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到,所有現象都是相互依賴而生存的。
所以人與人之間要把關系建立好,這個關系就是互相依賴,你才能夠生存。人是這樣的,物質現象也是這樣的,山河大地、礦物也是這樣的,統統都是相互依賴它才能生存,這個現象才能維持;如果不能相互聯系,這個現象就滅了,就沒有了。雖然互相依賴,它還是生滅,但是生滅現象存在,就像我們在銀幕上看電影的畫面,它畫面在,它一張一張的相互連起來的,它不能獨立。如果它要獨立的話,它的時間就是二十四分之一秒,它就沒有了。如果說我們現前所有的一切現象,物質現象、精神現象、自然現象,要照彌勒菩薩的說法,它存在的時間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,我們怎麼能知道?我們用一秒當中所看到的,實際上它是一千六百兆個畫面濃縮在一起,我們看到了。分開了,分開就沒有了;它混合在一起的時候,我們看見了。這是實際理體,這是諸法實相,這是佛知佛見。
下面說,「又《長阿含經》曰:如來大智,微妙獨尊」。這個話是真話,沒有絲毫誇張。如來大智,這個如來不是講釋迦牟尼,也不是講阿彌陀佛。如來是什麼?如來是自己的自性。如果他稱佛,佛是從相上看的,指定某一個人;從如來,如來是講自性,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。如來就是《華嚴經》上佛所說,「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自性本具的,大家都平等,沒有哪個比哪個高,沒有哪個比哪個差,沒有,平等的。我們今天看到這些現象完全是不平等,不平等是你自己妄想分別執著造成的,自性裏頭是平等的。自性裏頭一法不立,一法不舍,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不來不去,不常不斷,真的是平等。所以我們要以平等的心來看這個世界、來看萬物,以平等的心,以真誠的愛,這個愛就是慈悲,就是我們中國老祖宗教給我們的「父子有親」那個親愛,那個親愛是性德、是自性。真誠的這個愛心,你是用真心、用性德與所有的現象、所有的衆生和睦相處,這個世界就非常美好。決定沒有競爭,決定沒有控製,決定沒有占有,是幸福美滿的人生,彼此都能互相尊重,沒有任何妨礙。這些是從電子這些極微之微裏頭看到的現象,這一個粒子在此地,一會它又跑到那邊去了,那個又跑到這邊來,它都是交互的,它不是固定在一個地方,而且都是和睦相處,沒有排斥。這是什麼?從物理現象看到基本的物質,它是什麼一個狀態。
我們能夠隨順自然,那就是真正的幸福美滿;違背自然,我要控製、我要占有,這是違背自然,我不跟人合作,這違背自然。所以佛,你看看普賢菩薩教我們「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」,這就是沒有占有、沒有控製,沒有這些錯誤的念頭。跟一切衆生平等對待、和睦相處,這是隨順性德,普賢的十願就是把性德歸納爲十大類。我們把性德恢複起來,禮敬諸佛,一切恭敬,沒有一樣不恭敬的。毀謗我的人、陷害我的人對他恭敬,沒有一絲毫怨恨的心。對于蚊蟲螞蟻恭敬,跟對諸佛如來的恭敬是平等的、一樣的,決定沒有等差。但這裏頭要曉得,我們在形式上有等差,心境上沒有等差。我們見到佛會頂禮叁拜,我們看到一群螞蟻你也頂禮叁拜,那就笑話了。但那恭敬完全一樣,我們的表態不一樣,這個一定要知道。所以禮是講節度的,我們看到一群螞蟻,我們恭恭敬敬站在那個地方,或者蹲在那個地方,合掌稱牠螞蟻菩薩,這對了,你趴在地下磕叁個頭錯了。
恒順衆生,我們今天學佛,學佛的同修都知道,見到出家人無論在什麼地方,公共場合也趴在地下磕叁個頭,對不對?不對,錯了。錯在哪裏?你這麼一做,讓許多人想學佛的人:不行,我不學了,在這個場所,大庭廣衆之下要我磕叁個頭,我不幹。你把人家學佛的心打斷了,這就錯了,要恒順衆生、隨喜功德。現在最敬禮是叁鞠躬,我們合掌叁鞠躬,這最敬禮了,通常合掌一鞠躬就可以了。這是什麼?大家都能接受的,一定要懂這個道理,因人、因時、因地、因事不同,不是一概而論的。中國在古代,最敬禮是叁跪九叩首,在那個時候你見到長輩,你不行這個禮,別人罵你。現在時代不一樣了,在今天,你要行這個禮人家就要批評你,你行叁鞠躬大家稱贊你。古時候那個時代行叁鞠躬,人家會罵你大不敬,時代不一樣了。所以學佛,佛是真實智慧,通權達變,什麼場合用什麼方式。你在外國,外國禮節就不一樣,過去我常常訪問印度尼西亞,印度尼西亞是伊斯蘭國家,他們見面是擁抱。那我們到那兒,他要抱著我,我要拒絕他,這個人家要罵你。一定要隨順,入境隨俗,這就對了,大家就歡喜,這是很淺顯的例子。飲食起居都有一定的規矩,他們對我們很好,知道我們素食,招待我們的時候他也做一盤素食給你,這個我們就很感激,會把我們吃的東西分開。
