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十六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批注是集注,集經論、集古來祖師大德一共有一百九十叁種資料。這是黃念祖老居士真實智慧,不是他自己解釋的,引經據典來給我們解釋,我們不能不服,這佛說的、祖師大德說的,都是些開悟的人。「初果已上,悉名聖者」,這佛經上講的,初果是佛教小學一年級的學生,都叫聖人。他等于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十信菩薩初信位,十信有十個階級,好比小學一年級,都稱聖人。爲什麼?他已經開始覺悟了,雖然覺悟得不多,這樣的覺悟沒有出六道輪回,決定不墮叁惡道,叫位不退。證得這個果位,他天上人間七次往返,決定證阿羅漢果;不管有沒有佛在世,肯定他證阿羅漢果,證阿羅漢,就離開六道輪回。所以,他只有往上提升,他不會墮落。但是也有降的時候,有升有降,他不會降到叁惡道,他的底限是人道。所以這稱爲聖人。

  「以究大阿羅漢」,從初果往上不斷的提升,要提升到大阿羅漢,這位子就高了。大阿羅漢是十地菩薩,從初地到十地,這十個位次都稱大阿羅漢,有時候包括等覺,十一個位次。五十一個階級最高的十一個階級,稱大阿羅漢。阿羅漢翻成中國的意思叫無學,也就是說他所學的東西都學圓滿了,有這個意思。「故名大聖。亦可雖外現聲聞,內秘菩薩之行,故名大聖」。在釋迦牟尼佛這個大會當中,他的身分是阿羅漢,出家的比丘,實際上?實際上他們是菩薩、大菩薩。佛弟子當中,出家的有,在家的也有,有不少都已經成佛了。看到釋迦牟尼佛在這裏示現度化衆生,他們跟釋迦牟尼佛有緣,跟這個地方的衆生也有緣,所以他自自然然應化到這裏,幫助釋迦牟尼佛教學,做爲影響衆。很多,像舍利弗、目犍連都是,都是早就成佛了,這叫「一佛出世,千佛擁護」。就好像唱一臺戲一樣,佛是主角,他還要配角,沒有配角這個戲唱不成功。誰來配?諸佛如來,跟他同等地位,來做配角,這個戲才演得好,才演得精彩。目的都是爲了觀衆,觀衆是六道凡夫,來度他們。

  「《淨影疏》曰」,這是隋朝慧遠法師的批注,「大有兩義:一位高名大,一德勝名大,會正爲聖」。這是解釋大聖兩個字的意思,地位高、名氣大。像文殊、普賢,等覺菩薩,這地位高,沒有人不知道,大家對他都非常尊敬,這是名大。聲聞弟子當中,舍利弗、目犍連,這也是位高名大。德勝,德是他的德行,當然裏面有智慧,沒有智慧哪來的德行?所以德行,行是行爲,思想、言語、造作,這叫行爲。有智慧的人,他的思想、言行全是正直的,沒有邪曲,所以稱爲聖人。沒有智慧,我們的思想、言行肯定錯誤很多。

  智慧從哪裏得來?自性裏頭本有,不是外頭來的。但是如果迷失了自性,我們這個性德就不能現前,用不上!生活上用不上,工作上用不上,處事待人接物都用不上,全都用錯了,這個事情就麻煩了。現在這個社會上普遍都是這樣的。古時候比我們現在好,好在什麼地方?好在教育,它跟自性相應。「性相近,習相遠」,習性跟本性拉得愈來愈近,這就是聖賢教育。今天的教育已經沒有與自性相應的教育,所謂科學、技術的教育,科技教育好像小朋友遊戲,與性德相違背。自性裏頭沒有貪瞋癡慢疑,這個我們要知道,貪瞋癡慢疑是阿賴耶妄心裏的東西,自性裏頭沒有。自性裏面沒有殺盜淫妄,自性裏面沒有怨恨惱怒。佛陀的教育,終極的目標是明心見性。

  中國這個族群,自古以來教學的目的都是以聖人、賢人爲目標,所謂讀書志在聖賢,與升官發財、名聞利養不相幹。那些是隨順機緣,這就是佛法裏面所說的「隨緣不變,不變隨緣」,有這個機會,爲國家、爲民族、爲人民服務;沒有這個機會,獨善其身。獨善其身,一定是提升自己的境界,辦班教學,教化衆生,他樂在其中。孔子所謂的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」,那個「說」是快樂。教學的快樂知道的人不多,他沒有契入這個境界他不懂。從前老師有教學的快樂,現在當老師沒有了。你說以前學生對老師多尊敬,比尊敬父母還要尊敬,老師看到學生很安慰,現在學生恭敬心沒有了。中國自古以來,師徒如父子,比父母還親,老師真教你。爲什麼?中國古時候的家庭,所以中國這個社會,確實在整個地球上很少有的,它重視教育。誰教?家教,中國古時候的家庭是大家庭。中國人有祠堂,祠堂是紀念祖宗的,世世代代相傳的;家譜是你家庭的曆史,你從哪裏來的,你祖先一代一代追上去。

  我們的家譜可以追到五千多年,大概五千五百年,伏羲氏。那個時候沒有文字,中國文字發明到現在四千五百年,五千五百年,往上去一千年沒有文字。沒有文字不能說沒有文化,它有文化。所以孔夫子,我們很尊重他,他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,這個榜樣是真好,一生「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」。也就是孔子自己承認,他一生沒有創造、沒有發明,他所學的、所教的、所傳的全是過去聖人流傳下來的,「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」。中國人對老師的尊敬超過父母,所以老師全心全力在教導,把人教好了。而教學的目的,確確實實都是幫助你成爲聖人、賢人、君子,這等于是叁個學位。佛教教學也有叁個學位,佛陀、菩薩、阿羅漢,叁個學位,這非常非常難得。

