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六十五集

  淨土大經科注  (第六十五集)  2011/11/30

  澳大利亞圖文巴市南昆大  檔名:02-037-0065

  諸位嘉賓,諸位大德,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大家好。《淨土大經科注》第二百九十七面,倒數第叁行:

  「而爲上首,表以上十六位正士爲會中無量無邊、一時來集之在家菩薩中之上首」。這十六個人他們代表遍法界虛空界一切在家這些大菩薩,來參加釋迦牟尼佛這一次法會,法會就是講經教學,來參加這次法會,他們做上首、做代表。「據《會疏》及《甄解》義」,它說第一個,「普賢、文殊正是釋迦會中上首。故舉兩大士總攝會中一切菩薩」,這菩薩衆的上首。彌勒菩薩,他是當來「賢劫成佛」九百九十六尊如來上首,所以他代表這個,代表賢劫千佛。「賢護等十六正士」,是代表在家學佛的這些菩薩。這個說法非常好,說得非常圓滿,念老也很贊歎,這個說法很穩妥,所以就不采取淨影大師的講法。淨影大師他把文殊、普賢都並在賢劫千佛菩薩之中,沒有把它分開來。所以還是分開來好。說出這個大會無比殊勝的莊嚴。我們再看下面這一科「廣歎」,這是贊歎這些菩薩們,他們的大智、大德、大行。經文:

  【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。】

  本品從『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』,一直到這一品最後的「不可思議」,這一大段經文,「皆是贊歎普賢大士暨會中一切菩薩之德」,這贊歎他們的德行。「大士」就是菩薩,也是古譯大道心衆生。新譯,玄奘大師以後的翻譯叫新譯,玄奘大師之前我們稱它作古譯,古時候翻譯的。古時候翻菩薩是大道心衆生,玄奘大師把它翻譯覺有情,就是覺悟的有情衆生。他們的情執並沒有完全斷掉,但是他覺而不迷,所以稱之爲菩薩。「士謂士夫」,我們中國古人所謂士大夫階級,用現在的話就是知識分子。稱大士,那是高級的知識分子,不是普通知識分子可以能夠相比的,所以稱爲大士。「大者」,就是前面所解釋的「大道心之大」,這就不再說了。「本經會中,以普賢菩薩爲一切菩薩之上首」,所以品題是「德遵普賢」。

  在中國佛教,是以四大菩薩爲代表,就是四大名山。第一個是九華山的地藏菩薩,他代表佛法的紮根教育。你看地,凡是居住在地球上所有的衆生都離不開大地。所以地藏,藏是寶藏,土地能夠出生五谷雜糧,養我們這些有情衆生。大地裏面有無量的珍寶,我們開采出來能夠得其用,所以用地來比喻。地比喻什麼?比喻我們的心地,這個要知道。大地有許多寶藏,我們心地裏面有無量的智慧、無量的德能、無量的相好,這是我們自心本具的寶藏,同樣一個道理,要把它開發出來。現在科學技術進步,開采的能力比過去大多了,少數的人工,是大量的開采,這是近代科學技術。那我們的心地寶藏用什麼來開采?地藏菩薩教給我們兩樣東西,孝親、尊師,就能夠開采我們心地寶藏,無量的智慧、無量的德能、無量的相好。極樂世界是心地寶藏可以說是圓滿開發出來的狀況,極樂世界那麼美好,心地寶藏全開出來了。我們今天這個世界災難這麼多,什麼原因?我們心地寶藏如如不動,統統沒有開采出來。不是沒有,跟極樂世界沒有兩樣,他們開發出來了,我們沒開發而已。所以佛在這裏教導我們,希望我們也能夠開發,跟極樂世界一樣。地藏菩薩代表。

  《地藏經》裏面教我們什麼?教我們孝養父母、奉事師長。我們的身命得自于父母,我們的智慧得自于老師,老師對我們的恩德跟父母沒有兩樣。在中國古禮裏面完全顯示出來,譬如最平常的,我們所說的稱呼,稱名。現在亂了,現在叫亂世,社會大亂,沒有禮了。在過去,男子二十歲行冠禮,就是戴帽子,表示他成年了,他不是小孩了,你要對他尊重,不能稱他的名。名,父母可以稱呼,老師可以稱呼。你在國家服務,你做到宰相,皇帝見你都不稱名,稱你的字,所以有名、有字。字是什麼時候誰給你的?你二十歲行冠禮的時候,你的同輩,兄弟、表兄弟、同學、朋友大家送你一個字,以後就稱字不稱名。所以中國人有名、有字。更恭敬的還有號,字還有號,叫別號,那就更恭敬。最恭敬的連號都不稱,稱你出生的地方,譬如清朝末年李鴻章,大家稱他李合肥,這是最恭敬的。合肥出來這樣一個偉大的人物,所以用地名來稱。佛門也不例外,你看智者大師不稱他智者,稱他作天臺大師,他住天臺山,說天臺大師就是智者大師,不稱名。慈恩大師是窺基,他一生住在大慈恩寺,長安的慈恩寺,所以用寺廟名來稱他,不稱他名也不稱他字。這是對一個成年人的尊重。現在不行,不但稱你名還帶姓,這個不象話,連名帶姓那是罵人,你說現在這不是亂掉了!在從前,皇帝要稱你的名,你就有罪了,你就判刑了,他都不能連姓說,連姓說那對人有種侮辱性的,皇上都不會做這個事情。所以你從這一點看,中國人把老師跟父母看成平等的。老師的兒女跟自己親兄弟沒有兩樣,有一生互相照顧、互助合作這個義務,他是我老師的兒女,跟自己親兄弟一樣的照顧,古禮。現在沒有了,這是世界亂了、社會亂了,大家都不講求這些。

