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七十七集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几个人死了将来能够到三善道?绝大多数的都到三恶道去了。生老病死没有一个人能逃掉,你在这一生做人你必须得承受。除这个之外,有求不得苦,你心里面所希求的、所期望的得不到。怨憎会苦,冤家对头,不希望看到的,偏偏天天见面,不愿意做的工作不能不做。怨憎会、求不得。爱别离,喜欢的不能够常聚,人事物都一样,人活得多痛苦。末后一个五阴炽盛,这是从理上讲的,前面七桩从事上讲的,你好懂。理上讲,五阴炽盛是烦恼、习气,日夜都不停止,晚上还作恶梦。这是佛家讲的人生,苦苦。

  第二种「坏苦,由乐事之去,而生苦恼」。坏是什么?我们中国人讲的乐极生悲,快乐的事情离开了,悲伤就来了,人间常事,没法子离开。但是坏苦天上都有,欲界天人有苦苦,但是轻,没有我们这么严重,有苦苦。色界天人就没有苦苦,这个八苦他们没有。色界天人是化生,不是胎生,化生。他们确实很快乐,他们没有七情五欲,所以心地清净,清净快乐。但是他们有老死,老化的时间很短,只有在寿命临终前七天,人才觉得老化,只要一发现老化就晓得寿命快到了。在这个之前没有感觉得老化,他寿命比人长,长很多。所以到临命终时坏苦,那个坏苦就非常非常的明显。快乐的事情过去了,像一场梦一样。

  「行苦,行者,迁流之义。由一切之迁流无常,而生苦恼」。这个行苦意思就是说,你不能够永远保持,随着时间迁流你天天在变化,我们常讲青春不驻,这叫行苦。我们人衰老不是突然衰的,是一秒一秒钟在衰,这叫迁流,谁知道?我们看到老化,十年十年很容易看出来,一年一年不太容易看出来,一个月就更不容易看出来。殊不知老化是一分一秒在那里移动,你不能保住,你不能叫它停住不动,从生到死。我初学佛的时候体会到一桩事情,人的一生有什么意思,从出生那天就是一条路、一个方向,拼命勇猛精进,一分一秒都不停止,到哪里去?到坟墓去。不是从生到死吗?真精进,一秒钟都不停止。这叫人生,确实无常,我们不能没有警惕。这个问题是人生头等的大问题,有没有办法解决?古往今来,中国、外国,多少圣哲想这桩事情,寻求解决之道,有没有结果?有,有非常殊胜的结果。发现到什么?发现到肉体有生灭,灵性没有生灭,死了他又来投胎,还是他,我们中国人讲灵魂不灭,这真的。佛法讲灵性,灵性跟灵魂实在讲是一桩事情,但是不一样。灵魂是迷,迷而不觉,它不会出六道轮回。灵性觉悟了,觉悟了它要出六道轮回,它真的出去了。六道之外海阔天空,有很多奇妙的世界。

  这些觉悟的人,一般人讲修行的人,把六道的因把它断掉,六道的果就能够脱离。六道的因是什么?强烈的情执,这是六道里头第一个因。古大德常说,「爱不重不生娑婆,念不一不生净土」,这两句话说得非常有道理。那个爱是什么?是爱欲,就是对财色名食睡的爱,这个执着要是很重的话,出不了六道轮回。觉悟了、明白了,我这一生想超越六道轮回,他就把这个爱欲断掉,不把这个东西放在心上,我们这个身体灭了之后,灵性就超越六道轮回。念佛第一殊胜!念佛人的目的,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亲近阿弥陀佛。这部经,就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,让我们认识阿弥陀佛,我们到那边去学习。那边是个保证班,保证我们一生成佛,我们问题就解决了。八万四千法门不是保证班,唯独这个法门是保证班,阿弥陀佛保证,释迦牟尼佛保证,你只要认真修学你决定成就,成就的果德会跟他们一样。

  底下说,「《嘉祥疏》云:三有之苦,故云三苦」,这括号里头说的,「即三界生死」。「《甄解》谓祥释为稳」,这是日本祖师的批注,他也赞叹嘉祥大师这个说法,这个说法非常的稳妥,说得好。三有之苦,三有这个三就是三界,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,有是什么?有了因。你有欲界的因你离不开欲界,你有色界的因你离不开色界,你有无色界的因你离不开无色界。只要不能离开,三界都苦,欲界苦苦、坏苦、行苦统统要受;色界没有苦苦,但是有坏苦、有行苦;无色界连坏苦都没有,但是有行苦。所以佛说三界统苦。真正聪明人要超越三界,也就是离开六道轮回,六道轮回不是个好地方,这个一定要知道,在这里头受罪、造业、受报。尤其是人与人之间,人与所有动物之间,人与一切鬼神之间,都是冤冤相报没完没了。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有意无意杀害的畜生、蚊虫蚂蚁,牠要不要报复?牠要,那是一条命。有意无意得罪树木花草,树神,得罪了山川大地,他如果怨恨,也都会来找麻烦。所以这里头的日子不好过。真正聪明人,明白事实真相,都会发心求出,想办法出离六道轮回。

