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十七集

  净土大经科注  (第五十七集)  2011/11/22

 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 档名:02-037-0057

  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净土大经科注》第二百八十一面,第一行看起,「智慧第一」:

  【尊者舍利弗。】

  我们看批注,『尊者舍利弗』。「梵语舍利,译为鹙鹭」,我们中国人称鹭鸶,这是鸟的名字。「梵语弗,译为子,故曰鹙子,因母得名,其母身形端正,眼净如鹙鹭,乃名鹙子,谓是鹙鹭之子」,舍利弗的名字从母亲而来的。「又名珠子,亦表其母眼净如珠」,眼睛长得好。「又名身子」,母亲身材端庄。所以都是从母亲得名。「舍利弗在佛声闻弟子中,智慧第一」。所以这部经里头只要有他的名字在,代表智慧。一般经典,舍利弗跟目犍连应该都有,离不开智慧与神通。这下面有个简单介绍,「在母胎时,能令母得妙辩,胜于乃舅俱絺罗」,这个也是大阿罗汉,他的舅父是他母亲的弟弟,非常有辩才。自从他这个姊姊怀孕了,怀了舍利弗,跟他姊姊辩论常常都辩输了。他就感到非常奇怪,姊姊以前不如我,现在突然超过我,他说怀孕这个儿子一定会很有智慧,他得要真用功,不用功将来输给外甥,这面子不好看。所以他就非常努力去求学,就证阿罗汉果。

  舍利弗,「八岁登座」,讲经。「十六大国,议论无双」,真的是代表智慧,辩才无碍。在佛弟子当中,佛常说舍利弗智慧第一,大目犍连神通第一,常常赞叹这两个人。他在「七日之内,遍达佛法。本经说此一切世间难信之法,惟大智者,始能深信不疑。故列上首,仅次憍陈如。」这个意思很深,憍陈如代表这个法门是佛法当中第一法门,其它经典里面很少看到憍陈如排在这个名字里头,尤其是排在第一位。舍利弗跟目犍连名字多,一般经典好像都少不了他们两个。佛经上首排名是有很深意义在里面,不是随便排的。所以看到上首的名称就知道这部经的内容。本经一切世间难信之法,不仅在我们这个地球上,在大宇宙里头,佛法讲的遍法界虚空界,一切诸佛剎土确实没有不弘扬的,没有一尊佛不赞叹净土,没有一尊佛不讲《无量寿经》,可以说净土三经是所有一切诸佛必说的法门。为什么?确确实实是断烦恼、消业障、成佛道的第一法门,太难得,太稀有了。大智舍利弗,不是大智他不能相信,真正有智慧他相信。所以上首列他的名字,让一般人看到大会里头有舍利弗,立刻就想起有智能的人都在听经、都在学习,这个经肯定是有程度的,用意在此地,藉他来表法。接着看「神通第一」:

  【尊者大目犍连。】

  『尊者大目犍连』。「即《阿弥陀经》中摩诃目犍连」,摩诃翻成中国意思就是大。「目犍连是姓,译为(一)赞诵;(二)采菽;(三)莱菔根等」,有这么多意思在里头,这目犍连的含义。他这个族人出家的很多,都称目犍连,到底是哪个目犍连?所以特别在他名字上加个大字,大目犍连。「曰大采菽(大目犍连),以拣别之」。他的名字叫拘律陀,父亲为相国,我们中国称宰相,也是贵族出身。「从拘律陀树神祈求得子,因以名之」。拘律陀是树名,父母向树神祈求,保佑他生个儿子,这树神很有感应,目犍连生到他们家中。「于佛弟子,神通第一。《智度论》曰:如舍利弗,于智慧中第一,目犍连神足第一。又舍利弗是佛右面弟子。目犍连是佛左面弟子」。通常这两个弟子是站在佛的左右两边,我们就知道,他们常常代佛讲经说法。佛陀当年在世,僧团虽然没有明文记录下来的组织,没有组织当中也有带头的,像分班,班长一类的,他们两个等于是总领队。

  「尊者神通甚广。例如举一城释种,上升梵天」。这个事情有典故,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到处讲经说法,他们家里(族群)的业报现前。这个业报是过去生中,很久过去生中,释迦族是一群渔民,住在海边靠打鱼维生,曾经养了一个很大的鱼塘。这有一年,应该是也有灾难,释迦族就把这个鱼塘的水放干净了,鱼塘里面所有的鱼就一网打尽。这个鱼也有头领的(首领),发誓一定要报这个仇,就是琉璃王。琉璃王灭释迦族,这是定业,没有法子转的。佛劝导不听,这深仇大恨,不听,还是出兵去讨伐,释迦族就被他灭了。佛当时劝家人不要抵抗,逃出。所以家族大部分都逃到西藏,在西藏的后藏定居,我们中国人讲落脚,定居了,一直就没回去。所以释迦族的后裔在中国的后藏。这桩事情是早年章嘉大师告诉我的,应该是很有根据的。目犍连有神通,他用他自己的钵,释迦族里好像有五百多人,他用这个钵盛五百多人送到大梵天,避这个难。向佛报告,佛跟他讲,你去看一看。他往钵里头一看,这些人都化为血水。这是定业,定业转不了,神通也没有用处,佛都没有办法,那目犍连能救得了吗?

