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六十五集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不能恢复起来,这个世界的动乱,不会再有和平,真的。有一些国家领导人见面的时候他问我,他说法师,你看这个世界还能恢复和平吗?联合国主导的世界和平会议我参加了十几次,那是集合全世界的真是菁英、学者、专家,这个会开了差不多四十年,世界愈开愈乱。我现在年岁大了,我不参加了,以前我代表澳洲大学,昆士兰大学、格里菲斯大学,以教授的身分去参加这个会议。南昆大这个地方它送我一个博士学位,所以也是我的母校。信心,对于现在这个,信心没有了,怎么能安定和平?所以这个事情必须是把教育重新再恢复起来,特别是宗教教育。为什么?今天社会上的教育,有学办事的教育,科学技术教育,做人的教育没有了,不教你做人。所以伦理的教育没有了,道德的教育没有了,因果的教育没有了,人都学坏了,社会怎么会不动乱?这大问题!

  今天要救这个世界,我常常想着只有宗教,怎么样把宗教团结起来,把宗教回归教育。我跟宗教接触得多,我接触都劝他们要讲经、要教学。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,讲经一辈子,四十九年一天没有空过。我出家遵守老师的教诲,老师劝我出家,劝我学释迦牟尼佛,我就真干。我从出家那一天起就开始讲经。我讲经是做居士,没出家之前学会的,所以一出家就教佛学院,就在外面讲经。现在寺院里面这些经忏佛事我没有参加过,一生讲经教学。是相当辛苦,受很多委屈,但是我不会怪别人,为什么?这是历史、社会所造成的,不是他们的过错。我们把讲经教学疏忽了两百年,日本的佛教把这个疏忽了四百年,你怎么可以怪人?我们今天要发心从头做起,把佛教教育带起来。它是教育,经典是教科书,这个内容非常丰富,值得我们学习,学了决定有好处、起作用。所以什么是善、什么是恶要有智慧去辨别,善心、善行我们赞叹,不善的心行我们不赞叹,不放在心上。别人的善言善行放在心上,不善的统统不放在心上,养自己纯净纯善的心,这就对了,我们真正跟释迦牟尼佛学到东西了。

  中国传统这第一个科目里头是伦理,伦理的教育,这中国重视教育,为什么?希望父子这种亲爱能够在一生当中保持不变,这是中国传统教育里头第一个目标。第二个目标是希望这种爱扩大,从你跟父母之爱,父母跟子女之爱,推行到爱你的兄弟、爱你的家族、爱你的邻居、爱你的乡党,爱社会,爱国家,到最后是「凡是人,皆须爱」,推广。所以中国传统教育是爱的教育。最根的那个点,原始点,就是父子有亲这个亲爱。这样的教育,社会能不好吗?人生能不幸福、能不美满吗?真的,你真照做,确实生活美满。这是外国人佩服的地方,中国古人懂得这一套。

  做人基本的德行,这是性德,五个字,五常,常是永恒不能变。第一个是仁,仁爱。念头念念要想到推己及人,己所不欲勿施于人,我不愿意接受的我就不可以加给别人,我喜欢的别人也喜欢,常常想着自己就想到别人。第二个讲义,仁义。义是循理,今天讲合情合理合法。我们的思想、我们的言语、我们的行为合情合理合法,这叫义。第三个是礼,礼是讲礼节。礼是有节度的,不能够超过,也不能不到。最敬礼三鞠躬,你就三鞠躬就好,叫礼节。人家三鞠躬,我四鞠躬,我特别恭敬一点,那是巴结,超过了;人家三鞠躬,我二鞠躬就可以了,二鞠躬是傲慢,你还不到。所以一定要符合它的节度,它统统有节度的,人与人之间礼尚往来。第四个是智慧,我们讲理智,不能用感情,用感情就会出问题,用理智不会出问题。最后一个是信用,头一个要自信。信用里头,中国人讲信,相信自己什么?相信自己本来是圣贤。学佛相信自己本来是佛菩萨,你才能成佛菩萨,不相信自己是佛菩萨,永远不会成佛菩萨。不相信自己的心是本善,你永远做不到善人。所以相信自己本性本善,相信自己本来是佛,我努力学习,我恢复到我自己的本位。

  中国教育就是讲这些,不讲升官发财。升官发财是小事情,你的德行好了,有智慧、有德行,你生活自然可以过去。只要吃饱穿暖,有小小的房子可以遮蔽风雨,活得多自在、多幸福,于人无争,于世无求。于人无争,于世无求,今天世界上这些拉杂问题你都看得很清楚,为什么?当局者迷,旁观者清。我旁观,我不在里头,你就会看得很清楚,看得很清楚,你就有智慧帮助他解决问题。基本的德行,衍生出来的就是八德。所以中国老祖宗千万年教给后人的,归纳起来总共十二个字,不多,这十二个字是「孝悌忠信、礼义廉耻、仁爱和平」。这是中国人,千万年来就这十二个字,老祖宗世世代代相传。我们今天把十二个字全丢掉了,所以灾难来了,把十二个字找回来,灾难就化解了。所以佛法里面讲的底限,十善、三皈五戒,我们认真努力把它做到,这叫真正学佛。与这个相应的称赞,与这个不相应的不放在心上,叫称赞如来。

