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一次经,我们这些讲经的人碰到老师讲经那一天,我们都做义工。做什么?招待,招待听众,在门口迎接他,送他入席,经书放到他的座位上,用这种方法跟大众结缘。
老师还教我们,你们如果有零钱,买一点花生,像这些小的糖果,一个人送一粒,结缘,广结善缘。多了,当然没有钱;几块钱,一包花生就可以跟几十个人结缘,很方便。我们真要懂得,真的要干,缘愈结,缘就愈广。我们以前没学佛,不懂得,就很吝啬,果报自然是贫困。学会结缘以后,缘愈结愈广,走到全世界,无论到哪个地方,结缘是首先一桩大事情。我们跟大家结法缘,就是印的这些经论善书,每到一个地方讲经,大量的运过去,在道场分给大家。道场摆出来,让大家自己去拿,没有一点勉强。你去看,喜欢你就拿,这样很好。否则的话,我们送给他,他说我不要,我不喜欢这个,我们心里很难过。摆在那里让他自己拿,这个方法好,这些都是李老师教的,我们依教奉行。
「又尊者随佛入天宫龙宫,心无乐着,故名无染」,得清净心。释迦牟尼佛五十五岁的时候,「阿难出家,侍佛二十五年」,一直到佛灭度。「佛所宣说,悉能忆持,不忘一字」。在佛的弟子当中,记忆力最好的是阿难,阿难听过一次经,一生都不会忘记。所以结集经藏的时候,请他出来复讲,他有这个能力,当时有五百大阿罗汉作证,没有一个人提出反对意见,阿难所说的就记录下来,成为经文。所以佛教的承传,历代讲经的法师怎么培养出来的?讲小座培养出来的,就是阿难的复讲,这个方法一直传到现在,三千多年。只有在最近有办佛学院,采取外国的方式来教学,效果不彰。我也教过佛学院教过几年,以后再不教了,为什么?教佛学院心里很难过,感觉得愧疚,对不起人,对不起释迦牟尼佛,对不起同学。我们世世代代所用的方法是私塾的教学法,个别教学,每个人根性不一样。李老师办的班是经学班,教讲经,时间是两年,一个星期上一堂课,两年还不到一百堂课,我们有二十多个同学,都能够上台讲经。讲得虽然不是很好,但是都有讲经的规矩,都懂规矩。依照老师指导规矩去讲,虽然讲得不好,你想挑错很难挑出来,这就是老师教学的原则。不要求好,只求无过,那就是好,不能讲错。讲好,那要时间长,长时间的熏习锻炼,自然就好了。只要有恒心、有毅力,常常去练习,自然就会讲好。「《涅槃》称阿难多闻士」,阿难是学生当中多闻第一。「又迦叶赞曰」,迦叶尊者对阿难的赞叹,「佛法大海水,流入阿难心。故曰,多闻第一」。
「等者,魏译」,康僧铠译的本子,一共列三十一个人,现在这个会本只列举了五个人,所以用一个等字,「以概其余。」实际上三十一个人都是上首,全都是表法。夏老采取最重要的表法,憍陈如代表这个经、这个法门是第一法门,舍利弗代表是第一智慧,目犍连代表是第一神通,大迦叶代表禅净不二,阿难在此地代表,阿难传教,迦叶传宗。释迦牟尼佛两个主要的传人,教下是阿难传的,宗门(禅宗)是迦叶传的,就统统代表尽了。
「而为上首,今称首座为上首。大众一座之上位,称为上首」。现在寺庙里头有称呼,特别是中国的丛林,中国的丛林是佛教在中国第一次的改革,也就是将佛教的教学制度化了。释迦牟尼佛在世是私人教学,完全是教私塾的方法。一直到唐朝初年,中国人把佛教教学制度化,用现在就是办学校,就是大学。丛林的主席就是校长,又称住持、称方丈,校长;首座就好像现在大学里面学院的院长,学系的系主任,称为首座;阿阇黎,那是教授。阿阇黎翻成轨范师,他有德行,值得我们学习,他有学问、有能力教导我们,是我们的典范,这是称阿阇黎。首座和尚,他主管教学的,三个执事里头,在大学里面好像第一个上首,称为教务长,大学的教务长;维那是管秩序的训导长,维那是训导长;监院是总务长,确确实实名称不相同,他们管的业务完全相同。所以中国丛林是佛法的现代化。早年方东美先生跟我讲过很多次,印象很深,他说中国佛教要恢复,一定要恢复丛林制度。这个话说得非常有道理,可是我们没有那么大的福报,这要有智慧、有福报,缺一样都做不到。佛教是教育,还是要回归教育,不但佛教是教育,这世间所有的宗教都是教育,叫社会教育。如果回归教育,它对这个社会就有贡献,不能回归教育,早晚都会被淘汰掉。
