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十七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一次經,我們這些講經的人碰到老師講經那一天,我們都做義工。做什麼?招待,招待聽衆,在門口迎接他,送他入席,經書放到他的座位上,用這種方法跟大衆結緣。

  老師還教我們,你們如果有零錢,買一點花生,像這些小的糖果,一個人送一粒,結緣,廣結善緣。多了,當然沒有錢;幾塊錢,一包花生就可以跟幾十個人結緣,很方便。我們真要懂得,真的要幹,緣愈結,緣就愈廣。我們以前沒學佛,不懂得,就很吝啬,果報自然是貧困。學會結緣以後,緣愈結愈廣,走到全世界,無論到哪個地方,結緣是首先一樁大事情。我們跟大家結法緣,就是印的這些經論善書,每到一個地方講經,大量的運過去,在道場分給大家。道場擺出來,讓大家自己去拿,沒有一點勉強。你去看,喜歡你就拿,這樣很好。否則的話,我們送給他,他說我不要,我不喜歡這個,我們心裏很難過。擺在那裏讓他自己拿,這個方法好,這些都是李老師教的,我們依教奉行。

  「又尊者隨佛入天宮龍宮,心無樂著,故名無染」,得清淨心。釋迦牟尼佛五十五歲的時候,「阿難出家,侍佛二十五年」,一直到佛滅度。「佛所宣說,悉能憶持,不忘一字」。在佛的弟子當中,記憶力最好的是阿難,阿難聽過一次經,一生都不會忘記。所以結集經藏的時候,請他出來複講,他有這個能力,當時有五百大阿羅漢作證,沒有一個人提出反對意見,阿難所說的就記錄下來,成爲經文。所以佛教的承傳,曆代講經的法師怎麼培養出來的?講小座培養出來的,就是阿難的複講,這個方法一直傳到現在,叁千多年。只有在最近有辦佛學院,采取外國的方式來教學,效果不彰。我也教過佛學院教過幾年,以後再不教了,爲什麼?教佛學院心裏很難過,感覺得愧疚,對不起人,對不起釋迦牟尼佛,對不起同學。我們世世代代所用的方法是私塾的教學法,個別教學,每個人根性不一樣。李老師辦的班是經學班,教講經,時間是兩年,一個星期上一堂課,兩年還不到一百堂課,我們有二十多個同學,都能夠上臺講經。講得雖然不是很好,但是都有講經的規矩,都懂規矩。依照老師指導規矩去講,雖然講得不好,你想挑錯很難挑出來,這就是老師教學的原則。不要求好,只求無過,那就是好,不能講錯。講好,那要時間長,長時間的熏習鍛煉,自然就好了。只要有恒心、有毅力,常常去練習,自然就會講好。「《涅槃》稱阿難多聞士」,阿難是學生當中多聞第一。「又迦葉贊曰」,迦葉尊者對阿難的贊歎,「佛法大海水,流入阿難心。故曰,多聞第一」。

  「等者,魏譯」,康僧铠譯的本子,一共列叁十一個人,現在這個會本只列舉了五個人,所以用一個等字,「以概其余。」實際上叁十一個人都是上首,全都是表法。夏老采取最重要的表法,憍陳如代表這個經、這個法門是第一法門,舍利弗代表是第一智慧,目犍連代表是第一神通,大迦葉代表禅淨不二,阿難在此地代表,阿難傳教,迦葉傳宗。釋迦牟尼佛兩個主要的傳人,教下是阿難傳的,宗門(禅宗)是迦葉傳的,就統統代表盡了。

  「而爲上首,今稱首座爲上首。大衆一座之上位,稱爲上首」。現在寺廟裏頭有稱呼,特別是中國的叢林,中國的叢林是佛教在中國第一次的改革,也就是將佛教的教學製度化了。釋迦牟尼佛在世是私人教學,完全是教私塾的方法。一直到唐朝初年,中國人把佛教教學製度化,用現在就是辦學校,就是大學。叢林的主席就是校長,又稱住持、稱方丈,校長;首座就好像現在大學裏面學院的院長,學系的系主任,稱爲首座;阿阇黎,那是教授。阿阇黎翻成軌範師,他有德行,值得我們學習,他有學問、有能力教導我們,是我們的典範,這是稱阿阇黎。首座和尚,他主管教學的,叁個執事裏頭,在大學裏面好像第一個上首,稱爲教務長,大學的教務長;維那是管秩序的訓導長,維那是訓導長;監院是總務長,確確實實名稱不相同,他們管的業務完全相同。所以中國叢林是佛法的現代化。早年方東美先生跟我講過很多次,印象很深,他說中國佛教要恢複,一定要恢複叢林製度。這個話說得非常有道理,可是我們沒有那麼大的福報,這要有智慧、有福報,缺一樣都做不到。佛教是教育,還是要回歸教育,不但佛教是教育,這世間所有的宗教都是教育,叫社會教育。如果回歸教育,它對這個社會就有貢獻,不能回歸教育,早晚都會被淘汰掉。

