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曰神。无壅曰通」,没有障碍。「所谓身通」,他有「天眼、天耳、他心、宿命及与漏尽」,这是说身通,五种。「故知神为不测之义」,一般人无法想象,一般人看不到,「通为无碍之义」,他没有障碍。「达者,嘉祥曰:达者言证,证六通三明等是也」,这证得。可见他们不是解悟,他们是证悟。
「阿难当时,虽未得漏尽,但以当机,应须并列。」这是怕人怀疑,阿难在这个会上,他的地位是初果须陀洹,为什么也列入大乘?下面《净影疏》有解释,「阿难增上利根,虽居学地,而成无上胜妙功德,故曰大圣」。这是隋朝慧远大师他的说法,说得很有道理。这个经,上半部的当机者是阿难尊者,后半部的当机是弥勒菩萨,这两个人在这个法会里头是非常重要的,代表什么人能够接受,什么人能够学习,什么样人能够得利益。这两个都是了不起的人物。阿难的根性增上利根,所以他听佛说法,听一遍永远不会忘记,都能够复讲得出来。结集经藏完全靠阿难复讲。主持这个法会的是迦叶尊者,担任复讲是阿难。这括号里说,「未得无学果位」,无学是阿罗汉,阿难没有证得阿罗汉,而成无上胜妙功德,传释迦牟尼佛的法。如果没有他复讲,我们后人就都没有福报。实际上,阿难也是大菩萨再来,不是普通人,佛法里头肯定、承认因果。所以像目犍连、舍利弗都是古佛再来,示现的是阿罗汉身,实际上是佛再来的。「是故阿难亦得名列一切大圣,神通已达」。底下一段「标名」,分五个小段,第一个是「第一得度」。
【其名曰。尊者憍陈如。】
憍陈如尊者是第一个得度的。佛经上列的名字有表法的意思,也有代表这部经里面主要的内容,它有这个意思在里头。夏莲老会集,因为五种本子经文里头,所列的人有多有少不一样,他在这个里面只列了五个人,这五个人就可以把这部经里面的内容全部都代表了。第一个憍陈如,这是第一得度的,代表这部经,一切众生要是得到就是第一得度。我们看很多经典里面名字,很少把憍陈如摆在第一的。有列他,但是在后面,多半是舍利弗、目犍连,舍利弗代表智慧,目犍连代表神通。本经把这个放在第一,代表第一得度,你说这个经多重要。
我们看批注,「尊者,梵语阿梨耶」,翻译成中国称为「圣者、尊者」,梵语阿梨耶。尊者现在在社会上还有,说尊敬的某某人,加个尊敬的,那就是尊者的意思,这是对一般人的尊称。阿梨耶的意思多,「谓智德具尊者,乃阿罗汉之尊称」。有道德、有智慧,这才能称之为阿梨耶,所以他是四果罗汉,回小向大就称为大阿罗汉。「净影曰:有德可尊,故曰尊者。《会疏》曰:尊谓尊贵,有德可贵,故曰尊者。」我们讲尊敬的,现在讲尊敬的憍陈如。「憍陈如梵文全名,作阿若憍陈如,阿若是名,憍陈如是姓。译为华文是了本际、知本际,或作已知、无知。无知之义,非无所知,是知无之义」。他知道无知。了是明了,本际就是本性,换句话说,这个名词里头告诉我们,他已经明心见性了,明心见性是法身菩萨。他在这个会里面示现阿罗汉,把自己的身分降低了。他是来帮助释迦牟尼佛教学的,身分做为释迦牟尼佛的弟子,像舞台上表演一样,他表演这个角色。这个姓里头有这么多意思。知本际,「知」跟「了」意思相近,都是明心见性。或者作已知,已经知道了;或者是无知,他知道万法皆空,知道一切法无所有、毕竟空、不可得。他真的知道了,所以叫无知,他知道无。
「净影曰:阿之言无,若之言智」,阿弥陀佛,阿字都翻作无,弥陀翻作量,阿若憍陈如,阿若是他的名,憍陈如是他的姓。「证无成智,故曰无智。无,是一切诸法本性」,所以叫本际。这个无是空的意思,很难讲。无不是什么都没有,无中生有;空也不是什么都没有,空中也生有。所以佛法这个空跟无,不是什么都没有的意思,照这样解释就解错了。无是体,有是作用,因为自性,在前面我们已经多次报告,它三种现象都没有,所以说它作无,说它是空。它没有物质现象,它也没有精神现象,连自然现象都没有,所以叫自性空。但是这个自性空它能生万法,所以这个无不是什么都没有,它能生万法,遇到缘它就生法。
什么缘?众生有感,他就有应,这句话是对已经证果的阿罗汉、菩萨说的。要是严格的来说,那就是专对法身菩萨说的,感应道交。法身菩萨真正知无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」,他知道。知道他得受用,得什么受用?在一切万法当中,他不起心不动念、不分别不执着,这叫妙用。你看贤首国师《妄尽还源观》里头,四德第一个是「随缘妙用」。他能够随顺众生,里头如如不动,像释迦牟尼佛,这些在舞台上表演的菩萨、阿罗汉,全都是法身大士,不是普通人。表演得很生动,表演得很活泼,表演的人如如不动,没有起心动念。他怎么表演得出来?他顺着众生,顺着众生的意思在表演,不是他自己的意思,所以他能现身说法。应现什么身,他就现什么身,这个应现不是他的意思,是众生。众生喜欢什么身他就现什么身,随着众生心起感应道交,众生有感,他有应,感的人有起心动念,应的人没有。
