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土大经科注 (第八十三集) 2011/12/15
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:02-037-0083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经科注》第三百二十六面,最后一行:
第二个字「悭」,八缠里面第四个,这就是吝啬。第五个是「恶作」,这是习气,严重的习气,所以有意无意造作种种不善。第六个是「睡眠」,睡眠也是属于昏沉的一种,都是障碍自己的精进。佛家的规矩,每天睡眠的时间四个小时。古印度把昼夜分为六时,昼三时、夜三时,古印度一个时辰等于我们现在四小时。中国的时辰是用十二个时辰,子丑寅卯,所以比我们现在用的时间大一倍,中国一个时辰是现在的两小时。印度一时是四个小时,比我们大,所以昼夜六时。昼三时它是初日分、中日分、后日分,夜三时也是的,初夜分、中夜分、后夜分。中夜这是我们现在十点到两点,这中夜。这是古时候世尊在世的时候,他们晚上十点钟睡觉,两点钟就起来,就开始做功课。够不够?应该够了。一天吃一餐也够了,因为能量的消耗,我们现在知道,百分之九十以上是消耗在妄念。修行人妄念很少,一般他都放下了,所以一餐跟四个小时,他可以把精神都养足了。
现在的人,吃三餐不够,晚上还要吃宵夜,还得要加上点心,一天我看至少是六、七餐,甚至于还不够。原因是什么?消耗量太大,妄想太多。确实于劳心劳力这个消耗量都不大,就是妄念。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十年,李老师工作量是我们一般普通人五个人的工作量,他每天吃一餐,而且一餐吃得比我都少。我们就是平常这种小碗,吃饭的小碗,我一餐饭吃三碗,他一餐饭两碗就够了;吃馒头也是的,我一餐要三个馒头,他两个就够了。我就研究这个原因,能量消耗到哪里去了?我吃一餐吃到第八个月我告诉他,他问我,精神、体力怎么样?我说很正常。他说好,你就可以一直保持下去。生活愈简单,我们就愈不需要求人,古人说「人到无求品自高」。
所以僧团里面可以说是个个人都是于人无争,于世无求,不求人,生活简单,过得很舒服、很自在。一方面学,跟着释迦牟尼佛,一方面去教,四面八方他们去教。教学不拘人数,一、二个人也行,三、五个人也行,几百人、几千人也行,不拘,一切随缘。一定要教,教学相长,在教学里面会发现很多问题,对你自己的修学是大有帮助。教学的时候是谦虚,向人请教,我在讲经一辈子都是做学生的态度。学生在讲台上做报告,下面都是老师、都是监学,都是来考我的,看我的报告能不能通过。这个心态好,永远我是学生,你们是老师;我自己是法师、是老师,这是我的听众,你很难有长进。特别是在这个时代,这个时代所谓的是知识爆炸,人都有长处,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方面,一切众生皆是老师是一点都不假。你细心观察,任何人有些长处,我没有,我们要向他学习。他有缺点,我们反省我有没有?有则改之,无则嘉勉,没有一个众生不是老师。这就是《华严经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秘诀,他为什么一生能成佛?就是人人都是我的老师,人人都是我的善知识,善知识就是老师。所以睡眠耽误学习。
「掉举」跟「惛沉」,这障碍清净心。掉举,我们今天所谓心浮气躁,定不下来。昏沉是打瞌睡,我们常常看到,在念佛堂里面念佛,禅堂里面就更容易看见,念佛堂还有佛号。他在念佛堂睡着了,坐在那里睡着了,还打呼,他自己不晓得,别人都知道,听到。这是什么?精神提不起来。还有真有功夫的,经行绕佛,绕佛不是一步一步走吗?他是,跟着大家一起走,实际上他睡着了。功夫很高,站着、走着都可以睡觉,实际上这是对于用功产生重大的妨碍。所以,谛闲法师教人,那个高明,你看他教锅漏匠那一招真有效,没有拘束,就教他念佛,念累了你就休息,休息好了接着再念。锅漏匠这个人老实、听话、真干,这六个字他做到了,三年你看看人家,预知时至,站着往生,没生病。生老病死苦,生苦他有,老病死他没有,你看看这多厉害。他走的时候并不很老,也不过五十岁左右,不到六十岁,所以不是很老。预知时至,没有病,你说站着走,多自在,还站了三天,等他的师父就是谛闲法师替他办后事。
谛老法师对这个徒弟非常赞叹,常常提到他,勉励大众。你看这个人不认识字,老粗,什么都不会。出家,庙里不能住,为什么?五堂功课不会,你上个早殿,经咒都念不下来。所以别人会排斥你,你没有办法。这不得已,到宁波乡下找了个小庙,没人住的,大陆上那个时候很多小庙没人住,都废弃了,找这么个庙让他住,他就一个人。所以念佛很自在,走着念、坐着念、站着念都行,念累了就休息,休息好了就念,他的功课就是一句「南无阿弥陀佛」。老和尚教他,你一直念下去,你将来准有好处。他是老实人,他也不问什么好处,反正师父你教我怎么,我就怎么做,他就成就了。掉举是心慌意乱,定不下来,昏沉是精神提不起来,都是修行人的障碍。我们对自己的根性一定要认识,每个人根性不相同,每个人善根福德因缘也不相同。所以老师教学要应机,要契机契理,这叫善教,学生才真有成就,把成绩拿出来。锅漏匠是了不起的成就,功夫只有三年,不是假的。一般平常人取西方极乐世界,三年的时间足够了,问题要放下,不能有一点留恋,有留恋就麻烦了。万缘放下,一心念佛,这种念佛会念得生欢喜心,为什么?他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,就得佛力加持。
