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六十五集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全都「遵行普贤大士之德」,也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。他们修什么?修礼敬,修称赞。世尊在大乘经上告诉我们,菩萨无论是出家在家,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圆成佛道。这句话非常重要,我们要想成佛就不能不修普贤大士之德。普贤大士之德跟一般菩萨之德有什么两样?实际上讲差不多,但是有一样是绝对不相同的,那就是普贤菩萨的心量大。经上常讲「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」,那是什么人?那是普贤菩萨,别的菩萨没有那么大的心量。有这样大的心量,修六度万行,那都叫普贤行。所以普贤行重在心量大,真诚、清净、平等、正觉、慈悲,都是以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为对象,他没有分别,他没有执着,平等对待,这是普贤行。

  礼敬诸佛,对诸佛如来恭敬,对一切众生恭敬。为什么?《华严经》上佛说得很清楚,一切众生本来是佛,你怎么能不恭敬!你怎么可以说我对释迦、对阿弥陀佛恭敬,跟你不平等,不可以,要平等。我对释迦牟尼佛怎么恭敬,我对阿弥陀佛怎么恭敬,我对你就是这样恭敬,不可以有两样,有两样就不叫普贤菩萨,那就不是修普贤行。称赞,供养,忏悔,一直到普皆回向,都是用真诚心、清净心、平等心去修,普贤行跟一般大乘菩萨行不相同的地方在此地。「普贤大士乃华严长子」,他代表大方广佛华严。「其至德」,他最高的德行,就是「十大愿王,导归极乐」。所以他是娑婆世界净宗初祖。释迦牟尼佛成佛第一部讲《华严经》,他在华严会上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,他是净土宗,娑婆世界净土宗的初祖。

  「《华严经.普贤行愿品》谓大士十种广大行愿」,这里头说出来了。「一者,礼敬诸佛」。礼是从外表说的,敬是从内心说的,内心恭敬,外面表现得有礼节。在这个地方我们要懂得,礼还是要遵守世间的一切法,「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觉」。古今的礼不一样,中外的礼也不一样,恭敬的心完全相同,表现在外面一定要随顺这个时代,随顺一般人的风俗习惯。譬如佛门里面最大的礼节,现在还是顶礼,右绕三匝现在没有了,普通还是顶礼三拜。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适不适用?不适用了。你很恭敬,见到法师就顶礼磕头,让别人看到不敢学佛,学佛要跪到磕头,这佛不能学。你这一拜,把很多人学佛的这个心拜掉了,所以不可以。现在人的礼节是三鞠躬,我们合掌问讯,这个好。所以我就不赞成人家大庭广众当中,尤其公共场所,一见到,在飞机场见到也磕头顶礼,把人都吓坏了。通情达理,在什么场合行什么礼。你说伊斯兰教,回教徒,他们最敬礼是拥抱。我们跟他常常往来,在他那个场合当中我们也抱抱他,他欢喜。所以一定要懂,通权达变。大家明白这个道理之后,大庭广众、公共场所不要拜,问讯就对了。拜,好像我们很恭敬,吓了很多人不敢学佛,这个因果责任你要负担。

  所以礼敬,心是平等的,完全平等,在形式上不一样。我们见到佛像可以,我们拜三拜没有问题,人家问为什么?我们对老师的尊重。你看老师已经离开我们三千年了,我们见到他还是这样热爱,还是这么尊重,那眼前的老师,哪有不尊重的道理!中国人拜祖先,供祖先牌位拜祖先,祖先什么样子也不认识,但是你还纪念他,外国人感觉到奇怪,我们把道理分析给他听,他说有道理。对祖宗有尊敬的心,对父母一定孝顺。所以《论语》里面讲得好,这些礼节是「慎终追远,民德归厚」。好好的学习,这个社会风气就厚了,人心就厚了。所以它收到教学的效果,这是我们不能够不知道的。

  第二,「称赞如来」。你看看,第一句礼敬诸佛,范围非常广大,对一切众生。众生两个字的意思要很清楚的理解它,众是众缘和合,生是生起的现象,你看这个意思多广。我们身体四大五蕴众缘和合而生起这个身相,这个身叫众生,众缘和合而生的。你想想哪一法不是众缘和合而生?树木花草是众缘和合而生的,山河大地也是众缘和合而生的。然后你才晓得,遍法界虚空界所有的现象,现在科学家把它分为三大类,第一个物质现象,第二个精神现象,第三个自然现象,三种现象都不外乎众缘和合而生,那这个众生的范围就太大太大了。所有这些众生我们都要礼敬、都要赞叹。他是善的我们要赞叹他,不善的,不善的就不能说,而且不要放在心上。不善的看到就像没看见,听到像没听见,绝不要把它放在心上。心,古人讲得好,心是良心,你的心本来纯净纯善,这是你的真心,纯净纯善。现在的心不善了,为什么?你很喜欢把别人的肮脏东西放在心上,变成别人的垃圾桶,你还以为你很聪明。哪一个聪明人把自己的良心做为别人的垃圾桶?全装些坏东西,好的东西不收,全收集坏东西,这个大错特错!

