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八十叁集

  淨土大經科注  (第八十叁集)  2011/12/15

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083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叁百二十六面,最後一行:

  第二個字「悭」,八纏裏面第四個,這就是吝啬。第五個是「惡作」,這是習氣,嚴重的習氣,所以有意無意造作種種不善。第六個是「睡眠」,睡眠也是屬于昏沈的一種,都是障礙自己的精進。佛家的規矩,每天睡眠的時間四個小時。古印度把晝夜分爲六時,晝叁時、夜叁時,古印度一個時辰等于我們現在四小時。中國的時辰是用十二個時辰,子醜寅卯,所以比我們現在用的時間大一倍,中國一個時辰是現在的兩小時。印度一時是四個小時,比我們大,所以晝夜六時。晝叁時它是初日分、中日分、後日分,夜叁時也是的,初夜分、中夜分、後夜分。中夜這是我們現在十點到兩點,這中夜。這是古時候世尊在世的時候,他們晚上十點鍾睡覺,兩點鍾就起來,就開始做功課。夠不夠?應該夠了。一天吃一餐也夠了,因爲能量的消耗,我們現在知道,百分之九十以上是消耗在妄念。修行人妄念很少,一般他都放下了,所以一餐跟四個小時,他可以把精神都養足了。

  現在的人,吃叁餐不夠,晚上還要吃宵夜,還得要加上點心,一天我看至少是六、七餐,甚至于還不夠。原因是什麼?消耗量太大,妄想太多。確實于勞心勞力這個消耗量都不大,就是妄念。我在臺中跟李老師十年,李老師工作量是我們一般普通人五個人的工作量,他每天吃一餐,而且一餐吃得比我都少。我們就是平常這種小碗,吃飯的小碗,我一餐飯吃叁碗,他一餐飯兩碗就夠了;吃饅頭也是的,我一餐要叁個饅頭,他兩個就夠了。我就研究這個原因,能量消耗到哪裏去了?我吃一餐吃到第八個月我告訴他,他問我,精神、體力怎麼樣?我說很正常。他說好,你就可以一直保持下去。生活愈簡單,我們就愈不需要求人,古人說「人到無求品自高」。

  所以僧團裏面可以說是個個人都是于人無爭,于世無求,不求人,生活簡單,過得很舒服、很自在。一方面學,跟著釋迦牟尼佛,一方面去教,四面八方他們去教。教學不拘人數,一、二個人也行,叁、五個人也行,幾百人、幾千人也行,不拘,一切隨緣。一定要教,教學相長,在教學裏面會發現很多問題,對你自己的修學是大有幫助。教學的時候是謙虛,向人請教,我在講經一輩子都是做學生的態度。學生在講臺上做報告,下面都是老師、都是監學,都是來考我的,看我的報告能不能通過。這個心態好,永遠我是學生,你們是老師;我自己是法師、是老師,這是我的聽衆,你很難有長進。特別是在這個時代,這個時代所謂的是知識爆炸,人都有長處,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方面,一切衆生皆是老師是一點都不假。你細心觀察,任何人有些長處,我沒有,我們要向他學習。他有缺點,我們反省我有沒有?有則改之,無則嘉勉,沒有一個衆生不是老師。這就是《華嚴經》善財童子五十叁參的秘訣,他爲什麼一生能成佛?就是人人都是我的老師,人人都是我的善知識,善知識就是老師。所以睡眠耽誤學習。

  「掉舉」跟「惛沈」,這障礙清淨心。掉舉,我們今天所謂心浮氣躁,定不下來。昏沈是打瞌睡,我們常常看到,在念佛堂裏面念佛,禅堂裏面就更容易看見,念佛堂還有佛號。他在念佛堂睡著了,坐在那裏睡著了,還打呼,他自己不曉得,別人都知道,聽到。這是什麼?精神提不起來。還有真有功夫的,經行繞佛,繞佛不是一步一步走嗎?他是,跟著大家一起走,實際上他睡著了。功夫很高,站著、走著都可以睡覺,實際上這是對于用功産生重大的妨礙。所以,谛閑法師教人,那個高明,你看他教鍋漏匠那一招真有效,沒有拘束,就教他念佛,念累了你就休息,休息好了接著再念。鍋漏匠這個人老實、聽話、真幹,這六個字他做到了,叁年你看看人家,預知時至,站著往生,沒生病。生老病死苦,生苦他有,老病死他沒有,你看看這多厲害。他走的時候並不很老,也不過五十歲左右,不到六十歲,所以不是很老。預知時至,沒有病,你說站著走,多自在,還站了叁天,等他的師父就是谛閑法師替他辦後事。

  谛老法師對這個徒弟非常贊歎,常常提到他,勉勵大衆。你看這個人不認識字,老粗,什麼都不會。出家,廟裏不能住,爲什麼?五堂功課不會,你上個早殿,經咒都念不下來。所以別人會排斥你,你沒有辦法。這不得已,到甯波鄉下找了個小廟,沒人住的,大陸上那個時候很多小廟沒人住,都廢棄了,找這麼個廟讓他住,他就一個人。所以念佛很自在,走著念、坐著念、站著念都行,念累了就休息,休息好了就念,他的功課就是一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。老和尚教他,你一直念下去,你將來准有好處。他是老實人,他也不問什麼好處,反正師父你教我怎麼,我就怎麼做,他就成就了。掉舉是心慌意亂,定不下來,昏沈是精神提不起來,都是修行人的障礙。我們對自己的根性一定要認識,每個人根性不相同,每個人善根福德因緣也不相同。所以老師教學要應機,要契機契理,這叫善教,學生才真有成就,把成績拿出來。鍋漏匠是了不起的成就,功夫只有叁年,不是假的。一般平常人取西方極樂世界,叁年的時間足夠了,問題要放下,不能有一點留戀,有留戀就麻煩了。萬緣放下,一心念佛,這種念佛會念得生歡喜心,爲什麼?他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,就得佛力加持。

