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六十九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些東西(煩惱)圍繞著你,這個麻煩大了。一定是煩惱輕,智慧長,你的心就安了,心安理就明白、就覺悟了。如果心裏頭有煩惱,有貪瞋癡慢疑,你的心不安,我們常講心浮氣躁,你心定不下來,你沒有辦法學習。縱然很用功,你所學習的是佛學常識,用現在的話說,是佛學的知識,不是智能,與你的戒定慧叁學不相幹,你學佛跟學世間的學術沒有兩樣。也就是說,把佛的經典看作世間一般典籍那樣學習,你所得到的是世間法,佛法沒得到,這個道理要曉得。

  學佛念念跟智慧相應,不跟煩惱相應。這些菩薩們,他們是法身菩薩,有這個能力。我們如果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也有這個能力。生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也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,這些事情你都能做到。這就是說爲什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入佛法藏,究竟彼岸,就等于真達到了。你看你有能力,從此處沒,生余佛土。我離開這個世界,我往生到其它諸佛剎土去了,從這個佛國土到那一個佛國土,自在,沒有障礙,通行無阻。在在生處,常得值遇諸佛世尊。你會看,這個世界有佛,在那裏教化衆生,我們就去供養佛,跟佛學習;這個世界沒有佛,我就不去,得大自在。我們現前可不可以得到這樣的待遇?可以,要求佛幫忙。佛不幫忙,我們是博地凡夫,煩惱習氣重,沒有辦法。找誰幫忙?當然最好的辦法是找阿彌陀佛幫忙。阿彌陀佛慈悲,阿彌陀佛真的樂意幫忙。

  你要是他方佛國土都去看過了,最後你一定向往極樂世界。爲什麼?有個比較。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上我們看到的,韋提希夫人遭遇到家庭變故,兒子聽了提婆達多的話,要把父王害死,他來繼承王位,這就是今天講的政變,兒子發動政變,奪取王位。這個政變成功了,國王還沒有被殺,但是把他關到監牢裏面去。母親去探監,送一些東西給國王,給他吃。太子是想把他關到監牢獄,斷絕飲食,讓他自己餓死。夫人常常去送飲食,這個事情被太子知道了,所以太子想殺母親,遭這樣的變故,也嚴格禁止他母親的行動。這個時候韋提希夫人求釋迦牟尼佛。佛到皇宮裏面來慰問她,韋提希夫人痛哭流涕,忏悔,怎麼生了這個大逆不孝的兒子!求釋迦牟尼佛,這法界裏頭還有沒有諸佛剎土沒有這些惡人、沒有這些不善的事?她想求生。

  釋迦牟尼佛用他的神力(神通)展現出諸佛剎土給韋提希夫人看,像我們看電視一樣,讓她看。諸佛剎土她都看到,最後她自己選擇,她選擇阿彌陀佛極樂世界。問他怎樣才能往生?就這麼一個緣分,釋迦牟尼佛說了《十六觀經》。所以《十六觀經》裏面講兩樁事情,一個是講理論,一個是講方法。念佛的方法講了十六種,理論告訴我們,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」,這是原理。佛在世,佛天天講經教學,這是好環境。供養佛,這是修福,聽經聞法是修慧,福慧雙修。極樂世界講經教學沒有中斷,所以他能夠常得值遇諸佛世尊,供養恭敬,尊重贊歎。乃至無上正等菩提,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終不離佛。這些都不能離開佛,離開佛你修的就不圓滿;你不離開佛,天天所修的都是圓滿功德、圓滿智慧。

  「當知欲不離佛」,你要想不離開佛,「須以念佛爲因」,這個話重要。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,這也是在《觀經》上的。《觀經》上佛給我們講淨業叁福,最後一條,「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」。諸位聽了這句話有沒有懷疑?我當初聽的時候真有懷疑,爲什麼?第叁福是菩薩修的,難道菩薩還不相信因果嗎?我懷疑從這個地方來的。如果它放在第一條,我不懷疑,第一條是人天福,第二條是小乘福,聲聞、緣覺的福報,第叁條是菩薩的福報。它是放在第叁條,不是放在第一條,所以我就有疑問,菩薩怎麼不知道因果?最後想通了,這個因果不是善有善果,惡有惡報,這個我們人都知道,菩薩怎麼不知道!可是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,真的很多菩薩不知道。所以深信因果不是別的因果,是念佛成佛這個因果,真的很多菩薩不知道。菩薩要知道了,他能不念佛嗎?他念佛,很快他就成佛了。如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十地菩薩,「始終不離念佛」。始是初地,終是第十地。換句話說,在華嚴會上地前每個人學的法門不一樣,可以說都有相當的成就。他才能夠,這相當成就就是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用八萬四千種法門修行成就的,無論哪個法門,都能達到這個水平,那就都能生到華藏世界。在華藏世界修到登地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圓滿了,登地。登地修什麼法門?全是念佛,從初地到十地,統統是念佛法門。深信因果是講這樁事情,不是講別的事情。我們這才搞清楚、搞明白。這是彭際清居士說的。

