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十五集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王舍城者」,那就是上第旧城。「更作小城者,寒林新城也。此既佛灭后」,阿阇世王建筑的,「佛何住后城乎」,王舍城那边的小城是释迦牟尼佛灭度,阿阇世王建的。当然,佛在世所住的一定是大城,上第城。更作小城者,寒林新城也。此既佛灭后,阇王筑之。佛何住后城乎?后面这个小城,佛不可能住在这边,佛所住的一定是上第旧城。「今正佛所住处,明知上第城也。此说可证,佛说此经是在旧城」。《慈恩传》里头说,「王舍旧城,处摩揭陀国中,古昔君王多住其内」。又这个城又生好香茅,所以也称它作香茅城。《慈恩传》里面说,《慈恩传》就是窥基大师的传记。王舍旧城在摩揭陀国中,古昔君王多住其内。其城又生好香茅,故举为称。「又日本《望西疏》曰:若依宗家,应是上茅」,这个宗家是善导大师,如果依善导大师所说的,这应该是旧城。望西师的意思,「亦谓经中之王舍城,即上茅旧城。此说可信,故不引异说」。

  「《法华论》云:如王舍城胜余一切城舍故,显此法门最胜义」。佛陀在世,印度有十六个大城,王舍城最大,「故在此城说经,以表此经之最胜」,这是佛经上有表法的意思在。「又《大宝积经论》云:问云:何故此法唯王舍城说,非余城廓」。这假设个问题,这部经为什么在王舍城中讲,而不在别的城?这是表此经之最胜也。「答曰:释此法门法王住处故。喻如王舍,王所止住,故名王舍。此法门亦复如是」。这个净宗法门是法王住处。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住的地方,十方诸佛如来对弥陀的称赞,赞叹他为「光中极尊,佛中之王」。所以这个经在王舍城讲,有很深表法的意思在。此法门亦复如是,「法王住处。释成此义故,说住王舍城」。

  下面耆阇崛山,中国人讲灵山,《法华经》就在这个山上讲的,佛在这个山上讲了不少经。「耆阇崛山,是王舍城外五山之一。《净影疏》曰:耆阇山,此翻名灵鹫山也。此山多有灵仙居住,故名为灵。亦有鹫居止」,这个鹫是鹰,老鹰,住在这个山上很多,所以也名鹫。「又此山顶似鹫头」,这个山顶好像一个老鹰的头,「又名鹫头山」。「《西域记》志此山曰」,这是记载这个山说,「北山之阳,孤标特起。既栖鹫鸟,又类高台,空翠相映,浓淡分色,如来御世垂五十年,多居此山,广说妙法」,释迦牟尼佛在这个山住的时间最长,说了许多经教。「《智度论》曰:耆山于五山中最胜故」,我们中国人讲风水,这个山的风水特别好。「此山精舍」,出家人住的地方,「近城而难上,近城故乞食不疲,难上故杂人不来」,这山上很清净,「故多住此不在余处」。佛总是选择清净的环境,远离尘劳,帮助我们在这个地方得定、开悟。第二,「是耆山福德吉处,诸圣人喜住处。佛为诸圣主故多住」这个山。第三,「耆阇山是三世诸佛住处故」。第四,「是中清净,有福德闲静故。一切诸佛行处,十方诸菩萨赞叹恭敬,八部大力众神所守护、恭敬供养处故。诸大乘经多在此山说」。第五,「是中十方无量智慧福德力大菩萨,常来见释迦牟尼佛,礼拜恭敬听法故。诸大乘经多在此山说」。所以《法华论》上讲,「耆阇崛山胜余诸山。佛在于此说,显此法最胜。故本经即在此山说」。佛说一切经,表法的意思非常重要,让我们看到六种成就就开智慧、就觉悟了。

  下面这一大段「众成就」,有三段,第一段「声闻众」,请看经文。「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」,这个听众跟其它经上所列的不一样,一般经上列的听众都是一千二百五十人,这个经是「与大比丘万二千人俱。本品独标比丘众及菩萨众,第二品末广标余三众弟子,及诸天众。又有比丘尼五百人,清信士七千人」,清信士是在家居士,「清信女五百人,欲界天、色界天、诸天梵众,悉共大会。经末则云:诸菩萨、声闻、天龙八部,一切大众,闻佛所说,皆大欢喜,信受奉行」。说、听、行、证都具足,这就是佛在《般若经》上讲的正法久住。「可见说经时,会中有诸大菩萨、声闻、比丘、比丘尼、清信士、清信女」,在家的居士,一直到「至诸天梵众、天龙八部,咸来听法,此乃六成就中之众成就。会中,有菩萨、声闻、诸天人等,与此界四众弟子二万人同闻,非是阿难独闻。是可证信」。当时在这个法会上听经的人很多。

