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批注是集注,集经论、集古来祖师大德一共有一百九十三种资料。这是黄念祖老居士真实智慧,不是他自己解释的,引经据典来给我们解释,我们不能不服,这佛说的、祖师大德说的,都是些开悟的人。「初果已上,悉名圣者」,这佛经上讲的,初果是佛教小学一年级的学生,都叫圣人。他等于《华严经》上所说的十信菩萨初信位,十信有十个阶级,好比小学一年级,都称圣人。为什么?他已经开始觉悟了,虽然觉悟得不多,这样的觉悟没有出六道轮回,决定不堕三恶道,叫位不退。证得这个果位,他天上人间七次往返,决定证阿罗汉果;不管有没有佛在世,肯定他证阿罗汉果,证阿罗汉,就离开六道轮回。所以,他只有往上提升,他不会堕落。但是也有降的时候,有升有降,他不会降到三恶道,他的底限是人道。所以这称为圣人。
「以究大阿罗汉」,从初果往上不断的提升,要提升到大阿罗汉,这位子就高了。大阿罗汉是十地菩萨,从初地到十地,这十个位次都称大阿罗汉,有时候包括等觉,十一个位次。五十一个阶级最高的十一个阶级,称大阿罗汉。阿罗汉翻成中国的意思叫无学,也就是说他所学的东西都学圆满了,有这个意思。「故名大圣。亦可虽外现声闻,内秘菩萨之行,故名大圣」。在释迦牟尼佛这个大会当中,他的身分是阿罗汉,出家的比丘,实际上?实际上他们是菩萨、大菩萨。佛弟子当中,出家的有,在家的也有,有不少都已经成佛了。看到释迦牟尼佛在这里示现度化众生,他们跟释迦牟尼佛有缘,跟这个地方的众生也有缘,所以他自自然然应化到这里,帮助释迦牟尼佛教学,做为影响众。很多,像舍利弗、目犍连都是,都是早就成佛了,这叫「一佛出世,千佛拥护」。就好像唱一台戏一样,佛是主角,他还要配角,没有配角这个戏唱不成功。谁来配?诸佛如来,跟他同等地位,来做配角,这个戏才演得好,才演得精彩。目的都是为了观众,观众是六道凡夫,来度他们。
「《净影疏》曰」,这是隋朝慧远法师的批注,「大有两义:一位高名大,一德胜名大,会正为圣」。这是解释大圣两个字的意思,地位高、名气大。像文殊、普贤,等觉菩萨,这地位高,没有人不知道,大家对他都非常尊敬,这是名大。声闻弟子当中,舍利弗、目犍连,这也是位高名大。德胜,德是他的德行,当然里面有智慧,没有智慧哪来的德行?所以德行,行是行为,思想、言语、造作,这叫行为。有智慧的人,他的思想、言行全是正直的,没有邪曲,所以称为圣人。没有智慧,我们的思想、言行肯定错误很多。
智慧从哪里得来?自性里头本有,不是外头来的。但是如果迷失了自性,我们这个性德就不能现前,用不上!生活上用不上,工作上用不上,处事待人接物都用不上,全都用错了,这个事情就麻烦了。现在这个社会上普遍都是这样的。古时候比我们现在好,好在什么地方?好在教育,它跟自性相应。「性相近,习相远」,习性跟本性拉得愈来愈近,这就是圣贤教育。今天的教育已经没有与自性相应的教育,所谓科学、技术的教育,科技教育好像小朋友游戏,与性德相违背。自性里头没有贪瞋痴慢疑,这个我们要知道,贪瞋痴慢疑是阿赖耶妄心里的东西,自性里头没有。自性里面没有杀盗淫妄,自性里面没有怨恨恼怒。佛陀的教育,终极的目标是明心见性。
中国这个族群,自古以来教学的目的都是以圣人、贤人为目标,所谓读书志在圣贤,与升官发财、名闻利养不相干。那些是随顺机缘,这就是佛法里面所说的「随缘不变,不变随缘」,有这个机会,为国家、为民族、为人民服务;没有这个机会,独善其身。独善其身,一定是提升自己的境界,办班教学,教化众生,他乐在其中。孔子所谓的「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」,那个「说」是快乐。教学的快乐知道的人不多,他没有契入这个境界他不懂。从前老师有教学的快乐,现在当老师没有了。你说以前学生对老师多尊敬,比尊敬父母还要尊敬,老师看到学生很安慰,现在学生恭敬心没有了。中国自古以来,师徒如父子,比父母还亲,老师真教你。为什么?中国古时候的家庭,所以中国这个社会,确实在整个地球上很少有的,它重视教育。谁教?家教,中国古时候的家庭是大家庭。中国人有祠堂,祠堂是纪念祖宗的,世世代代相传的;家谱是你家庭的历史,你从哪里来的,你祖先一代一代追上去。
我们的家谱可以追到五千多年,大概五千五百年,伏羲氏。那个时候没有文字,中国文字发明到现在四千五百年,五千五百年,往上去一千年没有文字。没有文字不能说没有文化,它有文化。所以孔夫子,我们很尊重他,他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,这个榜样是真好,一生「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」。也就是孔子自己承认,他一生没有创造、没有发明,他所学的、所教的、所传的全是过去圣人流传下来的,「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」。中国人对老师的尊敬超过父母,所以老师全心全力在教导,把人教好了。而教学的目的,确确实实都是帮助你成为圣人、贤人、君子,这等于是三个学位。佛教教学也有三个学位,佛陀、菩萨、阿罗汉,三个学位,这非常非常难得。
