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因往生证无生。念得能所两忘,即是《金刚般若》之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」。生心是有作有所作,这生心;无住,心里头没有东西,统统放下了,这心没有住。从无住而生心,这是法身菩萨,这不是凡夫;凡夫生心他有住,他落印象,他心里还想着也念着,错了。但是真正做到心无住生心非常不容易,这个太难了。但是换成净宗就很容易,为什么?我心里头有住,就一个阿弥陀佛,除阿弥陀佛之外全无所住。生一切心,心里头还是阿弥陀佛,这是巧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。亦即《净影疏》里面所讲的「无作无所有」,《净影疏》讲无作无所有。「以如是法教导众生,横出三界,成究竟觉」。这个法门你教别人,你教他念佛,将来往生极乐世界就证得究竟佛果。这个法太巧妙了,这个法真是平等法,横出三界,真正平等法觉悟众生。
第三个,「平等觉指如来之正觉」。如来所觉的就是平等觉,决定没有高下,决定没有差别。这是什么?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人事物统统平等,决定没有高下,全是自性变现的,心现识变。心现是真的,识变是假的,所以它平等。用平等心对待一切法,天下就太平,问题都解决了。我在二00五年,第一次跟马来西亚前首相马哈迪见面。见面,他第一句问我一句话,他问我,这个世界还会有和平吗?这个问题很严肃。他在国家领导人当中时间最久,他做了二十二年首相,任期这么长的很少有。问我这么一个问题。我当时回答他的是,如果能把四桩事情做好,天下就太平了。他问我哪四样?我说第一个,国家跟国家,第二个,政党跟政党,第三个,族群跟族群,第四个,宗教跟宗教,都能做到平等对待、和睦相处,这个世界就太平了。平等对待太重要了!所有的麻烦都是不平等,这才出乱子。
他听了没说话,表情很严肃。我接着说,是非常不容易,很难做到,但是从宗教下手就有办法能做到。毕竟在这个世界上,信仰宗教的人比不信宗教的人多,如果宗教能够团结起来,平等对待、和睦相处,它会影响族群、影响政治。这个话,马哈迪长老听懂了。那个时候他刚刚从政界退下来,他是伊斯兰教最有影响力的一位大德,所以我鼓励他,「你从政坛退下来,希望你团结宗教」。团结宗教里头最重要的,不但宗教要往来,最重要的要学习教义。像我们佛教,我学习我们的经典,我也学习其它宗教经典,知己知彼才能做到和睦相处、平等对待;如果不学习,总就有界限,化解这些界限、矛盾一定要靠学习。真正学习了,就知道我们宗教经典跟他宗教经典里面所说的大同小异,没有矛盾,自自然然就能往来。要想整个世界社会回到以前安定和谐那样的局面,宗教可以做出最大的贡献,不能够疏忽。所以我们就变成好朋友了。
平等觉,如来正觉,「正觉无一切高低深浅之别,故曰平等觉」。水平静就能照见,心平静就能照见法界。所以不平你就看不见,平你就看见了。如来在果地上真正是平等觉,觉了一切万法。第四个意思,「专就本经,平等觉亦即极乐教主之圣号」,阿弥陀佛的别号叫平等觉。「以上诸义,题中俱摄」,这是从经、论、古大德批注里面所说的,都在经题当中,所以经题的意义非常丰富。
末后解释「经」这个意思,我们也看批注,看念老的批注,二百六十三页。「经者,梵语修多罗」,印度话称修多罗,「直译为线」。因为印度的经书都是写在树叶上,贝多罗的树叶,比芭蕉还要细。诸位如果能够参观博物院、博物馆,里面藏的有贝叶经,你可以去看看。古时候的佛经是写在贝多罗树叶上,所以叫贝叶经。树叶裁成一张一张长条的,两边打洞,用绳子穿起来,所以叫线,把它穿起来。这是梵文本的原本,古时候传到中国来。「义译为契经」,直译是翻成线,义译翻成契经。「契者,一者契理」,理是什么?「实际理体」,就是事实真相,宇宙人生的真相。是释迦牟尼佛依宇宙万法的真相而说出来的,不是随便讲出来的,所以叫契理。第二还要「契机」,「机者,机宜,众生根机也,兼指时机」,就是「时节因缘」。能够适合各个不同的时代、各个不同地区众生的根性,也就是说他能够理解,他能够相信。不具这两个条件它就不起作用,所以一定是契机契理。这两个条件都难,说法的人如果没有证得,怎么能契理?证得之后,如果对于这些众生不能广泛的接触,你怎么会契机?
这个事情,释迦牟尼佛一生表演给我们看了。他十九岁离开家庭,出去求学,这个示现里面的含义,是把烦恼障放下,一心去学道,学了十二年。不但学,他还真干,经上讲他有六年苦行;换句话说,六年的学习,六年真干,真修苦行。印度人对于禅定非常重视,佛经上讲的四禅八定,都是印度婆罗门教修学的。四禅八定是真好,在印度,不同的宗教它都修;不但宗教徒修,连搞学术的也修,印度有很多哲学的学派,他们也都修禅定。我们就能够推想到,释迦牟尼佛四禅八定一定修得非常好。六道轮回不是佛家说的,是婆罗门讲的。婆罗门教跟佛教关系非常密切,佛确实是以婆罗门教做基础,把它提升了。在四禅八定当中,对六道里面的状况叫一清二楚。
可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的是个知识分子,知识分子好学、多疑。六道看清楚、看明白了,会想到为什么会有六道?六道是怎么发生的?六道之外还有没有世界?像我们都会产生这个问题,这个问题在当时没有人能解答。一般宗教里面讲的般涅槃,般涅槃是一般宗教普通都说的。般涅槃的境界,都把四禅天(就是第四禅)、都把四空天认为是般涅槃。释迦牟尼佛不以为然,在菩提树下入更深的禅定,突破四禅八定,一直到明心见性,这个事情才完全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也就是说契理,理搞清楚了。实际理体明了了,在哲学里面讲,把宇宙的本体真正找到了。这个时候开始教学,这一年是三十岁。实际理体找到了,在印度就叫做成佛,佛是什么?圆满的觉悟,再没有欠缺。确确实实,宇宙万有你统统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这叫成佛。就开始教学,教了四十九年,释迦牟尼佛七十九岁圆寂的,一生教学。
我们看到这些行谊,就肯定释迦牟尼佛一生搞教育。他是一个用现在的话来说,他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家,他的身分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义务工作者,他不收学费。说他是多元文化,他不分国籍、不分族群、不分宗教信仰,只要你肯来,他就乐意教你。真正是教育,我们要把这个搞清楚。所以,现在科学的这个成就,我们有理由相信,二、三十年之后佛教是教育,不再认为是宗教了。我们今天就学到此地。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十三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