  菩薩,四大菩薩這第一個,他代表中國的大乘佛教。第二位觀世音菩薩,地藏菩薩再升等,再升一級,這課程,地藏課程學完了,第二個課程是什麼?第二個課程是慈悲,要把我們的孝親尊師推廣,推廣到所有一切衆生。《弟子規》裏頭說,「凡是人,皆須愛」。佛比《弟子規》範圍還廣,不但人要愛,花草樹木要愛,山河大地要愛,他那個愛是推廣到遍法界虛空界,愛心,愛心遍法界,這樣推廣。這就是大慈大悲,是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。緣是條件,沒有條件的,這個愛心沒有條件,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平等的愛、真誠的愛,這就是愛的教育。同體大悲,看所有一切衆生跟自己是一體,不是一家,一家還有分別,一體,這是大乘佛法。再提升,文殊菩薩做代表,代表智慧。這個愛心一定要以智慧爲基礎,不能用感情,用感情就變質、就壞了。所以這愛是理智的愛,不是感情,這就對了。大乘佛法最主要的就這叁樁事情,孝親尊師、慈悲、智慧。普賢菩薩代表落實。如果這個東西不能落實在生活當中,你沒有做到,那不等于零嗎?普賢代表實踐,將孝親尊師、慈悲、智慧落實到生活,落實到工作,落實到處事待人接物,這叫普賢。所以普賢代表大圓滿,解行相應,解行圓滿。這四大菩薩代表大乘佛法。現在沒人講,也沒人知道了,都把菩薩當作神明去膜拜,錯了,這變成迷信了。佛法原本是教育,現在變成迷信、變成宗教。這是我們學佛,無論在家出家的弟子,對不起釋迦牟尼佛,對不起祖師大德,我們沒有認真去學習,把佛教變成這個樣子,讓社會大衆對它産生很大的誤會,錯了。

  菩薩的名號我們稱之爲德號,菩薩的德號代表修德,我們聽到之後要認真去學習。佛的名號代表性德,是自性裏頭本有的。雖然本有,如果不修,性德透不出來,一定要修學。所以佛法,實在講,它是最圓滿的教育、最真實的教育,我們學佛首先要把它搞清楚、搞明白,究竟圓滿的教育。普賢擺在第一就代表一定要做到,不但要做到,要圓圓滿滿的做到,這才叫普賢。名字好,意思好。普是普遍,遍法界虛空界人人都是聖人,人人都是賢人,就是聖賢,賢是聖賢,個個都是聖賢。聖賢,在佛教裏頭,在印度人稱,就是佛菩薩。印度人稱佛陀,我們中國人稱聖人;印度人稱菩薩,中國人稱賢人。爲什麼當年翻譯不把它翻成聖人跟賢人,還要翻佛陀、翻菩薩?聖賢的標准不一樣,印度的標准比我們中國高,我們中國的聖賢跟它比還差很多。它的標准是什麼?標准是斷煩惱,我們中國聖賢沒有講斷煩惱,他們要斷煩惱。見思煩惱斷掉這稱阿羅漢,塵沙煩惱斷掉才稱菩薩,無明煩惱斷掉才稱佛,這叁個標准,我們中國聖賢沒這叁個標准,古印度有這個標准。確實跟中國聖賢意思很接近,但是它的標准比我們高,所以依舊保留梵文的音譯,這個我們學佛不能夠不懂。

  其余像「文殊」,文殊代表智慧。「彌勒」,彌勒是釋迦牟尼佛以後,賢劫一千尊佛出世,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,彌勒是第五,將來彌勒菩薩會到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,第五尊,這是賢劫千佛裏面的上首,他做代表。彌勒是梵語,翻成中國是慈悲的意思,慈悲到極處。「賢護」是在家學佛居士裏面的上首。實際上賢護的成就跟文殊、彌勒地位是平等的。但是出家可以以佛的身分教化衆生,在家不能用佛的身分,最高是等覺菩薩身分,如果他要現佛身出現,他一定要現出家相,差別就在此地,除這個之外,沒有任何差別。所以在家學佛,他的成就跟出家沒有兩樣。

 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實際上是兩尊佛同時住世,釋迦代表出家佛,維摩居士代表在家佛。我們在經典裏面看到,維摩居士講經,釋迦牟尼佛派他的弟子舍利弗、目犍連這些人去聽經,居士講經,出家人聽經,這些出家人見到居士也要頂禮叁拜,也要右繞叁匝,禮節跟見佛完全相同。這代表什麼?代表佛法師道第一,他是老師的地位,他就是第一大。我們雖然是出家,老比丘看到老師還是要頂禮,要行最敬禮。不可以說我是出家人,你是在家居士,不可以,你出家是學生,他在家,他是老師。現在這些道理都沒人懂,也沒人講了。民國初年支那內學院還講求,楊仁山居士所傳的他的弟子歐陽竟無,歐陽居士升座講經,出家這些比丘聽經的都是遵照規矩,一定是頂禮叁拜,右繞叁匝。這些禮節存在,佛法常住世間,禮節沒有了,佛法就沒有了。當然,真正修行,德行、學問是不能夠少的,你真正值得人尊敬。所以出家人不能夠妄自尊大,不可以,在家修學好的、有證果的,必須要尊敬。

  「暨十方來會無量無邊之諸大菩薩」。有些他到這個世間來示現,幫助釋迦牟尼佛接引衆生,我們能夠見到他,他在這個世間,像前面介紹的,都投胎過來的。還有許多從十方來的,我們肉眼看不見的,人數衆多。這些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六十五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