  下面叁種縳,就像繩索把你捆起來一樣,這是什麼?這就是貪瞋癡。就像繩索捆住你,叁條繩索,你解不開,你沒有辦法。如何能把這個放下?貪不是換對象,在家人貪名聞利養;學了佛,名聞利養可以不要,貪佛法。就是從前老和尚常常提到的,想做通家,通家是什麼?佛這些經論樣樣都通;換句話說,廣學多聞。念到四弘誓願,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他真的發心。四弘誓願是沒有錯,法門無量誓願學什麼時候學?不是初學的時候學。煩惱斷盡了就學,它有程序的,第一條教你發願,第二條教「煩惱無盡誓願斷」,你有沒有把這個斷掉?你把這個東西斷掉,你就廣學多聞了;這個沒有斷掉不可以,一門深入,長時熏修。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會下,就是一門深入,長時熏修,他得定了,他開悟了,那個悟是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。開悟之後,老師就叫他去廣學多聞,爲什麼?成就你的後得智。

  過去方老師告訴我,他說佛這個非常合乎科學,不是在家裏閉門造車。開悟之後你有這個能力,你學得快,一個法門幾個小時就學完了,再艱難麻煩的幾天就學完了。一定是悟後,你先得根本智,廣學多聞是後得智,根本智是成就自己,後得智是成就別人。換句話說,根本智是契理,後得智是契機,後得智是無所不知,根本智是般若無知。先要學無知,然後才能無所不知,你要是有知,你就有所不知。佛門裏教學它有它一套理論,用了幾千年沒有差錯,真出人才。所以開始學的時候,最忌諱的是學雜了、學多了、學亂了,你的精神、你的精力都不能集中,分散的,學得很辛苦,樣樣都不通,問題出在這裏。我們回過頭看祖師大德,他們的成就都是先成就自己,決定是開悟,不開悟不學第二個法門。悟後起修,深入經藏,一部《大藏經》對他來講頂多叁年他就通了。龍樹菩薩聰明,龍樹菩薩對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,他只用叁個月的時間就通了。各人根性不相同,這是個利根人,利根也得要守法,也得要守規矩;不守規矩的時候,利根也被傷害了,也被耽誤了。

  「《淨影疏》曰:亦可一切諸煩惱結,通名纏縛。菩薩教人斷離,名解。」就是也可以這個說法,一切煩惱,結是個比喻,你心裏頭有結。我記得過去有個電影叫「心有千千結」,就是煩惱,都能夠稱之爲纏縛。菩薩教人斷離,斷一切煩惱,怎麼斷?放下,放下是功夫,放下就叫解,把煩惱解開了。解開是對纏縛說的,把它解開,它不再纏縛你。「上二句,表會中諸菩薩以通諸法性,達衆生相,具根本智及差別智,故能爲衆生破魔見網,令離邪業。能爲有情解諸纏縛,令離煩惱。」這就是有這個能力,你才真正能幫助衆生斷煩惱生智慧。所以菩薩自己這兩種智一定要拿到,就是根本智及差別智,差別智是後得智。「裂魔見網,解諸纏縛」,這是度衆生的功夫,因爲菩薩在前面他已經通諸法性,通諸法性是根本智。達衆生相,對于衆生他完全了解,這個衆生過去生生世世造的什麼業,修的是什麼法門,種的是什麼因,他得的是什麼果報,統統清楚明了。所以說法契機,真能幫助衆生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,能破衆生的邪見,能幫助衆生遠離邪業。就是我們常說的,幫助衆生破迷開悟,幫助衆生轉邪爲正,幫助衆生離苦得樂,才有這個能力。

  下面這一科,「遠超二乘」:

  【遠超聲聞辟支佛地。】

  聲聞是阿羅漢,阿羅漢也在教化衆生,辟支佛亦如是。不過一般小乘,你去找他他會教你,你不找他他不會主動來教你,就是心量不大。不像菩薩,菩薩觀機,你機成熟了,觀機是什麼?什麼叫成熟?你能夠接受,你能聽得懂,菩薩主動就來教你,不必你去找他,他來找你,「菩薩作衆生不請之友」,這個二乘做不到的。菩薩心量大,菩薩非常慈悲,他們自行化他都超過聲聞、緣覺,辟支佛就是緣覺,『遠超聲聞辟支佛地』。

  「入空無相無願法門」,空、無相、無願也叫大叁空叁昧,也叫叁解脫門。《叁藏法數》,《法界次第》有解釋。解脫就是自在的意思,門是比喻,是能通的意思,就是通達沒有障礙。「謂由此叁解脫門,則能通至涅槃」,涅槃就是法性,就是真如,就是實相,前面我們讀過。這叁門我們就不能不知道,對我們關系太大了。第一個「空解脫門」,空是什麼意思?「謂觀一切法,皆從因緣和合而生,自性本空,無我、我所」。佛法的修行,八萬四千法門,總而言之離不開止觀,止觀就是禅定。禅定兩個字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八十叁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