  「与大比丘。与者,共同之义。表佛与大众共在会中。比丘是梵语,名含三义故不翻」,在中国找不到适当的词,所以就用音译,再加以解释。三义第一个,「乞士」。士是读书人,有道德、有学问的人,但是他乞食。这个乞丐跟一般乞丐不一样,有学问、有德行。这三个意思,「乞士谓乞食乞法。乞食谓,既出家已,乞求自活,不事经营,无所贮积。万缘俱放,一意清修,故曰,乞食养身」。所以每一天养自己的身是乞食,日中一食,树下一宿,真正是于人无争、于世无求。第二个意思「破恶」,他智慧开了。「正慧观察,破烦恼恶,见思惑(指见惑与思惑)尽,超出三界」。见是对世间一切法的看法,思是想法,六道凡夫对世间万事万法看错了、想错了,要把这个放下。第三,「怖魔。如《涅槃》说:魔性姤弊」。姤就是恶的意思,弊是「忌他胜己」,嫉妒心很重,看到别人的好事他就心怀恐怖,怕这个人将来名气太大了,得到大众的恭敬供养,嫉妒心生起来了。如《涅槃》说:魔性姤弊。据《中华大字典》,这个姤有八个意思,「今取其一,姤者恶也」。他嫉妒别人胜过他自己,看到别人胜过自己,所以他怀恐怖;又怕这个人,「多化众生,同出生死,空其境界」,所以他生恐怖。

  「若人出家受戒,羯磨成就,地行夜叉,空行夜叉,天行夜叉,辗转赞叹,声传欲界六天,魔闻心怖」。这个都是事实。菩萨没有嫉妒心,魔有,所以魔对于学道的人处处设障碍,障碍你、阻挠你,希望你退心。念佛的人,真正把这句佛号功德利益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让自己的心安住在佛号当中,不为一切境界动摇,我们这一生决定生净土,决定成就,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。魔来扰乱是当然之理,你要是受他的干扰,这一生往生的机会就失掉了,那叫真可惜!没有比这桩事情更大,没有比这桩事情更重要。经上讲的话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若人出家受戒,羯磨成就,夜叉就辗转相告,地行夜叉,空行夜叉,天行夜叉,辗转赞叹,声传欲界六天,欲界六天就是魔王,他化自在天,魔王听了心里恐怖。

  大比丘,「大者,梵语为摩诃」。具三个意思:有大、有多、有胜,这三个意思。「大者,《弥陀疏钞》云:天王大人,所共敬仰,非小德也,名大。《净影》云:旷备高德」,这句话就是我们常常说的老实、好学、真干,那就是旷备高德。「过余近学」,过是超过,你超过其它的学人,「故名为大」。「多者,内典外籍」,内典是指佛所说的一切经,外是世间圣贤所有的著述,「无不博通,非寡解也,名多」,广学多闻。「胜者,胜过余学,超于九十六种外道之上。再者,《佛地论》另有三义」。第一个是「最极利根,波罗密多种性」。第二个「得无学果位」,证得小乘阿罗汉果,第三「得小果已,趋大菩提」,立刻就回小向大。具足上面三个意思,所以称之为大。「又嘉祥师谓大有三义」,第一个是生大解。第二个是破大恶。第三个是证大果。「由上可见大比丘者乃德高望重,回小向大之比丘,乃比丘众中之尊宿。万二千人俱,标比丘之人数。日《会疏》曰:诸经多标千二百五十人。今经与《法华》标万二千人,盖是出世本怀」。德高望重,回小向大,比丘当中的尊宿,不是普通的比丘。万二千人俱,标比丘之人数。日《会疏》曰:诸经多标千二百五十人。今经与《法华》同标万二千人,盖是出世本怀,「一代胜会,故十方大德皆云集乎」,都到道场来了。「上说甚是,会众之盛,正表世尊说法之胜也。又俱者共集之义」。这是把与会的这些大德做了简单的介绍。

  下面一段,「叹德标名」,哪些人,他有些什么成就,给我们做什么样的榜样,这一一介绍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

  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十五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