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六十六集

  净土大经科注  (第六十六集)  2011/12/1

  澳大利亚图文巴市南昆大  檔名:02-037-0066

  诸位大德,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大家好。阿弥陀佛。请看《净土大经科注》第二百九十八面最后一行第二个字看起:

  「如上十愿,愿愿皆曰:我此大愿,无有穷尽,念念相续,无有间断,身语意业,无有疲厌」。这是《行愿品》的经文。普贤菩萨发大愿之后接着说,如上所说的十愿,从礼敬诸佛到普皆回向,每一愿最后的总结都是这六句,愿愿都相同。说「我此大愿」,这个十大愿,「无有穷尽」。普贤菩萨的心跟虚空法界完全相等,这是贤首国师《妄尽还源观》里面所说的三种周遍。这三种周遍不但普贤菩萨有,一切诸佛菩萨都有,一切众生也有,确实是平等的。现在我们所看到的,只有诸佛菩萨有,以下的都没有。声闻、缘觉心量比我们大,还是不能周遍法界,原因是他还有尘沙无明没断,所以心量不能够包虚空法界。我们跟他比就更不如,我们自私自利没有放下,身见没有破,换句话说,我们活动的空间只在六道轮回,六道以外我们都达不到。

  阿罗汉、辟支佛他们的活动空间比我们大,他们能够在释迦牟尼佛娑婆世界这个范围,也就是常讲的三千大千世界。三千大千世界多大?用现在科学的说法,我们的概念就很清楚。三千大千世界是以银河系为单位,一千个银河系是一个小千世界;再以小千世界为单位,一千个小千世界是一个中千世界,一千个中千世界是一个大千世界。银河系,一千乘一千再乘一千,十亿个银河系。这是说明阿罗汉跟辟支佛他们活动的范围有这么大,十亿个银河系。我们现在六道里面的凡夫,出不了六道轮回,所以我们的活动空间最小,也就是出不了这个银河系,是我们活动范围。

  这种现象怎么产生的?大乘经里面讲得很清楚,我们原本的心量跟佛一样大,现在变得这么小,这就是迷失了自性。我们自性、本性跟诸佛如来相同,他觉悟了,他不迷,我们迷而不觉。迷的根是什么?就是我。你看六道凡夫,哪一个不执着身是我?在佛法叫身见,你执着这个身是我,错了。错在哪里?我没有生死,这个身体,身体有生死,有生死的不是我,我不生不灭。如果身死了,我也死了,没这个道理。身死,我死了,那还能投胎吗?还能修行成菩萨、成佛吗?所以,一定要知道身不是我。

  身是什么?这个大乘经讲得详细,物质是阿赖耶的相分里面的一分,我们的思想、意念是阿赖耶见分里面的一分。阿赖耶多大?遍法界虚空界,遍法界虚空界无量无边的物质现象,你看我们只取这一点点,以为是自己。意念也是遍法界虚空界,我们也是取这一分,以为是自己的心。这个错了,这个执着非常坚固,不肯放下。不肯放下就出不了六道轮回,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超越了。聪明的人、觉悟的人听到佛把这个事实真相说出来,他就能放下,放下就超越了,不再是六道凡夫。情执深重的人,虽听佛说出事实真相,好像是懂得了,就是放不下。

  放不下,是不是真懂了?我初学佛的时候,章嘉大师就告诉我这桩事情,佛法知难行易。正因为知难,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,讲经教学四十九年,知难。行是什么?行是放下,彻底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你自然就放下。这一放下,统统放下就成佛了。行的确不难,难在什么?难在放不下。为什么放不下?你没有看破,也就是你对于事实真相完全不了解,你看到的是假相,不是真相。所以,佛讲经教学为两桩事情,第一个帮助我们初学断疑生信,这头一个目的,为初学、为烦恼习气重的众生而说的。这是佛讲经教学第一个目标。第二个目标,破迷开悟,这第二个目标是正确的。开悟是什么?转凡成圣,人一开悟了就不叫凡夫,叫圣人,在佛法里面叫菩萨、叫佛,称你为菩萨、称你为佛。

  我们一定要知道,佛给我们说的句句是真实话,没有一句是妄语。佛告诉我们,一切众生本来是佛,我们学佛的第一个要相信这句话,我本来是佛,我才能成得了佛。我今天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?就是因为有妄想、分别、执着,让我变成这样子。我要是能够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,就成佛了,跟释迦牟尼、跟阿弥陀佛一样,没有两样。放下就是,所以行很容易。为什么放不下?你不了解事实真相,这就难了,所以知难。谁知道?释迦牟尼佛知道,这些法身菩萨们都知道了,出家的、在家的,这个经上列的在家菩萨多,都是在家等觉菩萨。真清楚、真明白,哪有不放下的道理!所以我们要晓得,诸佛菩萨讲经教学为的是什么?帮助我们看破。最后的目标,帮助我们放下,放下就成功了。

