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土大经科注 (第五十五集) 2011/11/20
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:02-037-0055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净土大经科注》第二百六十八面第三行。这是概要的第十段,「正释经文」,概要介绍完了之后,这正式为我们讲解经文,所以从这个地方就入文了。
「前明全经纲宗与经题总义」,说明了,「下则正入经文」,正式要入经文了。这部经一共有四十八品,「分品逐句,阐发经义」,一品品、一句句给我们细说经义。「谨以局心限量之言,略彰净宗无尽之妙」。这是念老的谦虚,说明自己并没有开悟。没有开悟的人,烦恼习气没断,知见自然有局限,这是各个地方学习经教都是难免的,只能够简单,尽自己所知道的,贡献出来给大家分享。「兹依先例」,现在依照古人的例子,「全经分三」,这部经总的分为三分,「初序分,二正宗分,三流通分。蕅益大师曰:序如首」,序分好比我们介绍一个人,这是他的面孔,「五官俱存」;「正宗」,就好比身体,五脏六腑没有欠缺;「流通」,就像手足一样,它可以运行没有障碍,用这个来比喻这三分的关系。「依大师意」,这个大师是蕅益大师,「序如首,指经之序分犹人之有首。由首之五官(眉眼耳鼻口),可窥其人之善恶智愚」。我们看到这个现象,对这部经的内容就能了解一个大概。「观一经之序品,便可知全经之大小偏圆。故序分中,亦必含有深文。今依大师之旨,判分本经如下」。第一部分是第一品到第三品,是本经的序分;第二,从第四品到四十二品,这是本经的正宗分;最后六品经,从四十三到四十八,是本经的流通分。「今之三分」,现在分的这三分,「亦正如我国净影、嘉祥两家对本经魏译本之判分」。所以这个批注都有来历的,三分的分法是净影跟嘉祥两家。序分有三品经,正宗分有三十九品经,末后流通分有六品,总共是四十八品。我们现在先看序分:
「又序分复分为二:一通序。二别序。通序,又名证信序,诸经皆具」,几乎一切经里头都相同的。「如天台与嘉祥等,依《法华论》以六种成就为证信序」。六种成就,宗密大师说:第一个是信、第二个是闻、第三个是时间、第四个是主、第五个是处所、第六个是听众,这六个条件缺一个,法会不能成立。所以说「六缘不具,教则不兴,必须具六,故云成就」,叫六种成就,「以证经文,确为佛说,真实可信」,所以叫做证信。「本经之前二品属之」,前面两品是证信序,后面一品是第三品,叫「别序,又名发起序。乃发起全经之端由」,就是这部经发起的缘由,佛为什么要讲这部经。「以法不孤起,起必有由,诸经各别,故又名别序」。证信序几乎都是相同的,可是发起序就不一样,每一部经、每一个法会都有它特殊的机缘,机缘成就,所以众生有感,佛就有应;缘不成熟,佛不会说。所以叫别序。「例如小本」,《佛说阿弥陀经》,「《阿弥陀经》乃不问自说」,没有人问,佛是主动提出来的。「本经则因世尊放光现瑞」,光瑞非常稀有,阿难很惊讶,向佛请教佛放光现瑞是什么意思。这个因缘,佛说出这一部《大乘无量寿经》。
这六种成就证实经文确确实实是释迦牟尼佛说的,真实可信,所以叫证信。本经之前二品属之,就是这两品经都是属于证信序。别序,也叫发起序,乃发起全经之端由。佛为什么要讲这部经,要在这一品讲清楚、讲明白。因为法不孤起,起必有由。释迦牟尼佛在这个世间,现身说法都有因缘,因缘具足,佛就出现,佛就讲了。肯定有人依教奉行,得到殊胜的功德利益。这是诸经各别,故又名别序,每一部经的缘分不一样。下面说,例如小本《阿弥陀经》,是释迦牟尼佛无问自说,没有人问,释迦牟尼佛主动为大家宣说的。这个因缘很特殊,世尊在世并不多见。本经是因为世尊放光现瑞,「阿难启问而说」。各经不一样,所以叫别序。这部经里面第三品是发起序,说明这个法会发起的因缘。
下面是「证信序」,证信序也叫通序,一共分五段,第一段「信成就」。经文,「如是我闻,诸经皆置此四字于经首,盖遵世尊之遗教」。这个尊应该还有一个走字,是遵守的遵,遵守世尊的遗教。「世尊将般涅槃」,释迦牟尼佛将要离开我们这个人间,入灭了,「阿难悲不能胜」。阿难还有情执,确实他证得初果,他的地位是须陀洹,情执的习气还在,佛走了之后他非常难过。这个时候,「阿泥楼陀」在他旁边告诉他,「徒悲何益」,你现在悲伤有什么利益?「应前向佛,请问四事」,提醒他,阿难是佛传法的人,这个时候重要的事你得要问,不问以后没人说了。阿难心乱了,问不出来,向尊者请教。尊者就告诉他,这个四事,《教乘法数》、《佛学字典》都查得到,阿难问的四桩事。这当中就有这一条,「一切经首,当置何字」,将来结集经藏,开头第一句话要怎么写法?「佛即答曰:当置如是我闻」,佛当时就答复他,结集经藏的时候,这个经本一开头要放「如是我闻」,把这一句放在最前面。
