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就是经典天天不能离开。我真正知道佛教我些什么,我要求个转变,我要依照佛的指导重新做人,断恶修善、改邪归正、端正心念,经本是标准、是依靠。这就真学佛,真的皈依三宝。佛教我们哪些可以做的我们就做,教我们不可以做的就不做。最明显的十善业,不能杀生、不能偷盗、不能邪淫、不能妄语、不能两舌、不能绮语、不能恶口(恶口是发脾气骂人,不可以的)、不能贪、不能痴、不能瞋恚。这个东西得真做到才行,有标准,觉而不迷。皈依法,法是正知正见,对于宇宙人生的看法正确,没看错,这个不容易。法的标准是佛知佛见,入佛知见,那就成佛了。法落实在经典,佛在世的时候依靠佛,佛不在世依靠经典,三皈里头经典是第一重要。我们有没有真的这一生当中,依照一部经典来修行?不能多,多就乱掉了。一定要认识,经典再多,佛说得很好,「法门平等,无有高下」,这个意思就是劝导,你只要学一样,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你就成功了。不能贪多,贪多就乱了,你不会成就。我们得要听话,听话就是听指导,要遵循,那就一门深入,不能搞第二门。
话说得很容易,做起来很难,谁肯听话?谁不想多学一点?佛说话慈悲,真实智慧,你一门通了,一切自然通了。他是真的教你把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全通了,怎么个通法?一门深入才通。你学很多法门你决定不会通,为什么?你的精神、你的时间、力量全分散了,这世间人没智慧。用佛的方法各个都成佛,佛是什么方法?就是一门深入,因戒得定,因定开慧,慧一开了,全懂得了。禅宗六祖惠能给我们做了个好榜样,惠能不认识字,没有念过书。虽然是佛门的祖师,讲堂里头没有听过一堂课,禅堂里头没有坐过一炷香,念佛堂里头也没有去念过半个钟点,他成为祖师,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样不通。为什么?就是放下,起心动念、分别执着全放下,放下就成佛了。所以佛教一般人,能大师那是上上根人,为什么?他一下能放得下,我们不能放下,慢慢放,那就是中下根人。中下根人慢慢放怎么个放法?一门深入、长时熏修是慢慢放。如果你不照这个方法,你一辈子入不了佛门,无论怎么样好学、怎么用功,于佛没有分。你走的是一条错路、是一条弯路,你不走佛的正路。自以为聪明,走弯路,这一生浪费了,到老死后悔莫及。这个道理古时候有人讲,现在没人讲了,没有人知道。
皈依僧,僧是清净,六根清净一尘不染。所以皈依是皈依自性三宝,这个一定要懂得。一切三宝的根源是自性,自性觉是佛宝,自性正是法宝,自性清净是僧宝。不是假相,听说皈依佛就想到佛像,错了,完全想歪了,听到皈依法就想到经典,听到皈依僧就想到出家人,全错了。经典不是经典的文字,是经典里面的道理,是经典里面的方法,经典里面所说的境界,这是真经。光读文字,对于文字里面所含的这些道理、方法、境界都不懂,读也是白读。为什么?不开智慧,得不到受用。僧六根清净,那是严持戒律,戒律没有别的,帮助你得清净心而已,它作用就在此地。心地清净自然就得禅定,得到禅定自然就开智慧。佛这个方法,不是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的教学,而是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诸佛,没有一尊佛不是用这个方法。净土宗,净土宗是戒定慧三学,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当中圆满,妙不可言。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,其它统统放下,这就是觉,不觉做不到。
