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六十五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不能恢複起來,這個世界的動亂,不會再有和平,真的。有一些國家領導人見面的時候他問我,他說法師,你看這個世界還能恢複和平嗎?聯合國主導的世界和平會議我參加了十幾次,那是集合全世界的真是菁英、學者、專家,這個會開了差不多四十年,世界愈開愈亂。我現在年歲大了,我不參加了,以前我代表澳洲大學,昆士蘭大學、格裏菲斯大學,以教授的身分去參加這個會議。南昆大這個地方它送我一個博士學位,所以也是我的母校。信心,對于現在這個,信心沒有了,怎麼能安定和平?所以這個事情必須是把教育重新再恢複起來,特別是宗教教育。爲什麼?今天社會上的教育,有學辦事的教育,科學技術教育,做人的教育沒有了,不教你做人。所以倫理的教育沒有了,道德的教育沒有了,因果的教育沒有了,人都學壞了,社會怎麼會不動亂?這大問題!

  今天要救這個世界,我常常想著只有宗教,怎麼樣把宗教團結起來,把宗教回歸教育。我跟宗教接觸得多,我接觸都勸他們要講經、要教學。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講經一輩子,四十九年一天沒有空過。我出家遵守老師的教誨,老師勸我出家,勸我學釋迦牟尼佛,我就真幹。我從出家那一天起就開始講經。我講經是做居士,沒出家之前學會的,所以一出家就教佛學院,就在外面講經。現在寺院裏面這些經忏佛事我沒有參加過,一生講經教學。是相當辛苦,受很多委屈,但是我不會怪別人,爲什麼?這是曆史、社會所造成的,不是他們的過錯。我們把講經教學疏忽了兩百年,日本的佛教把這個疏忽了四百年,你怎麼可以怪人?我們今天要發心從頭做起,把佛教教育帶起來。它是教育,經典是教科書,這個內容非常豐富,值得我們學習,學了決定有好處、起作用。所以什麼是善、什麼是惡要有智慧去辨別,善心、善行我們贊歎,不善的心行我們不贊歎,不放在心上。別人的善言善行放在心上,不善的統統不放在心上,養自己純淨純善的心,這就對了,我們真正跟釋迦牟尼佛學到東西了。

  中國傳統這第一個科目裏頭是倫理,倫理的教育,這中國重視教育,爲什麼?希望父子這種親愛能夠在一生當中保持不變,這是中國傳統教育裏頭第一個目標。第二個目標是希望這種愛擴大,從你跟父母之愛,父母跟子女之愛,推行到愛你的兄弟、愛你的家族、愛你的鄰居、愛你的鄉黨,愛社會,愛國家,到最後是「凡是人,皆須愛」,推廣。所以中國傳統教育是愛的教育。最根的那個點,原始點,就是父子有親這個親愛。這樣的教育,社會能不好嗎?人生能不幸福、能不美滿嗎?真的,你真照做,確實生活美滿。這是外國人佩服的地方,中國古人懂得這一套。

  做人基本的德行,這是性德,五個字,五常,常是永恒不能變。第一個是仁,仁愛。念頭念念要想到推己及人,己所不欲勿施于人,我不願意接受的我就不可以加給別人,我喜歡的別人也喜歡,常常想著自己就想到別人。第二個講義,仁義。義是循理,今天講合情合理合法。我們的思想、我們的言語、我們的行爲合情合理合法,這叫義。第叁個是禮,禮是講禮節。禮是有節度的,不能夠超過,也不能不到。最敬禮叁鞠躬,你就叁鞠躬就好,叫禮節。人家叁鞠躬,我四鞠躬,我特別恭敬一點,那是巴結,超過了;人家叁鞠躬,我二鞠躬就可以了,二鞠躬是傲慢,你還不到。所以一定要符合它的節度,它統統有節度的,人與人之間禮尚往來。第四個是智慧,我們講理智,不能用感情,用感情就會出問題,用理智不會出問題。最後一個是信用,頭一個要自信。信用裏頭,中國人講信,相信自己什麼?相信自己本來是聖賢。學佛相信自己本來是佛菩薩,你才能成佛菩薩,不相信自己是佛菩薩,永遠不會成佛菩薩。不相信自己的心是本善,你永遠做不到善人。所以相信自己本性本善,相信自己本來是佛,我努力學習,我恢複到我自己的本位。

  中國教育就是講這些,不講升官發財。升官發財是小事情,你的德行好了,有智慧、有德行,你生活自然可以過去。只要吃飽穿暖,有小小的房子可以遮蔽風雨,活得多自在、多幸福,于人無爭,于世無求。于人無爭,于世無求,今天世界上這些拉雜問題你都看得很清楚,爲什麼?當局者迷,旁觀者清。我旁觀,我不在裏頭,你就會看得很清楚,看得很清楚,你就有智慧幫助他解決問題。基本的德行,衍生出來的就是八德。所以中國老祖宗千萬年教給後人的,歸納起來總共十二個字,不多,這十二個字是「孝悌忠信、禮義廉恥、仁愛和平」。這是中國人,千萬年來就這十二個字,老祖宗世世代代相傳。我們今天把十二個字全丟掉了,所以災難來了,把十二個字找回來,災難就化解了。所以佛法裏面講的底限,十善、叁皈五戒,我們認真努力把它做到,這叫真正學佛。與這個相應的稱贊,與這個不相應的不放在心上,叫稱贊如來。