  「按彭氏之說,菩薩度生,須有方便。最勝方便,是教人念佛」。可是這個法門難信,你教人念佛,他不相信,他不能接受。我早年第一次到美國,一九八二年。在這一年前,就是一九八一年,我在臺北講經,遇到一個美國的學生,研究生,從紐約來的,跟臺灣大學交換學生,他學佛,學《華嚴》。正好我那個時候在講《華嚴經》,所以他就找到我,就住在我景美小圖書館裏面,每天聽經。他勸我到美國去弘法,弘揚淨土。他告訴我,在美國傳教的多半是日本人,還有一些西藏人。西藏人在那邊講藏密,日本人在那裏都講禅宗,教人靜坐,沒有人講淨土。大家對淨土非常陌生,沒有人相信,所以他勸我去。他說法師,你去可以把淨土在美國弘揚起來。這是一個助緣。

  一九八二年有這麼一個機會,是萬國道德會,這在東北,中國東北有這麼個組織,它們是世界性的,世界萬國道德會,在洛杉矶召開第叁次世界代表大會。韓館長是東北人,跟這個會的這些領導人很熟,她也參加道德會。由道德會出面聘請我做顧問,我用顧問這個名義跟他們的團體到美國去。到美國之後,我們的同學很多,這個種子是李老師在臺中十幾年來辦大專佛學講座;我自己也參加了臺北道安法師中國佛教會的大專佛學講座,我在裏面擔任總主講,認識同學就多了。這些同學學業完成之後在美國留學,大概有叁百多人,這都我熟悉的,分布在美國十幾個城市。有的在讀書,有的已經畢業,在美國工作了。一去,有這麼多人,每個地方邀請,我就在美國東西方旅遊。跟美國的緣是這樣結的,這都是想不到的。在臺中慈光講座,我跟他們是同學的身分;在臺北中國佛教會大專佛學講座,我是老師的身分,這個緣也是意想不到的。

  到美國,要讓美國那邊,我們主要對象是華僑,要讓他們相信淨土不是容易事情。好在這個之前,我將《彌陀經疏鈔》講過一遍,那個時候保留下來的是卡帶,我們還沒有錄像的設備,我記得好像有叁百多個帶子,一個帶子九十分鍾。這部經等于講了一年,叁百多個帶子,一天一個半小時,一年講圓滿。我就把這套《阿彌陀經疏鈔》錄音帶,講演的錄音帶,擺在這個講臺上,大家來一看,是什麼?《阿彌陀經》。《阿彌陀經》有的人瞧不起,那小小的,算什麼。可是一看這個這麼多,全是一部《阿彌陀經》,大家就不敢輕視,《阿彌陀經》能夠講叁百多次,一次一個半鍾點,怎麼講的!這是先讓人家改變心態,不要瞧不起《彌陀經》。我說:我說《彌陀經》的意思不過萬分之一而已。萬分之一就講了一年,那萬分之萬不要講個一萬年!你怎麼可以敢輕視它,你小看了它,錯了。然後再告訴大家法門平等。佛在《金剛經》上說的。《金剛經》他們尊重、歡喜,般若法門,佛在這個經上明明講的,「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」。《彌陀經》跟《大般若》平等,淨土法門跟禅宗、密宗平等。你說密,我初學佛的指導大師是章嘉大師,密宗的大德,我雖然沒有學密,我對密不外行,我懂得。我沒有學過禅,但是禅宗的語錄,《六祖壇經》我講過,我講過永嘉的《禅宗集》、講過《證道歌》,我不外行,我在諸多法門裏面選擇淨土。這大家漸漸重視,不敢輕視。于是我就開始介紹淨土、介紹念佛法門。不用這個方法,讓他們對淨土産生信心,幾乎是不可能的。