我们再继续往下看,「各经中上首人数不同。例如《称赞净土佛摄受经》于大苾刍一千二百五十人,列舍利弗、目犍连、大迦叶、阿泥律陀等四人为上首。今经则憍陈如五人等为上首,是乃一切大圣神通已达之大尊者中之上首。」这是经中列为上首最重要的意思是表法。「按一切大圣,神通已达之句,本为菩萨叹德。如《密迹金刚力士经》云:与大比丘众四万二千俱,菩萨八万四千,一切大圣,神通已达」,有这么一句赞叹的话。「今此经中以赞叹菩萨功德之语,以赞声闻。正表此等常随圣众,本法身大士,隐本垂迹,或他方圣众,助佛宏化,为影响众。一切大圣,指其本地,本是究竟菩提之人故。神通已达者,示权迹。游戏神通来此土故。故知所列之声闻众,皆是大权示现,助我世尊,开显净土法门也。」这一层深的意思一定要懂得。
释迦牟尼佛身边这些常随弟子,有很多是古佛再来的。像目犍连、舍利弗,佛都说过,过去早就成佛了,跟释迦牟尼佛的缘深,释迦牟尼成佛,他们来示现为声闻弟子,其实都是古佛再来。佛门当中常说,一尊菩萨示现成佛教化众生,必然感得千佛拥护,来给你示现,或是以弟子身分,或是以国王身分来护法,以大富长者身分来护持,都不一样。真的是一佛出世,千佛拥护。我们看到他是声闻身,特别像阿难,为我们示现的身分,初果须陀洹,实际上都是地上大菩萨再来的,哪里是普通人!所以这段文上讲,正表此等常随圣众,本来是法身大士。他们隐本,本隐藏起来了,你看到是迹象,就像在舞台上表演一样,舞台上表演是假的,本来面目你不知道。或者是他方圣众,不是我们这个世间的,世界无量无边,他方诸佛世界的佛、大菩萨,跟释迦牟尼佛有缘,跟我们这个世界众生有缘,他来示现的,做为影响众。一切大圣,这是指他的本地,本地都是大圣,大圣是指地上菩萨,没有登地的称菩萨,登地的则称为大菩萨,摩诃萨。《华严》圆教,初住菩萨等于别教的初地菩萨,那是大圣,不是小圣。所以确确实实他们是来示现的,游戏神通到这个世间来,来帮助释迦牟尼佛成就净土法门,普度众生。
「综上五圣,了本际,谓了知其久远之本际,故首列之」。本际就是本性、就是真如、就是法身、就是诸法实相,憍陈如尊者证得,这是佛说一切经的依据。佛凭什么说经?用《般若经》上的术语,诸法实相,他对于诸法实相完全了解,所以他能说出来。佛经不是从天神降下来的,是释迦如来证得的,亲证的境界。佛丝毫不勉强,告诉我们,他能证得,你也能证得,我们大家都能证得。证得的方法很简单,只要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,你就证得了。《华严经》上讲的妄想分别执着,一般大乘教里面所讲的无明烦恼,无明烦恼就是妄想,尘沙烦恼、见思烦恼,尘沙烦恼就是分别,见思烦恼就是执着,这三样东西放下,你就成佛,你就证得了。
在这两千年当中,放下的人真有,二千年前面一千年是禅宗,像法时期,我们看禅宗里面的记载,《五灯会元》,记载真正开悟明心见性的一千七百多人,这一部书里头记载的,《景德传灯录》,教下大开圆解的,也是开悟明心见性的人,净土宗理一心不乱,密宗三密相应的,这都是说大圣,我们最保守的估计一定超过三千人。佛教在中国两千年的承传,真正成佛的不会少过三千人,这个成绩非常可观。如果从净土成就的,我们最少保守的,我相信不止十万人。净宗往生就成佛,纵然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生到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,跟明心见性是同一个地位,这还得了!这个法门你说多殊胜。所以释迦牟尼佛一定要多次宣讲,道理在此地。