  我們再繼續往下看,「各經中上首人數不同。例如《稱贊淨土佛攝受經》于大苾刍一千二百五十人,列舍利弗、目犍連、大迦葉、阿泥律陀等四人爲上首。今經則憍陳如五人等爲上首,是乃一切大聖神通已達之大尊者中之上首。」這是經中列爲上首最重要的意思是表法。「按一切大聖,神通已達之句,本爲菩薩歎德。如《密迹金剛力士經》雲:與大比丘衆四萬二千俱,菩薩八萬四千,一切大聖,神通已達」,有這麼一句贊歎的話。「今此經中以贊歎菩薩功德之語,以贊聲聞。正表此等常隨聖衆,本法身大士,隱本垂迹,或他方聖衆,助佛宏化,爲影響衆。一切大聖,指其本地,本是究竟菩提之人故。神通已達者,示權迹。遊戲神通來此土故。故知所列之聲聞衆,皆是大權示現,助我世尊,開顯淨土法門也。」這一層深的意思一定要懂得。

  釋迦牟尼佛身邊這些常隨弟子,有很多是古佛再來的。像目犍連、舍利弗,佛都說過,過去早就成佛了,跟釋迦牟尼佛的緣深,釋迦牟尼成佛,他們來示現爲聲聞弟子,其實都是古佛再來。佛門當中常說,一尊菩薩示現成佛教化衆生,必然感得千佛擁護,來給你示現,或是以弟子身分,或是以國王身分來護法,以大富長者身分來護持,都不一樣。真的是一佛出世,千佛擁護。我們看到他是聲聞身,特別像阿難,爲我們示現的身分,初果須陀洹,實際上都是地上大菩薩再來的,哪裏是普通人!所以這段文上講,正表此等常隨聖衆,本來是法身大士。他們隱本,本隱藏起來了,你看到是迹象,就像在舞臺上表演一樣,舞臺上表演是假的,本來面目你不知道。或者是他方聖衆,不是我們這個世間的,世界無量無邊,他方諸佛世界的佛、大菩薩,跟釋迦牟尼佛有緣,跟我們這個世界衆生有緣,他來示現的,做爲影響衆。一切大聖,這是指他的本地,本地都是大聖,大聖是指地上菩薩,沒有登地的稱菩薩,登地的則稱爲大菩薩,摩诃薩。《華嚴》圓教,初住菩薩等于別教的初地菩薩,那是大聖,不是小聖。所以確確實實他們是來示現的,遊戲神通到這個世間來,來幫助釋迦牟尼佛成就淨土法門,普度衆生。

  「綜上五聖,了本際,謂了知其久遠之本際,故首列之」。本際就是本性、就是真如、就是法身、就是諸法實相,憍陳如尊者證得,這是佛說一切經的依據。佛憑什麼說經?用《般若經》上的術語,諸法實相,他對于諸法實相完全了解,所以他能說出來。佛經不是從天神降下來的,是釋迦如來證得的,親證的境界。佛絲毫不勉強,告訴我們,他能證得,你也能證得,我們大家都能證得。證得的方法很簡單,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,你就證得了。《華嚴經》上講的妄想分別執著,一般大乘教裏面所講的無明煩惱,無明煩惱就是妄想,塵沙煩惱、見思煩惱,塵沙煩惱就是分別,見思煩惱就是執著,這叁樣東西放下,你就成佛,你就證得了。

  在這兩千年當中,放下的人真有,二千年前面一千年是禅宗,像法時期,我們看禅宗裏面的記載,《五燈會元》,記載真正開悟明心見性的一千七百多人,這一部書裏頭記載的,《景德傳燈錄》,教下大開圓解的,也是開悟明心見性的人,淨土宗理一心不亂,密宗叁密相應的,這都是說大聖,我們最保守的估計一定超過叁千人。佛教在中國兩千年的承傳,真正成佛的不會少過叁千人,這個成績非常可觀。如果從淨土成就的,我們最少保守的,我相信不止十萬人。淨宗往生就成佛,縱然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生到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,跟明心見性是同一個地位,這還得了!這個法門你說多殊勝。所以釋迦牟尼佛一定要多次宣講,道理在此地。

