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十七集

  淨土大經科注  (第五十七集)  2011/11/22

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057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淨土大經科注》第二百八十一面,第一行看起,「智慧第一」:

  【尊者舍利弗。】

  我們看批注,『尊者舍利弗』。「梵語舍利,譯爲鹙鹭」,我們中國人稱鹭鸶,這是鳥的名字。「梵語弗,譯爲子,故曰鹙子,因母得名,其母身形端正,眼淨如鹙鹭,乃名鹙子,謂是鹙鹭之子」,舍利弗的名字從母親而來的。「又名珠子,亦表其母眼淨如珠」,眼睛長得好。「又名身子」,母親身材端莊。所以都是從母親得名。「舍利弗在佛聲聞弟子中,智慧第一」。所以這部經裏頭只要有他的名字在,代表智慧。一般經典,舍利弗跟目犍連應該都有,離不開智慧與神通。這下面有個簡單介紹,「在母胎時,能令母得妙辯,勝于乃舅俱絺羅」,這個也是大阿羅漢,他的舅父是他母親的弟弟,非常有辯才。自從他這個姊姊懷孕了,懷了舍利弗,跟他姊姊辯論常常都辯輸了。他就感到非常奇怪,姊姊以前不如我,現在突然超過我,他說懷孕這個兒子一定會很有智慧,他得要真用功,不用功將來輸給外甥,這面子不好看。所以他就非常努力去求學,就證阿羅漢果。

  舍利弗,「八歲登座」,講經。「十六大國,議論無雙」,真的是代表智慧,辯才無礙。在佛弟子當中,佛常說舍利弗智慧第一,大目犍連神通第一,常常贊歎這兩個人。他在「七日之內,遍達佛法。本經說此一切世間難信之法,惟大智者,始能深信不疑。故列上首,僅次憍陳如。」這個意思很深,憍陳如代表這個法門是佛法當中第一法門,其它經典裏面很少看到憍陳如排在這個名字裏頭,尤其是排在第一位。舍利弗跟目犍連名字多,一般經典好像都少不了他們兩個。佛經上首排名是有很深意義在裏面,不是隨便排的。所以看到上首的名稱就知道這部經的內容。本經一切世間難信之法,不僅在我們這個地球上,在大宇宙裏頭,佛法講的遍法界虛空界,一切諸佛剎土確實沒有不弘揚的,沒有一尊佛不贊歎淨土,沒有一尊佛不講《無量壽經》,可以說淨土叁經是所有一切諸佛必說的法門。爲什麼?確確實實是斷煩惱、消業障、成佛道的第一法門,太難得,太稀有了。大智舍利弗,不是大智他不能相信,真正有智慧他相信。所以上首列他的名字,讓一般人看到大會裏頭有舍利弗,立刻就想起有智能的人都在聽經、都在學習,這個經肯定是有程度的,用意在此地,藉他來表法。接著看「神通第一」:

  【尊者大目犍連。】

  『尊者大目犍連』。「即《阿彌陀經》中摩诃目犍連」,摩诃翻成中國意思就是大。「目犍連是姓,譯爲(一)贊誦;(二)采菽;(叁)萊菔根等」,有這麼多意思在裏頭,這目犍連的含義。他這個族人出家的很多,都稱目犍連,到底是哪個目犍連?所以特別在他名字上加個大字,大目犍連。「曰大采菽(大目犍連),以揀別之」。他的名字叫拘律陀,父親爲相國,我們中國稱宰相,也是貴族出身。「從拘律陀樹神祈求得子,因以名之」。拘律陀是樹名,父母向樹神祈求,保佑他生個兒子,這樹神很有感應,目犍連生到他們家中。「于佛弟子,神通第一。《智度論》曰:如舍利弗,于智慧中第一,目犍連神足第一。又舍利弗是佛右面弟子。目犍連是佛左面弟子」。通常這兩個弟子是站在佛的左右兩邊,我們就知道,他們常常代佛講經說法。佛陀當年在世,僧團雖然沒有明文記錄下來的組織,沒有組織當中也有帶頭的,像分班,班長一類的,他們兩個等于是總領隊。

  「尊者神通甚廣。例如舉一城釋種,上升梵天」。這個事情有典故,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到處講經說法,他們家裏(族群)的業報現前。這個業報是過去生中,很久過去生中,釋迦族是一群漁民,住在海邊靠打魚維生,曾經養了一個很大的魚塘。這有一年,應該是也有災難,釋迦族就把這個魚塘的水放幹淨了,魚塘裏面所有的魚就一網打盡。這個魚也有頭領的(首領),發誓一定要報這個仇,就是琉璃王。琉璃王滅釋迦族,這是定業,沒有法子轉的。佛勸導不聽,這深仇大恨,不聽,還是出兵去討伐,釋迦族就被他滅了。佛當時勸家人不要抵抗,逃出。所以家族大部分都逃到西藏,在西藏的後藏定居,我們中國人講落腳,定居了,一直就沒回去。所以釋迦族的後裔在中國的後藏。這樁事情是早年章嘉大師告訴我的,應該是很有根據的。目犍連有神通,他用他自己的缽,釋迦族裏好像有五百多人,他用這個缽盛五百多人送到大梵天,避這個難。向佛報告,佛跟他講,你去看一看。他往缽裏頭一看,這些人都化爲血水。這是定業,定業轉不了,神通也沒有用處,佛都沒有辦法,那目犍連能救得了嗎?