这一部经,天天想着这部经,天天念着这部经,把这部经的道理、方法融会在日常生活当中,这真正叫得定。这个定是真的,不是盘腿面壁那个定,那个定没用处。真的定是什么?行住坐卧都在定中,他心不散乱,也就是说,眼耳鼻舌身不受外面环境干扰,这叫定;还受外头环境干扰,没有得定。为什么不干扰?因为他有觉,觉的什么?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外面环境全是假相,放在心上就错了,放在心上就被染污了,心就不清净。根本不放在心上,所以永远保持心的清净平等觉,清净是僧宝,平等是法宝,觉是佛宝,不就全在一句名号当中!这是净宗的殊胜。密宗里头灌顶,就跟显教里面的传授三皈同样一个道理。授以本尊之印,净土宗的印就是阿弥陀佛。真言也是咒语,密宗有,那要是净土宗,净土宗也就是这一句佛号,这一句佛号是无上的真言。此后行人即可依教随分修学,这是结缘,结缘灌顶。
第二种「受职灌顶」,这个不一样了,「于如法积行之士,传受秘法,而作灌顶」。这就等于念书毕业了,举行毕业典礼,颁发给他毕业证书,给他穿上博士的服装,戴上博士帽子,这个灌顶就是这个意思。所以这里头也有等级的,不一样。譬如读书,你参加毕业典礼,有小学毕业、有初中毕业、有高中毕业、有大学毕业、有硕士毕业、有博士毕业,不一样。所以一个人在修学过程当中,要受很多次的灌顶。「得灌顶已,堪受师位」,得到灌顶之后,你就正式成为老师了,就是你可以传教,你可以教学。「于密法中作阿阇黎」,阿阇黎是梵语,翻成中国意思是亲教师,像现在学校里指导教授。他亲自教你才有这个关系,不是亲自指导我的没有这个关系。所以阇黎也不是随便称呼的,关系很亲密,他亲自指导我的这个老师,称阇黎。「是为受职(或传教)灌顶」。
「上乃粗分」,这是大分,「若详论之,则在上述二者之间,尚有常行之四种灌顶」,不一样,这四种灌顶这里也说出来了。第一个「瓶灌」,这是最常见的。上师,你看拿着个小水瓶水,手指沾着水,弹到你头上,这灌顶。这是表法的意思,「得修习生起次第之自在」。第二「密灌,得修气脉明点之自在」。密宗里头确实有气功在里头,所以学密大概都懂得气功。第三是「慧灌,得具菩提心诀之修持自在」,这个位子一次比一次高,真正发菩提心了。换句话说,瓶灌是一般凡夫;密灌是真正修行人,真正发愿依照密教的仪轨来修行;到慧灌的时候,这是有成就了,发菩提心,这发菩提心是真正大乘菩萨。最后是「大手印灌,得修大手印道之自在」,大手印跟禅宗的大彻大悟、明心见性,教下的大开圆解,净土宗的理一心不乱,同一个阶层。所以通常有这四个等级。
我们继续看下面,「又灌顶复有初位与后位之别」。「初位者,如《大日经疏十五》曰:(下文略有删节)譬如世间剎利之种」,这用世间法来做比喻,印度剎利就是王族,「欲绍嗣其位」,太子接受王位,「令王种不断故,为其嫡子」,嫡子就是我们所说的太子,「而作灌顶」。「取四大海水,以四宝瓶盛之。水令流注太子之顶。灌此水已,大声三唱」,就是要说三遍,「汝等当知」,这就是大家,大家应该知道,「太子已受位竟」,他已经登基成为国王了。「自今以后,所有教敕皆当奉行」,皇帝有命令、有圣旨那应当要奉行,这个话要说三遍。等于说对全国人民宣布,太子登基做国王,全国人民都必须要服从,是这个意思。「今如来法王,亦复如是」,这是菩萨灌顶,菩萨成佛了,「为令佛种不断故,以甘露法水而灌佛子之顶」,这就是佛门弟子。「从此以后,一切圣众咸所敬仰,亦知此人毕竟不退于无上菩提,定绍如来法王之位」。「以上就行人初位而释」,来解释,这是刚刚登基,刚刚入位。「至于后位」,则如《秘藏记》里面所说的,「菩萨初地乃至等觉」,这一共十一个位次,这个才是前面所讲的大手印灌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讲到此地。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七十七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