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天就來不好,讓這個施主也覺得這個出家人貪心,所以佛這個製度是非常好的。同時乞食只能七家,每天出去托缽七家,七家都托不到的時候,也得要回去,不能再去托缽了。回去有得吃,因爲托缽乞食不是哪個人托了哪個人吃,不是的,托了回去,回到僧團把這些飯菜合並在一起,再分而食之,公平!所以一缽千家飯,這真正是共産主義!不是你托你吃,他托他吃,不是的,會集在一起,再分而食之,平等的。你看佛這個僧團也不小,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每一天出去托缽,這麼大的規模。他們的早課,早晨上午的課就是托缽,因爲吃飯一定要在中午之前,日中之前,日中過後就不能吃了。我們中國人叫過午,佛法叫過中,不是過午。午,在現在我們講,十一點到一點都是午時。過中,那就是十二點,過了十二點就不能吃。所以它有規矩的。「日中一食」。
第五「節量食」,不能吃得太飽,太飽人昏沈;吃的量太少的話,容易掉舉,心發慌。我們中國古人也講,吃東西七分飽就夠了,非常好,不能吃得太飽,節量。第六「過中不飲漿」,中是中午,午時,正午時,超過就不飲漿。第七「著糞掃衣」。穿的衣服從哪裏來的?古時候得一餐飯比較容易,得一件衣很難,爲什麼?布是人工織的,一個人一天能織多少布?所以得衣就非常困難。衣是什麼?一般人丟棄的,破爛的不要了,出家人把它撿起來,把它洗幹淨,可以用的地方把它剪下來,這樣一塊一塊的,累積到一段時期就能夠做一件衣,就是袈裟。一塊一塊縫起來,成爲一件衣,衣是這麼來的,所以叫袈裟。袈裟是梵語,意思是雜色,不是純的,它什麼顔色都有、什麼料子都有,這一件衣服裏頭,那就很難看。所以製成一件衣之後把它染色,染成咖啡色,所謂是紅黃藍白黑五種顔色都有,混和在一起,染成這個衣服。出家人吃的飯也叫袈裟,因爲它是每一個人家煮的飯都混合在一起,它不是一鍋煮出來的,叫袈裟味。
「但叁衣」。我們知道,印度是在熱帶,他們只有一季,沒有春秋冬,都是夏天,但是每一年有個雨季,雨季出去托缽就不方便。所以雨季這叁個月佛就定爲夏安居,出家人不出去,而由居士他們送供養來,一年有叁個月的時間,這叁個月是佛家的進修教育。平常這些學生能夠講經教學的,都分到四面八方去教化,但是這叁個月都要回到佛的身邊,接受佛陀的再教育,提升他自己,自行化他,面面都顧到。這種是進修教育,這是佛陀最首先提出來的。現在科技非常進步,新的科技日新月異,所以我們看到很多大公司都有進修教育,不斷提升自己的知識、能力。佛教育是提升自己的德行,再就是教學的方法、效果,大家同學們互相在一起彙報、在一起學習。
第九「冢間坐」,他們常常喜歡坐在墳墓當中(墳墓的旁邊),提醒自己,知道一切是無常的,讓自己真正能放得下,不要留戀這個世間。第十「樹下宿」,夜晚休息,在樹下盤腿打坐,佛規定休息的時間是一時。印度把一天分爲六時,叫晝夜六時,晝叁時、夜叁時,白天叫初日分、中日分、後日分,晚上叫初夜分、中夜分、後夜分。睡覺休息的時間是中夜分,中夜分是現在十點到二點,就是十點鍾是休息的時間,二點鍾就起床了,要做早課,每天休息四個小時。我們現在叫小時,印度的時是最大的,我們中國講十二個時辰,印度是六個時辰,印度的比我們大。我們中國的時辰比現在西方人也大,西方人分爲二十四小時,中國人分爲十二時。第十一「露地坐」,坐在地上,頂多去找一點草把地鋪一下,這個可以的,用草鋪地。第十二「但坐不臥」,出家人從來不會躺下來睡覺的,僧團的規矩。躺下來睡覺是他生病了,那一看就曉得,沒有生病一定是坐不臥。這十二種苦行。
「以斯苦行,掃除塵累,澄淨身心」,這就是萬緣放下。淨宗念佛堂堂主常常提醒大家放下萬緣,提起正念,正念就是一句佛號,除一句佛號之外統統要放下,那個效果不可思議。爲什麼?心裏頭只有一句佛號,其它都沒有了,這就是世尊常講的「製心一處,無事不辦」。清淨心生智慧,清淨心就是禅定,就是福慧雙修。「迦葉年老,不舍頭陀。佛憫其衰,勸命休息。迦葉頭陀如故」。釋迦牟尼佛憐憫他,年歲大了,這樣修很苦。他已經養成習慣了,行,沒問題,他還是照常。「佛乃深贊雲:有頭陀行,我法久存。故雲頭陀第一。」世尊滅度之後留下兩句話,「以戒爲師,以苦爲師」,迦葉做了最好的榜樣,這兩句話他百分之百的做到,以戒爲師,以苦爲師。