  「叁者,廣修供養」。供養是下對上,一般叫布施,用最誠敬的心。普賢菩薩,他看一切衆生都是如來、都是佛,所以他沒有布施,他只有供養,最恭敬的,最恭敬的心幫助別人。如果說我們自己生活很清苦,沒有東西能供養別人,我們的禮節可不可以供養?我們的笑容可不可以供養?太方便了,不一定要花錢。最大的供養是布施歡喜、布施恭敬,這個人跟你接觸都會歡喜。如果有能力,一定要幫助別人,而且什麼?不求回報,在佛法裏講與一切衆生廣結法緣。你要幫助人,人家要能夠接受,那就得有緣,沒有緣,你幫助他,不接受你的。所以結緣在佛法裏頭就比什麼都重要,與一切衆生結緣。

  我們在圖文巴十年了,這個十年,我覺得我們自己修行不夠標准,距離標准差得很遠,但是跟圖文巴市民結緣我們做得很成功。這個十年來,我們關心他們,我們愛護他們,我們幫助他們,方方面面,全心全力照顧他們。我們自己在物質生活上盡量節省,多余的這些財力幫助這個社會,人緣好!我到澳洲來,跟澳洲政府的緣結得很好,從聯邦政府、州政府到地方政府關系都非常好,人民對我們非常好,這個很難得,非常非常不容易。所以現在十年了,希望底下這個十年我們認真修行,把佛教的精神,把佛教的文化,落實在這個地區,那真叫無量功德。真正努力去做,這個地方人都有福報,這個地方人不會有災難,就是把佛法這一點基本功做到了就能夠消災免難。但是人,頭一個要放下自私,只要有自私自利的念頭就是障礙,所有一切善行的障礙,所有一切罪惡的根源,我們要連根拔除,就是不能有自私自利,這點比什麼都重要。要廣修供養,供養有財供養、有法供養、有無畏供養,有這叁大類。

  「四者,忏悔業障」。這是對我們自己,我們自己修學爲什麼沒有成就?就是因爲自己有業障。業是不善的起心動念,不善的言語造作,這叫造業。業會産生障礙,障礙我們的善心,障礙我們的善行,障礙我們對于經教的理解,障礙我們修行功夫向上提升,會造成這些障礙,這個業障一定要忏悔。所以佛門裏頭有早課、晚課。我們淨宗成立有二、叁十年了,最早是在美國成立的,我們就提出修學的五個科目。這五個科目是:淨業叁福,這第一個,第二個是六和敬,第叁個是戒定慧叁學,第四個是六波羅蜜,第五個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,這五個科目。希望我們常常想著,起心動念與這個科目有沒有相違背;如果相違背的就不能想、不能做,如果是相應的我們就應該做、應該去想,用這個標准來修行,來做忏悔的項目。每天早課,我們采取的經文是本經第六品四十八願,希望我們能夠認識阿彌陀佛四十八願,能夠理解、能夠向他學習,跟阿彌陀佛同心、同願、同德、同行,這早課的目標。晚課是本經叁十二品到叁十七品,一共六品經。這六品經講什麼?講持戒,裏面講的是五戒十善,講得非常詳細。每天晚上反省五戒十善我們有沒有做到,有哪些地方違犯了,應當要把它改掉,後不再造,這叫真修行。

  我們學佛六十年來,大乘小乘、顯教密教、宗門教下都曾經涉獵,最後我們選的這個法門,選的這部經典,做爲我們這一生唯一的依靠,一門深入,長時熏修,沒有一個不成就的。現前真修行人,身心健康,這是自己的幸福,家庭美滿,事業順利,幸福圓滿你都能達到。與任何人交往,本著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慈悲,無往而不利。一門容易得清淨心,清淨心起的作用是智慧,不生煩惱,充滿了智慧。這個就是過去方東美先生所說的,「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」。我學佛,實在講就是被這句話打動了,人生最高的享受,那我們一定要爭取。我那個時候二十六歲,本來對宗教沒興趣,以爲這是迷信,不接觸。聽到這句話,聽到他老人家的介紹,才曉得,佛教不是迷信,這裏頭有大學問在,有真實的功德。看到老師的晚年,在學校開的課程全是佛經,我們就相信了。他晚年大概二十多年,在學校開了大乘佛學,這大單元,一個大單元要講一、二年,大概是二、叁個學期,大單元,講「魏晉佛學」、「隋唐佛學」、「華嚴哲學」,講這些東西。我們才知道真的不是迷信,在大學裏頭開課。所以業障要忏除。

  第五「隨喜功德」。忏除業障之後一定要懂得隨喜,隨喜就能夠破除自己的身見、邊見、見取見跟戒取見,有這個功效。也就是我們跟大衆相處要放下主觀觀念,要能夠隨順大衆。大衆有小錯都可以隨順,重大的錯誤不能隨順,要講解清楚。小毛病,沒有什麼大礙事的,統統隨順,大家歡喜。如果個人主觀觀念太強,都要別人順著我,我不能順著別人,這個很難跟大家相處;什麼人都可以隨順,這就很容易相處,讓這個團體一團和氣,真正做到成爲六和敬的團體。所以隨喜功德非常之大,它還能夠破除我們嫉妒心。嫉妒這個障礙很嚴重,這個心人人都有,從小朋友都看到。你看小朋友,五、六個月大的小朋友,還不會說話,你放一個糖放在這裏,兩個小朋友就會去搶,搶不到他就會生氣,就會哭、叫著,你就能看得出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六十五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