古时候的家庭大家族,人丁不兴旺的,也有二百多人;人丁兴旺的,五百多人左右;兴旺到极处的,有一家我忘记了,超过一千人,这个家族。这么大的一个团体,它要是没有规矩、没有道德,它就家破人亡。我们今天家破人亡,中日战争我们最大的损失,就是家没有了。在战前,中国还有家,兄弟七、八个不分家的,都住在一起。你看现在中国农村里面,那个是王村,那个是张村,那就是一家人。所以中国的家庭是社会组织,是社会的形态,没有教育是决定不行的。家庭要和睦,家庭要健康,家庭要有发展,教育比什么都重要。所以请老师,家庭要办家学,私塾,私塾是什么?私塾就是家庭子弟学校。我这一家人的小孩,从六、七岁这是可以上学读书了,到十几岁,求学的这个时代。所以中国的教育是家庭负责,国家辅导。
国家设的有考试,考取人才。你们学完之后,可以参加考试。考试等于说给你学位,县考的学位是秀才,这最低的学位,省考的是举人,殿试的,就是皇上他主持这个考试叫进士。进士相当于现在博士学位,举人相当于硕士学位,秀才是学士学位,这就有学位。有学位不错,国家供养你,你虽然没有做官,国家补贴你的生活,让你好好读书,你的生活没有顾虑。国家给你是食物,不是钱财,大概你看《了凡四训》就看到了。袁了凡是个秀才,每年供给的米,大概有九十多石,足够了,足够养家。他考试,地位愈高,收入就愈多,国家给的。国家培养人才,希望什么?希望你从政,为政府服务。所以,了凡先生做到最高的职位是宝坻县的知县,这个县是大县,归皇上管的,就等于说直辖的一个县分,这个地位很高。
礼请老师,家学礼请老师,全族的人对老师都恭敬。老师请来,开学这一天,家长大概都是祖父、曾祖父这一辈,他们的经验丰富,见识很广,知道哪些读书人真有学问、有德行,聘请他来担任家学的老师。请他的礼节非常隆重,家族应该是父亲、祖父、曾祖父,在典礼的时候都要向老师行三跪九叩首的礼,这个大礼,跟见皇帝没有两样。家长对老师这样的尊敬,学生敢不听话吗?不敢不听话。老师受人家家长,我们中国人讲祖宗三代,真是三代,不是假的,都那样恭敬你,你要不认真教,你怎么对得起人家?对不起!所以非常认真教学。有的时候在私塾教,教十几年、二十年。这是家学。
所以中国的家,有家道、有家规,《弟子规》是共同的家规,因为家庭经营的事业不一样,还有不同的条规。《弟子规》是选共同的,里面一百一十三桩事情,必须要做到,全家人都要做到。所以人都被家教好了,真是人人是好人,事事是好事,好人做好事。现在这种教育没有了,社会乱了。中国古人说,「家不齐,社会乱了;子不教,人心坏了」,现在社会真是这样的。现在学校很多,教学的宗旨偏了,从前教学是读书志在圣贤,现在学校读书,志在赚钱,这大不一样了!志在赚钱,肯定增长贪瞋痴慢,从前志在圣贤,肯定没有贪瞋痴慢,你看教育关系多大。
《三字经》上的话我们要多念几遍,「茍不教,性乃迁」,而「教之道,贵以专」,这是老祖宗千万年的经验!现在大家不相信了,什么都要学,好像是广学多闻,多才多艺,其实错了。他所学的是知识,没有智能,有智慧的人肯定有知识,有知识的人多半没有智慧。智慧能解决问题,没有后遗症;知识解决问题有局限性,有些它确实它不能解决,有局限性,而且后遗症很多。所以中国教学,自古以来,它的目的是在德行。德行从哪里来的?德行从智慧来的,人有智慧,就有品德;没有智慧,品德就很难讲。智慧与读书多少没关系,中国唐朝惠能大师就是很好的例子,他不认识字,没念过书,他有智慧,心地一定跟清净平等觉相应。没有智慧的人,心里头不会清净,心是染污的;心是有高下,就是有傲慢;有迷惑,没有智慧,有迷惑。佛家讲迷邪染,迷失了自性,邪知邪见。自私自利是染污,名闻利养是染污,贪瞋痴慢全是染污,怎么会好?今天这种负面的教育变成了主流,是个非常强大的主流,真的像大海啸一样。所以「空理」两个字就重要了,那是真理,「会合正道曰圣」。
我们再看下面。「或从位而言,初果以上称圣。唯回小向大,行菩萨道,直趣佛果者,或大权示现者,方名大圣」。这是大乘经,在这一会里面,确实有小乘初果以上的,但是这些初果都是回小向大。他的志气高,并不以小乘为满足,以小乘为基础,契入大乘。好像读书一样,不以小学毕业为目标,小学毕业了读中学,中学毕业了读大学,这才称之为大阿罗汉,他们的终极目标是要成佛的。你看行菩萨道,直趣佛果,这称之为大圣。「又净影曰:神通已达,叹其德胜。所为神异,故名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十六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