  這個顯示是告訴我們,人決定不能造惡業,決定不可以跟人結冤仇,結的冤仇就很麻煩,成佛都要受報,還要受一些苦報,不是沒有報。諺語所謂「重罪輕報」,報得比較輕一點,因爲佛講經教學度無量衆生功德大,功德超過他的業報,但是還是要報。業因果報緣成熟的時候它就現行。緣什麼時候成熟,我們不知道。釋迦族前世是殺畜生,畜生這一世到人間來,變成人身,來興兵討伐這一族的人。「外道移山」,目犍連能夠製止,這山他移不動,「及降服毒龍等等」,他故事很多,神通的故事很多。這是看釋迦弟子傳記裏面,記載這些很詳細。這些故事,古人已經給我們做出一份非常好的參考數據,《法苑珠林》、《經律異相》,這兩本書裏頭專門搜集這些事情,所以很值得做參考。一般講經的場所,對初學,初學的人喜歡聽故事,大道理他聽不懂,喜歡聽故事,所以這十六個尊者就可以講很長的時間,這是《彌陀經》上的十六位尊者。這部會集本裏頭只列了五個人,這五個人的故事都非常精彩。

  第四位是「宗門初祖」,禅宗第一代的祖師:

  【尊者迦葉。】

  『尊者迦葉』,迦葉是姓,翻譯成中文翻龜,又翻作飲光。他的名畢缽羅,也是樹名,釋迦牟尼佛成道好像在畢缽羅樹下。「因父母禱于該樹神而生」,大概印度可能這個風氣很盛,很多人都祭祀樹神,祈禱生子女,有這種風氣,所以他的父母也是向樹神祈禱。「尊者乃大富長者之子」,他的父親非常富有,家庭非常富有。「能舍大財,修頭陀大行」,頭陀後面有解釋,苦行。世間人常說「富貴學道難」,富貴人能修苦行就更難。釋迦牟尼佛爲我們表演過,他是六年苦行,經典上有記載的,十九歲離開家去求學,叁十歲開悟,從十九歲到叁十歲,十二年。十二年當中,有人說他求學是六年,苦行六年,修苦行六年。最後放棄了,在畢缽羅樹下入定,超越四禅八定,這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在印度一般講就是成佛、成道了。

  成佛之後,他就開始教學。教些什麼?根據什麼教的?每一部經開頭「如是我聞」,如是是說完全根據事實真相而說。如是兩個字的意思很深,《大智度論》是解釋《大般若經》的,這四個字用了四卷經文來說明,真不容易!說得非常詳細,我們同學知道就行了,如果參考可以看《大智度論》,龍樹菩薩造的。「爲大人所識,故名爲大迦葉」,用現在的話說,他的名氣很高,當時社會上這些大富長者,地位高的人、學術上有成就的人都知道他,他有大德、有大行,爲大人所識,故名大迦葉。「以別于同時之叁迦葉」,還有叁個都用迦葉,名字都相同,因爲他們是一族的,也都是出家人,有「十力迦葉」,有「童子迦葉」,有「童女迦葉」,所以他這個名字上加一個大字。

  「又迦葉譯爲龜,《法華文句》雲:其先代學道」,這祖先,「靈龜負仙圖以應」,這一家有德,所以「從德命族」,迦葉族,「故雲龜氏」。「又雲飲光。因于毘婆屍佛時」,世尊爲我們介紹過去佛,通常只介紹七尊佛,過去的七尊佛,太多就不說了,過去七尊佛的第一尊就是毘婆屍佛。在毘婆屍佛那個時候,「爲冶金師」,我們中國人講金鋪,他家裏很富有,開金鋪,製作這些黃金的器皿。「與一貧女,共以黃金,莊嚴佛像。自爾以來,九十一劫,身如黃金,光色晃耀,掩蔽余色,故名飲光。」就是他的光明勝過別的光明,其它的光在他那個地方光明就看不到了,光特別大、特別明顯,所以也稱爲飲光。這都是講的果報。

  人要記得,要行善、要喜歡布施。布施是什麼?把貪瞋癡布施出去。人要吝啬,裏面貪瞋癡都有。所以真正放下,佛是時時刻刻教人,放下財物,放下名聞利養,然後世出世間法都能放下,「法尚應舍,何況非法」,統統放下,你就成佛了。佛法修學終極的目標是成佛,極樂世界是個學校,阿彌陀佛在那邊開的是保證班,你能往生決定成佛,這是阿彌陀佛的本願,四十八願願願都是幫助衆生成佛。建佛像,佛像也是接引衆生,修大福報。佛菩薩形像莊嚴,大家看到生歡喜心,所謂一曆眼根,永爲道種,這是屬于接引,接引無數的人跟佛有緣了。縱然這一生不能成就,來生後世因爲這個緣,他就很容易接近佛法,最後一定得度。所以我們印送經典是結緣,送佛像也是結緣,這兩樁都是好事情。

  「尊者,頭陀行第一。頭陀者梵語」,翻成中文抖擻,也翻作淘汰,意思是一樣的。「以十二行淘汰塵勞煩惱」,這是用苦行的方法。第一個「住阿蘭若」,阿蘭若是寂靜處,不一定是什麼地方,大概住的地方距離人家,像山上農村,我們中國講叁裏之外。也不能住得太遠,太遠托缽不方便,他每天吃飯要出去托缽,所以佛訂的標准是叁裏,托缽方便。居住在深山裏面,很少人會到那邊去,那是一個非常清淨的環境,這寂靜處,梵語稱爲阿蘭若。第二「常行乞食」,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,釋迦牟尼佛一生過這種生活,乞食。第叁「次第乞」,這個避免我們起貪心,避免跟齋主生感情。所以今天到這家去乞,明天就不能到他家,一家一家次第乞,輪流再回來,不可以專門在一家。這家東西好、富有,合自己口味,天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十七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