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十五集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出来讲经,可能佛法就灭掉了。我们还没法子开悟,这是不得已而求其次的。修行秘诀就是放下,放下名闻利养,放下自私自利,放下一切分别执着。每一天在教里面学习,知道多少就放多少,这是真功夫,真有感应。我们的智慧增长,烦恼会减轻,业障、习气慢慢也会化解了。讲经这个方法妙极了,我学了六十年,深知它的好处、它的受用。每天讲经,每天要备课,就是要预备。这部经讲了很多遍,早年讲了十遍,这样细讲这也是第二遍了,愈讲愈有味道,愈讲愈欢喜,这是自受用;听的人,如果他也能契入这个境界,味道他品尝到了,他就得受用。

  如是者,信成就也。居六种成就中之首位。《大智度论》说:佛法大海,信为能入。现在最难的问题,就是学习佛法的人对佛法怀疑,不相信,采取一种半信半疑的态度,这个亏吃大了。这原因为什么?这是现代教育所教的。现代教育教科学,科学第一个教的就是怀疑,从怀疑能发现问题,再深入研究来解决问题,最近这三、四百年都用这个方法。圣贤教育,精神教育,不容许怀疑的,要真信。印光大师说得非常好,一分诚敬你就得一分利益,十分诚敬你得十分利益;没有诚敬,佛菩萨来教你,你也得不到利益。这个道理不能不懂!学圣贤教育最重要的是心态,最好的心态、最殊胜的心态就是完全相信,一丝毫怀疑都没有。我们自己对它有怀疑,是我们自己业障,是自己智慧没有到这个境界,什么时候智慧到这个境界,问题全没有了。这是今天我们谈到学习圣贤教诲的难关,要靠自己去化解,自己真的能放下,完全相信,不再怀疑,才能契入境界,诸佛所证得的我们也会沾一点边。佛菩萨所证得的,跟自己证得的没有两样,能信就能得利益。

  「蕅益大师曰:依实相理,念佛求生净土,决定无非,曰是」,我们要能信得过。「盖实相妙理,只是当前一念心之自性。非生非灭,无去无来,湛然常住,故名曰如」,如就是如如不动。盖实相妙理,只是当前一念心的自性,这个自性非生非灭,它不生不灭,无去无来,湛然常住,故名曰如。我们的心跟这个如融成一体,这就是契入。「依此心性念佛,求生净土。能念是实相心,所念是实相佛,所生是实相土,咸为实相正印之所印。故大师曰:决定无非,曰是。」这个地方所说的印现诸法即是随缘妙用,普利一切众生,所以称之为无非,称之为是。

  第二段,闻成就。「我闻者,闻成就也。阿难结集法藏时,自言如是法门,我从佛闻。我者自我,闻者亲闻,以告大众,实可证信。圣人无我,而阿难仍自称为我者,不坏假名故。实相无相,故非同于凡夫之有我,实相无不相」,实相就是一切万象,所以非同于凡夫之有我,「故非同于二乘之无我」。凡夫跟二乘都执着在一边,大乘菩萨二边不立,中道不存,这才得到真实受用。「阿难随顺世间」,大家称这个身是我,我也称它是我,说话方便。凡夫执着这个身真的是我,他放不下;小乘人他说这个身是我,他并不执着这个身是我,他没有这个执着,所以叫妙用,随缘妙用。随顺世间,「假名为我,无乖于第一义谛」,他所契入的境界并没有违背。诸佛菩萨离一切相,能现一切相,所以他没有障碍。

  又《观经疏》里头说:「无我则无闻,无闻则化道绝」,佛法在这个世间教学不就中断了?「为传化不绝,假名说我」,你们执着这个东西叫做我,我也称它作我,你对它有分别执着,我对它没有分别执着;你以为是真的有我,我只是随顺众生,你说这个东西是我,我也不反对,我也不排斥,但是性相理事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这是佛菩萨的境界。为传化不绝,假名说我,这就是随缘妙用。「闻」这个字,「耳根发耳识,今不云耳闻,而言我闻,盖以我字统收诸根识等」,说一个我,六根六识全都说到了。「以总代别,以我代耳」,所以说我闻,而没有说耳闻。「以上如是表信顺,我闻表师承,我之所闻,皆世尊金口所宣,传承有自,决非他说,或为臆造。以之证信」,用这个来证信。

  下面第三段「时成就」,什么时候说的。「一时者,时成就也。盖时无实法」,时间不是真的。「长短随心。延促同时,三祇一念」,三大阿僧祇劫跟一念是平等的。这是尖端科学。谁能知道?大乘经里面佛常说八地以上,为什么?八地菩萨他亲自看到了,他证实了,确确实实没有时间跟空间,时间空间里面所有一切现象都不是真的,都是幻妄。佛在《般若经》上说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没有一样是真实的。我们什么时候见到它是虚妄的,不是真的?阿罗汉见到六道,六道轮回不是真的;菩萨见到十法界,十法界也不是真实的,是假的。为什么会有这些假相,这些假相最后演变到什么样的程度,大乘经里面讲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我们六道凡夫迷着,迷了着相。不但我们迷着,四圣法界也迷着,他们比我们迷得轻,他们容易解脱,我们迷得太重了。这真的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、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,所以佛教我们放下。放下你就见到事实真相,你就得自在,你不再受苦了,超越六道轮回。这是大事,人生没有比这个事情更大的。这个事实真相,世尊通常隐而不说,为什么?众生听不懂。于是佛教给他一个方法,就是本经所提倡的老实念佛,就用这一句老实念佛把业障念掉,把习气念掉,业障习气念掉,自自然然融会贯通。