  對于大乘佛法,這是讓一切沒有接觸佛法,或者接觸佛法深度不夠,對于佛法輕視的態度,所以我講《華嚴經》。第一遍沒講完,好像講了十七年,講了一半。第二次講,我們有錄像,第一次沒有,第一次錄音都沒有。第二次我們也講了有十幾年,講了四千多個小時。照我們的進度,四千多個小時才講到十住,十住品。如果這部經要講圓滿,需要多少的時間?兩萬個小時。特別是學術界的,你們想想大學的課程,哪一個課程有兩萬個小時的?于是一般人見到了,對佛法不敢輕視。一部大經這麼長的時間,聽的人還有興趣,還能聽下去,這就不是一樁容易事情。所以這是都講緣。佛經,不僅是《彌陀經》、《華嚴經》,任何一部經典,它都通達自性,只要通達自性,字字句句都是無量義,諸佛菩薩來講,一起來講,講無量劫也講不完。爲什麼?它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,是自性性德的流露。

  今天弘法,首先是學術界,你要讓他們有認知,這就好辦。他們是知識分子,多半都學過科學的,他們來學,大概佛法這裏頭有點道理,要不然他們怎麼會相信、怎麼肯學。學的人愈來愈多,用現在科學的成就來解釋佛經裏頭的奧義,能夠把大乘經典跟科學接軌,這人不能不相信。最近這十幾年,我們遇這個緣真是不可思議,自己從來沒有想到。一個出家的身分怎麼可能走到聯合國?這都是特殊的緣分,這個緣分是九一一引起來的。昆士蘭大學和平學院遇到這麼一樁事情,校長來找我,希望我跟和平學院的教授們舉行一次座談會,來討論怎樣化解沖突。他們過去的方法覺得有問題,過去對付暴力的方法是用報複、用武力、用鎮壓,用這些手段。那九一一變成什麼?變成一種恐怖戰爭。就認真反省,過去這個理念方法有問題,希望再找到一個真正和平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,這找到我。

  這個因素也可能是過去我們從一九九八年移民到新加坡,在新加坡住了叁年半,將新加坡九個宗教團結起來,確實有助于社會安定、地區的和平。可能學校知道這些事情,這麼一個因緣。他們對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想法,應該怎麼做,我提出了意見,他們認同。于是學校希望我代表學校參加聯合國的和平會議,這樣走進了聯合國。不走進聯合國,很多事情我們不知道;走進去之後,參加十幾次的會議,了解了。雖然了解,我們把中國傳統好的東西介紹給大家,大家聽到聞所未聞,歡喜,但是有懷疑,這是理想,這個做不到。我們就曉得,今天做中國傳統文化不容易,外國人對這個沒有信心,中國人更沒有信心,中國一向是看外國的,你就曉得多難。所以逼著一定要做實驗,他看到了,他就相信;他沒有看到,他不相信。我們在湯池做了叁年實驗,做成功了,大家相信了。雖然在湯池叁年,被關閉了,可是這個信息已經傳播全世界了。我們有這麼一個緣分,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做了詳細報告,用了八個小時,叁天展覽。大家真的相信,動心了,想到湯池去看、去考察。我知道的有叁十多個,他們是駐聯合國的大使代表,用私人觀光旅遊的身分,在湯池住叁、四天,詳細了解,相信了。

  這些人裏頭包括劍橋的漢學家麥大維教授,他在湯池住四天。回國的時候從香港經過,我在香港講經,他來看我,我們談了六個小時,兩天,非常喜歡。誠懇的邀請我到倫敦去辦學,他把名稱都想好了,叫「大乘佛學書院」,隸屬于劍橋大學,要我去搞這麼一樁事情。我非常感激他,我說我不能去。他說爲什麼?我說你們學校的製度、框架加給我,我沒法子教學。他說你怎麼教法?我說我沒有方法,我們老祖宗有方法。他聽說老祖宗,耳朵就豎起來了。老祖宗有什麼方法?我說《叁字經》念過吧?《叁字經》他會背,《叁字經》前面八句話是中國老祖宗教育的、教學的總綱領,他沒有看出來。《叁字經》一開頭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這是什麼?教學的宗旨,教學的目標。爲什麼要辦學校、辦教育?是希望把人從習性回歸到本性,教育成功。不辦不行,不辦的話,習性跟本性愈來愈遠,現在社會就是這樣的,習性跟本性一百八十度的相背,出問題了。「教之道,貴以專」,這跟現在教學的理念方法不相同。東方教學,一門深入,長時熏修,目的是開悟,悟後起修,一切就貫通了。沒有開悟要先求開悟,絕不是廣學多聞,廣學多聞是知識,一門深入是智慧。我們這個理念方法不一樣,所以我不能去。

  我們必須要做出榜樣來給大家看,大家看了,看明白、看清楚了,知道這個好,這就做教育改革。這是大事業,這不是小事。沒有這個緣分,那就像我們現在的方法,私塾教學法,我自己一個人來做,一生樂此不疲。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  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六十九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