  这个显示是告诉我们,人决定不能造恶业,决定不可以跟人结冤仇,结的冤仇就很麻烦,成佛都要受报,还要受一些苦报,不是没有报。谚语所谓「重罪轻报」,报得比较轻一点,因为佛讲经教学度无量众生功德大,功德超过他的业报,但是还是要报。业因果报缘成熟的时候它就现行。缘什么时候成熟,我们不知道。释迦族前世是杀畜生,畜生这一世到人间来,变成人身,来兴兵讨伐这一族的人。「外道移山」,目犍连能够制止,这山他移不动,「及降服毒龙等等」,他故事很多,神通的故事很多。这是看释迦弟子传记里面,记载这些很详细。这些故事,古人已经给我们做出一份非常好的参考数据,《法苑珠林》、《经律异相》,这两本书里头专门搜集这些事情,所以很值得做参考。一般讲经的场所,对初学,初学的人喜欢听故事,大道理他听不懂,喜欢听故事,所以这十六个尊者就可以讲很长的时间,这是《弥陀经》上的十六位尊者。这部会集本里头只列了五个人,这五个人的故事都非常精彩。

  第四位是「宗门初祖」,禅宗第一代的祖师:

  【尊者迦叶。】

  『尊者迦叶』,迦叶是姓,翻译成中文翻龟,又翻作饮光。他的名毕钵罗,也是树名,释迦牟尼佛成道好像在毕钵罗树下。「因父母祷于该树神而生」,大概印度可能这个风气很盛,很多人都祭祀树神,祈祷生子女,有这种风气,所以他的父母也是向树神祈祷。「尊者乃大富长者之子」,他的父亲非常富有,家庭非常富有。「能舍大财,修头陀大行」,头陀后面有解释,苦行。世间人常说「富贵学道难」,富贵人能修苦行就更难。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表演过,他是六年苦行,经典上有记载的,十九岁离开家去求学,三十岁开悟,从十九岁到三十岁,十二年。十二年当中,有人说他求学是六年,苦行六年,修苦行六年。最后放弃了,在毕钵罗树下入定,超越四禅八定,这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,在印度一般讲就是成佛、成道了。

  成佛之后,他就开始教学。教些什么?根据什么教的?每一部经开头「如是我闻」,如是是说完全根据事实真相而说。如是两个字的意思很深,《大智度论》是解释《大般若经》的,这四个字用了四卷经文来说明,真不容易!说得非常详细,我们同学知道就行了,如果参考可以看《大智度论》,龙树菩萨造的。「为大人所识,故名为大迦叶」,用现在的话说,他的名气很高,当时社会上这些大富长者,地位高的人、学术上有成就的人都知道他,他有大德、有大行,为大人所识,故名大迦叶。「以别于同时之三迦叶」,还有三个都用迦叶,名字都相同,因为他们是一族的,也都是出家人,有「十力迦叶」,有「童子迦叶」,有「童女迦叶」,所以他这个名字上加一个大字。

  「又迦叶译为龟,《法华文句》云:其先代学道」,这祖先,「灵龟负仙图以应」,这一家有德,所以「从德命族」,迦叶族,「故云龟氏」。「又云饮光。因于毘婆尸佛时」,世尊为我们介绍过去佛,通常只介绍七尊佛,过去的七尊佛,太多就不说了,过去七尊佛的第一尊就是毘婆尸佛。在毘婆尸佛那个时候,「为冶金师」,我们中国人讲金铺,他家里很富有,开金铺,制作这些黄金的器皿。「与一贫女,共以黄金,庄严佛像。自尔以来,九十一劫,身如黄金,光色晃耀,掩蔽余色,故名饮光。」就是他的光明胜过别的光明,其它的光在他那个地方光明就看不到了,光特别大、特别明显,所以也称为饮光。这都是讲的果报。

  人要记得,要行善、要喜欢布施。布施是什么?把贪瞋痴布施出去。人要吝啬,里面贪瞋痴都有。所以真正放下,佛是时时刻刻教人,放下财物,放下名闻利养,然后世出世间法都能放下,「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」,统统放下,你就成佛了。佛法修学终极的目标是成佛,极乐世界是个学校,阿弥陀佛在那边开的是保证班,你能往生决定成佛,这是阿弥陀佛的本愿,四十八愿愿愿都是帮助众生成佛。建佛像,佛像也是接引众生,修大福报。佛菩萨形像庄严,大家看到生欢喜心,所谓一历眼根,永为道种,这是属于接引,接引无数的人跟佛有缘了。纵然这一生不能成就,来生后世因为这个缘,他就很容易接近佛法,最后一定得度。所以我们印送经典是结缘,送佛像也是结缘,这两桩都是好事情。

  「尊者,头陀行第一。头陀者梵语」,翻成中文抖擞,也翻作淘汰,意思是一样的。「以十二行淘汰尘劳烦恼」,这是用苦行的方法。第一个「住阿兰若」,阿兰若是寂静处,不一定是什么地方,大概住的地方距离人家,像山上农村,我们中国讲三里之外。也不能住得太远,太远托钵不方便,他每天吃饭要出去托钵,所以佛订的标准是三里,托钵方便。居住在深山里面,很少人会到那边去,那是一个非常清净的环境,这寂静处,梵语称为阿兰若。第二「常行乞食」,日中一食,树下一宿,释迦牟尼佛一生过这种生活,乞食。第三「次第乞」,这个避免我们起贪心,避免跟斋主生感情。所以今天到这家去乞,明天就不能到他家,一家一家次第乞,轮流再回来,不可以专门在一家。这家东西好、富有,合自己口味,天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十七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