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十七集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天就来不好,让这个施主也觉得这个出家人贪心,所以佛这个制度是非常好的。同时乞食只能七家,每天出去托钵七家,七家都托不到的时候,也得要回去,不能再去托钵了。回去有得吃,因为托钵乞食不是哪个人托了哪个人吃,不是的,托了回去,回到僧团把这些饭菜合并在一起,再分而食之,公平!所以一钵千家饭,这真正是共产主义!不是你托你吃,他托他吃,不是的,会集在一起,再分而食之,平等的。你看佛这个僧团也不小,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每一天出去托钵,这么大的规模。他们的早课,早晨上午的课就是托钵,因为吃饭一定要在中午之前,日中之前,日中过后就不能吃了。我们中国人叫过午,佛法叫过中,不是过午。午,在现在我们讲,十一点到一点都是午时。过中,那就是十二点,过了十二点就不能吃。所以它有规矩的。「日中一食」。

  第五「节量食」,不能吃得太饱,太饱人昏沉;吃的量太少的话,容易掉举,心发慌。我们中国古人也讲,吃东西七分饱就够了,非常好,不能吃得太饱,节量。第六「过中不饮浆」,中是中午,午时,正午时,超过就不饮浆。第七「着粪扫衣」。穿的衣服从哪里来的?古时候得一餐饭比较容易,得一件衣很难,为什么?布是人工织的,一个人一天能织多少布?所以得衣就非常困难。衣是什么?一般人丢弃的,破烂的不要了,出家人把它捡起来,把它洗干净,可以用的地方把它剪下来,这样一块一块的,累积到一段时期就能够做一件衣,就是袈裟。一块一块缝起来,成为一件衣,衣是这么来的,所以叫袈裟。袈裟是梵语,意思是杂色,不是纯的,它什么颜色都有、什么料子都有,这一件衣服里头,那就很难看。所以制成一件衣之后把它染色,染成咖啡色,所谓是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都有,混和在一起,染成这个衣服。出家人吃的饭也叫袈裟,因为它是每一个人家煮的饭都混合在一起,它不是一锅煮出来的,叫袈裟味。

  「但三衣」。我们知道,印度是在热带,他们只有一季,没有春秋冬,都是夏天,但是每一年有个雨季,雨季出去托钵就不方便。所以雨季这三个月佛就定为夏安居,出家人不出去,而由居士他们送供养来,一年有三个月的时间,这三个月是佛家的进修教育。平常这些学生能够讲经教学的,都分到四面八方去教化,但是这三个月都要回到佛的身边,接受佛陀的再教育,提升他自己,自行化他,面面都顾到。这种是进修教育,这是佛陀最首先提出来的。现在科技非常进步,新的科技日新月异,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大公司都有进修教育,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、能力。佛教育是提升自己的德行,再就是教学的方法、效果,大家同学们互相在一起汇报、在一起学习。

  第九「冢间坐」,他们常常喜欢坐在坟墓当中(坟墓的旁边),提醒自己,知道一切是无常的,让自己真正能放得下,不要留恋这个世间。第十「树下宿」,夜晚休息,在树下盘腿打坐,佛规定休息的时间是一时。印度把一天分为六时,叫昼夜六时,昼三时、夜三时,白天叫初日分、中日分、后日分,晚上叫初夜分、中夜分、后夜分。睡觉休息的时间是中夜分,中夜分是现在十点到二点,就是十点钟是休息的时间,二点钟就起床了,要做早课,每天休息四个小时。我们现在叫小时,印度的时是最大的,我们中国讲十二个时辰,印度是六个时辰,印度的比我们大。我们中国的时辰比现在西方人也大,西方人分为二十四小时,中国人分为十二时。第十一「露地坐」,坐在地上,顶多去找一点草把地铺一下,这个可以的,用草铺地。第十二「但坐不卧」,出家人从来不会躺下来睡觉的,僧团的规矩。躺下来睡觉是他生病了,那一看就晓得,没有生病一定是坐不卧。这十二种苦行。

  「以斯苦行,扫除尘累,澄净身心」,这就是万缘放下。净宗念佛堂堂主常常提醒大家放下万缘,提起正念,正念就是一句佛号,除一句佛号之外统统要放下,那个效果不可思议。为什么?心里头只有一句佛号,其它都没有了,这就是世尊常讲的「制心一处,无事不办」。清净心生智慧,清净心就是禅定,就是福慧双修。「迦叶年老,不舍头陀。佛悯其衰,劝命休息。迦叶头陀如故」。释迦牟尼佛怜悯他,年岁大了,这样修很苦。他已经养成习惯了,行,没问题,他还是照常。「佛乃深赞云:有头陀行,我法久存。故云头陀第一。」世尊灭度之后留下两句话,「以戒为师,以苦为师」,迦叶做了最好的榜样,这两句话他百分之百的做到,以戒为师,以苦为师。