  古時候的家庭大家族,人丁不興旺的,也有二百多人;人丁興旺的,五百多人左右;興旺到極處的,有一家我忘記了,超過一千人,這個家族。這麼大的一個團體,它要是沒有規矩、沒有道德,它就家破人亡。我們今天家破人亡,中日戰爭我們最大的損失,就是家沒有了。在戰前,中國還有家,兄弟七、八個不分家的,都住在一起。你看現在中國農村裏面,那個是王村,那個是張村,那就是一家人。所以中國的家庭是社會組織,是社會的形態,沒有教育是決定不行的。家庭要和睦,家庭要健康,家庭要有發展,教育比什麼都重要。所以請老師,家庭要辦家學,私塾,私塾是什麼?私塾就是家庭子弟學校。我這一家人的小孩,從六、七歲這是可以上學讀書了,到十幾歲,求學的這個時代。所以中國的教育是家庭負責,國家輔導。

  國家設的有考試,考取人才。你們學完之後,可以參加考試。考試等于說給你學位,縣考的學位是秀才,這最低的學位,省考的是舉人,殿試的,就是皇上他主持這個考試叫進士。進士相當于現在博士學位,舉人相當于碩士學位,秀才是學士學位,這就有學位。有學位不錯,國家供養你,你雖然沒有做官,國家補貼你的生活,讓你好好讀書,你的生活沒有顧慮。國家給你是食物,不是錢財,大概你看《了凡四訓》就看到了。袁了凡是個秀才,每年供給的米,大概有九十多石,足夠了,足夠養家。他考試,地位愈高,收入就愈多,國家給的。國家培養人才,希望什麼?希望你從政,爲政府服務。所以,了凡先生做到最高的職位是寶坻縣的知縣,這個縣是大縣,歸皇上管的,就等于說直轄的一個縣分,這個地位很高。

  禮請老師,家學禮請老師,全族的人對老師都恭敬。老師請來,開學這一天,家長大概都是祖父、曾祖父這一輩,他們的經驗豐富,見識很廣,知道哪些讀書人真有學問、有德行,聘請他來擔任家學的老師。請他的禮節非常隆重,家族應該是父親、祖父、曾祖父,在典禮的時候都要向老師行叁跪九叩首的禮,這個大禮,跟見皇帝沒有兩樣。家長對老師這樣的尊敬,學生敢不聽話嗎?不敢不聽話。老師受人家家長,我們中國人講祖宗叁代,真是叁代,不是假的,都那樣恭敬你,你要不認真教,你怎麼對得起人家?對不起!所以非常認真教學。有的時候在私塾教,教十幾年、二十年。這是家學。

  所以中國的家,有家道、有家規,《弟子規》是共同的家規,因爲家庭經營的事業不一樣,還有不同的條規。《弟子規》是選共同的,裏面一百一十叁樁事情,必須要做到,全家人都要做到。所以人都被家教好了,真是人人是好人,事事是好事,好人做好事。現在這種教育沒有了,社會亂了。中國古人說,「家不齊,社會亂了;子不教,人心壞了」,現在社會真是這樣的。現在學校很多,教學的宗旨偏了,從前教學是讀書志在聖賢,現在學校讀書,志在賺錢,這大不一樣了!志在賺錢,肯定增長貪瞋癡慢,從前志在聖賢,肯定沒有貪瞋癡慢,你看教育關系多大。

  《叁字經》上的話我們要多念幾遍,「茍不教,性乃遷」,而「教之道,貴以專」,這是老祖宗千萬年的經驗!現在大家不相信了,什麼都要學,好像是廣學多聞,多才多藝,其實錯了。他所學的是知識,沒有智能,有智慧的人肯定有知識,有知識的人多半沒有智慧。智慧能解決問題,沒有後遺症;知識解決問題有局限性,有些它確實它不能解決,有局限性,而且後遺症很多。所以中國教學,自古以來,它的目的是在德行。德行從哪裏來的?德行從智慧來的,人有智慧,就有品德;沒有智慧,品德就很難講。智慧與讀書多少沒關系,中國唐朝惠能大師就是很好的例子,他不認識字,沒念過書,他有智慧,心地一定跟清淨平等覺相應。沒有智慧的人,心裏頭不會清淨,心是染汙的;心是有高下,就是有傲慢;有迷惑,沒有智慧,有迷惑。佛家講迷邪染,迷失了自性,邪知邪見。自私自利是染汙,名聞利養是染汙,貪瞋癡慢全是染汙,怎麼會好?今天這種負面的教育變成了主流,是個非常強大的主流,真的像大海嘯一樣。所以「空理」兩個字就重要了,那是真理,「會合正道曰聖」。

  我們再看下面。「或從位而言,初果以上稱聖。唯回小向大,行菩薩道,直趣佛果者,或大權示現者,方名大聖」。這是大乘經,在這一會裏面,確實有小乘初果以上的,但是這些初果都是回小向大。他的志氣高,並不以小乘爲滿足,以小乘爲基礎,契入大乘。好像讀書一樣,不以小學畢業爲目標,小學畢業了讀中學,中學畢業了讀大學,這才稱之爲大阿羅漢,他們的終極目標是要成佛的。你看行菩薩道,直趣佛果,這稱之爲大聖。「又淨影曰:神通已達,歎其德勝。所爲神異,故名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十六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