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七十九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高明,幫助他回頭,幫助他覺悟,幫助他改造命運。所以,知幻即離,離幻即覺。

  「故于幻相,無著無得」,無著就是不執著,無得,沒有得失,你得到是假的,不得到也是假的。人得失的念頭斷掉了,給諸位說,他就不造業,他沒有得失,真的覺悟了。沒有得失是什麼?他不會爲自己想,自私自利沒有了,名聞利養沒有了,真的沒有了。爲什麼?他知道那是假的,不是真的,他今天要真的,不要假的。真的是什麼?真的,真的就是戒定慧,這個東西是真的。戒定是手段,開慧是真的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。所以,禅定是修行的樞紐,戒律是修行的方便,以這個方便法達到樞紐,再大徹大悟,那是目的。「文中盛贊大士之權實二德」,這個地方要知道,權德是從實德出現的,沒有實德就沒有權德。現衆異相是權德,實無可得是實德。「皆能示現是權德,實無可得是實德」,權實要搞清楚。

  人生在這個世間,你這一生能得什麼?什麼都得不到。古人有兩句話說,這佛門講的,「萬般將不去」,將就是帶,這個世間所有東西沒有一樣東西你能帶走,連身體都帶不走,都要丟掉,何況身外之物?「唯有業隨身」,你帶去是你這一生造的業,你造的善業能帶去,來生有福享,造的惡業你能帶去,來生有罪受,叁途就是受罪的地方,這個能帶去。真正明白這個道理才真放下,放下,自性智能就透露,就透到前面出來。不了解事實真相,自性智慧就變成煩惱,它不是不起作用,起作用,它會變成貪瞋癡慢疑,會變成怨恨惱怒煩,變成這個東西,智慧變的。所以,明白之後不能不放下,放下是真自在!

  下面是「合」,合就是總結,前面說法,再舉比喻,後面將法跟比喻合起來。

  【此諸菩薩。亦複如是。】

  這些菩薩就跟幻師一樣,能現一切幻法,絕沒有分別執著。「會中諸大士,皆圓具」,圓滿具足「權實二德」,就是權實兩種智慧,智慧起用叫德用。故雲『此諸菩薩,亦複如是』。

  下面第二段,「超情離見」,愈來愈深。前面我們看第二段「文殊智德」,第一個是「示相無得」。這裏頭分叁段,第二段就是超情離見,這個裏頭分七個小段,第一段「通達性相」。經文:

  【通諸法性。達衆生相。】

  這個兩句,境界都沒有邊際。法性,『通諸法性』,「法性,又名實相、真如、法界、涅槃、實際」,大乘經裏面講了幾十種的名詞。一樁事情,佛爲什麼說這麼多名詞?他的用意叫我們不要執著名字相,名字相不是真的。衆生很容易執著名字相,佛用這個方法破除我們的執著,你只要曉得是這樁事情,怎麼說都可以。這裏頭道理很深,世間許許多多事情,都是因爲執著名字相而造嚴重的罪業,甚至于殺人,乃至于引起戰爭。這是假名,何必要執著?「性者,體也。一切法之自體,名爲法性。如《起信論義記》曰:法性者,明此真體普遍義,通與一切法爲性」,《起信論義記》裏頭講的。什麼叫法性?明是明了,明了這個真體它有普遍義。爲什麼?通與一切法爲性,性就是體,通與一切法爲自體,或者爲本體。哲學裏面所講的本體論,在佛法裏叫做性,佛法裏也叫做體,佛法裏也叫做法性、也叫做實相、也叫做真如,這個經上講的實際。

  本經講叁種真實,「真實之際」就是講的本體,本體就是自性,它是宇宙萬事萬物的性體。它沒有現象,它能現現象,自己本身什麼都沒有,但是它能現。它是活的,衆生有感,它立刻就能應,能現宇宙、能現萬事萬物。這是我們自己的性體,真正的自己,一定要知道!真正的自己也是與一切衆生共同的,這才知道一切衆生跟自己什麼關系,一個共同體,我們世間人所謂一個生命共同體。佛在《楞嚴經》就比喻,把性體比喻作大海,叫性海,比喻作大海,這一切衆生比喻作水泡,大海裏面起個浪花、起個水泡,那就是衆生。水泡起來之後,如果迷失了,不知道是大海,水泡跟水泡當中就獨立了,就發生沖突,迷了,不知道是一體。覺悟了,這水泡破了,水泡破了就回歸大海,原來是一體。禅宗有句話說「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」,那是什麼?那是大海。所有一切衆生完全相同,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完全是一樣的,一個自性、一個真如,一法界、一涅槃、一實際,完全相同,沒有絲毫差別。這個性體裏面,雖然什麼都不是,它本自具足無量智慧、無量德能、無量相好,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法,沒有一樣它欠缺的。它要有欠缺就不會生,它沒有欠缺,所以它能現這些相,能變這些法。從這個地方我們了解自性的德能,因爲它會現相,它會起無邊的作用。