「佛在某方等六事(即上述之六成就)」。其中我,就是阿难,这个里头「我」就是阿难。「如是我闻,表如是法门乃我阿难所闻于释尊者也」,不是传闻,是我亲自听释迦牟尼佛讲的,这别人就相信了。如是我闻,表如是法门乃我阿难所闻于释尊者,这一句话,「正可破当时之疑」。佛灭度的时候,阿难他们结集经藏,这个瑞应稀有。「因阿难结集经文时」,大众生了三个怀疑,第一个,怀疑释迦牟尼佛又来了,来给我们讲经说教;第二个怀疑,阿难成佛了,不成佛怎么能教化众生?第三个,有人疑他方佛来了,有这些问题。所以阿难一说「如是我闻」,这些疑惑都没有了,说明这个经是我亲自从佛那里听来的。阿难的记忆力非常之好,一生听到一句就永远不会忘记,比我们今天计算机还可靠。佛身旁弟子要有这种人才,没有这种人才,法传不下去。
「或疑曰:佛成道廿年,阿难方出家」。又过了十年,阿难才是释迦牟尼佛的侍者。换句话说,前三十年,前三十年所说的经,阿难没听到,所以说,「阿难何能皆曰我闻」。这个问题古大德有三个解释,第一个是「辗转闻」,第二个是「佛重说」,第三个是「阿难自通」,三种都有。阿难也是大权示现,那不是真的小乘,那是做样子给我们看的。第一个「辗转闻」:像《报恩经》所说的,「阿难所不闻经,从诸比丘闻,或诸天子说」,这是第一种。早期佛讲的经,阿难还没有出家。阿难二十岁出家,三十岁做佛的侍者,所以前面二十年他确实没有听到,以后的这个十年可能听到,也可能没听到。这是做了侍者。他没有听到的,那些菩萨比丘会讲给他听,阿难也非常勤于向他们请教。第二个「佛重说」。这也是有根据的。佛让阿难做侍者,阿难提出三个条件,就是三桩事情,三个条件里面有这一条,「所未闻经,请佛重说」,过去三十年佛所讲的,他没有听到的,请佛重说给他听,佛许可他。第三种是「阿难自通」。《金刚华经》里头有这么一段话,「阿难得法性觉自在三昧」,法性觉自在三昧,「所未闻经,自能忆持」,这个三昧跟释迦牟尼佛融成一体,佛所说的经哪有不知道的道理!第三个是阿难自通,《金刚华经》上说,「阿难得法性觉自在三昧,所未闻经,自能忆持」。这是说明阿难未闻的经他怎么会知道,有这三个原因。
阿难在释迦牟尼佛会上承传教下,迦叶尊者承传的禅宗,普贤菩萨传的是密法,这非常重要的几个人,他们是传法的大菩萨。「如是者,信成就也。居六种成就中之首位」,信比什么都重要,「《智度论》曰:佛法大海,信为能入。又《华严经》说,信为手」,这是比喻,「至珍宝处,随意采取;若人无手,空无所获。可见,信者乃入法之初门,舍此莫由」,除了这个没有第二个方法。「又为摄法之上首」,这个「摄」有取的意思,有得的意思,有觉的意思,一切法之首要。「故云:才入信门,便登祖位」,教下肯定这句话。十信菩萨,第十信圆满就能以佛身应现在十法界教化众生,这什么原因?《华严》上说,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一法通了,法法全通。这个道理非常重要!所以末后说,才入信门,便登祖位。
「又如是者,指所闻之法体,即实相之理体」,宇宙万有的真相你全明白了。「实相妙理,古今不变,故曰如。如理而说,故曰是」,这如是两个字的意思。如理而说,没有见性不行。在这一点,我们在初学的时候,老师苦口婆心的叮咛,教导我们,我们对古圣先贤要尊重,决定不能够轻慢。为什么?他能讲经,他能著书,都是有修有证。有修没有证不能讲经,会把经讲错,讲错了要负因果责任。证可不是简单的事情。但是佛法有圆有偏、有半有满(有圆满),通权达变,活泼玲珑,没有能够彻证,对初机也能够讲经教学,不能说错。用什么方法?我们这一代没有现在人胆大,小心谨慎,教义没有搞清楚不敢说,到这个地方搞不清楚,念一遍念过就好。念没错,我讲会讲错,念的不会错,不讲,念过。实际上我们看批注,确实有很多经文有深奥的意思,但是批注里没注出来,也是把它带过就算了,这什么原因?他对于这段经文他没有搞清楚。这个不算过失,这是正确的,是负责任的。正所谓是「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」。释迦佛、诸大菩萨求学的态度跟孔子的态度是一样的。
所以最好什么时候出来讲经教学?开悟,宗门大彻大悟,教下大开圆解,净土也要得理一心不乱,那是真善知识,我们跟这个人是决定不会错误的。可是这种人难找,到哪去找?现在在末法时期,讲经的人没有了,佛法就快要断了,我们怎么办?逼着我们非要出来讲不可。讲,自己条件又不够,这困难!老师教给我们,我们讲经真的是不可能,我们讲批注,那就容易多了。古人批注是文言文写的,我们把批注翻成白话文,跟大家在一起分享,用这个方法。要等我们开悟再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十五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