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十六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曰神。無壅曰通」,沒有障礙。「所謂身通」,他有「天眼、天耳、他心、宿命及與漏盡」,這是說身通,五種。「故知神爲不測之義」,一般人無法想象,一般人看不到,「通爲無礙之義」,他沒有障礙。「達者,嘉祥曰:達者言證,證六通叁明等是也」,這證得。可見他們不是解悟,他們是證悟。

  「阿難當時,雖未得漏盡,但以當機,應須並列。」這是怕人懷疑,阿難在這個會上,他的地位是初果須陀洹,爲什麼也列入大乘?下面《淨影疏》有解釋,「阿難增上利根,雖居學地,而成無上勝妙功德,故曰大聖」。這是隋朝慧遠大師他的說法,說得很有道理。這個經,上半部的當機者是阿難尊者,後半部的當機是彌勒菩薩,這兩個人在這個法會裏頭是非常重要的,代表什麼人能夠接受,什麼人能夠學習,什麼樣人能夠得利益。這兩個都是了不起的人物。阿難的根性增上利根,所以他聽佛說法,聽一遍永遠不會忘記,都能夠複講得出來。結集經藏完全靠阿難複講。主持這個法會的是迦葉尊者,擔任複講是阿難。這括號裏說,「未得無學果位」,無學是阿羅漢,阿難沒有證得阿羅漢,而成無上勝妙功德,傳釋迦牟尼佛的法。如果沒有他複講,我們後人就都沒有福報。實際上,阿難也是大菩薩再來,不是普通人,佛法裏頭肯定、承認因果。所以像目犍連、舍利弗都是古佛再來,示現的是阿羅漢身,實際上是佛再來的。「是故阿難亦得名列一切大聖,神通已達」。底下一段「標名」,分五個小段,第一個是「第一得度」。

  【其名曰。尊者憍陳如。】

  憍陳如尊者是第一個得度的。佛經上列的名字有表法的意思,也有代表這部經裏面主要的內容,它有這個意思在裏頭。夏蓮老會集,因爲五種本子經文裏頭,所列的人有多有少不一樣,他在這個裏面只列了五個人,這五個人就可以把這部經裏面的內容全部都代表了。第一個憍陳如,這是第一得度的,代表這部經,一切衆生要是得到就是第一得度。我們看很多經典裏面名字,很少把憍陳如擺在第一的。有列他,但是在後面,多半是舍利弗、目犍連,舍利弗代表智慧,目犍連代表神通。本經把這個放在第一,代表第一得度,你說這個經多重要。

  我們看批注,「尊者,梵語阿梨耶」,翻譯成中國稱爲「聖者、尊者」,梵語阿梨耶。尊者現在在社會上還有,說尊敬的某某人,加個尊敬的,那就是尊者的意思,這是對一般人的尊稱。阿梨耶的意思多,「謂智德具尊者,乃阿羅漢之尊稱」。有道德、有智慧,這才能稱之爲阿梨耶,所以他是四果羅漢,回小向大就稱爲大阿羅漢。「淨影曰:有德可尊,故曰尊者。《會疏》曰:尊謂尊貴,有德可貴,故曰尊者。」我們講尊敬的,現在講尊敬的憍陳如。「憍陳如梵文全名,作阿若憍陳如,阿若是名,憍陳如是姓。譯爲華文是了本際、知本際,或作已知、無知。無知之義,非無所知,是知無之義」。他知道無知。了是明了,本際就是本性,換句話說,這個名詞裏頭告訴我們,他已經明心見性了,明心見性是法身菩薩。他在這個會裏面示現阿羅漢,把自己的身分降低了。他是來幫助釋迦牟尼佛教學的,身分做爲釋迦牟尼佛的弟子,像舞臺上表演一樣,他表演這個角色。這個姓裏頭有這麼多意思。知本際,「知」跟「了」意思相近,都是明心見性。或者作已知,已經知道了;或者是無知,他知道萬法皆空,知道一切法無所有、畢竟空、不可得。他真的知道了,所以叫無知,他知道無。

  「淨影曰:阿之言無,若之言智」,阿彌陀佛,阿字都翻作無,彌陀翻作量,阿若憍陳如,阿若是他的名,憍陳如是他的姓。「證無成智,故曰無智。無,是一切諸法本性」,所以叫本際。這個無是空的意思,很難講。無不是什麼都沒有,無中生有;空也不是什麼都沒有,空中也生有。所以佛法這個空跟無,不是什麼都沒有的意思,照這樣解釋就解錯了。無是體,有是作用,因爲自性,在前面我們已經多次報告,它叁種現象都沒有,所以說它作無,說它是空。它沒有物質現象,它也沒有精神現象,連自然現象都沒有,所以叫自性空。但是這個自性空它能生萬法,所以這個無不是什麼都沒有,它能生萬法,遇到緣它就生法。

  什麼緣?衆生有感,他就有應,這句話是對已經證果的阿羅漢、菩薩說的。要是嚴格的來說,那就是專對法身菩薩說的,感應道交。法身菩薩真正知無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」,他知道。知道他得受用,得什麼受用?在一切萬法當中,他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,這叫妙用。你看賢首國師《妄盡還源觀》裏頭,四德第一個是「隨緣妙用」。他能夠隨順衆生,裏頭如如不動,像釋迦牟尼佛,這些在舞臺上表演的菩薩、阿羅漢,全都是法身大士,不是普通人。表演得很生動,表演得很活潑,表演的人如如不動,沒有起心動念。他怎麼表演得出來?他順著衆生,順著衆生的意思在表演,不是他自己的意思,所以他能現身說法。應現什麼身,他就現什麼身,這個應現不是他的意思,是衆生。衆生喜歡什麼身他就現什麼身,隨著衆生心起感應道交,衆生有感,他有應,感的人有起心動念,應的人沒有。