  「身子智慧第一,表彌陀之佛智、不思議智、不可稱智、大乘廣智、無等無倫最上勝智之深廣無涯」,表智慧。這五種智慧,總起來說就是世尊在《華嚴經》上說的,「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如來智慧,自性本具的。惠能大師明心見性的時候說,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具足什麼?具足這五種智慧,無量的德能、無量才藝、無量相好,自性本具的。「目連之神通第一,顯遊戲神通之誓願。大飲光」,就是大迦葉,「顯彌陀殊勝光明,無不照見,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。又迦葉是宗門初祖,阿難爲二祖,阿若憍陳如表當人之本際」,代表我們自性,代表我們的法性。「舍利弗表衆生本具之智慧,目連即衆生本有之神通」,大迦葉,「飲光」是大迦葉,表禅宗裏頭「靈光獨耀,迥脫根塵」,「慶喜」,阿難尊者,「表慶快平生,心心相繼」。「故知一部大經,正是付法傳心;一句名號,直顯本來面目。于此薦得」,這個薦得我們一般人講契入,你能夠契入這個境界。「但當蓦直念去,便是無上深禅」,這是釋迦牟尼佛《大集經》上有講到,持名念佛就是甚深的深妙禅。「無論定持散念,決定功不唐捐。」佛號功德不可思議。

  「本經先列聲聞後彰菩薩。正如《佛地論第二》雲:先說聲聞,後說菩薩。聲聞衆者,近對世尊,親受化故。又諸聲聞,常隨佛故,形同佛故。是故諸經多是先聲聞,而後菩薩。」菩薩比聲聞高,但是列名在聲聞後。這像學校的一樣,聲聞是沒有畢業的,還在校,所以常常在老師旁邊接受老師指導;菩薩是已經畢業了,畢業的校友,他要到學校來,他要排在同學的後面,他不能排在前面,所以有這個意思在。

  底下這一段,第二段,就是衆成就的第二段「菩薩衆」。菩薩先講「出家菩薩」,再介紹在家菩薩。出家菩薩當中首先介紹「淨密不二」,這是誰?普賢菩薩。

  【又有普賢菩薩。】

  「菩薩乃梵語之略存」,中國人喜歡簡單,把尾音都省去了,「具足」,要是完全把梵音翻過來的時候,「摩诃菩提質帝薩埵」,中國人就翻個菩薩。摩诃是大,菩提是道,質帝是心,大道心。「薩埵譯爲衆生或有情。合之則應爲大道心衆生。簡稱菩提薩埵,義爲覺有情」。覺有情是玄奘大師翻譯的,在玄奘大師之前都把它翻爲大道心衆生,稱之爲古譯;玄奘以後稱爲新譯,新譯叫覺有情,就是他是有情衆生,但是他覺悟了,他不迷。「同佛所證之謂覺」,也就是《法華經》上所說的「入佛知見」。但是「無明未盡」,所以說他作情。即使在華藏世界、在極樂世界,實報莊嚴土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還是無明未盡之謂情。

  我們知道,無明煩惱不破,不能超越十法界;無明煩惱破了,真正做到不起心、不動念,無明煩惱破了,生實報土。《華嚴經》上講的位次,四十一個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覺,這都是住實報土的。在實報土要住叁大阿僧祇劫,所以稱無量壽。他是不是真的要住叁大阿僧祇劫?不一定。這個不一定,善導講得最好,總在遇緣不同。每個人的緣不一樣,遇殊勝的緣,他提升得快,最多的時間就是叁大阿僧祇劫,這是講最長的。叁大阿僧祇劫之後,無始無明習氣決定斷幹淨了,他就證得妙覺果位。妙覺如來不住在實報土,住常寂光淨土,這是事實真相。

  我們繼續看這個文,「又覺是所求佛道,有情是所化衆生」,這些菩薩,對上,他要求佛幫助他成就,同時他也幫助佛教化衆生。所以「利生爲急,廣度群生同登大覺,故謂覺有情。菩薩二字則是最略者也。」把它省略,省略到最後就用菩薩。也有人常用的菩提薩埵,菩提薩埵也是簡稱,菩薩是最簡單的一個稱呼,上求佛道,下化衆生。在實報莊嚴土還不例外,他要不上求,常寂光土裏面的妙覺如來就不會到實報土去幫助他們,可見得他們有感,那是法身大士有感,佛有應。常寂光只有一位,沒有差別的,沒有四十一個位次,沒有,常寂光裏全是妙覺。常寂光裏頭沒有形相,身相沒有了,境界相也沒有了,只是一片光明,都融在裏面,光光相照,成大光明藏。這是我們的法身,也是諸佛的法身,法身理體是一個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  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十七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