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六十五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全都「遵行普賢大士之德」,也就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。他們修什麼?修禮敬,修稱贊。世尊在大乘經上告訴我們,菩薩無論是出家在家,不修普賢行就不能圓成佛道。這句話非常重要,我們要想成佛就不能不修普賢大士之德。普賢大士之德跟一般菩薩之德有什麼兩樣?實際上講差不多,但是有一樣是絕對不相同的,那就是普賢菩薩的心量大。經上常講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那是什麼人?那是普賢菩薩,別的菩薩沒有那麼大的心量。有這樣大的心量,修六度萬行,那都叫普賢行。所以普賢行重在心量大,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都是以虛空法界一切衆生爲對象,他沒有分別,他沒有執著,平等對待,這是普賢行。

  禮敬諸佛,對諸佛如來恭敬,對一切衆生恭敬。爲什麼?《華嚴經》上佛說得很清楚,一切衆生本來是佛,你怎麼能不恭敬!你怎麼可以說我對釋迦、對阿彌陀佛恭敬,跟你不平等,不可以,要平等。我對釋迦牟尼佛怎麼恭敬,我對阿彌陀佛怎麼恭敬,我對你就是這樣恭敬,不可以有兩樣,有兩樣就不叫普賢菩薩,那就不是修普賢行。稱贊,供養,忏悔,一直到普皆回向,都是用真誠心、清淨心、平等心去修,普賢行跟一般大乘菩薩行不相同的地方在此地。「普賢大士乃華嚴長子」,他代表大方廣佛華嚴。「其至德」,他最高的德行,就是「十大願王,導歸極樂」。所以他是娑婆世界淨宗初祖。釋迦牟尼佛成佛第一部講《華嚴經》,他在華嚴會上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他是淨土宗,娑婆世界淨土宗的初祖。

  「《華嚴經.普賢行願品》謂大士十種廣大行願」,這裏頭說出來了。「一者,禮敬諸佛」。禮是從外表說的,敬是從內心說的,內心恭敬,外面表現得有禮節。在這個地方我們要懂得,禮還是要遵守世間的一切法,「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」。古今的禮不一樣,中外的禮也不一樣,恭敬的心完全相同,表現在外面一定要隨順這個時代,隨順一般人的風俗習慣。譬如佛門裏面最大的禮節,現在還是頂禮,右繞叁匝現在沒有了,普通還是頂禮叁拜。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適不適用?不適用了。你很恭敬,見到法師就頂禮磕頭,讓別人看到不敢學佛,學佛要跪到磕頭,這佛不能學。你這一拜,把很多人學佛的這個心拜掉了,所以不可以。現在人的禮節是叁鞠躬,我們合掌問訊,這個好。所以我就不贊成人家大庭廣衆當中,尤其公共場所,一見到,在飛機場見到也磕頭頂禮,把人都嚇壞了。通情達理,在什麼場合行什麼禮。你說伊斯蘭教,回教徒,他們最敬禮是擁抱。我們跟他常常往來,在他那個場合當中我們也抱抱他,他歡喜。所以一定要懂,通權達變。大家明白這個道理之後,大庭廣衆、公共場所不要拜,問訊就對了。拜,好像我們很恭敬,嚇了很多人不敢學佛,這個因果責任你要負擔。

  所以禮敬,心是平等的,完全平等,在形式上不一樣。我們見到佛像可以,我們拜叁拜沒有問題,人家問爲什麼?我們對老師的尊重。你看老師已經離開我們叁千年了,我們見到他還是這樣熱愛,還是這麼尊重,那眼前的老師,哪有不尊重的道理!中國人拜祖先,供祖先牌位拜祖先,祖先什麼樣子也不認識,但是你還紀念他,外國人感覺到奇怪,我們把道理分析給他聽,他說有道理。對祖宗有尊敬的心,對父母一定孝順。所以《論語》裏面講得好,這些禮節是「慎終追遠,民德歸厚」。好好的學習,這個社會風氣就厚了,人心就厚了。所以它收到教學的效果,這是我們不能夠不知道的。

  第二,「稱贊如來」。你看看,第一句禮敬諸佛,範圍非常廣大,對一切衆生。衆生兩個字的意思要很清楚的理解它,衆是衆緣和合,生是生起的現象,你看這個意思多廣。我們身體四大五蘊衆緣和合而生起這個身相,這個身叫衆生,衆緣和合而生的。你想想哪一法不是衆緣和合而生?樹木花草是衆緣和合而生的,山河大地也是衆緣和合而生的。然後你才曉得,遍法界虛空界所有的現象,現在科學家把它分爲叁大類,第一個物質現象,第二個精神現象,第叁個自然現象,叁種現象都不外乎衆緣和合而生,那這個衆生的範圍就太大太大了。所有這些衆生我們都要禮敬、都要贊歎。他是善的我們要贊歎他,不善的,不善的就不能說,而且不要放在心上。不善的看到就像沒看見,聽到像沒聽見,絕不要把它放在心上。心,古人講得好,心是良心,你的心本來純淨純善,這是你的真心,純淨純善。現在的心不善了,爲什麼?你很喜歡把別人的肮髒東西放在心上,變成別人的垃圾桶,你還以爲你很聰明。哪一個聰明人把自己的良心做爲別人的垃圾桶?全裝些壞東西,好的東西不收,全收集壞東西,這個大錯特錯!