  這個話很難講,這個意思很不容易體會。我們今天就用江本勝博士水實驗那個,這是個比喻,不像,還是有差距。爲什麼?水是礦物,礦物它有心。現在科學家發現了,發現科學這個叁百多年,二分法是錯誤的。把一切法分之爲物理、心理,這叫二分法。怎麼是錯誤的?現在才真正發現,物質現象跟精神現象是一體,它不能分割。物質是心現的,如果沒有意念,決定沒有物質,所以普朗克說物質的基礎是意念。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,可是我們不懂,現在我們看到科學報告,搞清楚了,沒有懷疑了,以前有懷疑。阿賴耶的叁分,業相,業就是動,就是起心動念,從起心動念就産生了信息,就是阿賴耶的見分。見分要見,相分就跑出來了。古人都是這個說法,我們當初學也就這麼學,學得這叫半信半疑。怎麼見分要見,它就跑出來了,相分就出來了?很不好懂。

  當我們看到《菩薩處胎經》,就是釋迦牟尼佛跟彌勒菩薩的對話,這個對話太重要了。釋迦牟尼佛提這個問題,心有所念,我們凡夫起了個念頭,這個念頭裏面有多少個細念?所以念頭也是假的,也不是真的。問有多少個細念,有多少個現相,就是物質現象,有多少精神現象,就是識。你看釋迦牟尼問這麼個問題。彌勒菩薩回答,說一彈指有叁十二億百千念,百千是十萬,叁百二十億乘十萬,叁百二十兆,這一彈指叁十二兆個細念,微細念頭。「念念成形,行皆有識」,每個念頭裏都有物質現象,每個物質現象裏頭都有精神現象,就是受想行識。所以水有受想行識,任何物質都有受想行識。所以布萊登說整個宇宙就好像一個網一樣,他有個報告,這本書叫《無量之網》,我看了叁分之一,沒看完。那就是科學描繪的阿賴耶,跟佛法說的是一樣。

  但是阿賴耶從哪裏來的?不曉得。現在物質搞清楚了,這是精神現象,受想行識沒搞清楚。受想行識他們的描繪說,突然蹦出來,立刻就沒有了。這個佛經上講,「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」,這個話被他們印證了。它從哪來?它從自性變現出來,這自性找不到。自性這樁事情,佛說了唯證方知,你要證得了你就知道了,你沒有證得,你永遠不會知道。用第六意識,第六意識是分別,第七是執著。極限,佛說的極限,它有範圍的,極限就是阿賴耶。佛講的,今天的科學所發現的,那就是到阿賴耶了,它不能再突破,再突破他就成佛了。成佛不能用意識,就是不能用思考,思考是第六意識。因爲它是妄心,妄心見不到真心,不用它就明白了。

  幾個人相信不用它就明白了?這在今天是難題。佛告訴我們,放下起心動念、放下分別、放下執著就成佛了,徹底明白了。比科學家知道得還詳細,你就有能力把宇宙的源起講清楚。釋迦牟尼佛講清楚了,釋迦牟尼佛這份報告我們沒看到,聽說。大龍菩薩把它收藏在龍宮裏面,龍樹菩薩見到了,就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。分量有多大?十個叁千大千世界微塵偈,一四天下微塵品,這部經放在地球上裝不下。真講清楚了,講明白了。如果我們真的相信,我們真的想求,這個智慧是真實智慧,真實永遠不變。這個智慧是每一個人統統都有的,一點都不稀奇,是自性裏頭本自具足的。要怎樣把這個智慧透出來,我們得其受用?要放下妄想分別執著。佛講得很清楚,放下執著,你成阿羅漢,六道裏面的事情你全清楚了;放下分別,你是菩薩;再放下妄想,你成佛了。分別執著妄想統統放下,成佛了。放下起心動念,你就成法身菩薩,你超越十法界了,十法界都沒有了。所以十法界也不是真的,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,包括十法界。

  他底下這兩句話,「證無成智,故曰無智。無,是一切諸法本性」。無是什麼意思?諸法本性沒有現象,我們的六根緣不到。物質現象,我們前五根可以緣到,就是眼耳鼻舌身可以緣到。眼見色,鼻嗅香,舌嘗味,耳聽聲音,身體接觸外面物質現象,所以前五根能緣到物質現象。那精神現象,受想行識,第六意識、第七識可以緣到。它不是現象那就緣不到。自性叁種現象都沒有,不是物質現象,前五根緣不到;不是精神現象,第六、第七緣不到;連自然現象都沒有,換句話說,阿賴耶都緣不到。所以佛說,世間人決定緣不到,他怎麼會知道?用科學技術,還是我們六根所能緣到的;六根緣不到,科學技術再高明也沒有辦法。所以這個事情唯證方知,放下就得到了,放下就圓滿了。人就是不肯放下,那你所知道的是有限的,你所知道的是知識。如果你證得的,那就是智慧,智慧自己得受用。得什麼受用?一切放下,得大自在。知識放不下,智能放下了,放下是德,放不下的是煩惱。所以這個東西不能執著,執著就變成煩惱,不執著它就是功德,無量功德。

  「名爲本際,于此本際知見明了,名了本際」。「憍陳如于世尊初轉*輪,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十六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