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七十七集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就是經典天天不能離開。我真正知道佛教我些什麼,我要求個轉變,我要依照佛的指導重新做人,斷惡修善、改邪歸正、端正心念,經本是標准、是依靠。這就真學佛,真的皈依叁寶。佛教我們哪些可以做的我們就做,教我們不可以做的就不做。最明顯的十善業,不能殺生、不能偷盜、不能邪淫、不能妄語、不能兩舌、不能绮語、不能惡口(惡口是發脾氣罵人,不可以的)、不能貪、不能癡、不能瞋恚。這個東西得真做到才行,有標准,覺而不迷。皈依法,法是正知正見,對于宇宙人生的看法正確,沒看錯,這個不容易。法的標准是佛知佛見,入佛知見,那就成佛了。法落實在經典,佛在世的時候依靠佛,佛不在世依靠經典,叁皈裏頭經典是第一重要。我們有沒有真的這一生當中,依照一部經典來修行?不能多,多就亂掉了。一定要認識,經典再多,佛說得很好,「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」,這個意思就是勸導,你只要學一樣,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你就成功了。不能貪多,貪多就亂了,你不會成就。我們得要聽話,聽話就是聽指導,要遵循,那就一門深入,不能搞第二門。

  話說得很容易,做起來很難,誰肯聽話?誰不想多學一點?佛說話慈悲,真實智慧,你一門通了,一切自然通了。他是真的教你把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全通了,怎麼個通法?一門深入才通。你學很多法門你決定不會通,爲什麼?你的精神、你的時間、力量全分散了,這世間人沒智慧。用佛的方法各個都成佛,佛是什麼方法?就是一門深入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,慧一開了,全懂得了。禅宗六祖惠能給我們做了個好榜樣,惠能不認識字,沒有念過書。雖然是佛門的祖師,講堂裏頭沒有聽過一堂課,禅堂裏頭沒有坐過一炷香,念佛堂裏頭也沒有去念過半個鍾點,他成爲祖師,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樣不通。爲什麼?就是放下,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全放下,放下就成佛了。所以佛教一般人,能大師那是上上根人,爲什麼?他一下能放得下,我們不能放下,慢慢放,那就是中下根人。中下根人慢慢放怎麼個放法?一門深入、長時熏修是慢慢放。如果你不照這個方法,你一輩子入不了佛門,無論怎麼樣好學、怎麼用功,于佛沒有分。你走的是一條錯路、是一條彎路,你不走佛的正路。自以爲聰明,走彎路,這一生浪費了,到老死後悔莫及。這個道理古時候有人講,現在沒人講了,沒有人知道。

  皈依僧,僧是清淨,六根清淨一塵不染。所以皈依是皈依自性叁寶,這個一定要懂得。一切叁寶的根源是自性,自性覺是佛寶,自性正是法寶,自性清淨是僧寶。不是假相,聽說皈依佛就想到佛像,錯了,完全想歪了,聽到皈依法就想到經典,聽到皈依僧就想到出家人,全錯了。經典不是經典的文字,是經典裏面的道理,是經典裏面的方法,經典裏面所說的境界,這是真經。光讀文字,對于文字裏面所含的這些道理、方法、境界都不懂,讀也是白讀。爲什麼?不開智慧,得不到受用。僧六根清淨,那是嚴持戒律,戒律沒有別的,幫助你得清淨心而已,它作用就在此地。心地清淨自然就得禅定,得到禅定自然就開智慧。佛這個方法,不是釋迦牟尼佛叁千年前的教學,而是十方叁世所有一切諸佛,沒有一尊佛不是用這個方法。淨土宗,淨土宗是戒定慧叁學,就是一句阿彌陀佛當中圓滿,妙不可言。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其它統統放下,這就是覺,不覺做不到。