  「三者,广修供养」。供养是下对上,一般叫布施,用最诚敬的心。普贤菩萨,他看一切众生都是如来、都是佛,所以他没有布施,他只有供养,最恭敬的,最恭敬的心帮助别人。如果说我们自己生活很清苦,没有东西能供养别人,我们的礼节可不可以供养?我们的笑容可不可以供养?太方便了,不一定要花钱。最大的供养是布施欢喜、布施恭敬,这个人跟你接触都会欢喜。如果有能力,一定要帮助别人,而且什么?不求回报,在佛法里讲与一切众生广结法缘。你要帮助人,人家要能够接受,那就得有缘,没有缘,你帮助他,不接受你的。所以结缘在佛法里头就比什么都重要,与一切众生结缘。

  我们在图文巴十年了,这个十年,我觉得我们自己修行不够标准,距离标准差得很远,但是跟图文巴市民结缘我们做得很成功。这个十年来,我们关心他们,我们爱护他们,我们帮助他们,方方面面,全心全力照顾他们。我们自己在物质生活上尽量节省,多余的这些财力帮助这个社会,人缘好!我到澳洲来,跟澳洲政府的缘结得很好,从联邦政府、州政府到地方政府关系都非常好,人民对我们非常好,这个很难得,非常非常不容易。所以现在十年了,希望底下这个十年我们认真修行,把佛教的精神,把佛教的文化,落实在这个地区,那真叫无量功德。真正努力去做,这个地方人都有福报,这个地方人不会有灾难,就是把佛法这一点基本功做到了就能够消灾免难。但是人,头一个要放下自私,只要有自私自利的念头就是障碍,所有一切善行的障碍,所有一切罪恶的根源,我们要连根拔除,就是不能有自私自利,这点比什么都重要。要广修供养,供养有财供养、有法供养、有无畏供养,有这三大类。

  「四者,忏悔业障」。这是对我们自己,我们自己修学为什么没有成就?就是因为自己有业障。业是不善的起心动念,不善的言语造作,这叫造业。业会产生障碍,障碍我们的善心,障碍我们的善行,障碍我们对于经教的理解,障碍我们修行功夫向上提升,会造成这些障碍,这个业障一定要忏悔。所以佛门里头有早课、晚课。我们净宗成立有二、三十年了,最早是在美国成立的,我们就提出修学的五个科目。这五个科目是:净业三福,这第一个,第二个是六和敬,第三个是戒定慧三学,第四个是六波罗蜜,第五个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,这五个科目。希望我们常常想着,起心动念与这个科目有没有相违背;如果相违背的就不能想、不能做,如果是相应的我们就应该做、应该去想,用这个标准来修行,来做忏悔的项目。每天早课,我们采取的经文是本经第六品四十八愿,希望我们能够认识阿弥陀佛四十八愿,能够理解、能够向他学习,跟阿弥陀佛同心、同愿、同德、同行,这早课的目标。晚课是本经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,一共六品经。这六品经讲什么?讲持戒,里面讲的是五戒十善,讲得非常详细。每天晚上反省五戒十善我们有没有做到,有哪些地方违犯了,应当要把它改掉,后不再造,这叫真修行。

  我们学佛六十年来,大乘小乘、显教密教、宗门教下都曾经涉猎,最后我们选的这个法门,选的这部经典,做为我们这一生唯一的依靠,一门深入,长时熏修,没有一个不成就的。现前真修行人,身心健康,这是自己的幸福,家庭美满,事业顺利,幸福圆满你都能达到。与任何人交往,本着真诚、清净、平等、慈悲,无往而不利。一门容易得清净心,清净心起的作用是智慧,不生烦恼,充满了智慧。这个就是过去方东美先生所说的,「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」。我学佛,实在讲就是被这句话打动了,人生最高的享受,那我们一定要争取。我那个时候二十六岁,本来对宗教没兴趣,以为这是迷信,不接触。听到这句话,听到他老人家的介绍,才晓得,佛教不是迷信,这里头有大学问在,有真实的功德。看到老师的晚年,在学校开的课程全是佛经,我们就相信了。他晚年大概二十多年,在学校开了大乘佛学,这大单元,一个大单元要讲一、二年,大概是二、三个学期,大单元,讲「魏晋佛学」、「隋唐佛学」、「华严哲学」,讲这些东西。我们才知道真的不是迷信,在大学里头开课。所以业障要忏除。

  第五「随喜功德」。忏除业障之后一定要懂得随喜,随喜就能够破除自己的身见、边见、见取见跟戒取见,有这个功效。也就是我们跟大众相处要放下主观观念,要能够随顺大众。大众有小错都可以随顺,重大的错误不能随顺,要讲解清楚。小毛病,没有什么大碍事的,统统随顺,大家欢喜。如果个人主观观念太强,都要别人顺着我,我不能顺着别人,这个很难跟大家相处;什么人都可以随顺,这就很容易相处,让这个团体一团和气,真正做到成为六和敬的团体。所以随喜功德非常之大,它还能够破除我们嫉妒心。嫉妒这个障碍很严重,这个心人人都有,从小朋友都看到。你看小朋友,五、六个月大的小朋友,还不会说话,你放一个糖放在这里,两个小朋友就会去抢,抢不到他就会生气,就会哭、叫着,你就能看得出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六十五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