  礼敬诸佛,佛是从相上看、从外表上看的,绝对没有分别执着,但是称赞就不一样。你看称赞,他说如来,他不说诸佛,如来是从自性上看的,不是从外表上看的。换句话说,称赞跟礼敬有差别。礼敬没有分别、没有执着,见到一切众生都平等。可是称赞就有分别,他是善的,我赞叹他,他是恶的,不赞叹他,这就有差别。那什么是善、什么是不善,标准很多,真的有初级、中级、高级,差别很大。绝对的标准、最高的标准是不起心、不动念,这个太高,我们做不到。佛教给我们最高的达不到,佛就给我们一个一般的标准,在佛法里面第一个标准十善,这十条就是善恶的标准。十善第一个不杀生,不偷盗,不邪行,不邪行就是不淫欲;不恶口,恶口是说话很难听,不绮语,绮语是花言巧语欺骗别人,不两舌,两舌是挑拨是非,不妄语,妄语骗人,口这四个标准;意,起心动念不贪、不瞋、不痴,这十条。与这十条相应就是善,与这十条不相应,那就是恶。所以我们称赞如来要用这十条标准,随着我们修学然后慢慢再提升,这是最低的标准,五戒十善。

  中国老祖宗教导我们的,跟这个非常接近,中国老祖宗教我们有四科,就是四个科目。第一个是五伦,五伦是讲人与人的关系,一定要懂得。现在关系乱了,关系乱了社会就乱。五伦第一个父子有亲,这个亲是亲爱,这个亲是天性,不是学来的,是属于自然的,没人教,这个亲是亲爱。现在还能看得到。我是前几年,应该有七、八年前,我在日本参加联合国的一个和平会议,跟到我的这些同修们,在家居士很多,有二十多个人,他们跟在我身边。我们在外面散步,有个年轻的妈妈,也是我们自己同学,推了个小孩,她的儿子,四个月大,非常可爱,推个小车。我走到路上突然叫大家停下来,我说你们看,看父子有亲,你们来观察这个。你看小孩虽然不会说话,你看他的眼神,你看他的动作,他对他妈妈那个爱,妈妈对他的爱,你们细心观察,在这里看到自性的流露,能看得到,三、四个月大。大概六个月以后看不到了,为什么?学坏了。他天天看电视,电视天天教他,就不一样了。所以三、四个月很天真,他还没有受什么严重污染,你能够看得出来父子有亲。所以我们老祖宗真有智慧!这是外国人赞叹,不是普通人,汤恩比博士赞叹。他说中国,古时候中国人最懂得教育,他们有教育的智慧,有教育的方法,有教育的经验,这全世界其它的国家族群都比不上。

  中国人教育从什么时候开始?从怀孕,叫胎教。小孩一出生,眼睛张开他就会看,他就会听,他已经在学习了,你不能瞧不起他,你不能小看他,他很认真在学习。他从哪里学?就是父母、大人,在他周边的,言谈举止统统影响他。所以《弟子规》不是教小朋友念的,也不是教小朋友背的。《弟子规》是怎么回事情?是父母做出来给小孩看。从前的家是大家庭,兄弟都不分家的,女孩子嫁出去,男孩子兄弟不分家的,这大家庭,五代同堂是很正常的事情、很普遍的事情。所以婴儿在摇篮里面就看他的父母怎样对他的父母,就是对他的祖父母,怎么样对待他,他就学会了。所以《弟子规》是自己尽孝做给婴儿看,看多久?三年,这一千天叫扎根教育。三年天天看、天天听、天天学习,根深蒂固。三年的成就,古人有个谚语说「三岁看八十」,八十岁都不会改变。他学什么?学孝亲。孝亲学到了,尊师就顺理成章。到小朋友六、七岁上学,懂得尊师重道,他会成就。

  特别是上学的头一天,这个事情我干过,应该是六岁的时候,我上学比人家早一年。私塾,私塾是家庭子弟学校。那个时候我们的家真的已经是家破,人都散掉了,所以我们依靠的是姑妈,那是个大家族。我的姑父兄弟十个人不分家,是大家庭,我们依靠他家,在他家的祠堂里面有家学,我们去上学。父亲带着我,带着送给老师的礼物,就是束修(礼物),进到学堂,学堂是祠堂,大殿上供的孔子的牌位,没有画像,「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」,字我都记得很清楚。我在没有上学的时候我父亲教我认字,大概认识有三百多个字,所以那上面的字我都认识。老师带着同学,同学是站在两边,老师站在孔子牌位旁边,先向孔子牌位行三跪九叩首的礼,那是清朝时候的礼节,父亲在前面,我在后面,三跪九叩首。拜完之后,请老师上座,老师坐在孔子牌位的下面,我父亲在前面,我在后面,向老师行三跪九叩首的礼。我们看多了,为什么?每个新同学进来都要行这个礼。你看看,父母对老师行三跪九叩首的礼,老师的话我们还能不听吗?不要讲的,自然就听话。老师要不认真教好学生,怎么对得起人家的父母?人家父母对你多尊重,人家这一个家族对你多尊重,你能不认真教吗?都是真心流露。现在没有了,所以师道没有了,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。

  佛是师道,佛是老师。所以佛教传到中国来,为什么当年释迦牟尼佛弟子四面八方去推动佛陀教育,有些地方一、二百年没有了,三、四百年没有了,六、七百年没有了,只有在中国,两千多年它还不衰,还能存在,什么原因?中国人重视孝道。它是师道,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,孝道没有了,师道也就没有了。所以现在没有了。如果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六十五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