  普贤菩萨这十大愿,菩萨只有十愿,阿弥陀佛有四十八愿,谁多谁少?给诸位说一样多。四十八愿归纳就变成十个,十个展开就变成四十八个,一样,没有多少。四十八不好记,十个好记。十大愿王导归极乐,这十大愿王就是四十八愿的总纲领、总原则,愿愿都不离开。菩萨心量大,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,要知道那是我们自己的本心,我们自己本来都是这样的。现在心量变得这么小,两个人都不能兼容,你说可不可怜!怎么会变成这么小?迷了,迷到所以然处。心量愈小活得愈痛苦,最小心量的人都是地狱众生。所以地狱苦,他不能容人,一个人都不能容纳,苦不堪言,全是自作自受,没人教他。心量愈大你活得就愈幸福、愈美满,中国古人所说的量大福大,很有道理。量小福就小,你是要大福,还是要小福?要大福报,你就得把心量拓开,量愈大福就大。

  所以世出世间一切法,佛福报最大,为什么?心量大,佛的心量没有边际。大乘教里常说,「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」,我们要学,不学不行。量大不但福大,再告诉诸位,智慧大,智慧跟福报是分不开的。量大的人智慧一定大,智慧大的人量一定大,福慧达到究竟圆满这个人叫成佛了。记住,佛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,换句话说,我们本来心量都是没有边际的,现在变成这样子。谁把我们变成这个样子?没有别人,是自己,自己愈迷愈深。遇到经教,这个缘好,觉悟的机会到了,但是看不懂,听不进去,这叫什么?叫业障,你有障碍。这个障碍叫业障,业是自己造的。归根结柢还是心量太小,容不得人。看别人全是缺点,没有一个人好处他看到了,他没有看到,全看到别人的缺点,看不到自己缺点。再告诉诸位,看人家多少缺点,原来就是自己的缺点,自己缺点爆发了。原来不知道,外面这一诱惑,自己的缺点爆发,不知道全是自己的缺点。别人有没有缺点?没有,别人是一面镜子,自己的反映,反映出来的缺点,与他不相干。我们要忏悔,忏除业障,从哪里忏?所以觉悟的人明白,看到别人的过失,一句话都不说,立刻就晓得是我自己一身的过失,自己痛改前非,弃恶扬善,改邪归正,这叫学佛。那个在我面前表演的人,那是什么人?菩萨、佛,他在这里为我示现,让我发现我的业障,让我觉察到我的习气,这是学习的法门。

  善财童子,《华严经》上善财童子一生圆满成佛。怎么修的?就是用这个方法,不见世间过,只见自己过。世间过全是自己过,自己没有过,世间哪来的过?这个道理佛在经上说得很清楚,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」,谁的心想?自己的心想,都是我自己想错了、看错了,惹得这些麻烦、这些毛病。我自己如果没有看错、没有想错,哪里会有毛病?我们是真看错了,真想错了,为什么?《般若经》上讲得清楚,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我们会念,我们也会讲,讲得头头是道,其实不懂。为什么?还是着相,在万相面前都以为它是真的,不知道相是虚妄的。知道所有相都是虚妄的,会跟菩萨一样,怎么看法?当相即道。什么道?无上菩提道。这怎么回事?从相上看到性,从有法上看到空法,所有一切现象当体即空,了不可得。像《大般若经》上所说,「一切法无所有、毕竟空、不可得」,我们没有看到。六根接触六尘境界,外面六尘境界如是,里面六根亦如是,六根、六尘、六识、七大,没有一法不如是。这是什么人?这叫法身菩萨。你能够如是知见,跟佛没有两样,《法华经》上说「入佛知见」,你已经契入佛的境界,你就成佛了。

  这理跟事都非常难懂,太深了。佛在小乘法里头不谈这些,为什么?他不懂,愈说愈迷惑。现在我们可以谈谈,为什么?科学证明了,我们对这些科学家不能不佩服。他不是用禅定,他不是用止观,他用数学、用科学仪器。从数学里面推算到有这些现象,然后再有高科技去追踪、去探索,发现了。科学家能不能出六道轮回?不能。他知道,所知道这些状况跟法身菩萨没有两样,但是没有法身菩萨那么自在。原因是什么?科学家没有把身体放下,他还执着身是自己,还执着这些现象真有,所以他依旧是凡夫。如果科学家一旦觉悟了,万法皆空,了不可得,他就证果了,他就成佛了,那就不叫凡夫。真正了解事实真相,愿愿都无有穷尽,这是真的,一点都不假。

  「念念相续,无有间断」,这个念就是弥勒菩萨所说的,极其微细的念头是生灭法。世尊在《菩萨处胎经》里面跟弥勒菩萨有一段对话,佛问弥勒菩萨,说心有所念,我们凡夫心里起个念头,这一念里面有多少细念?就是微细的念头;有几相?相是物质现象;有几识?识是心理现象。佛问了这么一句话。「心有所念,几念几相识耶」,问了这么一句话。弥勒菩萨回答,佛菩萨一问一答,说给我们听的。弥勒菩萨回答说,一弹指有「三十二亿百千念」。它的单位是百千,一百个千是十万,三十二亿乘十万,就是三百二十兆。这一弹指,有三百二十兆的细念。「念念成形」,就是念念当中都有物质现象;「形皆有识」,每一个物质现象里面都有受想行识。菩萨说一弹指,现在我们科学用秒做单位,一秒钟可以弹几次?弹得快,我想大概弹五次没有问题,一秒钟。如果一秒钟弹五次,那就有一千六百兆,换句话说,一念,这个念念,一念多长的时间?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六十六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