「身子智慧第一,表弥陀之佛智、不思议智、不可称智、大乘广智、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之深广无涯」,表智慧。这五种智慧,总起来说就是世尊在《华严经》上说的,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,如来智慧,自性本具的。惠能大师明心见性的时候说,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具足什么?具足这五种智慧,无量的德能、无量才艺、无量相好,自性本具的。「目连之神通第一,显游戏神通之誓愿。大饮光」,就是大迦叶,「显弥陀殊胜光明,无不照见,光中极尊,佛中之王。又迦叶是宗门初祖,阿难为二祖,阿若憍陈如表当人之本际」,代表我们自性,代表我们的法性。「舍利弗表众生本具之智慧,目连即众生本有之神通」,大迦叶,「饮光」是大迦叶,表禅宗里头「灵光独耀,迥脱根尘」,「庆喜」,阿难尊者,「表庆快平生,心心相继」。「故知一部大经,正是付法传心;一句名号,直显本来面目。于此荐得」,这个荐得我们一般人讲契入,你能够契入这个境界。「但当蓦直念去,便是无上深禅」,这是释迦牟尼佛《大集经》上有讲到,持名念佛就是甚深的深妙禅。「无论定持散念,决定功不唐捐。」佛号功德不可思议。
「本经先列声闻后彰菩萨。正如《佛地论第二》云:先说声闻,后说菩萨。声闻众者,近对世尊,亲受化故。又诸声闻,常随佛故,形同佛故。是故诸经多是先声闻,而后菩萨。」菩萨比声闻高,但是列名在声闻后。这像学校的一样,声闻是没有毕业的,还在校,所以常常在老师旁边接受老师指导;菩萨是已经毕业了,毕业的校友,他要到学校来,他要排在同学的后面,他不能排在前面,所以有这个意思在。
底下这一段,第二段,就是众成就的第二段「菩萨众」。菩萨先讲「出家菩萨」,再介绍在家菩萨。出家菩萨当中首先介绍「净密不二」,这是谁?普贤菩萨。
【又有普贤菩萨。】
「菩萨乃梵语之略存」,中国人喜欢简单,把尾音都省去了,「具足」,要是完全把梵音翻过来的时候,「摩诃菩提质帝萨埵」,中国人就翻个菩萨。摩诃是大,菩提是道,质帝是心,大道心。「萨埵译为众生或有情。合之则应为大道心众生。简称菩提萨埵,义为觉有情」。觉有情是玄奘大师翻译的,在玄奘大师之前都把它翻为大道心众生,称之为古译;玄奘以后称为新译,新译叫觉有情,就是他是有情众生,但是他觉悟了,他不迷。「同佛所证之谓觉」,也就是《法华经》上所说的「入佛知见」。但是「无明未尽」,所以说他作情。即使在华藏世界、在极乐世界,实报庄严土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还是无明未尽之谓情。
我们知道,无明烦恼不破,不能超越十法界;无明烦恼破了,真正做到不起心、不动念,无明烦恼破了,生实报土。《华严经》上讲的位次,四十一个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觉,这都是住实报土的。在实报土要住三大阿僧祇劫,所以称无量寿。他是不是真的要住三大阿僧祇劫?不一定。这个不一定,善导讲得最好,总在遇缘不同。每个人的缘不一样,遇殊胜的缘,他提升得快,最多的时间就是三大阿僧祇劫,这是讲最长的。三大阿僧祇劫之后,无始无明习气决定断干净了,他就证得妙觉果位。妙觉如来不住在实报土,住常寂光净土,这是事实真相。
我们继续看这个文,「又觉是所求佛道,有情是所化众生」,这些菩萨,对上,他要求佛帮助他成就,同时他也帮助佛教化众生。所以「利生为急,广度群生同登大觉,故谓觉有情。菩萨二字则是最略者也。」把它省略,省略到最后就用菩萨。也有人常用的菩提萨埵,菩提萨埵也是简称,菩萨是最简单的一个称呼,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。在实报庄严土还不例外,他要不上求,常寂光土里面的妙觉如来就不会到实报土去帮助他们,可见得他们有感,那是法身大士有感,佛有应。常寂光只有一位,没有差别的,没有四十一个位次,没有,常寂光里全是妙觉。常寂光里头没有形相,身相没有了,境界相也没有了,只是一片光明,都融在里面,光光相照,成大光明藏。这是我们的法身,也是诸佛的法身,法身理体是一个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十七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