  「又《唯識述記》曰」,《唯識述記》是窺基大師作的,「性者體也,一切法體,故名法性」。法是一切法,性就是體,一切法的本體,一切法從這個地方生的,從體生的,沒有這個體,一切法就不能生。體是共同的,體是一體,相是萬相,相是無量無邊、無數無盡,要知道體是一體。十法界依正莊嚴共同一個體,這是什麼?關系,關系一定要搞清楚,一定要搞明白。搞清楚、搞明白,所有一切沖突就沒有了。不知道這個關系,迷了這個關系,所以才發生對立、發生矛盾、發生沖突。真正了解,這些東西全沒有了,一體。一體産生的現象是什麼?是和諧、是親愛,是互相關懷、互相照顧、互助合作,這就是性德。迷了性德,才發生錯誤的東西,違背性德的,那就是什麼?那造業了,造作一切不善。這個不善感召來的就是災難、就是痛苦,災難、痛苦也是一場夢,也不是真實的,這個道理要懂。相是幻相,體是真體,幻相就是剎那變化,一秒鍾生滅一千六百兆次。明了的人、覺悟的人,大慈大悲是性德,是自性本有的,自然流露。

  我們在現象裏面,最明顯的看出這種性德流露,中國古人清楚,從哪裏看見的?從父子有親。就是父母對待兒女那個愛,從那裏看出來的,特別明顯,從雙方都看到。父母對兒女,兒女多大?應該在叁、四個月是最明顯的時候,你看父母對兒女的愛沒有條件,那真愛,不是假的。你再看小孩,雖然叁、四個月他還不會說話,你看他的表情、看他的眼神、看他的動作,他對父母那個愛,你就看出來了。這是什麼東西?這就是佛法講的慈悲,這是自性自然的流露。所以我們老祖宗,我覺得我們老祖宗都是聖人,都不是凡夫。老祖宗要興起教育,教育目的何在?就是把這個慈悲、把這個性德,讓這個人在一生當中不要迷失。教育第一個目的在此地。

  佛法是念念覺悟,不可以念念迷,念念覺就是佛菩薩,念念迷就叫衆生。學佛,第一個就教你覺而不迷,皈依佛,皈依佛就是覺而不迷,覺就是對于事實真相了解、明白。明白的人,慈悲心自然流出來,不會爲自己,舍己爲人很容易做到,覺悟的人能做到,迷的人做不到。覺悟的人在這個世間,來到世間幹什麼?爲一切不覺衆生服務。服務很辛苦,辛苦也得幹,就像父母待兒女一樣,兒女不聽話還是要管他,還是要養他,還是要教他,不能不照顧,覺悟的人對待衆生就是這樣的。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了很好的一個範例,你看他一生,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,叁衣一缽,過最簡單的生活。而他的付出,是教化衆生,幫助衆生破迷開悟,帶給衆生圓滿的幸福。他不是爲自己,前面我們讀過,他要是爲自己的話,他早就入般涅槃,不管這個世間事了。這個世間人有人請法,請法就表示什麼?這個世間跟他有緣,你不能走。

  我們凡夫不會請法,凡夫不認識他,凡夫看起來,這個年輕的比丘在畢缽羅樹下打坐。看多了,不只釋迦一個,沒有覺得稀奇,不認識。誰知道?大梵天知道,帝釋天知道。經典裏面告訴我們,帶頭來啓請的是誰?是淨居天人,這個說得很有道理。淨居天人是修行人,就是第四禅五不還天,哪些人?叁果聖人阿那含,在那個地方修行。他們看到了釋迦牟尼佛在示現成佛,沒人啓請,趕緊下去。他們變化,像變把戲一樣變化,變作什麼?變作大梵天王,變作忉利天主,種種不同身分的人一起來啓請。請轉*輪、請佛住世,他們幹的,淨居天人有這個本事,他們在《華嚴經》的地位,大概是十信裏面第六信的菩薩,六信位的菩薩。佛就答應了,就留在世間,開始講經說法。離開菩提樹(畢缽羅樹),出定離開,到了鹿野苑,跟憍陳如五個人說法。釋迦一個人說法,五個人聽,都聽懂了,都明白了,不但明白,憍陳如立刻證果了,證到四果羅漢。所以,有講經的、有聽經的、有修行的、有證果的,叫正法,鹿野苑裏頭出現了正法。正法久住那就是講經不能中斷,講經一斷,法就滅了,不能不講經。講經是教學,人是教得好的,不教就學壞了,教學多重要!

  今天教學做大功德,古人比不上,爲什麼?緣不相同,古時候沒有科學技術。緣不同,現代有科學技術,要做第一等的大福報,那是什麼?搞電視臺。你看這個世界大富長者很多,擁有幾千億財産的,這個世界上都有,要搞一個衛星電視臺輕而易舉。請法師在這裏講經,全世界都能夠收到,這個福報多大!他能夠這樣做,幹個一天、兩天,來生的果報都是大梵天王,那麼大的福報。沒人幹,這是什麼?沒有這個智慧,不認識,迷在七情五欲裏頭,不知道這是第一功德,沒有能跟這個相比的。我們修行,修行裏面最殊勝的是什麼?釋迦牟尼佛做了榜樣,四十九年講經教學,這就是第一殊勝,再沒有比這個更殊勝!講經教學一輩子,能不依教奉行嗎?能不往生淨土嗎?沒有這個道理。大慈菩薩說過,你這一生能夠幫助兩個人往生極樂世界,就比自己修行的功德大。爲什麼?你成就了兩尊佛,這還得了嗎?你要能勸十幾個往生的,那你是真的菩薩。所以今天,用衛星電視、用因特網不知道度多少人,自己不曉得,成就的人愈多你的功德愈大。但是心裏頭不要執著功德,執著功德你就下去了,爲什麼?著相了。心裏要怎麼樣?叁輪體空,作而無作,無作而作,這是真實功德,不可思議。爲什麼?與性體相應,事上雖然有限,心上沒有邊際,這經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七十九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