下面三种縳,就像绳索把你捆起来一样,这是什么?这就是贪瞋痴。就像绳索捆住你,三条绳索,你解不开,你没有办法。如何能把这个放下?贪不是换对象,在家人贪名闻利养;学了佛,名闻利养可以不要,贪佛法。就是从前老和尚常常提到的,想做通家,通家是什么?佛这些经论样样都通;换句话说,广学多闻。念到四弘誓愿,「法门无量誓愿学」,他真的发心。四弘誓愿是没有错,法门无量誓愿学什么时候学?不是初学的时候学。烦恼断尽了就学,它有程序的,第一条教你发愿,第二条教「烦恼无尽誓愿断」,你有没有把这个断掉?你把这个东西断掉,你就广学多闻了;这个没有断掉不可以,一门深入,长时熏修。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会下,就是一门深入,长时熏修,他得定了,他开悟了,那个悟是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。开悟之后,老师就叫他去广学多闻,为什么?成就你的后得智。
过去方老师告诉我,他说佛这个非常合乎科学,不是在家里闭门造车。开悟之后你有这个能力,你学得快,一个法门几个小时就学完了,再艰难麻烦的几天就学完了。一定是悟后,你先得根本智,广学多闻是后得智,根本智是成就自己,后得智是成就别人。换句话说,根本智是契理,后得智是契机,后得智是无所不知,根本智是般若无知。先要学无知,然后才能无所不知,你要是有知,你就有所不知。佛门里教学它有它一套理论,用了几千年没有差错,真出人才。所以开始学的时候,最忌讳的是学杂了、学多了、学乱了,你的精神、你的精力都不能集中,分散的,学得很辛苦,样样都不通,问题出在这里。我们回过头看祖师大德,他们的成就都是先成就自己,决定是开悟,不开悟不学第二个法门。悟后起修,深入经藏,一部《大藏经》对他来讲顶多三年他就通了。龙树菩萨聪明,龙树菩萨对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,他只用三个月的时间就通了。各人根性不相同,这是个利根人,利根也得要守法,也得要守规矩;不守规矩的时候,利根也被伤害了,也被耽误了。
「《净影疏》曰:亦可一切诸烦恼结,通名缠缚。菩萨教人断离,名解。」就是也可以这个说法,一切烦恼,结是个比喻,你心里头有结。我记得过去有个电影叫「心有千千结」,就是烦恼,都能够称之为缠缚。菩萨教人断离,断一切烦恼,怎么断?放下,放下是功夫,放下就叫解,把烦恼解开了。解开是对缠缚说的,把它解开,它不再缠缚你。「上二句,表会中诸菩萨以通诸法性,达众生相,具根本智及差别智,故能为众生破魔见网,令离邪业。能为有情解诸缠缚,令离烦恼。」这就是有这个能力,你才真正能帮助众生断烦恼生智慧。所以菩萨自己这两种智一定要拿到,就是根本智及差别智,差别智是后得智。「裂魔见网,解诸缠缚」,这是度众生的功夫,因为菩萨在前面他已经通诸法性,通诸法性是根本智。达众生相,对于众生他完全了解,这个众生过去生生世世造的什么业,修的是什么法门,种的是什么因,他得的是什么果报,统统清楚明了。所以说法契机,真能帮助众生破迷开悟,离苦得乐,能破众生的邪见,能帮助众生远离邪业。就是我们常说的,帮助众生破迷开悟,帮助众生转邪为正,帮助众生离苦得乐,才有这个能力。
下面这一科,「远超二乘」:
【远超声闻辟支佛地。】
声闻是阿罗汉,阿罗汉也在教化众生,辟支佛亦如是。不过一般小乘,你去找他他会教你,你不找他他不会主动来教你,就是心量不大。不像菩萨,菩萨观机,你机成熟了,观机是什么?什么叫成熟?你能够接受,你能听得懂,菩萨主动就来教你,不必你去找他,他来找你,「菩萨作众生不请之友」,这个二乘做不到的。菩萨心量大,菩萨非常慈悲,他们自行化他都超过声闻、缘觉,辟支佛就是缘觉,『远超声闻辟支佛地』。
「入空无相无愿法门」,空、无相、无愿也叫大三空三昧,也叫三解脱门。《三藏法数》,《法界次第》有解释。解脱就是自在的意思,门是比喻,是能通的意思,就是通达没有障碍。「谓由此三解脱门,则能通至涅槃」,涅槃就是法性,就是真如,就是实相,前面我们读过。这三门我们就不能不知道,对我们关系太大了。第一个「空解脱门」,空是什么意思?「谓观一切法,皆从因缘和合而生,自性本空,无我、我所」。佛法的修行,八万四千法门,总而言之离不开止观,止观就是禅定。禅定两个字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八十三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