  我们看下面,「盖除三有生死之苦,更合净宗之旨」,净土宗它就是帮助我们离开三有、离开六道轮回。「《甄解》释经文曰:如来大医王,能知其病,应病与药,治三有之苦。病有众多,法药亦多,故云诸法药」。这经文上,「以诸法药,救疗三苦」。如来,这是释迦牟尼佛,比喻他是大医王,能治三界一切众生的病苦。他造业受报,佛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你遇到佛法,佛就能帮助你,佛会教你,你如果是依教奉行,你真的能够离苦得乐。但是今天佛不在世,这个大医王过世了,虽然他过世,过去他治病这些药方都在。这个药方是什么?经典,过去跟很多人治病的这些方法,理论、方法都在这里,很多!后人搜集,现在编成一部大书,叫《大藏经》。《大藏经》是什么?就是佛陀为六道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讲的这些方法。六道众生是病人,《大藏经》是药方,可是药方要用得对症,不对症的,不但治不好病,反而把命送掉了。你到药店,你没有处方,你敢吃那些药吗?有些药马上就要命。

  现在处方的人没有了,过去有继承人,佛有继承人他的学生,依教奉行,他虽然没有能力开药方,但是他比我们经验丰富,他可以在药方里头去选择,哪个方子适合你。因为过去曾经有跟你相似的这些病痛,如果你用这个药方应当有效。如果没有能力选择的,释迦牟尼佛为我们选择好了,就是念佛法门。我们没有能力选择,我们也找不到高明人替我们选择,这个方法是世尊选的。世尊在《大集经》上说,「正法时期戒律成就」,真正持戒就能够了生死出三界;「像法时期禅定成就」,正法一千年,像法一千年,现在是末法,「末法时期净土成就」,就是念佛求生净土。末法有一万年,就这一万年当中只有这部经、这个法门,可以真正帮助我们离开六道轮回,往生极乐世界。

  我学佛六十年,起初不相信,哪有这样便宜的事情?总是怀疑。不断烦恼、不消业障,也能脱离六道轮回?没听说过。只有这部经上说了,其它经论上都没有,都是要消业障、要断烦恼。消业障、断烦恼几个人能做到?说得容易,忏除业障,后不再造,你能做到吗?孔子赞叹他的学生,他的学生三千人,三千里头有七十二个杰出的,叫七十二贤。真正做到忏悔、不贰过的,就是颜回一个人,所以孔子特别赞叹他。三千人只有一个做到,其它的都做不到,你就晓得忏悔改过之难。

  难,难也有方法,孔子没有拿出方法出来,释迦牟尼佛拿出方法出来。这方法是什么?念阿弥陀佛。你把念头转过来,只念阿弥陀佛,其它的全部放下,这个方法妙极了。真正把一切都放下,烦恼也放下,业障也放下,烦恼不必断自然没有了,只有阿弥陀佛了。阿弥陀佛念久了,烦恼就不见了,自然不见,业障自然消了。这个方法真妙!夫子没有这个办法,释迦牟尼佛有这个办法。诸佛如来也没有这个办法,只有阿弥陀佛有这个办法。所以释迦牟尼佛教我们,你就用阿弥陀佛这个办法,一生成功,念上个三年五载,成功了,就到极乐世界去。到极乐世界可了不起,皆作阿惟越致菩萨,那是什么?那就成佛了,到极乐世界就成佛了。这种殊胜的利益到哪里去找!这样「救疗三苦」,第一,没有第二的。所以,这个法门遇到不容易,真正遇到了,千万要记住,要把它抓牢,不能让它空过。空过,我们后悔就迟了,下一次再碰到这个法门,不晓得哪一生哪一劫,很难遇到,太难了。所以一定要在这一生成就。

  我们再看底下一段经文,「授记佛护」,经文:

  【升灌顶阶。授菩提记。】

  『升灌顶阶』,见《唐译》,「阶者位也」,阶位。「灌顶者,印度古代国王即位时,取四海水,灌于王顶」。灌顶是印度一种习俗,国王即位的时候举行灌顶的礼。「密教同之,有灌顶法」,在佛门里头,密宗有灌顶法。「灌顶有多种,简言之,则为二种」,简单的说,把它归纳就两大类。第一种叫「结缘灌顶」,通常密宗的上师跟大家做灌顶,这都是结缘灌顶,让大家都欢喜,结缘灌顶。「行人乞法,为结佛缘,引入灌顶坛,授以本尊之印与真言,此后行人即可依教随分修习,是为结缘灌顶」。就像显教里面的皈依一样,显教里面传授三皈依,三皈依有结缘三皈。现在我们可以说,无论是出家、在家,统统都是结缘三皈,为什么?没做到。没有皈,也没有依,皈是回头,我们没回头;依是依靠,没依靠佛,全是假的,举一个形式,就是结缘。这一定要懂得。

  三皈依在显教,是入佛第一个大典,非常隆重来举行,有老师传授,有大德来证明。皈依,皈是回头,回归,依是依靠。我们在没有皈依之前,我们是迷惑颠倒,我们所依的,日常生活当中所主宰我们是烦恼习气,是自私自利、是贪瞋痴慢,我们是听这个指挥,造作一切恶业。皈,我们从这里回过头来,我们依佛陀、依佛的教诲,不依我们烦恼行事,这得真干才行。皈依佛,佛是什么?佛是觉悟。所以真正皈依佛是觉而不迷,我们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依觉悟。我们有没有做到?没做到,没做到就是结缘皈依,这个要知道。今天就是连受大戒都是结缘,为什么?做不到,头一个三皈做不到,五戒做不到,所以全是假的。

  怎样才是真的皈依佛?你对佛要认识、要了解,那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七十七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