  「如《疏钞》曰」,这个《疏钞》是莲池大师《阿弥陀经疏钞》。「或说者得陀罗尼」,陀罗尼是梵语,翻成中国的意思,总持,总一切法,持一切义,我们今天讲的纲领。你能把大乘佛法的纲领抓住,大乘佛法里面许多没有学过的你自然贯通。「一剎那顷,一字之中,说一切法门」。《华严经》上说的,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一多不二。「或听者得净耳根,于一剎那,闻一字时,于余一切悉无障碍」。像惠能大师为我们所示现的,开悟之后没有一样不通,出世间法通达,世间法也通达,世出世间都没有障碍,得大自在。说者如是,听者亦如是,或听者得净耳根,于一剎那,闻一字时,一剎那顷,一字之中说一切法门。这是真的,《华严经》上讲,「一切即一,一即一切」、「理事无碍,事事无碍」,这是宇宙的奥秘,古大德称之为「华严奥藏,法华秘髓」。或说者时间少,听者时间多,或说者时间多,听者时间少。「或说者神力延促随宜,听者根器利钝不一」。这全是事实真相,听者根器利钝不一。

  「古谓三乘凡圣所见佛身报化,年岁短长,成佛久近,各各不同故」。这是真的,为什么不同?每个人分别执着不一样,全是假相,没有一个相是真的,没有一个相是永恒不变的。古谓三乘凡圣所见佛身报化,年岁短长,成佛久近,各各不同故。「今止取佛及弟子师资机感相遇之顷,说听事毕,便名一时也」。所以佛经的一开端统统用「一时」,这一时是什么?感应道交的时候,这叫一时。众生有感,佛就有应。这个一时实在讲,没有先后、没有远近,就在当下。

  「又经中不举年月者」,为什么?「各地历法不同。又世界时分不一」,现在所讲的时差。下面举个明显的例子,「四天王天一日,便是人间五十年」,这个时差太大了。忉利天的一天,人间一百年;夜摩天的一天,人间两百年;兜率天的一天,人间四百年,不一样!所以佛讲经契机契理,众生有感,佛自然有应,感应道交,这叫一时,这个说法最好了。「且现代科学证明,太阳围绕银河系中心运行一周」,就是太阳上面的一年,多长时间?「相当于地球时间之二万万年」,地球上的时间二万万年,太阳绕银河系一周。「且物体运动速度接近光速时,则时间随物体运动速度而变异」,所以时间不是定法。「故经中祇言一时,最切实际」。佛为什么讲一时?我们在机感相应的时候就见佛、就闻法,有缘遇得到。这是时成就。

  下面是「主成就」,主是教化主,本师释迦牟尼佛。经上,「佛者,主成就也。佛为一切众生之宗主,故名为主。又六成就中,主成就最为主故」。如果没有佛,其它五种条件都具足,不能教学。所以第一条信,那是我们自身,我们要有善根、要有福德。第二个,我们真正遇到了佛陀,他是真正过来人,在我们这个世间示现成佛,给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。我们能够依教奉行,一定能证得无上的佛果。「佛者,梵语为佛陀,今祇言佛,乃省文也」,尾音都省略掉了,中国人喜欢简单。佛陀耶,翻成华文意思是觉者,「自觉、觉他、觉行圆满」,有这三个意思。

  「自觉异于凡夫之不觉」,六道凡夫不觉,小乘人,他也觉悟了。怎么知道他觉悟?他知道这个身不是我,知道这一切万物不是我所有的,这叫觉悟。觉悟了之后他的心是清净的、是平等的、是觉悟的。异于凡夫,跟凡夫不一样,凡夫不觉,阿罗汉、辟支佛开始觉悟了。「觉他异于二乘之独觉」,跟二乘人不一样,二乘是声闻、缘觉,他们自觉,不肯觉他。小乘人自觉之后回小向大,又肯帮助别人,这就转小为大,入大乘十信位。须陀洹入大乘十信位初信位菩萨,二果是斯陀含,三果是证得了阿那含,步步向上提升,回小向大。所以觉他异于二乘的独觉,他要帮助别人。「觉满异于菩萨之在因。三觉俱圆,众圣中尊,故称为佛」,自觉、觉他、觉行圆满,在大乘里面称为佛陀,众圣中尊。「又云智者」,智是智慧,智就是觉的意思。「智无不知,所谓得一切种智,即觉满之义」,这个大觉圆满了,这个世间万事万物他无所不知、无所不能,这称之为佛陀。这个地方的「佛」字,经题上这个「佛字,即指大恩慈父,本师释迦牟尼佛」。

  底下第五段,「处成就」,在什么地方讲的这个经。「在王舍城,耆阇崛山中」,这是「处成就」。「王舍城古有二说,一曰上茅城(或作上第城)(旧城),一曰寒林城(新城),两说不一。今据《智度论》中曰:佛涅槃后,阿阇世王,以人民转少故,舍王舍大城」,在王舍城旁边建立个小城,这就是新城。「《甄解》云:本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十五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