  下面一段,「尤应深省者」,迦叶在此地为我们表法,「大迦叶尊者,即传佛心印之禅宗初祖」。佛法流传到中国是在像法时代。佛的正法一千年,像法一千年,末法一万年,这是佛在经上说过的。根据中国这些祖师们的记载,释迦牟尼佛灭度到今年是三千零三十八年,跟外国人所说的有相当大的差距,中国这些老和尚统统是用这个纪年。佛曾经说过,正法时期戒律成就,持戒就能证果;像法时期,人根性不如正法时期,持戒不能成就,要修禅定。所以佛法传到中国来就是像法的开端,一千年,中国的禅宗特别兴旺,跟释迦牟尼佛讲的一样。佛教传到中国来二千年了,像法时代过去了,现在是末法时期,末法一万年,我们是末法第二个一千年,第一个一千年已经过了,现在是第二个一千年。所以现在修禅难了,修禅没有开悟的,甚至于修禅得禅定都得不到,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黄念祖老居士告诉我,禅宗,像虚云老和尚是得禅定的,没开悟。修密的,他告诉我,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六十年了,修密成就的只有六个人。他本身是密宗的金刚上师,告诉我,往后真正成就只有念佛法门往生净土。他自己最后往生是念佛求生净土的,告诉我,每天十四万声佛号,念了半年。这也是给我们做榜样,写一部批注,不真干,谁相信?有解、有行,这大家相信了。

  「《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》第三卷」,里头有一段话,「梵王至灵山」,就是灵鹫山,「以金色钵罗华献佛,舍身为座」。这是大梵天的天王,下来在灵鹫山,钵罗花献给佛、供养佛,舍身为座,自己是趴在地下的,让佛坐在他身上,舍身为座,「请佛为众生说法」,这是恭敬到极处。「世尊登座,拈华示众」,禅宗拈花示众的故事从这来的。「人天百万」,人少天众多,「悉皆罔措。独有金色头陀,破颜微笑」,金色头陀就是大迦叶。他的金色是过去与一个贫女用黄金庄严佛像,得九十一劫身如黄金的果报,身相好,种什么因有什么样的果报,业因果报丝毫不爽。佛拈花给大众示现,没有人知道佛的意思,只有迦叶尊者笑了,迦叶尊者知道。

  「世尊云:吾有正法眼藏,涅槃妙心,实相无相,微妙法门,付嘱摩诃迦叶。此即世传之拈花公案。世尊传心于迦叶」,他是禅宗的初祖,「迦叶再传给阿难」,阿难是禅宗的二祖。「今上首中,标举大迦叶」,表示什么?禅净不二。不但不二,实在说,有过之而无不及,禅度不了的众生,净全能度。哪一个法门能够度五逆十恶的众生?那是造地狱罪业,只有这个法门能度。换句话说,只要你一口气没断,你头脑还很清楚,临命终时该堕地狱,这个时候遇到有善知识劝你念佛求生净土都来得及,临命终时十念、一念都能往生。往生什么品位?善导大师讲得好,四土三辈九品总在遇缘不同。我们如果遇到非常殊胜的缘,品位一下就拉高了,这是其它法门里头做不到的,只有净宗能做到。我们要相信佛的话。

  诸佛菩萨应机说法,佛法传到中国来的时候,那个时候确实禅宗的根机殊胜,禅非常适合中国人的口味。可是一千年之后一切都改变了,尤其到现在的社会,一百八十度的转变,禅跟密都不能度现在的人。到将来灭法时期,佛《法灭尽经》里面说,《无量寿经》最后灭,所有经灭尽了,《无量寿经》还住世一百年。最后的那部经是什么经?肯定是这个会集本,肯定是这一部集注,黄念老给我们提供的。这个批注不是他作的,是他会集的,八十三种经论,一百一十种祖师大德的注疏,这么多的材料来批注这部《无量寿经》,我们读他的批注就是读了一百九十三种的注疏,太难得了!所以夏莲老来会集,黄念老来集注,这都是佛菩萨慈悲到极处,因为这个经跟注最契现代人的根机,遇到这部书没有一个不能得度,这个功德有多大!我们再看下面第五位「启教宗师」:

  【尊者阿难等。而为上首。】

  「唐宋译作阿难陀,略称阿难」。『阿难』翻成中国意思就是庆喜,欢喜的意思。又翻作「无染」,清净无染。「乃白饭王之子」,释迦牟尼佛的堂弟。「生于佛成道日」,佛成道的时候他降生,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正觉,那一年是三十岁,阿难尊者出生。「净饭王」,这是释迦牟尼佛的父亲,「既闻太子成佛,又闻宫中诞子」,他的弟弟白饭王生了一个儿子。「更增欢喜。乃曰,今日大吉,是欢喜日。语来使言」,告诉报告的这个人,回去这个小孩名字就叫做阿难,阿难是欢喜,今天是一家人最欢喜的日子,释迦太子成佛了,阿难降生了。「又尊者端正清净,如好明镜,见其相者,闻其声者,睹其威仪者,莫不欢喜,故以为名」。阿难的威仪好,让人家看到他,接触到他,听到他的声音,都会生欢喜心,我们讲人缘好,这个人缘是宿世修来的。

  学佛,这一条比什么都重要,特别是要发心弘扬经,学讲经,学护法的人,这从前李老师常讲,特别对这两种人说,要广结法缘。你经讲得再好,如果没有缘,没人听、不欢喜听!我们在那个时候跟李老师学讲经,同学当中法缘最好的是林看治居士,同学当中年岁最大,她六十岁,六十岁开始学,小学毕业,人缘特好,人非常和气、非常慈悲,所以她到哪里讲经听众特别多。讲得怎么样?是真不怎么样,可是人就喜欢听,那就没法子,人缘好!所以老师就常常提醒我们,你看看这法缘重要不重要?你们没有结缘!让我们这些学讲经的人怎么结缘?老师是一个星期讲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十七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