萬緣俱放,一意清修,故曰,乞食養身」。所以每一天養自己的身是乞食,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,真正是于人無爭、于世無求。第二個意思「破惡」,他智慧開了。「正慧觀察,破煩惱惡,見思惑(指見惑與思惑)盡,超出叁界」。見是對世間一切法的看法,思是想法,六道凡夫對世間萬事萬法看錯了、想錯了,要把這個放下。第叁,「怖魔。如《涅槃》說:魔性姤弊」。姤就是惡的意思,弊是「忌他勝己」,嫉妒心很重,看到別人的好事他就心懷恐怖,怕這個人將來名氣太大了,得到大衆的恭敬供養,嫉妒心生起來了。如《涅槃》說:魔性姤弊。據《中華大字典》,這個姤有八個意思,「今取其一,姤者惡也」。他嫉妒別人勝過他自己,看到別人勝過自己,所以他懷恐怖;又怕這個人,「多化衆生,同出生死,空其境界」,所以他生恐怖。

  「若人出家受戒,羯磨成就,地行夜叉,空行夜叉,天行夜叉,輾轉贊歎,聲傳欲界六天,魔聞心怖」。這個都是事實。菩薩沒有嫉妒心,魔有,所以魔對于學道的人處處設障礙,障礙你、阻撓你,希望你退心。念佛的人,真正把這句佛號功德利益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讓自己的心安住在佛號當中,不爲一切境界動搖,我們這一生決定生淨土,決定成就,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。魔來擾亂是當然之理,你要是受他的幹擾,這一生往生的機會就失掉了,那叫真可惜!沒有比這樁事情更大,沒有比這樁事情更重要。經上講的話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若人出家受戒,羯磨成就,夜叉就輾轉相告,地行夜叉,空行夜叉,天行夜叉,輾轉贊歎,聲傳欲界六天,欲界六天就是魔王,他化自在天,魔王聽了心裏恐怖。

  大比丘,「大者,梵語爲摩诃」。具叁個意思:有大、有多、有勝,這叁個意思。「大者,《彌陀疏鈔》雲:天王大人,所共敬仰,非小德也,名大。《淨影》雲:曠備高德」,這句話就是我們常常說的老實、好學、真幹,那就是曠備高德。「過余近學」,過是超過,你超過其它的學人,「故名爲大」。「多者,內典外籍」,內典是指佛所說的一切經,外是世間聖賢所有的著述,「無不博通,非寡解也,名多」,廣學多聞。「勝者,勝過余學,超于九十六種外道之上。再者,《佛地論》另有叁義」。第一個是「最極利根,波羅密多種性」。第二個「得無學果位」,證得小乘阿羅漢果,第叁「得小果已,趨大菩提」,立刻就回小向大。具足上面叁個意思,所以稱之爲大。「又嘉祥師謂大有叁義」,第一個是生大解。第二個是破大惡。第叁個是證大果。「由上可見大比丘者乃德高望重,回小向大之比丘,乃比丘衆中之尊宿。萬二千人俱,標比丘之人數。日《會疏》曰:諸經多標千二百五十人。今經與《法華》標萬二千人,蓋是出世本懷」。德高望重,回小向大,比丘當中的尊宿,不是普通的比丘。萬二千人俱,標比丘之人數。日《會疏》曰:諸經多標千二百五十人。今經與《法華》同標萬二千人,蓋是出世本懷,「一代勝會,故十方大德皆雲集乎」,都到道場來了。「上說甚是,會衆之盛,正表世尊說法之勝也。又俱者共集之義」。這是把與會的這些大德做了簡單的介紹。

  下面一段,「歎德標名」,哪些人,他有些什麼成就,給我們做什麼樣的榜樣,這一一介紹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  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十五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