这个话很难讲,这个意思很不容易体会。我们今天就用江本胜博士水实验那个,这是个比喻,不像,还是有差距。为什么?水是矿物,矿物它有心。现在科学家发现了,发现科学这个三百多年,二分法是错误的。把一切法分之为物理、心理,这叫二分法。怎么是错误的?现在才真正发现,物质现象跟精神现象是一体,它不能分割。物质是心现的,如果没有意念,决定没有物质,所以普朗克说物质的基础是意念。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,可是我们不懂,现在我们看到科学报告,搞清楚了,没有怀疑了,以前有怀疑。阿赖耶的三分,业相,业就是动,就是起心动念,从起心动念就产生了信息,就是阿赖耶的见分。见分要见,相分就跑出来了。古人都是这个说法,我们当初学也就这么学,学得这叫半信半疑。怎么见分要见,它就跑出来了,相分就出来了?很不好懂。
当我们看到《菩萨处胎经》,就是释迦牟尼佛跟弥勒菩萨的对话,这个对话太重要了。释迦牟尼佛提这个问题,心有所念,我们凡夫起了个念头,这个念头里面有多少个细念?所以念头也是假的,也不是真的。问有多少个细念,有多少个现相,就是物质现象,有多少精神现象,就是识。你看释迦牟尼问这么个问题。弥勒菩萨回答,说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,百千是十万,三百二十亿乘十万,三百二十兆,这一弹指三十二兆个细念,微细念头。「念念成形,行皆有识」,每个念头里都有物质现象,每个物质现象里头都有精神现象,就是受想行识。所以水有受想行识,任何物质都有受想行识。所以布莱登说整个宇宙就好像一个网一样,他有个报告,这本书叫《无量之网》,我看了三分之一,没看完。那就是科学描绘的阿赖耶,跟佛法说的是一样。
但是阿赖耶从哪里来的?不晓得。现在物质搞清楚了,这是精神现象,受想行识没搞清楚。受想行识他们的描绘说,突然蹦出来,立刻就没有了。这个佛经上讲,「当处出生,随处灭尽」,这个话被他们印证了。它从哪来?它从自性变现出来,这自性找不到。自性这桩事情,佛说了唯证方知,你要证得了你就知道了,你没有证得,你永远不会知道。用第六意识,第六意识是分别,第七是执着。极限,佛说的极限,它有范围的,极限就是阿赖耶。佛讲的,今天的科学所发现的,那就是到阿赖耶了,它不能再突破,再突破他就成佛了。成佛不能用意识,就是不能用思考,思考是第六意识。因为它是妄心,妄心见不到真心,不用它就明白了。
几个人相信不用它就明白了?这在今天是难题。佛告诉我们,放下起心动念、放下分别、放下执着就成佛了,彻底明白了。比科学家知道得还详细,你就有能力把宇宙的源起讲清楚。释迦牟尼佛讲清楚了,释迦牟尼佛这份报告我们没看到,听说。大龙菩萨把它收藏在龙宫里面,龙树菩萨见到了,就是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。分量有多大?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,一四天下微尘品,这部经放在地球上装不下。真讲清楚了,讲明白了。如果我们真的相信,我们真的想求,这个智慧是真实智慧,真实永远不变。这个智慧是每一个人统统都有的,一点都不稀奇,是自性里头本自具足的。要怎样把这个智慧透出来,我们得其受用?要放下妄想分别执着。佛讲得很清楚,放下执着,你成阿罗汉,六道里面的事情你全清楚了;放下分别,你是菩萨;再放下妄想,你成佛了。分别执着妄想统统放下,成佛了。放下起心动念,你就成法身菩萨,你超越十法界了,十法界都没有了。所以十法界也不是真的,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,包括十法界。
他底下这两句话,「证无成智,故曰无智。无,是一切诸法本性」。无是什么意思?诸法本性没有现象,我们的六根缘不到。物质现象,我们前五根可以缘到,就是眼耳鼻舌身可以缘到。眼见色,鼻嗅香,舌尝味,耳听声音,身体接触外面物质现象,所以前五根能缘到物质现象。那精神现象,受想行识,第六意识、第七识可以缘到。它不是现象那就缘不到。自性三种现象都没有,不是物质现象,前五根缘不到;不是精神现象,第六、第七缘不到;连自然现象都没有,换句话说,阿赖耶都缘不到。所以佛说,世间人决定缘不到,他怎么会知道?用科学技术,还是我们六根所能缘到的;六根缘不到,科学技术再高明也没有办法。所以这个事情唯证方知,放下就得到了,放下就圆满了。人就是不肯放下,那你所知道的是有限的,你所知道的是知识。如果你证得的,那就是智慧,智慧自己得受用。得什么受用?一切放下,得大自在。知识放不下,智能放下了,放下是德,放不下的是烦恼。所以这个东西不能执着,执着就变成烦恼,不执着它就是功德,无量功德。
「名为本际,于此本际知见明了,名了本际」。「憍陈如于世尊初转*轮,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十六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