  禮敬諸佛,佛是從相上看、從外表上看的,絕對沒有分別執著,但是稱贊就不一樣。你看稱贊,他說如來,他不說諸佛,如來是從自性上看的,不是從外表上看的。換句話說,稱贊跟禮敬有差別。禮敬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見到一切衆生都平等。可是稱贊就有分別,他是善的,我贊歎他,他是惡的,不贊歎他,這就有差別。那什麼是善、什麼是不善,標准很多,真的有初級、中級、高級,差別很大。絕對的標准、最高的標准是不起心、不動念,這個太高,我們做不到。佛教給我們最高的達不到,佛就給我們一個一般的標准,在佛法裏面第一個標准十善,這十條就是善惡的標准。十善第一個不殺生,不偷盜,不邪行,不邪行就是不淫欲;不惡口,惡口是說話很難聽,不绮語,绮語是花言巧語欺騙別人,不兩舌,兩舌是挑撥是非,不妄語,妄語騙人,口這四個標准;意,起心動念不貪、不瞋、不癡,這十條。與這十條相應就是善,與這十條不相應,那就是惡。所以我們稱贊如來要用這十條標准,隨著我們修學然後慢慢再提升,這是最低的標准,五戒十善。

  中國老祖宗教導我們的,跟這個非常接近,中國老祖宗教我們有四科,就是四個科目。第一個是五倫,五倫是講人與人的關系,一定要懂得。現在關系亂了,關系亂了社會就亂。五倫第一個父子有親,這個親是親愛,這個親是天性,不是學來的,是屬于自然的,沒人教,這個親是親愛。現在還能看得到。我是前幾年,應該有七、八年前,我在日本參加聯合國的一個和平會議,跟到我的這些同修們,在家居士很多,有二十多個人,他們跟在我身邊。我們在外面散步,有個年輕的媽媽,也是我們自己同學,推了個小孩,她的兒子,四個月大,非常可愛,推個小車。我走到路上突然叫大家停下來,我說你們看,看父子有親,你們來觀察這個。你看小孩雖然不會說話,你看他的眼神,你看他的動作,他對他媽媽那個愛,媽媽對他的愛,你們細心觀察,在這裏看到自性的流露,能看得到,叁、四個月大。大概六個月以後看不到了,爲什麼?學壞了。他天天看電視,電視天天教他,就不一樣了。所以叁、四個月很天真,他還沒有受什麼嚴重汙染,你能夠看得出來父子有親。所以我們老祖宗真有智慧!這是外國人贊歎,不是普通人,湯恩比博士贊歎。他說中國,古時候中國人最懂得教育,他們有教育的智慧,有教育的方法,有教育的經驗,這全世界其它的國家族群都比不上。

  中國人教育從什麼時候開始?從懷孕,叫胎教。小孩一出生,眼睛張開他就會看,他就會聽,他已經在學習了,你不能瞧不起他,你不能小看他,他很認真在學習。他從哪裏學?就是父母、大人,在他周邊的,言談舉止統統影響他。所以《弟子規》不是教小朋友念的,也不是教小朋友背的。《弟子規》是怎麼回事情?是父母做出來給小孩看。從前的家是大家庭,兄弟都不分家的,女孩子嫁出去,男孩子兄弟不分家的,這大家庭,五代同堂是很正常的事情、很普遍的事情。所以嬰兒在搖籃裏面就看他的父母怎樣對他的父母,就是對他的祖父母,怎麼樣對待他,他就學會了。所以《弟子規》是自己盡孝做給嬰兒看,看多久?叁年,這一千天叫紮根教育。叁年天天看、天天聽、天天學習,根深蒂固。叁年的成就,古人有個諺語說「叁歲看八十」,八十歲都不會改變。他學什麼?學孝親。孝親學到了,尊師就順理成章。到小朋友六、七歲上學,懂得尊師重道,他會成就。

  特別是上學的頭一天,這個事情我幹過,應該是六歲的時候,我上學比人家早一年。私塾,私塾是家庭子弟學校。那個時候我們的家真的已經是家破,人都散掉了,所以我們依靠的是姑媽,那是個大家族。我的姑父兄弟十個人不分家,是大家庭,我們依靠他家,在他家的祠堂裏面有家學,我們去上學。父親帶著我,帶著送給老師的禮物,就是束修(禮物),進到學堂,學堂是祠堂,大殿上供的孔子的牌位,沒有畫像,「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之神位」,字我都記得很清楚。我在沒有上學的時候我父親教我認字,大概認識有叁百多個字,所以那上面的字我都認識。老師帶著同學,同學是站在兩邊,老師站在孔子牌位旁邊,先向孔子牌位行叁跪九叩首的禮,那是清朝時候的禮節,父親在前面,我在後面,叁跪九叩首。拜完之後,請老師上座,老師坐在孔子牌位的下面,我父親在前面,我在後面,向老師行叁跪九叩首的禮。我們看多了,爲什麼?每個新同學進來都要行這個禮。你看看,父母對老師行叁跪九叩首的禮,老師的話我們還能不聽嗎?不要講的,自然就聽話。老師要不認真教好學生,怎麼對得起人家的父母?人家父母對你多尊重,人家這一個家族對你多尊重,你能不認真教嗎?都是真心流露。現在沒有了,所以師道沒有了,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。

  佛是師道,佛是老師。所以佛教傳到中國來,爲什麼當年釋迦牟尼佛弟子四面八方去推動佛陀教育,有些地方一、二百年沒有了,叁、四百年沒有了,六、七百年沒有了,只有在中國,兩千多年它還不衰,還能存在,什麼原因?中國人重視孝道。它是師道,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,孝道沒有了,師道也就沒有了。所以現在沒有了。如果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六十五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