  這一部經,天天想著這部經,天天念著這部經,把這部經的道理、方法融會在日常生活當中,這真正叫得定。這個定是真的,不是盤腿面壁那個定,那個定沒用處。真的定是什麼?行住坐臥都在定中,他心不散亂,也就是說,眼耳鼻舌身不受外面環境幹擾,這叫定;還受外頭環境幹擾,沒有得定。爲什麼不幹擾?因爲他有覺,覺的什麼?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外面環境全是假相,放在心上就錯了,放在心上就被染汙了,心就不清淨。根本不放在心上,所以永遠保持心的清淨平等覺,清淨是僧寶,平等是法寶,覺是佛寶,不就全在一句名號當中!這是淨宗的殊勝。密宗裏頭灌頂,就跟顯教裏面的傳授叁皈同樣一個道理。授以本尊之印,淨土宗的印就是阿彌陀佛。真言也是咒語,密宗有,那要是淨土宗,淨土宗也就是這一句佛號,這一句佛號是無上的真言。此後行人即可依教隨分修學,這是結緣,結緣灌頂。

  第二種「受職灌頂」,這個不一樣了,「于如法積行之士,傳受秘法,而作灌頂」。這就等于念書畢業了,舉行畢業典禮,頒發給他畢業證書,給他穿上博士的服裝,戴上博士帽子,這個灌頂就是這個意思。所以這裏頭也有等級的,不一樣。譬如讀書,你參加畢業典禮,有小學畢業、有初中畢業、有高中畢業、有大學畢業、有碩士畢業、有博士畢業,不一樣。所以一個人在修學過程當中,要受很多次的灌頂。「得灌頂已,堪受師位」,得到灌頂之後,你就正式成爲老師了,就是你可以傳教,你可以教學。「于密法中作阿阇黎」,阿阇黎是梵語,翻成中國意思是親教師,像現在學校裏指導教授。他親自教你才有這個關系,不是親自指導我的沒有這個關系。所以阇黎也不是隨便稱呼的,關系很親密,他親自指導我的這個老師,稱阇黎。「是爲受職(或傳教)灌頂」。

  「上乃粗分」,這是大分,「若詳論之,則在上述二者之間,尚有常行之四種灌頂」,不一樣,這四種灌頂這裏也說出來了。第一個「瓶灌」,這是最常見的。上師,你看拿著個小水瓶水,手指沾著水,彈到你頭上,這灌頂。這是表法的意思,「得修習生起次第之自在」。第二「密灌,得修氣脈明點之自在」。密宗裏頭確實有氣功在裏頭,所以學密大概都懂得氣功。第叁是「慧灌,得具菩提心訣之修持自在」,這個位子一次比一次高,真正發菩提心了。換句話說,瓶灌是一般凡夫;密灌是真正修行人,真正發願依照密教的儀軌來修行;到慧灌的時候,這是有成就了,發菩提心,這發菩提心是真正大乘菩薩。最後是「大手印灌,得修大手印道之自在」,大手印跟禅宗的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教下的大開圓解,淨土宗的理一心不亂,同一個階層。所以通常有這四個等級。

  我們繼續看下面,「又灌頂複有初位與後位之別」。「初位者,如《大日經疏十五》曰:(下文略有刪節)譬如世間剎利之種」,這用世間法來做比喻,印度剎利就是王族,「欲紹嗣其位」,太子接受王位,「令王種不斷故,爲其嫡子」,嫡子就是我們所說的太子,「而作灌頂」。「取四大海水,以四寶瓶盛之。水令流注太子之頂。灌此水已,大聲叁唱」,就是要說叁遍,「汝等當知」,這就是大家,大家應該知道,「太子已受位竟」,他已經登基成爲國王了。「自今以後,所有教敕皆當奉行」,皇帝有命令、有聖旨那應當要奉行,這個話要說叁遍。等于說對全國人民宣布,太子登基做國王,全國人民都必須要服從,是這個意思。「今如來法王,亦複如是」,這是菩薩灌頂,菩薩成佛了,「爲令佛種不斷故,以甘露法水而灌佛子之頂」,這就是佛門弟子。「從此以後,一切聖衆鹹所敬仰,亦知此人畢竟不退于無上菩提,定紹如來法王之位」。「以上就行人初位而釋」,來解釋,這是剛剛登基,剛剛入位。「至于後位」,則如《秘藏記》裏面所說的,「菩薩初地乃至等覺」,這一共十一個位次,這個才是前面所講的大手印灌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  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七十七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