所以「如來大智,微妙獨尊」,這叫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,這最尊,沒有比這個更好的、更高的,沒有。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,這叫如來大智。「綜上而言,得微妙法者,即契世尊之佛智」,如來所見、所聞、所知的是究竟圓滿的。「入實相之妙理」,這個妙字用得好。自性永遠如如不動,它起作用的時候,真的是像賢首國師《還源觀》上所講的「出生無盡」,這就是妙理,沒有邊際的。就像我們玩萬花筒一樣,千變萬化,找不到兩個圖案是相同的。構造非常簡單,會産生無量無邊、無數無盡的變化,妙!「證正真之菩提,故成正覺」,這個證就是得到,科學裏面講的證明。正真的菩提,正是不邪不偏,真不是虛妄的,菩提是覺悟、覺了、明了,這就叫成正覺。成正覺一般叫成佛,這個正覺是無上正等正覺的簡稱。「正覺者,如來之實智」,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,「故成佛曰成正覺」。「最正覺者,崇顯佛覺」,崇是崇尚、崇高,顯是明顯,佛之知見是「無上圓滿究竟」。
今天科學跟哲學,他們終極的目標就是這樁事情,這樁事情他做不到,科學家自己也說做不到,什麼原因?他用心意識,他還是用的分別心,用第六意識。佛在大乘經上告訴我們,這樁事情用心意識,心意識是虛妄的,妄心,妄心只能夠緣假的境界。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沒有問題,他會搞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十法界以外的他無能爲力。因爲十法界具足叁種現象,自然現象、精神現象、物質現象,所以他用五根眼耳鼻舌身,他用第六意識,第六識的分別、第七識的執著,他可以緣得到,自性緣不到。自性就是它沒有現象,它無處不在,它無時不在,它是一切萬事萬物的本體。就像電影的銀幕一樣,一切畫面都在它那裏動,它什麼都沒有,它沒有現象,沒有畫面。不是物質現象,我們的眼耳鼻舌身緣不到,眼要看、耳要聽,沒有物質現象,五根緣不到;它不是精神現象,我們第六意識、第七識緣不到,你想不到它;它不是自然現象,連阿賴耶見分也緣不到。所以佛說,這樁事情「唯證方知」,證是什麼?放下就是。科學家不肯放下。他們從高深的數學裏面推斷,有這個可能,有這個理論、有這個現象的可能性,然後再用精密儀器去觀察、去尋找、去探索,找到了。這全是世間法,用心意識。本能不要用心意識,見得比科學家還要清楚,還要真實。所以佛法、古聖先賢他們用本能,無需要用這些機械、這些儀器,不需要用這個。
下面說,「最正覺者,崇顯佛覺之無上圓滿究竟。如《釋迦譜》曰:得無上正真之道,爲最正覺。《會疏》曰:覺之中爲最極,故雲成最正覺。成最正覺即究竟成佛」。這在《華嚴經》上稱之爲妙覺果位,就是此地講的究竟成佛,等覺再上去就是妙覺,妙覺就圓滿了。等覺是菩薩的圓滿,因爲菩薩的位次到這兒最高了,上面沒有了。往上提升就是究竟的佛果,回歸到常寂光。等覺還住實報莊嚴土,實報莊嚴土裏面地位最高的,再提升就回常寂光了。所以實報莊嚴土也不是真實的,《般若經》上所說的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沒有說實報土例外;沒有講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,實報土除外」,沒有說這個話,所以實報土也是虛妄。真的呢?真的就是自性,那是真的,它不生不滅,它沒有現象。它什麼都不是,能爲一切法作本體,也就是一切法都是從它顯現出來的。怎麼顯現的?爲什麼顯現的?感應道交。
這個感應道交,現在科學也有一點發覺了,發覺什麼?我們的念頭能夠控製物質,能夠改變物質現象,他現在發現這個事實。提出「以心控物」,我們的念頭可以控製物質現象,最小的範圍是控製我們的身體,我們的身心都是物質現象。肉身是物質現象,思想是精神現象,意念可以控製物質的身體。物質身體那就是療愈,我們有毛病,恢複健康,不需要醫藥,不需要診斷,用意念,好的念頭身心就健康,負面的念頭身體就會有生病。大的作用可以改變宇宙當中星球,有這麼大的能量,我們的念頭能改變宇宙當中星球。能改變星球,我們地球上這些災難,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化解嗎?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
那我們要問,諸佛菩薩、阿羅漢、辟支佛都有這個能力,現在地球上災難這麼多,爲什麼不幫助我們化解?他有能力,不幫助我們化解,這未免太不慈悲了!我們會向這個方向去想。可是災難還是會發生,爲什麼?衆生造的業太重,迷得太深、迷得太久,他不會覺悟,他回不了頭來,那怎麼辦?這個災難是幫助他覺悟,幫助他回頭。我們這才明白,災難是救衆生的,是讓你在這個真正省悟過來,回頭是岸。好像小朋友做錯事情,父母、老師懲罰他,你說那個懲罰他,是怨恨他還是愛他?不是自己小孩犯錯,你爲什麼不懲罰他?愛他!那我們知道,災難、地獄、餓鬼、畜生是愛衆生,不是怨恨,這個道理要懂。這是一種手段,不是這個手段不能讓他回頭,不是這個手段不能讓他覺悟,不是這種手段不能讓他成佛道。這個災難、這種手段,多少人往生極樂世界,本來能不能往生?不能。一聽說災難來,趕緊念佛求生淨土。不是這個災難你不會發這個心,你還去搞六道輪回,不曉得搞到哪一輩子。現在遇到這個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七十叁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