下面一段,「尤應深省者」,迦葉在此地爲我們表法,「大迦葉尊者,即傳佛心印之禅宗初祖」。佛法流傳到中國是在像法時代。佛的正法一千年,像法一千年,末法一萬年,這是佛在經上說過的。根據中國這些祖師們的記載,釋迦牟尼佛滅度到今年是叁千零叁十八年,跟外國人所說的有相當大的差距,中國這些老和尚統統是用這個紀年。佛曾經說過,正法時期戒律成就,持戒就能證果;像法時期,人根性不如正法時期,持戒不能成就,要修禅定。所以佛法傳到中國來就是像法的開端,一千年,中國的禅宗特別興旺,跟釋迦牟尼佛講的一樣。佛教傳到中國來二千年了,像法時代過去了,現在是末法時期,末法一萬年,我們是末法第二個一千年,第一個一千年已經過了,現在是第二個一千年。所以現在修禅難了,修禅沒有開悟的,甚至于修禅得禅定都得不到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黃念祖老居士告訴我,禅宗,像虛雲老和尚是得禅定的,沒開悟。修密的,他告訴我,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六十年了,修密成就的只有六個人。他本身是密宗的金剛上師,告訴我,往後真正成就只有念佛法門往生淨土。他自己最後往生是念佛求生淨土的,告訴我,每天十四萬聲佛號,念了半年。這也是給我們做榜樣,寫一部批注,不真幹,誰相信?有解、有行,這大家相信了。
「《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》第叁卷」,裏頭有一段話,「梵王至靈山」,就是靈鹫山,「以金色缽羅華獻佛,舍身爲座」。這是大梵天的天王,下來在靈鹫山,缽羅花獻給佛、供養佛,舍身爲座,自己是趴在地下的,讓佛坐在他身上,舍身爲座,「請佛爲衆生說法」,這是恭敬到極處。「世尊登座,拈華示衆」,禅宗拈花示衆的故事從這來的。「人天百萬」,人少天衆多,「悉皆罔措。獨有金色頭陀,破顔微笑」,金色頭陀就是大迦葉。他的金色是過去與一個貧女用黃金莊嚴佛像,得九十一劫身如黃金的果報,身相好,種什麼因有什麼樣的果報,業因果報絲毫不爽。佛拈花給大衆示現,沒有人知道佛的意思,只有迦葉尊者笑了,迦葉尊者知道。
「世尊雲:吾有正法眼藏,涅槃妙心,實相無相,微妙法門,付囑摩诃迦葉。此即世傳之拈花公案。世尊傳心于迦葉」,他是禅宗的初祖,「迦葉再傳給阿難」,阿難是禅宗的二祖。「今上首中,標舉大迦葉」,表示什麼?禅淨不二。不但不二,實在說,有過之而無不及,禅度不了的衆生,淨全能度。哪一個法門能夠度五逆十惡的衆生?那是造地獄罪業,只有這個法門能度。換句話說,只要你一口氣沒斷,你頭腦還很清楚,臨命終時該墮地獄,這個時候遇到有善知識勸你念佛求生淨土都來得及,臨命終時十念、一念都能往生。往生什麼品位?善導大師講得好,四土叁輩九品總在遇緣不同。我們如果遇到非常殊勝的緣,品位一下就拉高了,這是其它法門裏頭做不到的,只有淨宗能做到。我們要相信佛的話。
諸佛菩薩應機說法,佛法傳到中國來的時候,那個時候確實禅宗的根機殊勝,禅非常適合中國人的口味。可是一千年之後一切都改變了,尤其到現在的社會,一百八十度的轉變,禅跟密都不能度現在的人。到將來滅法時期,佛《法滅盡經》裏面說,《無量壽經》最後滅,所有經滅盡了,《無量壽經》還住世一百年。最後的那部經是什麼經?肯定是這個會集本,肯定是這一部集注,黃念老給我們提供的。這個批注不是他作的,是他會集的,八十叁種經論,一百一十種祖師大德的注疏,這麼多的材料來批注這部《無量壽經》,我們讀他的批注就是讀了一百九十叁種的注疏,太難得了!所以夏蓮老來會集,黃念老來集注,這都是佛菩薩慈悲到極處,因爲這個經跟注最契現代人的根機,遇到這部書沒有一個不能得度,這個功德有多大!我們再看下面第五位「啓教宗師」:
【尊者阿難等。而爲上首。】
「唐宋譯作阿難陀,略稱阿難」。『阿難』翻成中國意思就是慶喜,歡喜的意思。又翻作「無染」,清淨無染。「乃白飯王之子」,釋迦牟尼佛的堂弟。「生于佛成道日」,佛成道的時候他降生,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正覺,那一年是叁十歲,阿難尊者出生。「淨飯王」,這是釋迦牟尼佛的父親,「既聞太子成佛,又聞宮中誕子」,他的弟弟白飯王生了一個兒子。「更增歡喜。乃曰,今日大吉,是歡喜日。語來使言」,告訴報告的這個人,回去這個小孩名字就叫做阿難,阿難是歡喜,今天是一家人最歡喜的日子,釋迦太子成佛了,阿難降生了。「又尊者端正清淨,如好明鏡,見其相者,聞其聲者,睹其威儀者,莫不歡喜,故以爲名」。阿難的威儀好,讓人家看到他,接觸到他,聽到他的聲音,都會生歡喜心,我們講人緣好,這個人緣是宿世修來的。
學佛,這一條比什麼都重要,特別是要發心弘揚經,學講經,學護法的人,這從前李老師常講,特別對這兩種人說,要廣結法緣。你經講得再好,如果沒有緣,沒人聽、不歡喜聽!我們在那個時候跟李老師學講經,同學當中法緣最好的是林看治居士,同學當中年歲最大,她六十歲,六十歲開始學,小學畢業,人緣特好,人非常和氣、非常慈悲,所以她到哪裏講經聽衆特別多。講得怎麼樣?是真不怎麼樣,可是人就喜歡聽,那就沒法子,人緣好!所以老師就常常提醒我們,你看看這法緣重要不重要?你們沒有結緣!讓我們這些學講經的人怎麼結緣?老師是一個星期講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十七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